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逃离与回望——论林白小说中女性人物的生命之旅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0252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07-1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文学论文哪里有?笔者通过对林白小说中女性生命之旅的探讨,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她作为一个当代女性作家的形象。林白的女性写作,不仅只是对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继承,而更多地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和确认与女性的身体联系起来,这一写作开了 1990 年代女性身体写作的先河。

第一章 女性生命之旅的呈现轨迹

第二节 转型与拓展

90 年代末,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逐渐扩大,以“个人化写作”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写作逐渐走入穷巷,许多女性作家的创作都陷入了困境或者停顿,例如与林白同样享有“个人化写作”名片的陈染,已经很久没有进行新的创作。面对题材重复、市场介入等或主观或客观的写作困境,林白选择了走出“自己的房间”,沉入“辽阔的大地”。如果说林白曾经专注于表露和剖析女性的个人隐私、个人成长以及个人生活;那么在新世纪初年,她以《枕黄记》一书向读者和评论界高声宣布自己并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对于林白来说,2000 年参加的黄河之旅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逃离行动:“对我来说,走黄河很像是逃避生活的一次行动。”①而依据此次旅程写成的《枕黄记》虽然是一部长篇,但很难称其为小说,它更多地成为林白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与知识女性的孤芳自赏不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女性热情而爽朗,给林白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从黄河归来的林白却再次陷入写作的困境,她说她想要一种颠覆的冲动,想“向着江湖,纵身一跃”②,而这个“江湖”就是湖北王榨,《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等都是林白以湖北王榨为背景的创作。这一时期林白将自己的视野从幽闭、焦虑的知识女性转移到更广阔的大地之上,她更多地描写了同样处于尴尬地位的底层和边缘人物,其中还包括描写城市下岗女工的作品,如《去往银角》《红艳见闻录》等。

文学论文参考

第二章 碎片化、神秘性与诗性语言

第一节 碎片化的个人自白

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碎片化写作就已经在先锋小说中蔚然成风,90 年代,女性写作的崛起也为其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摇篮。女性作家们纷纷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碎片化叙事,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王安忆的《天香》等都大量采用碎片化的方式打破时间或突出细节。林白也曾这样表述自己的写作:“记忆的碎片总是像雨后的云一样弥漫,它们聚集、分离、重复、层叠,像水一样流动,又像泡沫一样消失,这使我的作品缺乏严密的结构和公认的秩序。”①也就是说,当林白试图通过对记忆的回溯完成女性对现实的逃离时,往往呈现出一种破碎的写作氛围和审美特质。“破碎的个人自白”同时也体现在林白小说的叙事形式上,线性时间的中断、空间秩序的游移以及多种故事线索并行的“碎片化”叙述往往具有一种独特的“片断美学”,作者通过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营造出不同时空状态下女性的生命形态和故事。

首先,林白的小说多数与回忆相关,在回忆过去的同时又常常叙述现在,过去、现在两个时空不断进行转换,打破了故事的线性时间,使故事呈现出强烈的碎片化倾向。作品《一个人的战争》的第一章“镜中的光”,叙述者从林多米的小时候讲起,回忆林多米小时候一个人呆在妇幼保健站的宿舍,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她变得十分厌世,她还向自己的朋友北诺表达过这个想法。按照正常的叙事逻辑来讲,在接下来的的行文中要么应该继续讲述林多米的个人经历,要么应该展开林多米与北诺交往的故事。

第三章 个体生命经验的持续开掘

第一节 个人生命旅程的凝视

丰富的成长经历和个人生活体验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往往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某一处至关重要的人生经历可能会推动作家产生创作冲动,从而踏入文坛。正如伍尔夫所言:“(作家的)人生经历对于小说有重大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①例如,鲁迅在留学期间见证自己同胞的麻木不仁而感到救人应该先救其精神,所以弃医从文,自此逐渐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高峰。同样,女性作家萧红也因为童年的创伤经历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童年情结”成就了她独特的艺术想象。诸如此类的作家还有很多,而林白也正是在童年经历的激发下才走上写作的道路,同时,这些经历也成为其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林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童年生活是影响和促进自己坚持文学创作的原因之一,“它们沉淀在我生命的早期,成为我这个人,我全部作品的底色”②。也就是说,林白的童年经验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事实上这种印象成为她一生都难以回避和治愈的阴影。

林白原名林白薇,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这位女婴在我国边陲广西省北流县呱呱坠地,本应该受到万千宠爱的家中长女在三岁时就被一场疾病夺走了对她来说面容还未有清晰记忆的父亲。林白的母亲则因为工作特殊,是一名需要四处出诊的妇幼保健医生。所以从林白记事起直到 1965 年,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在县城里生活。

第二节 “巫性思维”的诱惑

上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刚刚走出禁锢的文学重新热闹起来,一次次引起全国讨论的文学思潮让人应接不暇,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寻根文学”的兴起。1985 年随着韩少功、阿城等作家先后发表自己对文学之“根”的看法,寻根文学迎来了高潮。自此,文学创作从对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迷恋逐步发展成对民族心理的反思和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讨。事实上,由于人们刚刚从信仰、理性乃至精神食粮都十分缺乏的年代走出,他们迫切地想寻找一个新的、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物来重建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寻根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承载了不少中国作家和学者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探询。也就是说,寻根文学不仅上接“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总结,还对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直延续的“家园意识”有所继承,更对此后接连生发的各种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而作为在上世纪 80 年代走上文坛的女性作家,林白自然受到“寻根”之风的浸润。正如她自己所言:“(我)喜欢偶然、必然、事件、空间、本源、孤独这样一些词汇,我也喜欢文化、寻根、历史……在当时的文学潮流中,我就像一粒快乐的沙子。”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里说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②换言之,寻根作家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入民族传统文化,将边远的、山村的、“土”得掉渣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重新挖掘出来,他们甚至认为传统文化往往流传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地方。因此,对边地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的阐扬成为寻根作家们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

文学论文怎么写

结语

自林白发表小说处女作以来,她的创作生涯已近 40 年,作为一个沿着女性生命之旅不断出走与回归的女性作家,她对女性写作内涵和外延的探索与自我超越也面临着更加严苛的考验。林白之所以能在女性写作这一范畴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正是因为她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出发,将女性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命形态作为自己的创作基石。在一些有关创作的随笔和访谈中,林白也曾提及自己的逃离与回望姿态,坦言正是这两种写作姿态为她带来了关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想象。纵观林白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边缘而孤独的小镇女性怎样一步步向中心话语靠拢又如何在现代都市中逐步失落,也可以看到农村底层人民的坚韧与豁达是如何为知识人创建一个想象中的“边地乌托邦”。尽管直到《北流》的发表林白都没能寻找到一个最后的精神归宿,但她一直寻觅的是如何在人类精神世界分崩离析的现代社会中,以女性之名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寻找有效且独特的出路。同时,对友情、爱情、乡情的背离与回溯,林白和她笔下的女性在变化中显得更加从容,也为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疏离、淡漠的“人性”打了一剂宽恕和悲悯的强心针。

通过对林白小说中女性生命之旅的探讨,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她作为一个当代女性作家的形象。林白的女性写作,不仅只是对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继承,而更多地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和确认与女性的身体联系起来,这一写作开了 1990 年代女性身体写作的先河。但随着文化市场的推进,女性文学逐渐成为男性欲望的载体,女性再次陷入沦为“第二性”的窠臼。众多女性作家一齐汇入女性写作的窄门后该如何自救?中国女性写作又该走向何方?林白也在其中踽踽前行。面对这一现状,她一边沿着女性生命之旅的道路继续摸索,一边将自己的创作视野打开,用文本容纳天地。尽管林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创作的转型与试验之后,她还是选择再次回到自己内心,她认为从自己心底生发出的文字才是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在林白看来,以女性特有的碎片化方式讲述边地文化以及发挥文字本身的魅力是她坚持个人写作的意义,林白以“个人化”写作接续了中国文学对个性的张扬和尊重。尤其是林白对小镇女性和底层女性生命之旅的书写,从某种意义上为中国女性文学增添了一座边缘女性形象的画廊,进一步拓宽了女性写作的表现视野。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