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与再现偏差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456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04-1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非虚构新闻叙事对于新闻真实性以及新闻专业性所形成的矛盾建构,正是非虚构新闻叙事以不同于传统新闻叙事的叙事表征得以正名的同时,所显现出得辩证性的矛盾。面对叙事偏差,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非虚构新闻叙事都在传播生态变革中做出权宜。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非虚构新闻叙事”这一名词很少在研究中出现,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的国内研究者只有中国传媒大学的周逵和黄典林,两位研究者将非虚构写作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视作“非虚构新闻叙事”。①有关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研究涉及范围很广,主要包括“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理念溯源、非虚构新闻叙事文体探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实践表征等。

一、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理念来源与流变

作为新闻界自我变革的重要路径,非虚构新闻叙事在近几年才成为研究热潮,进而一时间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下,“非虚构写作”也被称为“叙事新闻”。张文东指出“非虚构写作”的源起和文体都离不开美国的“新新闻主义”。②新闻学研究者也支持“非虚构写作发端于新闻”的说法。

(一)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理念来源

“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于“非虚构写作”这一跨界文体在新闻界的讨论和应用。近些年,“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理念来源问题一直广受争议,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辩主要指向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理念源于上世纪中期美国流行的“新新闻主义”以及其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的普利策特稿奖获奖作品。美国杜鲁门·波特的《冷血》以及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被认为是“新新闻”的开山之作。③《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总监卫毅在《我眼中的非虚构精神》中认为,“新新闻主义”是非虚构精神的一种。④山东大学的顾明正则认为,尽管非虚构写作与新新闻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内涵和新新闻主义完全不同,是一种有别于新新闻主义的写作方式。⑤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理念源于上世纪流行的报告文学以及传统特稿,虽然后来被取代了,但它们奠定了我国非虚构新闻叙事的基本雏形。周逵、曾庆香、李文学等的研究较为倾向于这一种观点。遵循这一理念来源的范式流变被学者认为是非虚构新闻叙事的本土实践。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第三章  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实现与再现偏差


第一节 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实现

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认为,事实先于新闻,它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努力追求新闻的统一性真实或者说全面性真实。③在理论层面,统一性的新闻真实是形象且丰盈的,也是非虚构新闻叙事所遵循的。但是,理论源于现实的“集思广益”,又将反向运用于无限的实践当中,也就是说,新闻真实性的实现还是要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寻求出路。杨保军老师认为,“在新媒介生态中,如何看待、实现新闻真实性,是实践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只是理论逻辑。”①新闻叙事对新闻真实性的实现,要在具体的话语实践中寻求路径。

在当下新闻传播生态中,各种新闻写作方式和叙事逻辑之间,往往在新闻真实性、新闻专业性等新闻的基本价值层面,具有一定通约性,但同时又因各不相同的方法论而展现出各放异彩的现实景观。自从新闻领域引入“非虚构写作”,它就尝试与新闻叙事结合,以求形成一种独特的新闻叙事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非虚构新闻叙事。非虚构新闻叙事凭借自身的叙事特征与叙事逻辑,在实现真实性的具体话语实践当中,发展出了具有“非虚构写作”特点的实现方式。非虚构新闻叙事通过叙事主体“在场”叙事,“深描”事实细节,从而保障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非虚构新闻叙事又建构了自己的新闻叙事方法论——“默会”方法论,以此来丰盈非虚构新闻叙事在价值层面的统一性真实。面对质疑,非虚构新闻叙事从新闻叙事写作的各个层面进行“话语聚变”,展露出它对当下沉浸式新闻叙事表达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第五章  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与再现偏差对新闻专业性的消解与重构


第一节  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与再现偏差对新闻专业性的消解

通俗地讲,新闻专业性是新闻业或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个人受推崇和尊重的个人。经过漫长的实践积累和提炼,新闻“专业性”基本确定为真实、客观、公正、公共、庄重等内涵;同时,新闻“专业性”也处在不断的消解与重构当中。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是多重视域重叠的真实性,是原生态的真实性,也是存在主观性叙事的真实;它的这些特性遗留了难以避免的再现偏差,也在不断地创新减少再现偏差的路径。作为一种新闻话语实践,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与再现偏差对既有的新闻专业性形成了消解。

在话语实践中,非虚构新闻叙事的叙事主体不再局限于新闻记者,而是广开“民间言路”,让新闻事实的当事人、见证者可以亲笔写出他们的“故事”;作为叙事主体的个人或者新闻记者都必须以“真情实感”倾注在新闻叙事中,体验叙事客体的观察、思考乃至情绪;另外,非虚构新闻叙事对新闻事实进行的“特性化”挖掘,使得各种身份的叙事客体都拥有了呈现以自己为主角的“故事”的机会。这些特质赋予了非虚构新闻叙事不同于传统新闻叙事的全新样态,让非虚构新闻叙事得以提名为新型话语实践。然而,民间叙事者的开放性致使叙事主体不再具有新闻专业性,缺失专业性的叙事者们容易将自己对事实本身的看法代入到新闻叙事内容中,而多元话语同台叙事会产生公正性矛盾;另外,不再具有新闻专业性的叙事主体参与话语实践,介入新闻现场,“感同身受”的同时,也难以保证新闻叙事的客观性;一旦新闻叙事不再具有客观真实,而被刻上“倾向性”,它将失去新闻作为叙事话语的专业性。


第二节 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与再现偏差对新闻专业性的重构

非虚构新闻叙事的真实性与再现偏差是矛盾的两面体,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的平衡关系。同一篇非虚构新闻叙事可以具有真实性,也可以存在再现偏差,真实与否以及专业性高低的关键在于,叙事主体对叙事内容以及叙事形式的把握。辩证真实的非虚构新闻叙事更像物理学上所讲“薛定谔的猫”,叙事内容呈现之前,任何对真实性与否的定义都是推断。同样地,非虚构新闻叙事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再现偏差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新闻专业性的作用也是辩证统一的,既有消解,也有重构。

非虚构新闻叙事的写作灵感来自于“非虚构写作”,而非虚构写作是游走于文学界与新闻界之间的跨界文体,非虚构新闻叙事带有天然的“跨界”性质。相比于传统的新闻叙事,这种“跨界”文体对叙事主体的专业素养具有更高的操作性要求,叙事主体不得不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之上再参与非虚构新闻叙事话语实践。非虚构新闻叙事以“介入性”在场叙事表达事实情节,使得新闻叙事内容的呈现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从情感表达到事实呈现,形象性的叙事表达都使得叙事内容建构起客观真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非虚构新闻叙事的话语实践摒弃了单一视角叙事,采用“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相结合的复合视角叙事。复合视角的运用既能够使叙事内容的呈现从不同角度“透视”新闻事实,又能够让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叙事客体都获得表达的权利,实现新闻叙事在公共性价值层面的人文关怀。从文体变革到话语实践,非虚构新闻叙事以其独立性的叙事表征,在形成再现偏差,对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专业性呈现消解格局的同时,也以再现偏差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的逻辑建构新闻专业性。

新闻媒体论文



结语

每一次新闻话语实践发生变革,都将影响到整个传播生态将发生变动,话语实践的变革为传播生态的变动加持动力。反之,新的文体得以诞生的动力,即话语实践的内生动力,也来自于传播生态的转型发展。

在传统的新闻叙事中,个体性的命运阐释是不被重视的,叙事内容更关心宏大的时代课题。个体命运往往通过电影、小说、散文等艺术性作品生发叙事张力。但其实,“铁肩担道义”的新闻叙事才是最应该“为生民立命”的那个角色。非虚构新闻叙事的包容性、多元话语性,让那些在“宏大叙事”场景中被忽视的个体获得了为自己著文的路径。同样地,非虚构新闻叙事的叙事特征能够扎根的基础来自于,新传播生态环境中,个体性话语的丰富和成熟,以及大众对底层群众的生活样态、现实处境的关注。

在近几年的实践摸索中,非虚构新闻叙事获得了被定义、被讨论、被传播的机会,也在众多学者以及新闻记者的话语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但是,非虚构新闻叙事的再现偏差仍然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新闻叙事有如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叙事主体透视的越深,看到的细节越多,同时也就会有更多的细节被忽视。如果新闻叙事只讲事实案例,那么只要保证客观事实成立即可;但如果新闻叙事想要“介入”现场、“深描”事实细节,叙事主体就必须保证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观察和阐释。非虚构新闻叙事的再现偏差既是叙事偏差,也是更多叙事内容得以深化的表现,它与新闻真实性是辩证地矛盾、矛盾性建构的关系。这种双向矛盾的关系对新闻专业性本身也是既有建构作用,又有消解作用。抛开非虚构新闻叙事的合理性暂且不谈,“双向互动”的再现偏差对整个传播生态的建设也是辩证地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