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随之增强,早已呈现世界、国家和区域共同发展的局面。各区域间的商流、物流的交易,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促使地区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物流已成为竞争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各国均愈发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也成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物流业对减少企业生产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生产、运行效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调节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物流不仅是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更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型源动力,其发展水平也被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随之增强,早已呈现世界、国家和区域共同发展的局面。各区域间的商流、物流的交易,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促使地区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物流已成为竞争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各国均愈发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也成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物流业对减少企业生产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生产、运行效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调节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物流不仅是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更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型源动力,其发展水平也被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内在关系,这在世界各国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均得到有效论证。一方面,物流业作为基础性行业,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保障,也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进而对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产生影响。物流业良性发展,可促使区域经济顺畅运行,并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在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及生产力布局,调整、升级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也影响着物流业的变革,物流是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经济水平为物流业提供健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经济整体水平、产业结构规模及政策法规等因素都将从各个维度促进或阻碍着物流业的发展。此种协同辨证关系在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发展实践中也得到充分印证。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环渤海,也是物流水平最为发达的地区。正因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境良好为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建设奠定基础,使得物流基础设施完备、物流交易活跃、海陆空交通网络全面,从而推动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增加经济实力。因此,为探索其发展模式,借鉴发展经验,针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的学术研究也更为丰富。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摇篮和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有着诸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配套资源、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实力,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近些年受限于资金、人力、产业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缓慢,增速迟缓,在全国各省市 GDP 排名中均处下游位置。国家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各行各业专家纷纷为东北建设出谋划策。2016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振兴东北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集中向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道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国外较早研究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其理论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当地物流效率和规模的影响。国外学者早期研究中,多用交通运输行业代表物流行业,聚焦区域运输与经济间的内在关系,为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打下基础。
Danuta Kisperka-Moron(1992) 通过分析波兰物流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发现物流在经济过渡期是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库存反映了物流变化。Bolton(1995)指出,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较发达地区其运输状况良好,交通运输发展较好的地区经济也更为发达,因此,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可对区域物流发展前景做出预测。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国外较早研究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其理论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当地物流效率和规模的影响。国外学者早期研究中,多用交通运输行业代表物流行业,聚焦区域运输与经济间的内在关系,为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打下基础。
Danuta Kisperka-Moron(1992) 通过分析波兰物流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发现物流在经济过渡期是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库存反映了物流变化。Bolton(1995)指出,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较发达地区其运输状况良好,交通运输发展较好的地区经济也更为发达,因此,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可对区域物流发展前景做出预测。
Kenneth Button,Samantha Taylor(2000) 以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的关联关系为研究对象,论证区域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存在较高的关联性。Poul Ore Pederson(2001)认为运输应属物流的一部分,通过探讨运输与经济间的影响关系,发现货物运输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增强,即相应体现物流重要性增强。Mudit Kulshreshtha(2002)通过建立多元共交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印度铁路货物运输需求长期结构的变动。实证表明,铁路运输物流与经济发展具有着强关联性。以上研究从航空运输、铁路运输等运输方式入手,用以论证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中,Ramokgopa(2004)着重分析物流对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论证物流业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城市长久、稳定的发展。并且进一步评价物流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间的各个影响因素,使政府制定发展策略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Maciulis 等(2009)也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做出补充论证,通过分析区域物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与消极阻碍影响,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
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中,Ramokgopa(2004)着重分析物流对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论证物流业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城市长久、稳定的发展。并且进一步评价物流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间的各个影响因素,使政府制定发展策略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Maciulis 等(2009)也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做出补充论证,通过分析区域物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与消极阻碍影响,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物流
1.区域物流的内涵
区域物流通常以大中型城市为枢纽中心,在某一特定地理环境中,以经济规模及物流辐射范围为基础,区域内外部各类货物从供应地向目的地的有效实物流动。为提升区域物流能力,需以物流基础建设为核心,有机整合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输送等多种运输方式,系统规划物流中心节点,全面集成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不仅全面提升本区域物流的效率与发展水平,扩大其辐射范围和运营能力,更可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物流
1.区域物流的内涵
区域物流通常以大中型城市为枢纽中心,在某一特定地理环境中,以经济规模及物流辐射范围为基础,区域内外部各类货物从供应地向目的地的有效实物流动。为提升区域物流能力,需以物流基础建设为核心,有机整合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输送等多种运输方式,系统规划物流中心节点,全面集成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不仅全面提升本区域物流的效率与发展水平,扩大其辐射范围和运营能力,更可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需依靠区域物流的全面支撑。建设满足区域环境特征、完善科学的区域物流,可实现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区域物流是基于区域地理位置背景下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是区域物流形成的先觉条件。着重解决一个区域内的物流系统优化问题,使其具有合理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增强组织与管理水平,以保障区域物流活动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同时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区域物流的特性
2.区域物流的特性
(1)空间资源分布差异性。地理位置的不同是区域物流形成的先觉条件,空间资源分布不同是形成区域物流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自然资源指土地、河流、矿产等,社会资源指劳动力、资金、科技等。不同区域均存在自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所共同形成的空间资源,其空间资源分布是不完全等量、不完全均质的,因此,表现为区域物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2)物流发展程度差异性。物流水平与经济水平紧密相关,同时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在一个物流区域内部,物流发展水平尽管有区别但整体相近,而不同的物流区域物流发展程度往往差距较大。
(2)物流发展程度差异性。物流水平与经济水平紧密相关,同时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在一个物流区域内部,物流发展水平尽管有区别但整体相近,而不同的物流区域物流发展程度往往差距较大。
(3)物流利益相对独立性。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体,有其自身经济利益。因此,区域间的物流竞争是合理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相对落后的区域,也应给予资源、劳动力、政策等多方面扶持。
(4)物流系统完整性。区域内各种物流活动的相互关联而制约的关系形成区域物流,因此,区域物流既具备结构和功能的低特性,也具有完整性。健全良好的物流系统,追求区域内各种物流活动结构上的优化组合以及功能上的互补协调,其对区域内外资源整合,配置优化,推动区域物流整体增长有重要作用。
.............................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关于生产资料在区域内通过优化配置、组合,得到尽可能多产出的研究理论。由于所关注重点以及对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也相应发展出多个理论派别。
1.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是哈罗德·多马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强调外部经济的输出结果,认为资本应同时用于相互补充的部门的投资,这样既可依据部门发展需求创建互为配合的市场,减轻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造成的经济阻碍,也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加利润。同时,通过贷款等形式与银行等金融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p#分页标题#e#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通常存在两种恶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一是供给不足,低生产率会产生收入低的问题,收入过低带来低储蓄下降,从而造成资本供给不足,进一步又导致低生产率。二是需求不足,低生产率所造成的低收入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且由于投资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因此形成低水平的投资,进而又出现低生产率。而改善上述两大问题的重点,则是平衡发展思想,即同时在各个部门、产业进行投资。即可提升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改善市场供给状况,也可形成相互支持配合的形势,扩大需求规模。
(4)物流系统完整性。区域内各种物流活动的相互关联而制约的关系形成区域物流,因此,区域物流既具备结构和功能的低特性,也具有完整性。健全良好的物流系统,追求区域内各种物流活动结构上的优化组合以及功能上的互补协调,其对区域内外资源整合,配置优化,推动区域物流整体增长有重要作用。
.............................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关于生产资料在区域内通过优化配置、组合,得到尽可能多产出的研究理论。由于所关注重点以及对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也相应发展出多个理论派别。
1.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是哈罗德·多马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强调外部经济的输出结果,认为资本应同时用于相互补充的部门的投资,这样既可依据部门发展需求创建互为配合的市场,减轻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造成的经济阻碍,也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加利润。同时,通过贷款等形式与银行等金融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p#分页标题#e#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通常存在两种恶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一是供给不足,低生产率会产生收入低的问题,收入过低带来低储蓄下降,从而造成资本供给不足,进一步又导致低生产率。二是需求不足,低生产率所造成的低收入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且由于投资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因此形成低水平的投资,进而又出现低生产率。而改善上述两大问题的重点,则是平衡发展思想,即同时在各个部门、产业进行投资。即可提升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改善市场供给状况,也可形成相互支持配合的形势,扩大需求规模。
平衡发展理论强调地区间、产业间的关联互补性,提倡应平衡投资生产资源,均衡部署生产力,从而实现区域产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平衡发展理论的目的是促进地区产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但通常来说,在实践中并不具备平衡发展理论的应用条件,较落后地区缺乏可同时投资所有产业的资金支持,只能将有限资金分散投资,导致优势产业投资不足,无法获得预期高收益,而其他产业发展受限。发达地区因为地理位置以及现存资源、基础建设、技术水平等因素不同,不同产业的产出效果也有所差异。因此,仍会优先对具有效益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而无法顾及全产业。由此可见,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局限性,实用性较为缺乏。
2.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是赫希曼。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部门或产业的发展是不同步、不平衡的,应找到其中的关联关系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不平衡发展理论核心为关联效应,即各个经济部门或产业间都存在关联关系,可用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计算。国家或地区应将有限的资源、资本聚集,优先对主要的关键部门、关键产业,特别是直接生产部门,进行投资发展。这样,不论前向的关联产业,还是后向的关联产业,都可借助关键产业进行发展。通过关键产业的优先扩张和增长,逐渐扩大对前后相关产业的投资,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总体经济增长。
.................................
第 3 章 吉林省经济与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 17
2.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是赫希曼。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部门或产业的发展是不同步、不平衡的,应找到其中的关联关系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不平衡发展理论核心为关联效应,即各个经济部门或产业间都存在关联关系,可用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计算。国家或地区应将有限的资源、资本聚集,优先对主要的关键部门、关键产业,特别是直接生产部门,进行投资发展。这样,不论前向的关联产业,还是后向的关联产业,都可借助关键产业进行发展。通过关键产业的优先扩张和增长,逐渐扩大对前后相关产业的投资,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总体经济增长。
.................................
第 3 章 吉林省经济与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 17
3.1.1 吉林省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 17
3.1.2 吉林省三大产业发展情况 .......................... 18
第 4 章 吉林省物流与经济关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23
4.1 吉林省物流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3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
4.1.2 指标体系构建及计算说明.......................... 24
第 5 章 促进吉林省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5.1 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41
5.1.1 明确吉林省发展大方向............................ 41
5.1.2 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41
第 5 章 促进吉林省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5.1.1 明确吉林省发展大方向
2007 年,国家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即东北振兴“十一五”规划,提出 10 到 15 年内努力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目标。但自 2014 年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GDP 排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其中辽宁省更出现断崖式下滑。国家针对东北振兴出台一系列政策,仅 2016 年就出台三份文件对东北发展作出指示,这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开启,其力度之大、深度之强前所未有。
根据不平衡发展理论,地区政府如将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则会造成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不足,无法保证获得高收益,其他产业也无法发展。因此应集中有限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主导部门以及关键产业,以此带动相关部门和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整体的稳步前进。因此,明确区域发展大方向,确定优先发展产业,是吉林省政府的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
关于吉林省发展方向,引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广泛讨论。2017 年 8 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团队发布《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报告指出,只有转变重工业赶超战略而弥补轻工业短板,吉林省才能从根本解决发展困境。此观点与传统思想相悖,也引发诸多争议。吉林省作为老牌工业强省,得益于改革开放前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就近年发展而言,第二产业已成疲软态势。2016 年,第二产业贡献率为 44.5%,拉动率 3.1%,与此同时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 49.2%,拉动率 3.4%。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