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气候变化背景下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转向与困境——以知乎社区碳中和议题讨论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3563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4-01-1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在传播即参与的理念下,基于“公众为中心”的视角,通过内容分析法探析公众对科学议题的话语阐释和公共协商质量,关注社交媒体中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特征;

绪论

0.5.3创新之处

以科学议题为核心内容的科学传播经历了从传统科学普及到公众参与科学模式的转向。首先,过往公众参与科学的研究中,公众参与科学大多限于公众在物理空间中的参与活动,然而公众越来越多地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多样化的科学实践,因此呈现出对社交媒体中公众在思想以及对话层面融入科学关注不足的研究现状。其次,就气候变化议题中的公众参与来看,相关研究中仍以缺失模型为主要的研究范式,对公众的能动性关注不足,亟待从撒播的研究基调转向强调平等对话的公众参与模式。第三,与其他科学议题不同的是,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在碳中和的公众对话中,需要尤其关注影响全球合力行动的因素。

本研究试图改善上述研究困境。在传播即参与的理念下,以知乎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增强了公众在科学传播中的平等参与性,不仅让公众可以更容易地了解科学话题,而且还可以自己生产、分发和传播相关的信息,带来了公众参与科学的新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中公众参与科学的特征,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中和”这一全球性科学议题为基础,探析公众对科学议题的话语阐释和公共协商质量,分析作为科学传播新阶段的公众参与模式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适用与困境,思考气候变化议题下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式对以往研究有何回应和不同。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3公众参与碳中和讨论的话语表达与公共协商

3.1公众对碳中和议题的话语建构

3.1.1编码规则与样本概况

为回答研究问题1,即公众参与气候变化讨论的过程中,如何对碳中和议题进行话语表达以及分别体现出何种立场,本节对碳中和议题的样本进行话语与立场编码。编码基于学者约翰·德赖泽克(John S.Dryzek)对于环境话语类型的划分[76],借鉴其提出的生存主义话语、行政理性话语、民主实用话语、经济理性话语四种话语类型。此外,在史安斌等学者研究[77]的启发下增添科学传播话语。值得关注的是,多项基于知乎的研究曾指出,知乎中对科学议题的讨论存在民族主义话语[78],因此形成本研究的六种话语类型:生存主义话语、泛政治化话语、经济理性话语、行政理性话语、民主实用话语以及科学传播话语。

从样本数据中发现,泛政治化话语(230,27.35%)与经济理性话语类型(225,26.75%)占主导,公众往往选择在意识形态或国家等政治框架下对碳中和进行讨论,亦或是基于经济框架对碳中和进行阐释,关注碳中和为经济和市场发展带来的影响。科学传播话语频次也达到183(21.76%),公众对碳中和科学知识进行多元阐释的积极性较高。行政理性话语(70)、民主实用话语(67)以及生存主义话语(66)占比均在8%左右。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5碳中和讨论对公众参与科学模式理论的启示

5.1重视科学知识与地方知识间的平衡

本世纪初期,随着科学传播实践的发展,以及学界对缺失模式日益普遍的反思,公众参与科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一新理念的关键在于,承认公众并非无知的“空瓶子”,认为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感悟和体会往往会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应将科学编织于社会之网中,实现科学的俗世之旅,[119]由此呼吁重视公众的个体差异和地方知识的价值。公众基于日常经验生成的地方知识虽差别于来自科学系统的知识,但在公众参与科学议题的讨论交流时,这一经验知识仍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科学共同体的重视和学习[120]。

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科学知识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对缺失模式的批判启示社会需要重新审视科学的排他性特征与中心地位。事实上,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不一定要以占据垄断地位为前提。当科学知识独享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且这一地位的获得以贬低其他多样化的知识为手段时,“科学主义”便充斥整个社会,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而良性的科学知识生产过程是有多面性的,包括在既有规范下对因果关系进行客观理性的考察和分析,也包括平等自由的观点争辩,而好的论证成为衡量合法性的评判依据。

应该承认的是,地方知识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来自公众的日常体验,充当着正统科学体系之外的“旁观者”角色,拥有着不同于科学家的思考角度与立场,为观察科学知识走出实验室进入社会之网后的“化学反应”提供直接的资源,也促进科学共同体与公众更加全面地思考相关议题。[122]历史地看,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有“事实论”和“建构论”两种主流范式[123]。社会建构论者认为社会议题本质上不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存在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权力、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涉及不同相关主体间的沟通以及多元知识间的对话[124]。“建构论”为理解地方知识和科学知识二者之间关系的提供启发。

5.2多种模式综合运用提供对话基础

科学传播以科学议题为核心内容,是科学与社会和公众之间互动、交流的纽带。20世纪涌现出了大量的科学传播实践,包括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以及传统科普事业等。这些实践均将科学的精确、文明、客观与公众的无知、缺乏教育放置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下。总体而言,缺失模式认为,公众掌握的科学知识就会越多越支持科学事业,通过单向的科学传播,科学必将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益处。

在参与碳中和议题的讨论时,公众体现出了较强的积极能动性。以往传播实践启示,为扩大气候变化中的公众参与与认同,就要求改变气候变化议题传播与对话的思路。有学者曾提出,为了让公众广泛支持有意义的政策行动,首要的挑战是如何将气候变化从“不确定的后果”“不公平的经济负担”等传统叙事思维模式和记忆中转移出来,如将有关经济发展框架的关注转向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将政策行动重新定义为能源和生活挑战[127]。碳中和的一些公众对话已经展现出这样的特征,如有公众提到“虽然中国每年都大力推行植树造林,但对于人类工业生产,对自然的破坏依旧很大,那么淘汰了落后的产能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同一片蓝天……”以及“我们还是要继续下去,一是发展新能源,摆脱对油气能源的依赖,二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造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能看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努力成果……”这样的表达基于能源归因而呼吁产能转型,即传统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产能的转型能够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需要成为国家和公众都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有意义的行动。

结语

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严峻。碳中和是为减缓气候变化而提出的目标,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碳中和的实现需要社会动员,鼓励公众思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公众采取应对行动的第一步。作为一项科学议题,碳中和与转基因等议题类似,均需要通过公众的参与来推动这项科学走进社会,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反哺科学的果实。但不同的是,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在碳中和的公众对话中,需要尤其关注影响全球合力行动的因素。本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中公众参与科学的特征,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中和”这一全球性科学议题为基础,关注公众参与气候变化讨论的过程中,公众对碳中和议题的话语表达逻辑与立场,讨论所体现的参与性、证成性、公益性、尊重性以及建设性如何,以及持有不同立场的公众在协商质量方面有哪些表现。研究发现,公众参与碳中和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立场的公众均有其代表性的话语,也充当了不同功能的角色,本研究做出如下三个角度的总结。

从知识传播来看,批判性立场的公众能够消解气候变化议题的宏大性,将研究报告或数据与基于个体经验的地方知识相结合,在碳中和议题的讨论中,既可以将科学知识带入具体的社会语境,也能对不同层次的科学政策进行具体性的反思。虽然日常生活的直接经验成为公众理解碳中和的依据,但多元的地方知识难以避免主观性,公众参与科学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在科学知识与地方知识之间寻求平衡。

从公共协商的角度来看,怀疑者立场为不试图妥协的倾向性政治提供了主要的话语资源,在经济和政治框架下,在支持推进碳中和的对话中,公众多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质疑碳中和的公众亦或出于对个人利益的担忧,亦或将碳中和视为西方国家的阴谋而予以抵抗。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表达诉求的便捷途径,公众基于风险性的认知捍卫自身利益,对碳中和作出判断,但当个体性叙事成为其论证的依据,更增加了精密论证以及观点协商的不确定性,较低论证程度下的观点交锋成了共识形成的障碍,公众参与科学理论不应该与缺失模式完全区隔,而应保持流动的边界。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