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音乐演唱诠释与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91919242517808
  • 日期:2018-09-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在艺术类型中,音乐具有抽象性,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 言
 
1.论文研究目的
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是将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和人声完美结合的声乐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我国当代声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为歌词内容,故而在演唱时的咬字、归韵、声调等方面,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唱风格。目前,国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演唱研究较少,大多都是通过创作背景和音乐本体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演唱分析,而缺乏对前人演唱的分析研究和对本首作品的二度创作研究。本文笔者将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演唱,进一步对这首作品进行研究,总结笔者对这首作品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也希望通过本篇论文,对更好的诠释这首作品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发现国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周菁、余锐发表在《音乐创作》2011 年第四期的《歌曲<月满西楼>的声乐美学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对这首作品的旋律美、声腔美、器乐美以及诗化的语言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王慧君发表在《赤峰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6 卷第一期的《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曲的融合》中进行了歌词和演唱风格的简要剖析;沙静静在 2017年发表的硕士毕业论文《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演唱分析》,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分析及演唱处理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
 
3.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笔者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文献的研究、影音资料的观察、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与自身的演唱实践相结合,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演绎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供大家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将廖昌永、常思思和祖海演唱的《月满西楼》版本进行分析对比;2.在这首作品的咬字方面,提出与前人演唱时的不同观点;3. 本文将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进行了较全面的深入研究,不仅包括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还加入了舞台演绎的部分。
............
 
1 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三个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
 
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歌词选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苏越谱曲,最早是 1994 年由安雯演唱的通俗版本,2007 年廖昌永以美声唱法进行了演唱并收入自己的个人专辑中,此后这首作品便成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经典曲目之一。笔者在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时,仔细查找了网上的视频音像资料,观摩学习了女高音歌唱家祖海①、女高音歌唱家常思思②和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③的演唱视频,并对这三个版本进行分析比较,为自身的学习做借鉴。
 
1.1 祖海《月满西楼》演唱分析
祖海是民族唱法的女高音,音色柔美、优雅,她演唱的《月满西楼》很美,具有十足的观赏性。她的演唱音色细腻,语言清晰,有稳定的气息支撑和较高的演唱技术,轻巧空灵的高音是她演唱的一大亮点。祖海在演唱《月满西楼》时,将每句最后一个字都做了细微的自然颤音,这一处理让整体的演唱更符合本首作品的韵味,十分出彩。颤音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常见的演唱技法,使用最出名的莫过于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在演唱中加入颤音,是让歌曲更加贴近古曲风格的一种方法。但祖海在演唱中也有几处略有遗憾的地方,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尤其注意咬字,字头和归韵都不能忽视。祖海在演唱“锦书来”的“书”字时,归韵不够清晰,在最后一个音多了“h”的发音,听起来多了一个“hu”字,这让听众在听到这句时会产生脱离感,让歌曲有些许失色。除了咬字之外,气息也十分重要,在合适的地方吸气才能更完美的演绎歌曲。本首作品中“闲愁”的“愁”字(见谱例 1.1)和“心头”的“头”字(见谱例 1.2)都是 4拍的长音,中间不应吸气,否则会破坏句子的完整性。祖海在演唱这两处时,4 拍中吸气两次,气断声断情断,打断了整体的意境。
.........
 
1.2 常思思《月满西楼》演唱分析
常思思的《月满西楼》是用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融合的民美唱法来演唱的,声音圆润饱满,大气辉煌,富有穿透力,对歌曲的整体意境把握的很好。她在歌曲高潮部分两个“一字四音”的演唱上进行了独特的处理,将四个十六分音符唱成一个“符点十六分音符+一个三十二分音+两个十六分音符”的组合,加强了情感的表达,也让她的演唱有着与众不同的精彩。笔者认为遗憾之处有两点,一是咬字时的字头整体偏重,使作品听起来沉重感较多,字与字和句与句之间的强弱对比不够明显,因此歌曲高潮部分缺乏情感的爆发;二是演唱“一种相思”(见谱例 1.3)和“才下眉头”(见谱例 1.4)时,在休止符处吸气,破坏了句子的连贯性,也中断了情感的延续。
.......
 
2. 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之我见 .......... 6
2.1 演唱技巧方面 ...... 6
2.1.1 气息的运用 ...... 6
2.1.2 咬字的处理 ...... 9
2.1.3 音量的控制 ...... 12
2.2 情感表达方面 ...... 13
2.2.1 歌词的表达 ...... 13
2.2.2 细节的处理 ...... 14
2.3 舞台表演方面 .......... 15
2.3.1 台风 ......... 15
2.3.2 站姿 ......... 15
2.3.3 眼神 ......... 16
2.3.4 动作 ......... 15
3. 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演唱体会与启示 ............ 17
 
3 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演唱体会与启示
 
声乐艺术是集听觉和视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最能直观的向大家展示音乐的魅力。随着人们对于声音审美的要求逐渐提高,演唱者也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因此笔者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从未间断过对声乐学习的追求,但想要提高演唱技巧并不容易,想要完美的将一首作品演绎出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笔者在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也引发出来一些对声乐学习的认识与思考。说到声乐,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唱歌主要靠嗓子,这种主观意识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吊着嗓子唱歌,尤其是在高音部分,会形成自己唱着费劲、过度用嗓,他人听着尖锐刺耳,毫无美感,在笔者的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并曾经一度无法解决,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笔者慢慢发现了症结所在:一味盲目的练习,并没有思考过练习的方式是否正确。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声乐除了勤于练功之外,更重要的是勤于思考。韩愈的《讲学解》中说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这句话运用到声乐学习中是再适合不过了。在练功的时候要思考哪里练的不对,正确的发声方法应该是怎样;学歌的时候要思考歌词的意义,旋律的韵律,情感的内涵,肢体的表达;在听他人演唱时要思考他声音的优点在哪,是如何发出的这种声音的等等。“先思考,后实践”,在研究生的三年学习期间,这个方法让我的演唱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声乐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而想要演唱好一首作品更是要遵循这种学习方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首先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有基础的认识,然后聆听欣赏廖昌永先生的演唱,对作品初步熟悉起来,接下来学习演唱这首作品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然后再揣摩分析作品的歌词、旋律等,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在这几步完成后,将表演加入进来,最终与演唱融为一体。笔者能将这首作品在音乐会上完整地演绎出来,正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踏踏实实地走好了每一步,这也更加说明了学习声乐,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p#分页标题#e#
.........
 
结论
 
歌曲《月满西楼》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演唱和研究,笔者发现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气息、咬字等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上都与其他美声歌曲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因在于这类作品的歌词都有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美声唱法源起于欧洲,因此在将两者进行结合时,准确把握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和古曲的旋律风格尤为重要。本文以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对本首作品从演唱技巧、情感表达和舞台表演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由于笔者学识尚浅,能力不足,以及参考资料有限等原因,文章较为稚嫩,难免出现疏漏与不足之处,请各位前辈及同仁批评指正。同时也期望能为热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人提供帮助。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