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研究从新闻后续报道的传播者、监管者与接收者三方面进行考量,为媒体、受众、政府提出了适合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建议,好的新闻作品需要生产者“精雕细琢”,改进新闻语言、创新呈现方式,也需要监管者“善治善能”,加快相关法律的完善,处理商业平台乱象,同时接收者也要“守礼守法”,提高媒介素养,遵守法律法规。
绪论
1. 国外文献综述
(1)碎片化阅读相关研究
“碎片化”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年代末后现代研究文献中。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概念和特点之一。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文化转向》一书中认为后现代社会电视的普及使人类生活视像化,空间成为主宰,一切都空间化。媒介设备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变成碎片化,可以在任意空间观看不同人类的生活“碎片”,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在一个小小的“设备”里。但碎片化不是一个贬义的词汇,大多数人们都处于碎片化的媒介环境里。国外文献中有关碎片化阅读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碎片化阅读产生的根源。Liu.Z 指出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根源于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数字媒介有着越来越深层次与多样化的需求,且有建设性地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放在数字环境中如何使阅读恢复深度与专注。①Alexander 认为信息通讯技术的一个潜在影响是,它们减轻了工作活动的传统时空限制,并允许将工作分解为多个子任务片段,这些子任务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或地点执行②,阅读不再是一种在固定场合和时间才能进行的事情,而是可以以“子任务”的形式分散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广泛发展也和社交平台等网站的建设有关,Lampe 指出 Facebook 中的碎片化内容己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作者针对 614 名大学成员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分析了大学生获取到的碎片化信息主要受到读者信息使用的倾向、信息获取的方式、信息使用的目的等因素的影响。文章还从中提取了相应问题的影响因子,充分验证了在目前阶段,Facebook 平台发布的碎片化信息对于学生日常信息的获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③归根结底,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的阅读方式,跟媒介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关系,也和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对信息接收方式的不同需求有关。
三、影响受众对后续报道注意力的外在因素
(一)不同新闻来源对受众注意力的影响
受众从不同渠道得到的新闻信息会影响受众对后续报道的关注度。唐纳德·肖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在 1972 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①大众传播媒介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谁”来设置“议程”和设置什么样的“议程”也会对受众的注意力造成影响。
1. 权威的专业议程
专业议程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的媒介机构设置的议程,狭义上讲是拥有新闻采访权的专业媒体机构。在市场经济还未开放时,大众传媒机构是由国家直接管控,那时出现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都是有党政机关背景的,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等,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才逐渐出现了个人或非政府机构等创办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些“自带”党政机关背景的媒体,更容易拥有民众的信赖感,在 300 份问卷调查统计中,对于中央媒体的信任度在 70%以上。
在新浪微博平台上,要闻榜是根据受众的浏览量统计的最受关注度的新闻类议题的榜单,在要闻榜上排名前列的常驻媒体通常是: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等。比如在“国家公祭日”议题中,央视新闻发布的相关议题“南京大屠杀每隔 12 秒就有一人遇难”,整条微博加标题不超过 140 字,截止到 12 月 13 日 24 点前,阅读量是 1.5 亿。参与议题的原创发布者超过 1.1 万人,总阅读量达到 17 亿以上(如图 3-1),央视新闻占据所有阅读量的 9%,在媒体机构中排名第一位,一方面因为它是议题的首发者,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作为专业媒体自带的“可信赖感”,引领了更多的专业和非专业媒体与个人参与到话题讨论中。
五、碎片化阅读时代新闻后续报道的策略
(一)传播者:后续报道生产改进方案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新闻从业者为了追随“热点”,同质化的选题层出不穷,引发了受众的媒介疲劳,在后续报道生产中应另辟蹊径,运用独特的选题思维、多元化内容制作与传播方式打造出“品牌”特色,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做好受众的留存工作,同时专业媒体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在新闻后续报道中应及时回应受众,越快的信息澄清越能降低谣言的传播几率,也就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媒介责任,发挥好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
1.专注社会热点,选题另辟蹊径
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如果有后续“篇章”,则有多种可能。一方面是从新闻是否完整出发,比如它是正在进行中的新闻事件,它是某个事件的相关议题,它提出的现象值得鼓励或批判,它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一旦一个新闻议题成为了“热点”,众多媒体都会“一窝蜂”的去报道,比如张玉环被无罪释放后,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日均全网资讯数超过 10000 条,从 9 月 21 以后资讯数就在“断崖式”下跌,截止到 12 月 4 日以前,大多数时间的资讯数都在 100以内,期间两个小峰值相加也没有达到最高峰值的 1/2(如图 5-1)。
专注热点是基于受众关注度的考量,但同一时段大批量的同质化内容也会使受众感到疲倦甚至厌烦,消耗受众参与的热情。这时新闻后续报道的选题就不能再“老生常谈”。新闻后续报道要让受众有参与感,并不只是一个与事件无关的旁观者。比如居民网购涉疫食品被处罚后续①,黄洲撤销对网购涉疫猪肉居民处罚,深表歉意,各大新闻网站都转载了“道歉”的通报,但是在新闻评论中依然可以看到网友表达不满情绪,认为只是致歉不足以弥补居民遭到的损失。舆论的产生也和新闻报道方式有关,在这一议题中还有更多的选题可以报道,比如居民的退款有没有落实、居民有没有恢复正常工作、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等。这种选题思路既丰富官方新闻的细节,又设身处地地关注了老百姓的具体需求。
(二)监督者:政府对后续报道的“管理”
政府对新闻后续报道事件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有监督和促进的职能,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对新闻后续报道的监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平台的不规范推送以及技术的黑箱等等,都需要政府与司法的合力监管,才能为良好媒介环境的形成提供保障。
1.及时关注后续新闻报道,落实事件处理办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传统媒体受众被大量分流,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力中心不断被消解。②商业网络平台、综合性网络平台等已经成为重要的舆论场,政府也纷纷入驻网络平台建立政务号,比如微信月活用户已经超过12 亿,一些政府政务、便民服务等都可以在微信里政府设置的小程序里办理,如医保、档案查询等等。重新构建后的政府与新媒体企业之间呈现“共生、调控、妥协、合作”关系特征。①比如微博热搜榜停止整顿、重要政策无需经过用户搜索量排名直接设置在热搜榜的第一位等。
媒体对政府有监督职能,政府对媒体有管控权利。后续新闻报道相关问题的解决与政策落实,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是民众对于政府形象的评判,而媒介是向受众展示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能凝聚受众的注意力。让新闻有“后续”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一些新闻没有后续报道,并不是因为新闻媒体的失职,而是因为事件没有得到解决。舆论的平息只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迅速处理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尽快解决给广大民众一个交代;第二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受众对事件的注意力会逐渐转移,舆论的声音也会变小。第一种是舆论事件的解决根本,而第二种因为事件热度变小而舆论暂时消失,但是问题还依然存在,一旦有类似或相关事件发生,就会再度引起受众的质疑,舆论也会再次出现。只有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一劳永逸”,也能增加民众的信任感,所以政府要及时关注这些信息,媒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后续具体问题的解决,都要靠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合力。
结语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发展环境将不断变化,为新闻生产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变革的契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新闻后续报道呈现了新的特点,流量引导的新闻选题、技术驱动下的新闻呈现方式的改变等,受众注意力与其相互影响,促进了这些变化的发生。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永远是新闻生产中的重要主题,分析受众、了解受众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四力,这是所有媒体共同追求的传播效果。通过对百度热搜榜、新闻案例、评论数、粉丝数等数据的研究,分析了当今时代受众对不同类型新闻的偏好,以及他们对新闻的关注度受哪些因素影响,这其中既有技术方面的引导、也有个体背景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选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研究可能对很多因素分析不够详尽,在数据的收集中不够全面,对商业平台的分析占了很大比重,对专业媒体平台资料搜寻不够完善,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应用中的用户分析,都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拓展。
实际上碎片化阅读时代也为新闻后续报道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受众的注意力分散快,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度不高,一些新闻媒体不愿再生产新闻后续报道,反而一味追求热点,获得流量与履行媒介职能之间似乎存在矛盾,比如碎片化阅读时代媒体如何在追求热点和生产新闻后续报道间达到平衡,受众关心的内容一定是值得生产的内容吗,算法技术判断的新闻热点与人工判断之间该选择哪一个,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新闻后续报道所面临的困难也是蜕变的机遇,新闻后续报道对促进社会进程,改进社会不良现象有重要作用,面对新的技术背景,自身还是未被发掘的“蓝海”,在未来有无限可能。所以研究从新闻后续报道的传播者、监管者与接收者三方面进行考量,为媒体、受众、政府提出了适合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建议,好的新闻作品需要生产者“精雕细琢”,改进新闻语言、创新呈现方式,也需要监管者“善治善能”,加快相关法律的完善,处理商业平台乱象,同时接收者也要“守礼守法”,提高媒介素养,遵守法律法规。三者之间是共同合作、相互嵌合的关系,良好媒介环境的塑造离不开其中的任何一环,三者合力才能促进高质量新闻内容产生,让新闻有后续,让后续有关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