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在发挥教师模范作用的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幼儿同伴榜样示范作用,因为幼儿年龄相仿,认知水平、思维发展、社会性行为等相近,因此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同伴能做到的事情,幼儿可以清楚的判定为自己也可以做到,因此敢于尝试。
一、绪论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在幼儿同伴互动领域的研究很广泛,从幼儿发展受同伴关系影响到探讨同伴互动的价值及影响因素,到同伴互动的特点研究均有涉及,以下对国外关于幼儿同伴互动相关研究简要概述。
(1)幼儿同伴互动的价值研究
国外研究者认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及幼儿的积极情绪在幼儿同伴互动过程中得到提高。在社会性发展方面:Piaget 指出,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世界,比与成人互动的世界,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更容易产生冲突,这实际上是有益于幼儿认清自己的错误观点并且改正,同时及时的适应他人的看法。由此而知,幼儿与同伴的互动不能被成人代替。Harris、Judith、Rich 研究发现,幼儿互动的同伴甚至是幼儿最初接触的群体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①Annette 认为角色游戏的规则与日常生活存在微妙的关系,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促进了社会性发展。②认知发展方面:Salminen 的研究指出,成人虽然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幼儿之间互动对认知的影响明显要强于成人,幼儿在活动中与稍为成熟的成员互动习得的认知技能对幼儿的发展更重要。③互动能力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理解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更好的控制自身的情绪有高度的相关,如:Garmezy、Masten 指出,互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保护性作用,能够预防消极因素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方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幼儿同伴互动受幼儿的性格特征、性别、游戏环境、生活经验及教师等因素影响。第一,幼儿的性格特征是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受欢迎的幼儿往往性格开朗,能够很好的进行同伴互动,如:Shaffer 在研究中指出,幼儿为了从更多的同伴或群体中获取关注和信息,往往更偏向选择性格外向、乐于交谈且友好的幼儿进行信息交流;Gervers 等人对幼儿自由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以及幼儿的游戏水平进行考察,发现师幼比例大的托幼机构中,幼儿互动行为发起频率相对较高,并且认为幼儿性格外向开朗,更易发起同伴互动。第二,幼儿同伴互动与性别有关,如:Maccoby 研究表明,3 岁前的幼儿更喜欢与相同性别的幼儿做游戏,并且男孩女孩与同伴互动的类型也有明显差别;④Guedes、Cadima、Aguiar 的研究指出,幼儿同伴互动过程中,在表达和展现方式上明显存在性别差异。
二、角色游戏情境下中班幼儿同伴互动描述分析
(一)角色游戏情境下幼儿同伴互动类型分析
幼儿互动类型是指角色游戏中同伴互动事件发起者的行为目的,包括:邀请、合作、支配、协商、争抢、闲聊。观察发现,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互动各类型出现频次存在很大差别,中班幼儿在同伴互动中以合作为主,并且男孩女孩在互动类型的选择上不同。
1.角色游戏情境下幼儿同伴互动的基本情况
角色游戏中收集的 168 个同伴互动事件,互动类型的频次各不相同。其中合作行为出现的次数最多,占 58%;其次是邀请行为,占 21%;协商行为出现了30 次,占 18%;支配、争抢、闲聊行为最少,分别占 11%、9%、6%。可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互动的类型合作行为最多。(详见表 2.1)
三、角色游戏情境下中班幼儿同伴互动影响因素
(一)幼儿因素
1.幼儿气质影响同伴互动过程
幼儿气质体现为日常行为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同伴互动产生重要影响。观察发现,性格外向、有主见的幼儿表现积极,在角色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幼儿互动,大多也会得到幼儿的友好回应;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基本都是比较被动,很少主动与幼儿协商自己的想法,在角色游戏中也总是处于不显眼的位置。这一特点在争抢材料上也有体现,当材料被其他幼儿争抢时,有的幼儿对抗这一行为,将材料抢回来,而有的幼儿却默不作声,忍受这种行为,这些差异与幼儿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考依和道奇(1988)在研究中表明,性格外向且温和,亲社会行为更多的幼儿更受同伴欢迎。②此结论与本研究观察结果吻合,性格外向有主见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动与同伴沟通、协商遇到的问题且积极与同伴互动、合作,推动游戏情节发展,因此在游戏中经常被同伴接受;相反,性格沉闷,缺乏交往技巧,不愿意与幼儿合作或者出现争抢行为的幼儿,往往遭到拒绝。如果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灵活大胆的表现自己,表达想法,就会增加同伴之间互动的机会。可见,幼儿气质影响幼儿同伴互动过程。
(二)教师因素
1.教师观察能力影响同伴互动质量
研究过程中发现,角色游戏中教师很少对幼儿的同伴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而角色区同伴互动质量急需教师的观察与提高,教师应提高观察能力,认真观察幼儿无拘无束的表现,珍惜每天的宝贵时间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幼儿。在访谈中教师提到:
“幼儿的区域活动每次至少开放 4-5 个活动区,教师很难同时观察所开放区域中幼儿的活动过程。另外,教师无暇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大多数教师利用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完成其他工作,只有幼儿声音不是很大,不影响其他活动区的幼儿,一般都是幼儿自由玩耍,因而忽视了观察的重要性(T12 教师)。”
从访谈教师发现,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主要指向活动纪律和幼儿安全。角色游戏中,通过观察幼儿互动类型,幼儿对不同主题的经验储备,幼儿互动的情绪和模式了解幼儿对游戏主题的喜爱程度以及与同伴互动的结果;通过观察可以了解每个幼儿喜欢扮演角色的类型,因为幼儿通常扮演的角色是自己向往或感兴趣的角色;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同伴互动水平,以及是否愿意接受别人的邀请,观点是否被同伴接受,采取的策略是否有效等。因此可以看出,教师对游戏的观察能力影响角色游戏质量。
四、教育建议
(一)依据角色游戏特点,激发幼儿主动互动
幼儿性格特征具有差异性,有些幼儿互动频次高,善于同伴互动,互动内容比较深入,但也有互动频次低和不善长与同伴互动的幼儿,甚至在互动时遭到拒绝,对物质环境本质属性感兴趣。因此清楚的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游戏水平是前提。教师要设置不同阶段的目标,密切观察幼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差异表现在行为特征上,教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及思维方式的了解至关重要,以保证游戏的教育性。在此基础上,了解幼儿游戏水平和认知水平,适宜性的提供材料,保证多元化形式布景激发幼儿。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依据个体差异施加适当的支持策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满足幼儿的个性需求。同样的,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多样化定位,教师是幼儿游戏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而决定以何种身份出现需要在一日生活及游戏活动中细致观察幼儿的行为,选择适当的策略达到情感互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平衡。真正发挥幼儿主体性,引导幼儿自己发起互动。
中班幼儿对游戏过程有自己的想法,先思考在行动,这是中班幼儿的行为特点,因此通过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看出幼儿的性格特征。一般来说,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不同,部分幼儿不善表达想法,教师要引导幼儿,不能急于求成,导致幼儿丢失主体地位。与之相对的,幼儿性格开朗会对游戏活动表现积极,有高度的热情,幼儿性格特征与语言表现力呈正相关,因此把握幼儿性格特征,正确发挥幼儿主体地位是幼儿同伴互动的突破口。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特点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搭档,邀请一位性格开朗的幼儿带动沉闷的幼儿,同伴间更容易相互感染,将幼儿互动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中,促使其与同伴进行互动。此外,中班幼儿习得知识主要依靠自我经验与游戏创造性的结合,因此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指导策略至关重要,指导方式是幼儿游戏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比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要用引导的方式,由浅入深,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同时在幼儿同伴互动中,通过个体经验的交流分享也是引导更多幼儿掌握生活本领的重要方式。角色游戏的自主性特点决定教师的不同指导策略,教师要通过深入观察、从多角度揣摩幼儿的行为,分析其性格特征,保证幼儿满足个性需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