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教师课程领导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推动力。随着幼儿园落实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发符合区域特色的园本课程成为了幼儿园发展的主流。幼儿教师逐步从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领导者”,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水平是决定课程优劣的重要因素,其在不经意间的课程领导行为对于幼儿园和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第一章 绪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课程领导的相关理论逐步完善,步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近年,部分学者将目光聚焦课程领导力,许多学者围绕课程领导力进行潜心研究。笔者就前人对课程领导、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领导力、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等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完善研究理论,力争探究新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西方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课程领导研究的浪潮传入中国,最早在港台掀起了翻译介绍西方著作的高潮,为我国进一步了解课程领导并作深入研究奠基。首先,台湾学者单文经、高新建等人将《校长的课程领导》一书进行了翻译[1],开启了我国初步了解美国课程领导研究的大门,为我们全面的了解美国的课程领导研究的概况提供了充足的资料,自此课程领导开始在我国学术界兴起。
随着对课程领导的深入了解,我国学者经历了从翻译介绍向多角度对课程领导进行相关研究的过渡。这一阶段以黄显华和钟启泉为代表的学者就课程领导的概念、性质、理论、重要性、策略等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黄显华与钟启泉前后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黄显华学者以校长和中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以校本课程为基点就管理者的课程领导进行了定义的同时,也区分了管理者在课程领导中所担任的角色[1];钟启泉学者则以教育生态学理念为研究基础,对课程领导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的同时,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管理观,认为革新学校课程战略的核心就是使学校这种“学习共同体”向“学习型组织”过渡[2]。2003 年的一场以课程领导的理论与实施为议题的课程理论研讨会,推动了国内课程领导的发展,两岸三地的学者借研讨会的平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交换意见,激起一波又一波讨论高潮。自此,课程领导的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同学者围绕不同的维度,选取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发表了一系列观点。课程领导在学术界掀起研究狂潮,课程领导的相关理论研究越来越丰富,课程领导受到极大的关注。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力争实现以几个目的:
1.个人目的
研究者作为曾在公办幼儿园一线工作三年的教师,个人经验会为研究提供更深刻的研究思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抛却个人动机,而是积极有意识的将个人动机正确的运用到研究中去,将其转化为研究优势。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合理利用三年的一线工作经验,结合课程领导与领导力的理论确定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维度,客观的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聚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炼公办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优势与不足,探寻提升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可行性路径。研究者希望通过此机会,以更加长远的视角多维度的反思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希望从此次研究中也能以多维度的审视个人曾经的工作经历,进一步为重塑自我做前期准备,同时也能更清醒的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以此来完善一生之历程
2.实际目的
研究者希望以公办幼儿教师这样的教育群体为研究对象,引起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更多思考。尤其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引起对公办幼儿园课程质量以及公办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关注,并引发研究者对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可行性路径的深入研究的意愿。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若幼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水平都有质的飞跃,那对于我国幼儿的成长、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的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
第五章 研究结论
一、S 园教师课程领导力个案研究结果分析
在 S 园课程的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一定优质的课程领导力,为其他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在课程建设及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方面提供了实践参考。不可否认,S 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挥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笔者基于 S 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个案研究中对 S 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发挥真实情况的描述,以公办幼儿园为视角,总结S 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成功经验,深度剖析教师课程领导力发挥的不足和影响因素,并尝试从根源处探究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其他幼儿园构建优质课程体系以及提升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提供一定的实证借鉴。
(一)S 园教师课程领导行为的成功经验
1.课程组织文化领导力方面
整体上看,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教师课程组织文化领导力在班级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在教师课程精神文化感召力与凝聚力上,班级成员齐心协力;在教师制度文化决策力与执行力上,教师运筹班中,并贯彻始终。班级团体中齐心协力,知行合一的状态保障了幼儿园内部的有序运行,使得教师课程领导力具备一定的优势。
第一,教师精神文化感召力与凝聚力深入人心。首先,班级成员互相关怀,互帮互助。S 园班级教师主要以老带新的配备形式,“老”即年龄老且资历老,“新”即年龄小而经验少。这种师资配备形式使班级成员间呈现出一种“老”爱“新”、“新”敬“老”的精神文化,有助于传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引领的作用。并且这种精神文化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班内的幼儿,对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其次,师幼之间亦师亦友,和谐平等。S 园教师树立了科学的儿童观,园内教师将幼儿视为一个独特的人、完整的人和不断发展中的人。S 园教师不因幼儿年龄人小而忽视他们的感受,努力从细微处散发同伴的亲、母亲的爱与教师的关怀,教师们更多的是用个人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幼儿的尊重与喜爱。亦师亦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其乐融融的同时又不缺乏规则意识,成为了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S 园内教师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因此家长特别愿意配合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获得家长的强力配合与信任。教师也会尊重家长的意见,适当为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平等尊重、相互配合的合作关系使得班级工作甚至幼儿园的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为幼儿教育的一致性提供了前提保障。
二、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持续优化策略
通过对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我们发现,幼儿教师正在走向课程领导的路上,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自身的课程领导力水平,发挥幼儿教师领导的作用。布莱德利曾提出课程领导的标准,其中包括:被领导者主动寻求领导者的支持、课程文件性质的一致、教师愿意并主动参加课程委员会、课程领导者能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明确课程领导的工作模式、课程领导者及其小组能迅速完成任务、课程权利下放给教师及管理者、课程领导者能有效解决问题、课程领导方式民主而非权威、能够运用多种管理方式等十个方面[1]。改革从来都不是一簇而就的,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教师若想真正的承担起课程领导的职责,提升展现自身的课程领导力水平,需要获得自身、幼儿园、家长及社区的支持,从课程组织文化领导力、课程组织结构领导力、课程专业技术领导力、课程教师素质领导力、课程资源整合领导力五个方面不断优化。
(一)课程组织文化领导力:环教结合、群策群力
1.环教结合,物质文化创设力与更新力相得益彰
教育与环境相互结合的和谐的物质文化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发展。研究发现,幼儿园物质文化的状态越好,越能够激发教师及幼儿的兴趣和发展动机[2]。和谐的物质文化也能够使人们产生更有意义的活动和行为[3],物质文化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幼儿园物质文化是指幼儿教师能够创造的幼儿园内的物质文化的总和,其中最重要与可控性最强的就是幼儿园的墙面文化,班即内外的墙面与区域文化这两种看起来毫无相关的物质文化,其实是与教育活动内在联系最密切、幼儿教师可控性最强的幼儿园物质结构,这些全部能够反映幼儿教师的教育宗旨与理念,并且在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思想及行为。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的完善班级内外的墙面文化,丰富班级区域文化,将教育活动内容科学合理的延伸到前面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创设中,其中可以将教学活动的照片、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幼儿的活动作品、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进程等等与环境结合起来,形成环教结合的动态立体教育环境,使教师课程物质文化创设力与更新力相得益彰。
结语
教师课程领导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推动力。随着幼儿园落实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发符合区域特色的园本课程成为了幼儿园发展的主流。幼儿教师逐步从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领导者”,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水平是决定课程优劣的重要因素,其在不经意间的课程领导行为对于幼儿园和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尝试对公办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确定质化研究取向,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访谈、观察法来收集资料,对 C 市 S 幼儿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整体水平进行深入调查,并梳理总结 C 市 S 园教师课程领导力发挥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总结出 C 市 S 幼儿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困境,并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发挥的因素,从而提出优化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和研究。笔者力求研究的规范性、真实性、严谨性,但是由于笔者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有限,并且缺乏一定的研究设计经验和操作经验。因此研究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改进。在研究对象方面,笔者在园内实习近一年时间,与园内教师的交流还是比较表面,不能及时的掌握和捕捉细节信息,与研究对象的深入接触程度有待提升;在研究方法方面,笔者对于研究方法的了解比较浅薄,基于质性研究取向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开展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本研究中对于原因的分析及建议策略也需要再进行详细的思考,仔细斟酌,不具备跨省市的大范围推广与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