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与QAP回归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地区的物流效率进行了研究,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高通道物流效率的政策建议,对以后相关学者的研究有借鉴的作用。
1引言
1.3.2物流效率空间关联研究
研究物流效率的空间关联及其演变趋势对于针对性地促进整体区域物流效率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物流效率空间关联研究方面,ABAGHAN G[24]以加拿大银行网点作为研究对象。WANG Z F[25]以中国省际旅游业为研究对象,用SNA等方法探索其2011-2016年间的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刘华军等[26]以中国2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使用引力模型确立能源消费的空间关系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整体结构和个体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政策建议。吉雪强等[27]通过选取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作为研究样本,从关系数据和网络分析的视角出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探讨这些省市在种植业碳排放效率方面的空间联系网络架构及其发展变迁。此外,通过采用QAP方法对影响该网络结构的动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深入揭示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空间网络形成的机理和动因,为推动该区域种植业的协同减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曹允春等[28]以23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其物流竞争力,之后基于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建立其空间关联网络,并对网络关联程度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承载城市显示出了“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特点,并且空间结构不太稳定。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临近性和交通通达性等对关联网络影响较大。黄超然等[29]以我国三十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2005-2019年的能源效率,运用测算的能源效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立了三十个省份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然后分析其练习强度,最后提出了协同配合、辐射带动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效率测算与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模型构建
3.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物流效率作为衡量物流业在资源配置、规模扩张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所取得成效的关键指标,对于评估本地区经济和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们深入参考了现有的文献资料,并遵循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和精简性的原则,精心构建了一套针对西部地区省市的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全面覆盖了与效率计算密切相关的投入与产出两大方面,而且注重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旨在准确反映西部地区省市物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通过构建这样一套全面、科学的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希望能够为西部地区省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推动物流业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45]-[54],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如下:
投入指标:在投入指标的选择中,物流业投入指标最核心的是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目前,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劳动力投入选择物流业从业人员。资本投入方面,物流业的运行受到固定资产投入的影响,所以选择固资产投入。除了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之外,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物流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运输路线的长度是基础设施投入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选择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和内河航道。另外车辆的拥有数也是反应物流业投入的指标。因此本文的投入指标有劳动力、资本、民用汽车拥有量和基础设施投入。
5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效率空间关联影响因素
5.1研究方法
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中,如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间的独立性是该方法使用的一个重要前提。若自变量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线性”,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完全共线性下无法获得估计值。共线性不仅增加了参数估计值的方差和标准差,而且使变量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还削弱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而“关系”数据恰恰违背了这一独立性假设,因为这类数据本身之间就是相互关联的,这与避免“共线性”的原则相悖。因此,传统的方法是不可行的。QAP作为一种非参数法,不需要假设自变量间的独立性,并且能够有效的处理“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相比传统的方法更为稳健。该方法在社会网络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以“关系”数据为研究对象的情况。鉴于此,本文主要采用 QAP回归分析方法,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公式如下
Q =F(X,Y,Z,...) (5.1)其中Q代表被解释变量;X,Y,Z等代表解释变量(影响因素)。
5.2影响因素假设
目前,我国各区域物流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因此,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是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各省物流资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区域物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为了进一步解析该现象并贡献于区域物流合作的发展,本文将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深入探讨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效率的空间网络联系的关键因素。作为反映物流业进步的核心指标,物流效率的形成受到众多资源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在区域内的流动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并促成了物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与此相似,物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生成及其发展变化,同样依赖于各种资源要素的相互作用。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62]- [68],得出这些变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首先是空间地理距离相关因素,其次是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最后是物流行业发展相关的条件。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使我们能够更明确地把握物流效率与空间关联网络之间的形成原理,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选取合适的物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合理的假设,具体如下三个方面。
6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2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效率的对策建议
通过第四章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通道的物流发展现状,针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效率的提升,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划分是从主通道(重庆、贵州、广西、四川、云南)、重要枢纽(贵州、广西、云南)、核心覆盖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辐射延展带(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宁夏)四个部分从地理空间距离、产业结构、交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物流信息化水平和物流投资额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6.2.1主通道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政府应持续加大对主通道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以确保物流运输的顺畅和高效。
引入先进技术。积极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如智能物流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2)优化物流运输组织
完善运输网络。优化主通道的运输网络布局,减少运输环节,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 推广多式联运。鼓励企业采用多式联运模式,将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无缝衔接,提高物流运输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