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主流媒体亲和力报道实践取得了良好进展,央视《主播说联播》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其创新的表达方式增强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阵地的用户黏性,实现了主流内容面向主流群体的广泛传播,深受公众好评。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的新鲜感在不断降低,对同一形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辩证的平衡形式与内容,流量与产品,持续引领受众关注度和注意力,成为主流媒体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难题。
绪论
二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宏观上把握移动互联背景下主流媒体报道亲和力的现状,从建构动因、建构机制出发,分析亲和力建构的路径和策略,并观察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情感叙事向用户下沉,建构与受众间的关系传播。在此基础上分析主流媒体报道亲和力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关于“主流媒体报道亲和力”的研究文献不足,已有的文献研究相对过时,多着眼于传统媒体时代报道亲和力研究,参考性不大。二是“亲和力”一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主要依赖人们的经验感知和直觉印象,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亦如是,且学界至今没有明确的核心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另外对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判断和评估缺少精确的测评体系,难以产生说服力,需要专业性较强的研究理论或量化测评为其合理性背书。最后是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分析,如认知心理学、情感社会学、叙事学等,对研究者的知识背景要求较高。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对“新闻报道亲和力”本身进行研究和解读,明确“亲和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界定,厘清与新闻报道“三贴近”、“吸引力”、“感染力”等的联系与区别,不再混为一谈。二是将“新闻报道亲和力”置于当下的网络传播生态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着重分析主流媒体如何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环境的改变等现状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提高影响力。最后是将央视“主播说联播”作为研究报道亲和力的主体,不同于以往大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如电视主持人亲和力研究、党报等传统媒体新闻亲和力研究、某一报道领域如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亲和力研究等,本研究主体范围有所扩大且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三章 央视报道亲和力的情感叙事架构
第一节 “主播说联播”栏目概况
脱胎于《新闻联播》的“主播说联播”是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的短视频时政栏目,由主播对《新闻联播》当天播出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评述和解说,并以短视频的形式投放于多个新媒体平台。“主播说联播”栏目自推出之日起就兼具了央视《新闻联播》的品牌效应和互联网环境下的产品特点,屡次登上热搜榜单成为学界和业界热议的话题,比较典型的反映出主流媒体创新报道亲和力的特征和趋势。
一 “主播说联播”栏目发展现状
“主播说联播”栏目由专门的节目组进行生产与运营,主播、撰稿编辑、视频编辑、新浪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工作人员构成了节目组的核心成员。①通过观察发现,“主播说联播”栏目生产频率约为一天一期,有固定的模式和播出时间,节目内容多来源于当日《新闻联播》中的新闻或每日的新鲜热点,主播用讲新闻、说热点、评时事的方式为受众呈现联播之外的故事,展现形式多为“题目+简写文案+视频”。风格基调或轻松(如号召、鼓舞人心,团结士气)、或中性(如涉及民生话题,引人深思)、或严肃(涉及国家主权、港澳台等问题),主持人的形象既严肃认真又亲近温暖。
分发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微博、央视新闻B站、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抖音号、快手号等网生代聚集平台的《主播说联播》,借力商业平台优势实现了广泛传播和对青年群体的覆盖。在B站上,《主播说联播》栏目总播放量达4273.1万,弹幕量达9.2万,②抖音和快手平台的点赞、留言、转发量更是可观,在新浪微博、微信平台上也收获了大量粉丝和关注度。
第五章 优化主流媒体报道亲和力的建议
第一节 情感传播与报道亲和力关系省思
一 防范情感失度对亲和力的反噬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情感传播成为网民数字生活的常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因其实时性、互动性、分享性等特征成为展现和凝聚情感的重要媒介,在社交平台上情感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也更为复杂。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带有情感的文本表达更易于引发受众共鸣,提高受众参与度和信息转发量。各大媒体为吸引用户注意力,增强用户黏性,经常在社交平台为大量的新闻注入情感元素,积极“锁住”用户。但情感传播在增强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因“失度”问题带来煽情化报道的泛滥,出现媒体理性向度缺失等不良现状。
通过对受众感觉、感官的刺激直击受众的情感和心理,以获得受众强烈的反应和关注是煽情化报道惯用的报道手法,在报道方式上突出对细节的刻画,题材的选择也比较狭隘。舒德森认为煽情手段能够吸引普通民众阅读新闻,有助于人们通过阅读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是过度的煽情会违背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迎来舆论的声讨,得到相反的传播效果。如疫情期间媒体对武汉女医护人员含泪剃光头的报道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公众,并对剪发细节进行特写,加之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让人不由得“感动”,“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15名医护人员出发前集体剃光了头发”、“谢谢你们,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这样的宣传将女性在这一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牺牲作为煽情的利器,忽略个人的情感与脆弱,本想歌颂女性的伟大,却迎来了舆论一边倒的声讨,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也缺少对女性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关怀。为了煽情而煽情,一味的崇尚感动和牺牲,甚至不惜人为的制造感动和牺牲,是对女医护人员进行道德绑架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新闻价值的一种曲解。
第二节 提升主流媒体报道亲和力的建议
一 报道亲和力的理性思维
相对于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一种自觉运用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手段得出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有着明确的思维方向、充分的思维依据。亲和力传播中的理性思维包含着传播者对“受众本位”的理解,对主流身份的认知,以及对新闻真实的捍卫。即秉持理性与责任的向度,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发挥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以清醒的理性思维报道新闻,正向引导舆论场中的网民情绪,构建网络共同体,凝聚社会共识。
亲和力传播的理性思维首先要跳出新闻报道本身,以受众的角度感受新闻,“把受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在新闻策划时将传播效果前置, 把自己当成受众的一员,站在受众的位置观察问题,思考事物,即换位思考。“无论‘交流’是何意思,对方应该是中心,自我不是中心。”②在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从传播走向交往要求新闻生产必须坚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深入研究既往的新闻报道阅读、评论、转发等互动指标,挖掘指标背后的用户需求和喜好,有针对性的提供用户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在报道中做好服务与引导,最大限度的引发受众共鸣。具体来说,在新闻产品策划前,要考虑用户的需求点、兴趣点、情感的共鸣点,以及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在过程中,需要收集用户的反馈数据、分析用户的反应、回应用户诉求;
结语
近年来,不少媒体把“亲和力”看作争夺市场、吸引用户、提升传播力的一种手段,竞争的一张王牌。“为提高报道亲和力,各媒体从前期的新闻策划、中期制作到后期包装,都十分注重服务意识,拉近同百姓的距离,一些媒体还把这种做法上升到媒体‘品格’的高度。”①“亲和力”是一个内容比较丰富,涵盖面比较广泛的概念。其第一层面是创造连接用户的内容,以可衍生的观点唤起受众情感,以内容建构关系,让用户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的化内容建设中。第二层面是使传播走向交流和对话,改变沟通形式,在表达方式和叙事语态上走向“亲民”,传播方式上走向“互动”,重视移动端的语言和叙事,以平等平视的姿态与受众交流。第三层面是不断适应技术与业态的变化,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驻网络用户集散地搭建传播矩阵,以文字、图片、音视频、VR直播、竖屏短视频等多元化的新闻产品强主流内容供给,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要素和形态,满足用户可视化的阅听心理和消费习惯。
当前,我国主流媒体亲和力报道实践取得了良好进展,央视《主播说联播》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其创新的表达方式增强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阵地的用户黏性,实现了主流内容面向主流群体的广泛传播,深受公众好评。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的新鲜感在不断降低,对同一形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辩证的平衡形式与内容,流量与产品,持续引领受众关注度和注意力,成为主流媒体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难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