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83121043017691
  • 日期:2018-08-2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 言
 
一、研究缘由
笔者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到当地的武安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文化,武安平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需要我们多更得人去关注它,以实际行动去传承、去发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选题目的:武安平调在建国初期发展迅速,由于时代的变化,文革等方面的影响使武安平调逐渐陷于消沉的局面,同时随着一些懂行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一些珍贵资料没有能够保留下来,青少年对武安平调甚不了解,后继无人濒临失传。选题理论意义:2006 年 5 月 20 日,武安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1]2015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 2015 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2017 年 3 月全省“知声腔国粹 爱家乡文华”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后,邯郸市把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摆到全市宣传教育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选题实际意义:笔者通过对武安当地音乐文化武安平调的研究与学习,将武安平调《盘坡》选段《忽听得坡前有人唤》应用于中学音乐课堂上,让青少年对当地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平调有初步了解、激发兴趣、传承下去。将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以人为本,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实践能力,丰富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同时也论证了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可实施性。中学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当地戏曲武安平调融入到中学音乐课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树立了青少年传承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平调能够代代相传。
..........
 
第一章 武安平调概述
 
第一节 历史渊源
一、武安平调的起源
关于武安平调的起源有几种传说,但因为时代年久并没有具体考证,其中流传最多的是说在清朝的时候,武安县和村里有一位姓白的和西湖村里一位姓曹的、这俩人最开始是在河南唱怀调、后来回到了武安,为了谋生,俩人创办了科班,分曹白俩门派教戏,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只教唱怀调,是没有武安人去学的,于是这俩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怀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武安地方方言和武安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武安平调。所以平调渊源与河南省,它的一些唱腔板式都与河南梆子一样。
 
二、武安平调的发展过程
武安平调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诞生和形成时期、发展的繁荣时期,抗日战争逐步复兴时期、发展的黄金时期、停演时期、恢复时期。第一时期:清代中期一直到清代的末年是武安平调的诞生和形成阶段;第二时期:武安平调发展的较繁荣时期是从1912 年的民国初年到 1937 年的“七七事变”前,这一时期仅武安磁县一带就有 5 个平调科班,武安冶陶镇的张麟臣,就自办武安平调科班、在武安、永年、涉县一带,就有专业的武安平调剧团近 20 个。自七七事变后,武安平调剧种就开始急剧衰落,到 1942年已经几乎没有平调戏班演出;第三时期:武安平调发展的逐步复兴时期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政府的支持下,几乎村村有平调剧团,这些剧团为抗日宣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艺人们也编写了不少的动员抗日的好剧目,涌现了不少的优秀演员。第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之年一直到 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前,这段时间是武安平调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时期,这段时期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比较大的剧团。1955年,河北省政府决定将武安平调列为重点剧种,给予扶持,并将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化为省重点剧团。河北省文化局先后派曹文章等一大批专业人才到团工作,这些专业干部为平调落子剧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4]1959 年现代戏《高山流水》和传统戏《盘坡》、《端花》,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受到大会的好评。此后,在秦皇岛、邯郸等地区为毛主席、和一些国家领导人员演出,主要演员录制了唱片,《端花》还拍成电影,使平调剧种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五时期:武安平调停演时期,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各地县有的平调剧团被迫停演,平调戏或改演别的剧种,或者只能表演样板戏。 第六时期: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动乱结束后,武安平调才得以有机会喘息,这段时期是武安武安平调的恢复时期,在这段时期里,虽然武安平调剧团逐步的在恢复,但是武安平调自身有长达十年没有学习进步,再加上受到电视等现代传播手段的冲击,剧种本身在反应时代贴近现实生活上的反应迟缓,造成阵地缩小,观众减少,平调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呈现不景气状态,同时加上有名的老艺人,多半已经去世,在世的又大都不能演出,只能教教学员,目前武安平调遗产急待继承和抢救。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提出,要从改革入手,振兴平调剧种,主要措施有:转换剧团机制、政府扶持重点剧团、提高群众欣赏水平、举办戏剧班、培养武安平调后备人才等,这些有益的探索,正在为振兴平调剧种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国家以及所有人的努力,改革出来了一部舞台剧《黄粱梦》融合了魔术、杂技、Rap、歌舞等艺术元素带给人们是视觉上的冲击、收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获得了成功,同时也为武安平调剧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
 
第二节 伴奏乐器
武安平调的伴奏分为文乐伴奏乐器和武乐伴奏乐器,武安平调文场伴奏乐器最早用的是二弦、大三弦、琵琶和轧琴,合奏出来的声音妙不可言。但是后来因为社会的发展,只剩下轧琴和二胡了,民国初年受其他剧种的影响,增加了中音板胡、建国后,陆续增加了笙、二胡、琵琶、月琴、中胡、三弦以及大提琴。二弦是武安平调伴奏乐器里的主奏乐器,其音色优美、穿透力强,二里之外也能听到二弦的演奏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但是二弦这件乐器刚开始的时候,操作难度较大,指法很不规律,音准不好掌握,所以后来人们对二弦开始进行改造,从内到外,从琴杆到琴弦进行了不断的尝试,直到现在的二弦,无论从外观还是拉出的声音,都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二弦。
.......
 
第三章 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13
第一节 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创新点.......13
一、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13
二、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创新点........17
第二节 武安平调教学设计及总结......23
第四章 武安平调的文化传承及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意义......31
第一节 寓教于艺、弘扬传统..........31
一、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31
二、武安平调的文化传承.....36
第二节 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
一、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38
二、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建议.......38
第三节 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意义........39
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9
二、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40
三、有利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40
 
第四章 武安平调的文化传承及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意义
 
第一节 寓教于艺、弘扬传统
笔者采访了武安平调国家一级演员魏玉娟老师(见图 4-1),讲到:戏曲进校园的活动相当好,因为很早以前的看戏听戏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是没有网络、电视,所以只能看戏。现代的生活有了电视、网络,孩子们接触戏曲的机会太少,对戏曲产生不了兴趣,所以说前十几年的孩子们感觉戏曲离生活特边远。为什么说戏曲从娃娃抓起呢?让他们从小感受到中国戏曲传统的魅力,知道咱们中国国粹的魅力,让孩子尽早的接触戏曲,来弘扬中国的戏曲文化,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干这个专业去演唱戏曲,但一定要了解,最起码老祖宗留下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瑰宝,一定要让孩子有所了解。笔者认为:戏曲的生命根植于观众中才会有生命力,老一辈的戏曲工作者及爱好者都在逐渐的边缘化,现代的青少年,唱着流行歌曲,追逐着属于他们的时代明星,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开展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迫在眉睫,戏曲进校园活动可以让中小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了解我国的国粹,慢慢就有会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戏曲文化、产生兴趣,甚至成为戏曲的粉丝,戏迷,让戏曲的边缘化在回归到人群当中,在慢慢生长发芽、直到像原来一样遍地开花。如何更好地进行戏曲进校园活动,笔者采访了武安平调国家一级演员魏玉娟老师,魏玉娟老师结合了她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上给了我们一些宝贵的建议,一、戏曲武安平调走进幼儿园: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课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感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就会愿意去看,愿意去学。第一:可以让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模仿学习戏曲动作,比如小丫鬟上楼梯,跟他们上的舞蹈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二:说一句白话,让孩子们模仿。白话相当于家乡话,说出来别有一份风味,孩子们也是乐于去模仿语言,学的乐不思蜀。二、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了,可以先演唱一段,让学生先去欣赏、聆听优美的唱腔,然后再去讲解演唱的故事内容,在故事内容中会涉及到戏曲的动作,会请学生一起跟着互动。#p#分页标题#e#
..........
 
结 论
 
中国拥有广阔的地域和历史,从而造就了浩瀚的文化长城和文化宝库,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很多,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力量,我们应该从教学出发,从课堂出发,笔者通过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等各方面因素,从 2016 年的 9 月至 2017 年 7月进行了音乐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以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形式,对武安平调做了传播与传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师的能力与学生学习的能力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注重了音乐实践性,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亲身体会从而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丰富了学校教育,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以武安平调《忽听得坡前有人唤》为主线,教学内容包含了音乐鉴赏、音乐与舞蹈美术的结合,音乐的歌唱与演奏几大方面,以欣赏、学唱、体验等教学方法将武安平调的基础知识,课内外音乐活动贯穿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亲身体验才能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等能力,本论文通过笔者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对武安平调音乐文化传承、戏曲音乐文化的传承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希望对以后的研究者能够提供一些思路与帮助。笔者通过深入了解武安平调,深知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无疑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平调以进课堂的方式进行了传播与保护,通过以武安平调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方式,从实际出发,希望青少年能够了解到自己家乡的文化,产生兴趣,从而代代相传,但是笔者个人的能力有限,仅仅只能在武安十中对武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平调进行传播与保护,这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笔者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到每一位热爱武安平调的艺术家、热爱武安平调的老音乐教师、热爱武安平调的老百姓,都在多多少少的为弘扬武安音乐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虽然重大,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武安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会走的更加长远!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