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女权主义者媒介形象建构探讨——以“知乎”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4-08-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未来,女权主义的发展还需要借助网络媒介实现跨阶级、跨地域的传播。知乎平台上的部分回答中提到了女权运动忽视了许多底层女性的处境和利益,因为主导女权运动的往往是掌握更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精英女性”和“拥有特权的女性”。

1绪论

1.3文献综述

1.3.1女权运动催生女权主义研究

19世纪80年代,“Feminism”一词首次出现在法国,《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认为“女权主义”关注女性的地位,追求女性的平等,并试图扫清阻挡妇女作为个体获得解放与发展的各种障碍。1自“女权主义”一词诞生起,女权运动便随之展开,女权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催生了与女权主义相关的研究。

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致力于争取女性政治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就业权利。在《女权辩护》中,作者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95)论述了旧观念对妇女的束缚,通过抨击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宗教偏见,表明男人用编造的事实来限制女人,让女人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要受压迫的,一切都应该服务于男人的享乐。2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开始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致力于发掘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性别差异,并抗议女性从属于男性的陈旧观念。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如何得以维持。美国女权主义学者坎达斯·韦斯特(West·Candace,1987)和唐·H.奇默尔曼(Zinmmerman·Don H,1987)在《行动着的社会性别》中提到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别——性别(sex)是由生物学所描述,而社会性别(gender)是通过文化、社会手段和心理构建的。1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则在《第二性》中提到社会性别导致的后果——妇女的劣势并不是先天存在,而是后天形成的,妇女被社会建构为“他者”。2这种观念后来逐渐发展为社会性别理论,并成为西方女权主义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理论。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使得男女之间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性别政治理论的一个前提。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1970)在《性政治》(Sexual Politics)中,从政治学的视角阐明两性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权力支配的关系——男性支配女性,父权制则是这种支配关系的体现。3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这一时期,后现代女权主义成为主导,呼吁消除种族的壁垒,在不同种族之间实现男女平权。此后,女权主义研究的视野向不同学科扩展,包括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

3知乎平台中“女权”问答的传播特征与议题分析

3.1“女权”问答内容的传播特征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知乎平台上“女权”问答内容的传播特征,笔者对选取的600条样本回答的议题种类、呈现形式、用词风格、情感态度进行了划分和统计,从而为下文的女权主义者媒介形象建构分析与成因分析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3.1.1围绕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个人观点表达

笔者对选取的600条样本回答进行了议题种类的划分,大致分为了政治权利、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理论知识、时事新闻、网络事件、娱乐明星、个人观点8个类别。其中,社会生活指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婚姻、生育、穿衣等;时事新闻指用户围绕“女性”相关的新闻进行讨论,如“西安地铁拖拽事件”1“货拉拉女乘客坠亡案”2等;网络事件指网络上与“女权主义”相关、热度较高的事件,或围绕网络“大V”进行的讨论;理论知识指用户的讨论内容涉及到了女权主义相关理论知识;个人观点指用户围绕个人对女权主义的看法展开讨论;娱乐明星指用户在回答中提及到了一些在两性关系方面引起大众争议的明星,如杨笠、3王宝强、4董洁5等。根据图8数据,在知乎平台上与“女权”相关的600条回答中,有16条回答未涉及具体议题;个人观点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有438条,占样本总量的73%;出现频率略低的议题是社会生活,有368条,占样本总量的61.3%;网络事件和政治权利议题出现的频率较为均衡,分别为79条(占比13.2%)、72条(占比12%);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5女权主义者污名化形象的成因分析

5.1父权意识强化厌女情绪

为了探究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与性别政治之间的关系,笔者将父权意识纳入编码,将表现出“认同男尊女卑”“支持女性承担更多家务”“物化女性”的回答归入“父权意识”类目。根据编码结果,在笔者抽取的知乎回答中,带有明显父权意识的用户对女权主义均持负面的情感态度。

首先,有用户指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不在于父权制的压迫,而在于“天生的生理差别,比如体力,大脑构造,生育等影响”,使得“男性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占据了主导,所以女性或多或少会依附于男性。”在一些用户的回答中,女性是柔弱的,顺从的,被动的,主观的,空想的,情绪的,甚至是喜怒无常的,而男性则是坚强的,主动的,客观的,逻辑的,理性的,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的,情绪稳定的。这一类观点从生理差异的角度出发,认为女性难以在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作出和男性一样突出的贡献,因为“不同工”,自然也无法享受和男性一样的薪酬待遇和地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区分指向了男女关系的二元化和政治化。生理性别(sex)由生物学所描述,而社会性别(gender)是通过文化、社会和心理手段建构,1也就是说,妇女的劣势并不是先天存在,而是后天形成的。2一个女性从出生开始,便被各种各样的话语告知她有成为一个好妻子、好妈妈的义务,她需要美丽温柔、天真无知、忍怨无私,这样才能博得男人的青睐,从而生存下去。这便是波伏娃所说的,“无论她达到多高的地位,到多远的地方探险,她的头顶始终有一个顶棚,四周总有围墙挡路”。

5.2“伪女权”的存在带来误读

根据编码结果,仅有20.2%的用户将“女权”理解为追求性别平权。18.3%的用户将“女权”理解为追求“女性特权”或只维护女性权益,忽略男性的困境。1.3%的用户将“女权”理解为“依附男性”(如图14所示)。并且在笔者选取的样本中,仅有1.5%的用户明确表示不支持男女平等,但是有56.7%的用户表示不支持女权主义(如图15所示)。由此可见,“伪女权”的存在导致了大众一开始即对女权主义形成了负面的偏向。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6总结

6.3展望

未来,女权主义的发展还需要借助网络媒介实现跨阶级、跨地域的传播。知乎平台上的部分回答中提到了女权运动忽视了许多底层女性的处境和利益,因为主导女权运动的往往是掌握更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精英女性”和“拥有特权的女性”。而社交媒体能够打破地域和阶级的限制,让一些底层女性拥有发声的机会,她们可以在这里讲述自己的经历,还可以和其他女性结成同盟,互相帮助,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实现线上、线下的及时互动。

需要注意的是,女权运动要走的路仍然十分漫长,因为女权主义所追求的性别平等还远未实现。正如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贝蒂·弗里丹在《第二阶段》中提到的,目前的状况只能是“男人每收入1美元,女人的收入则不超过72美分”,1这是现代女性解放的写照。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客观反映女权主义者的诉求、修正人们对女权主义者的认知偏离、增强女性主义者的自我认同、形成合力为女性争取正当权益。最后,愿无论何种性别都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