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药学论文,本研究依次进行了大环内酯类药物和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的Meta分析,以全面比较不同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及中药口服制剂在慢性鼻窦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弥补了这两类药物在治疗慢性鼻窦炎研究中的不足,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为建设“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奠定基础。建设了“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服务内容除常规的用药指导外,还包括了对患者用药方案有效性、安全性及依从性的评估,对患者的疾病宣教,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并制定之后的随访计划等一系列的服务,为临床药师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药学服务提供了标准和参考,另外,对路径的验证结果也显示,该路径在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预后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Meta分析为基础,结合慢性鼻窦炎相关指南和临床实际情况,建设针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药学服务路径,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标准化、个体化的药学服务,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该路径在慢性鼻窦炎患者预后中的作用进行验证。
........
前言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剂量、长期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能够缓解炎症,但证据多来自于临床试验,证据的可靠性差,并且也有部分研究持相反态度[4,12-15]。由于慢性鼻窦炎根本上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其治疗的核心就是抗炎,因此证实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炎疗效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至关重要。当前慢性鼻窦炎的药物治疗以西药为主,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提出,中医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并且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少、作用温和等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应用中药作为慢性鼻窦炎的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国内指南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有应用中药的推荐,但是并没有推荐应用何种中药,且当前中药的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中药的疗效具体如何有待进一步验证。在保障药物有效性的同时,只有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保障对患者整个就医过程的服务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本研究为扩大样本量,提高证据质量,进行了大环内酯类药物和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的Meta分析,以全面比较不同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及中药口服制剂在慢性鼻窦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弥补了这两类药物在治疗慢性鼻窦炎研究中的不足,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第一部分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的Meta分析
1引言
慢性鼻窦炎(CRS)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占耳鼻喉科初诊人数的13.02%,发病率约占人口的5%~15%[1,2]。慢性鼻窦炎为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嗅觉下降等,可诱发或伴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16]。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小剂量、长期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能够缓解炎症,目前已被部分国内外慢性鼻窦炎相关治疗指南推荐使用,但是证据多数来自于临床试验,可靠性较差,也有部分研究持相反态度[4,12-15]。因此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否适用于所有的慢性鼻窦炎患者,有待验证,为扩大样本量,提高证据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了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本路径的建设结合慢性鼻窦炎相关指南和临床实际情况,以Meta分析为基础,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治疗原则及方案、常用药品列表、药学服务内容检索、药学服务标准与路径、并列举十个路径应用案例,服务内容除常规的用药指导外,还包括对患者用药方案有效性、安全性及依从性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并制定之后的随访计划等一系列的服务。
文献筛选流程图
2材料与方法
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地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章进行资料提取,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采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格进行数据提取,提取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的一般信息、纳入对象的一般特征、干预措施等。采用Stata12.0版和RevMan5.0版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均数差(SMD)及其95%置信区间(CI)为效应统计量。采用X2检验及I2检验对研究间的异质性进行评价,若(P>0.10或I2<50%)表明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采用倒漏斗图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采用敏感性分析对结果的稳定性进行研究。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慢性鼻窦炎(CRS)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嗅觉下降,可能会引起急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及复发率高的特点[2,127,128]。为提高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依从性,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建设了针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药学服务路径,即《中国300种疾病药学服务标准与路径-慢性鼻窦炎分册》[129](之后称“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标准化、个体化的药学服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该路径在慢性鼻窦炎患者预后中的作用进行验证。
3结果............................................................................................................................6
3.1文献检索结果................................................................................................6
3.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6
3.3数据分析........................................................................................................64
讨论..........................................................................................................................14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42
................
4讨论
本研究通过纳入2019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46例,随机将其分为路径组和非路径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药学服务,从而验证“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在慢性鼻窦炎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观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并且有效率均在80%以上,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主观生活质量评分及有效率,结果显示,SNOT-22评分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于“难以入睡”、“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沮丧、焦躁、易怒”、“忧虑”、“感觉不安或难堪”等主观、精神及心理等方面的症状评分,另外,还包括部分客观症状评分,包括“流脓鼻涕”、“头面部疼痛或压迫感”、“鼻塞”。综上,“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在慢性鼻窦炎患者预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患者主观的精神及心理方面症状的改善。慢性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头痛、嗅觉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6],该病具有以下特点:发病率高,是耳鼻喉科常见病,据统计2012年我国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率高达1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56];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儿童和成人[2];病程长,病程常超过12周;易复发,该病治愈后容易加重复发,并且可诱发或伴发多种疾病[5,16]。由于该病发病人群趋年轻,给这部分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之病程长、易复发,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导致该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差,并且久治不愈,加上其伴随症状,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和心理负担。为提高这部分患者的依从性、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需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服务,包括疾病知识的普及、药物应用和生活上的指导,于是制定了“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该路径主要包括慢性鼻窦炎的介绍、目前的治疗原则及方案、根据不同患者人群包括年龄、诱因、合并疾病、严重程度等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给予生活上的指导等,从而实现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个体化、标准化的药学服务。
偏倚风险条形图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与常规药学服务的区别在于服务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药物应用上的指导,更多的是在于疾病的介绍、针对不同患者更具针对性的药物应用指导、针对不同症状给予生活上的指导。因此与常规药学服务相比,更能使患者了解疾病,了解治疗,通过生活方式的指导,进一步改善症状,从而降低精神和心理上的负担,更好的接受治疗的同时,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本研究是《中国300种疾病药学服务标准与路径-慢性鼻窦炎分册》的延伸,“慢性鼻窦炎药学服务路径”是首个针对慢性鼻窦炎的标准化的药学服务路径,目前已发表出版。本研究是针对该路径在慢性鼻窦炎患者预后中作用的验证,立题新颖,对于提高慢性鼻窦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纳入患者量有限,未来希望能够纳入更多的样本进行研究,另外,由于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本研究纳入的指标主要为患者的主观指标,缺乏客观指标作为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