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在商业化写作盛行的时代,陈力娇的苦难书写具有宝贵的意义和价值。她秉持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用真诚的创作态度,真挚的情感体验,真切的悲悯关怀,以笔为戟展露现实生活的残忍和底层人物的生存苦痛,以期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绪论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本文以陈力娇小说的苦难书写为研究对象,以小说文本为出发点,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归纳研究法等方法,结合叙事学、主体性哲学等相关理论,从陈力娇小说中苦难的表现形态、陈力娇小说苦难书写中的人物风姿以及苦难书写的叙事艺术三方面把握陈力娇小说苦难书写的创作特点和独特内蕴。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苦难”为视角,对陈力娇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以期丰富关于陈力娇小说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结合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创作理念,探寻陈力娇书写人物苦难境遇背后的深层意味,力图充分挖掘其进行苦难书写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在对陈力娇小说进行系统性研究时,着意关注陈力娇对东北域内苦难历史的记录、对带有东北地域文化特征的人物日常生存状态和精神质素的展现,以期对东北地域文学研究进行一点补充。
第二章 陈力娇小说苦难书写中的人物风姿
第一节 苦难中的执着坚守
苦难是人性的试金石,身处逆境的人能有所坚守,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有所坚持,即使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对苦难直接发起反抗,也同样值得敬重。陈力娇小说中人物在苦难中的执着坚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遭遇困境和苦难时恪守民间生存哲学,以坚韧的心性、坚忍的生活态度,在生活的重击下坚守着“生”;二是在苦痛中坚守本心,绝不动摇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原则理想,他们之中有的人即便要经受重重磨砺,历经千难万险,也依然守护着自己的赤诚之心。
一、恪守民间生存哲学
东北位于我国最北部,四季之中冬季时间最长,“大烟炮”刮起来像刀片一样削人皮肉;黑土地荒凉苍莽,广阔的林地中常有野兽出没。在极寒气候和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东北人民,形成了坚忍顽强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使他们对于苦难有一种习惯性的超乎寻常的忍耐力。陈力娇作为黑龙江籍作家,她将家乡地域文化所建构的这种特定精神内涵注入到作品人物之中,这类人物恪守民间底层朴素的生存哲学,以强大的忍耐力在卑微的生存境遇中坚忍地“活着”,体现了生命的韧性和顽强。
第三章 陈力娇小说苦难书写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内蕴深意的叙事意象
意象经过作家的巧妙选择与组合,实现“意”与“象”相互融合的状态,成为物质形象与人文涵义的综合体。“意”是内在的抽象性表达,“象”是外在的具象性显现,因此具有双重结构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能够产生暗示、隐喻以及象征的功能。陈力娇是一位善于运用意象的作家,她作品中的意象内蕴深意,寄托了作家飞扬的情思。参照陈植锷按照意象内涵不同进行意象分类的相关论述,陈力娇小说作品中出现的具体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类。
一、自然意象暗示苦难境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常常对自然景观有着敏锐的观察,“体验着自然物象的人间意义和诗学情趣”②,因此,大自然不仅造就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而且使得无数文人墨客在它的衔引下开展精神文化生活。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以自然意象进行托物言志,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事物不仅寄托着作家的人文精神和理想情怀,还能为文学作品增添一份诗情画意。陈力娇是一位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的作家,在她的苦难书写中出现了大量的自然意象,这些意象的巧妙使用往往都指向了对于作品中人物苦难境遇的暗示。
第二节 灵活调控的叙事时间
叙事文本属于时间艺术,时间是叙事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小说包含两种时间,分别为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故事时间就是按照故事中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自然顺序所排列;而叙事时间是指在文本中所出现的时间状况,一般可以不根据实际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实际时距而表现出来。虽然故事时间是客观不变的,但是叙事时间能够根据作者需求进行调整和把握,因此对于每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叙述,这就为叙事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方式。陈力娇是一位善于运用叙事时间理论的作家,她常常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调控叙事时间,使小说文本达到其所期待的叙事效果。
一、时序调整利于苦难言说
谭君强曾指出,“在对叙事文本时间的研究中,最容易察觉到的关系是时序关系。”②对叙事文本进行时序分析时,可以直接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以及它们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时序分为两种,一为作家叙述故事的先后顺序,被称为叙事时序;另一种是故事自然发生的时序,即故事时序。若两种时序一致或基本一致,则为顺序;若不一致,则为保罗·利科所谓的“时间倒错”,即“故事中事件的时间特点与叙事中的相应的特点并不协调。”③ “时间倒错”的类型有倒叙和预叙两种,倒叙是对往事的追叙,也就是“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①;预叙指的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②陈力娇为了使小说脉络的清晰流畅、可读性强,叙事时往往以顺序为主基调,但在局部陈力娇也常运用倒叙手法。
结语
陈力娇曾写道:“小说——我的精神家园的使者,我内心世界的守门人,我可以信赖和寄托一生的最尽善尽美的形式,它是我精神的统治者,我的头上的一方无雨的蓝天。”①陈力娇与文学的缘分始于一份对生命缺憾的补偿,而热爱之情的延展澎湃,使她在文学的殿堂中如信徒般虔诚恭敬。扎根于文坛的陈力娇以独特的姿态,向广袤人世深情眺望,她以文字造就一叶叶扁舟,穿梭于沧桑历史和时代风云之间,将尘世人间的个体苦难从流驶的岁月中打捞上岸,她对此进行深情地注视和体察,并极力勘破人性的堕落与罪恶,发掘人性的善美与光辉。
苦难书写作为文学创作中广泛存在的精神现象,其背后蕴藏的是苦难之于作家创作的意义,以及作家对于社会历史乃至生命本质的审视与思考。陈力娇笔下的苦难以不同的样貌和形态呈现,但其小说文本并未沉浸于一味的苦难描摹之中,更未充斥着萎靡颓丧之气、阴郁悲凉之调。陈力娇的苦难书写是她直抵生活现实的方式,人性的探寻、生命的关怀、精神的指引才是其创作最终的归属。其次,对民间弱势群体的关注为陈力娇苦难书写的一大特点。她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多为平民百姓,其中一部分皆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孩童、残疾人、底层边缘人等等,陈力娇不吝笔墨地呈现这些人物的苦难遭遇,为弱者发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此外,陈力娇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其苦难书写具有较为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陈力娇经历过沉重的苦痛,她对苦难的体悟随着阅历增加而愈发深刻,再加之作家对生活细致敏锐的洞察力,其创作贴近现实生活、关切百姓众生,叙事语言带有女性的细腻婉约,又不失东北作家的平实质朴,保证了小说文本较强的可读性,这些都助力她以文字搭建起与读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