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鲁迅《伤逝》的改编思考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452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06-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文学论文哪里有?关于鲁迅文学作品的改编,把握原著精神是改编的前提。鲁迅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思想的深刻性与超前性决定其作品在当下仍有丰富的解读空间,鲁迅作品中那些对世界,对人性的思考,依然是今天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第一章 时代语境变迁与《伤逝》的改编历程

一 新世纪以前的《伤逝》改编:致敬鲁迅 

新世纪以前的《伤逝》改编作品共有七部,分别是顾寄徐的连环画《伤逝》、姚有信的连环画《伤逝》、水华导演的电影《伤逝》、施光南谱曲的歌剧《伤逝》、程十发父子的连环画《伤逝》、电影《伤逝》连环画册以及一篇由《伤逝》改编而成的小说《迟到的伤逝——涓生的手记》。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改编作品多属于向鲁迅致敬的作品,改编作品多是改动幅度较小的“誊写式”改编,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讨论弘扬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进一步解开了人们在思想方面的束缚,文艺界重新开始焕发生机。为纠正之前一段时间对鲁迅的歪曲利用与遮蔽,中共中央于 1981年举办了鲁迅诞辰 100 周年的纪念大会,各界关于鲁迅的相关研究与创作也开始回归正常轨道。这一时期共出现五部《伤逝》改编作品,分别是水华导演的电影《伤逝》、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姚有信改编的连环画《伤逝》、电影《伤逝》连环画以及程十发父子的连环画《伤逝》。这几部作品都是《伤逝》改编的试水之作因而较少创新,加之适逢鲁迅诞辰,这一时期的改编作品多是向鲁迅致敬的“誊写式”改编作品。

 第二章 《伤逝》改编作品的类型与风格

一  “誊写式”改编:忠实与再现

誊写式改编“通常被认为是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①。它“保留原著中绝大部分故事元素,只删除或增加很少部分元素,改动幅度很小”②,是一种着力保持原著主题思想、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节的改编方式。这种改编形式往往采用单独一篇作品作为改编对象,电影《伤逝》、歌剧《伤逝》、豫剧《伤逝》以及连环画《伤逝》等《伤逝》改编作品都是“誊写式”改编的代表作品。对于经典作品的改编,尤其是鲁迅经典作品的改编,“誊写式”改编往往是认可度最高的一种改编形式。尊重经典是用其他媒介传播、传承经典的前提,对于鲁迅经典小说的改编,凡是呈现原著原貌的,往往能够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真正达到传播经典的目的。 

(一)小说到荧幕的转换:电影《伤逝》对《伤逝》的“誊写”

众所周知,电影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介,随着影视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经典被搬上荧幕与大家见面。从夏衍改编茅盾的小说《春蚕》与电影艺术结合并收获广泛好评后,大量小说被改编成为电影,鲁迅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自 19 世纪50 年代开始,鲁迅的多部经典作品相继被改编成为电影作品登上荧幕。由于鲁迅作品的经典性以及接受群体的广泛性,对于鲁迅作品改编的研究几乎在同时间就已经出现,文学文本与电影作品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重点。

1.神形兼备:电影《伤逝》的改编特色

电影改编的对象广泛,可以是小说、戏剧、散文,也可以是诗歌或者神话传说。其中,文学经典作品最受改编者们的青睐,其优势在于:第一,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必有其过人之处;第二,文学经典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其知名度成为影片绝好的前期宣传。但是电影改编作为一种媒介向另一种媒介转换的桥梁,改编后的作品不可能是对原著的照抄,势必无法与原著完全相同。因此,根据改编作品改编的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个人风格相似的作品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嫁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部新作品的“复合式”改编;一类是将原著作为素材,从人物、情节、思想等方面选取部分作为主体进行重新加工创作的“取材式”改编;还有一类是“保留原著中绝大部分故事元素,只删除或增加很少部分元素,改动幅度很小”①的改编方式——“誊写式”改编。毫无疑问,电影《伤逝》属于最后者,它一方面继承并发扬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力求与原著“神同”,另一方面则试图在言说方式上“形似”,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叙述方式和言说风格,以涓生的内心独白贯穿了影片始末。

文学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伤逝》改编的经验与启示

一  《伤逝》改编作品的得失评判

根据鲁迅《伤逝》改编的作品共有 17 部,涉及影视、戏剧、歌剧、连环画和小说等多种艺术类型,自 1958 年第一部《伤逝》改编作品诞生,直至 2017 年,《伤逝》的改编贯穿了近六十年的时间。这些改编作品类型各异,有忠实于原著的“誊写式”改编,有将两篇或两篇以上,作品风格相似的作品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嫁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部新作品的“复合式”改编,还有改编作品与原著面貌相差较大,再创造的元素居多的“取材式”改编。那么,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改编形式的作品,他们的改编是否令人满意?这是本节笔者讨论的重点。

(一)“誊写式”改编作品

根据鲁迅《伤逝》进行“誊写式”改编的作品共有 8 部,分别是姚有信绘版《伤逝》连环画、程十发父子版《伤逝》连环画、电影《伤逝》连环画、电影《伤逝》、歌剧《伤逝》、昆曲《伤逝》、豫剧《伤逝》以及话剧《伤逝》。在这些“誊写式”改编作品中,三部连环画《伤逝》、电影《伤逝》以及歌剧《伤逝》的改编各有千秋,属于较为出色的《伤逝》改编作品,而昆曲《伤逝》与豫剧《伤逝》则存在较大的争议,丛笑的话剧《伤逝》与豫剧《伤逝》过于相似,因而可读性不强。

连环画《伤逝》的突出成就在于它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切合原著。在对子君的人物塑造方面,姚有信与程十发父子的连环画《伤逝》都成功捕捉到了子君形象从“新女性”到“家庭主妇”的这一转变并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子君在失去自我前,连环画上的子君都是身着学生装的清秀女学生形象,即使步入婚姻,也不曾改变。而当子君将自己的生活全部都投入到了家庭中去后,她的形象就发生了转变,她褪去了那一身的女学生装扮而改穿旗袍,俨然是一个家庭妇女的装扮。

文学论文参考

二 从《伤逝》改编看鲁迅作品的改编问题

(一)把握原著精神是改编成功的前提

鲁迅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思想的深刻性与超前性决定其作品在当下仍有丰富的解读空间,鲁迅作品中那些对世界,对人性的思考,依然是今天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因而,对鲁迅经典作品精神内涵的把握是改编鲁迅经典作品的前提,也是鲁迅经典作品在不同媒介间转换的思想基础。以电影《伤逝》与话剧《无常·女吊》为例,虽然这两部改编作品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改编,但他们都是尊重鲁迅精神,以鲁迅作品为蓝本的改编创作,是《伤逝》改编作品的优秀代表作。

电影《伤逝》是水华导演为纪念鲁迅诞辰 100 周年而改编的同名电影,从开始筹备到实际拍成的时间约 3 年,实拍时间 1 年多,可谓是精心雕琢,曾获 1981 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2 年第 2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以及最佳剪辑奖等奖项。由于是为鲁迅诞辰献礼的作品,水华导演和《伤逝》摄制组在拍摄时的一项主要原则就是力求忠实于原著,从而深刻地体现原著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为此,水华导演反复阅读原著,并在原著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在对原著认真研读后,导演水华对《伤逝》原著有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妇女解放、爱情都只是《伤逝》主题的一个部分,《伤逝》的核心是要表现“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境地——“这是鲁迅当时思想的核心”。①涓生反抗封建家庭、失业后谋取新的出路……这些都是涓生梦醒后与社会的对抗,但却都以失败告终。水华导演认为,鲁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 通过爱情的悲剧表达对社会的哲理性的思考”②,他的批判“主要是指向当时的社会,社会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③为了表现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导演水华在影片中着重突出了原作的反封建思想,揭露了造成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封建势力的压迫。电影《伤逝》的努力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在鲁迅作品电影改编座谈会上,王士箐、李希凡、周晔、谭洛非等同志都一致认为“从拍出的影片来看,还是忠实于原著的精神的,人物性格也掌握得比较准确”④。可以说,电影《伤逝》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对鲁迅原著思想的把握。

结语 

自 1958 年第一部《伤逝》改编作品诞生至今,已有近 60 年的历史,这期间的《伤逝》改编作品多达十余部,改编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吸引了一大批影视、戏剧爱好者。从时间层面来看,《伤逝》的改编作品以新世纪为界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文革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文艺创作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伤逝》改编也迎来了它的春天。新世纪以前的改编作品多是改动幅度较小的“誊写式”改编作品,改编作品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向鲁迅致敬的成分较多。进入二十一世纪,《伤逝》的改编作品在数量上明显增多,自 2001 年郑天玮的《无常·女吊》到 2017 年兰红玉的小说《子君手记》的诞生,鲁迅小说《伤逝》迎来了一股改编的浪潮,改编作品有 10 部之多,这一时期的《伤逝》改编作品不再以是否忠实于原著作为唯一标准,呈现出一种多元尝试的风格特征。

关于改编,鲁迅本人也是赞同的,他曾在致窦隐夫的信中表示:“剧本虽有放在书桌上的和演在舞台上的两种,但究以后一种为好。”①可见,鲁迅已经清楚意识到文学性剧本被搬上舞台后的巨大影响力。改编不仅扩大了鲁迅经典文本的传播,使之焕发出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同时也为戏曲、歌剧、电影等多种艺术体裁带来了益处:一方面,昆曲、豫剧等中国传统戏剧通过鲁迅经典文学文本的现代化改编,扩大了戏剧的题材,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我国的歌剧事业也经由《伤逝》的改编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可以说,文学经典作品与其改编作品之间从某种程度上是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

关于鲁迅文学作品的改编,把握原著精神是改编的前提。鲁迅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思想的深刻性与超前性决定其作品在当下仍有丰富的解读空间,鲁迅作品中那些对世界,对人性的思考,依然是今天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因而,对鲁迅经典作品精神内涵的把握是改编鲁迅经典作品的前提,也是鲁迅经典作品在不同媒介间转换的思想基础。除此之外,改编者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改编作品进行的大胆发挥与进一步丰富也是鲁迅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