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流行音乐中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流行音乐发展非常迅速,基本和国际流行趋势同步,尤其是香港,因为当局不干扰音乐的创作,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歌手和歌曲,不仅风靡内地,而且受到日本、韩国等地歌迷的崇拜。(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 言
1 选题缘由
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进步,学位音乐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河北师范大学2017 年 3 月发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硕士研究生三年学习期间举办不得少于两场学位音乐会,而且学位音乐会选择的曲目在类型上必须包括独唱、重唱等,而对于曲目的风格,必须囊括几个时期和多种流派。学位音乐会是一种传播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文化素养、检验硕士研究生音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展示。以音乐会设计作为我的毕业论文,是因为在音乐会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凝聚了导师和我很多的心血,音乐会的成型不仅仅是一场舞台演唱的展示,更是一次艺术理论的凝练和升华的过程。一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是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综合体现,也是作为研究生应该去总结和思考的过程。因此,我想将本次音乐会的设计全过程从研究的角度进行记录、从研究的角度进行挖掘、从研究的角度进行提炼,这也是我选题的初衷。本论文不仅是我研究生三年学习的一次梳理,对我将来的工作或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论文能够对从事音乐研究的同行或同学们能起到一点启示作用。
........
2 研究综述
2.1 关键词“音乐会”
2017 年 3 月 10 号,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自 1923 年到 2017 年,记录结果为 22061 条,文章内容多为毕业音乐会分析、教学成果音乐会、名家作品音乐会等各类音乐会的综述及观后感以及某时期的音乐现状分析、音乐教育的发展等。其中有许多谈到了成功举办音乐会的经验成果,有大量的音乐会毕业实践总结。
2.2 关键词“学位音乐会”
2017 年 3 月 10 号,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自 1983 年到 2017年,记录结果为 100 条,文章内容多为毕业音乐会的设计、音乐会曲目选择、音乐理论分析、演奏技巧、艺术特征、演唱分析等。
2.3 关键词“中西演唱”
2017 年 3 月 10 号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资料,自 1985 年到 2018 年,记录结果为 33 条,内容多为中西合璧的演唱、多元化角度看待艺术的发展、土洋之争以及中外花腔作品的演唱,其中也有几篇关于吴碧霞中外歌曲演唱评论的文章。关于“学位音乐会设计”文献,是近三十年来开始出现的一种关于音乐会策划的学术论文,将音乐会以理论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为策划学位音乐会的人员提供了大量的范本以及模板。关于“中西合璧”的演唱风格,也是近年来,音乐会中出现的一种多元化的形式,该形式更充分的展示演唱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多种风格声乐作品的把握。在查阅资料文献的过程中,对于举办学位音乐会,有些文章给了笔者大量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对文章《心乐-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报告》①论文中作者结合自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及三年研究生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简明的叙述了演奏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传统民间音乐学习的心路历程。将传统乐曲与笔者自身经历相结合,展现出一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位音乐。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毕业独唱音乐会,音乐会中对于曲目的选择既要呈现多样化的演唱风格,又要具有演唱者本身的特色。
.........
1 音乐会设计
1.1 音乐会设计目的
音乐会主题是要明确音乐会的走向,阐明音乐会的目的及意义。本场音乐会以“青春舞曲”为主题词,该主题词是对我本科以及研究生期间专业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概括,也是对笔者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考验。本场音乐会分为外国作品与中国作品上下两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对民族美声作品的演唱,展示研究生期间专业学习的成果;展现当下对美声民族声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解。通过对不同国家以及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将科学的方法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提高对声音的审美;同时打破不同作品之间的界限,不拘泥于民族与美声的束缚,立足于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视角,坚定民族声乐文化自信,展现一场既有个人特色又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音乐会。本场音乐会中对中外作品的演绎,是笔者本科到研究生学习经历的展示,希望通过对中外作品的演绎,从专业技能、艺术涵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1.2 音乐会设计意义
音乐会中外作品演唱的意义是笔者本科以及研究生学习经历的一次综合展示;也是近年来民族与美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展示了笔者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唱能力。本场音乐会主题为“青春舞曲”,初衷是为了展示年轻人青春活泼的形象,告诫所有人,珍惜时间,把握当下。我们研究生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艺术时代的创新者,在艺术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本论文以毕业独唱音乐会为主体进行分析,将音乐会设计的过程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展示。其设计意义在于,将舞台实践以艺术理论的形式进行提炼和升华;将筹备音乐会的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对将来的工作或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希望能够对从事音乐研究的同行或同学们能起到一点启示作用。
..........
3 音乐会曲目选择与安排........8
3.1 音乐会中外曲目选择.............8
3.1.1 外国作品曲目选择依据.........8
3.1.2 中国作品曲目选择依据.........9
3.2 音乐会中外曲目安排..........10
3.3 音乐会中外曲目的演唱实践..........12
3.4 音乐会中外作品的“求同存异”与“中西合璧”.......14
3.4.1 技术层面的“求同存异”...........14
3.4.2 艺术风格层面的“中西合璧”...............14
4 节目单、海报、易企秀以及舞美的设计理念....16
4.1 节目单的设计..............16
4.2 海报的设计.......16
4.3 易企秀设计.......17
4.4 舞美设计...........17
5 音乐会后的思考......18
5.1 音乐会的难点...............18
5.2 音乐会的不足...............18
5 音乐会后的思考
音乐会成功举办以后,对于音乐会从前期的准备到后期的舞台表演,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音乐会问题的梳理,为以后的舞台表演以及音乐会设计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5.1 音乐会的难点
本场音乐会主要遇到了三大难点,第一个难点是作品的选择问题。既要选择适合本人演唱的作品,又要符合该场音乐会“青春舞曲”主题的设定;既能够展现民族与美声两种唱法,又要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与导师多次的商讨,以及在课上反复演唱斟酌之后,在演唱能力可以驾驭的基础上,选出了适合本场音乐会的十一首作品。第二个难点是角色定位问题。过去我都是以演员的身份展现在舞台上,而本次学位音乐会是需要我自己进行策划与设计。音乐会从前期音乐会主题的构思与设定,到后期对于音乐会作品的演唱处理,都是我和我的导师通过不断的思考与揣摩得出的结果。而本场音乐会也是对我策划能力、执行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综合测评。音乐会的第三个难点是风格转换问题。对于民族、美声两种唱法的把握以及对于作品艺术内涵的理解,中外作品在技术和艺术表达上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外国作品与中国作品之间的转换,是我在练习音乐会作品中出现问题最多的部分。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以及和导师多次的指导,上下场转换的问题逐渐解决。
...........
结 语
通过本场音乐会,对于主题音乐会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研究生学习期间,在与导师举办的多场主题音乐会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尤其是歌剧专场音乐会,对我有很深的启示。《穿越历史的女性之歌---中国歌剧专场音乐会》是以女性之歌的视角,对中国歌剧唱段进行梳理。音乐会以歌剧中女性唱段为主题,分“苦难哀歌”、“抗争壮曲”、“自由畅想”、“历史情怀”四个篇章,以女性角色确立了整场音乐会的主线走向,对演唱者的艺术思维进行提炼,音乐会内容以主题词的形式,更直观的展现给大众。没有主题的音乐会,就更像是歌曲的大杂烩,或者是演唱者的炫技表演,音乐会便没有了艺术性和观赏性可言。本场音乐会以“青春舞曲”为主题,以展示中外声乐作品演唱为目的,对我研究生三年学习经历进行梳理。主题词“青春舞曲”将上半场与下半场串联在一起,展示了音乐会中西合璧的艺术思维。通过本场音乐会,我认识到中外作品都要求用科学的发音方法演唱作品,都非常的注重技术层面的运用,由于外国作品的语言习惯以及民族习惯不同,在艺术的表现方面会有一些不同,例如一些语言之间的连贯以及元音的统一等。而中国作品,在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会加入许多地方的特色,例如许多的民歌作品会有一些方言,以及地方性的表演特色。通过对中外作品多种风格的演唱,提升了我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丰富了自己的演唱曲目,锻炼了自己编排、统筹、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我以后的教学以及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场音乐会,不仅是我在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成果,也体现了对多种风格作品的把握。在对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演唱处理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自己新的思考。在演唱作品时,无论什么唱法,什么风格,都具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声音好听,韵味纯正,大胆的打破唱法的界限,寻找适合作品的声音,进入更广阔的艺术世界。首先在演唱外国古典艺术歌曲时,注意到外国诗歌的韵律以及外国语言语气的连贯;演唱外国歌剧唱段时,更注重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以及唱段上下情景的连接。演唱中国作品时,处理古诗词以及民歌作品时,注重对诗词词律中平仄的规律及诗词文学背景的理解,注重民歌中语言以及润腔唱法技巧等;演唱创作歌曲时,注重情感的张弛以及与钢琴伴奏的配合。#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