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寻根小说的寓言化叙事打开了当代小说寓言化创作的局面,与稍晚一些出现的先锋小说一同掀起了九十年代新历史小说乃至新世纪小说寓言化的创作热潮,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
引言
2. 研究综述
2.1 “寻根文学”研究现状梳理:
作为 80 年代重要的思想文化潮流,“寻根文学”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作家、评论家的关注。关于“寻根文学”的研究专著很多,周引莉的《寻根文学的发展与影响》3、熊修雨的《从“寻根”到“先锋”:中国当代文学观察》4、李珂玮的《从全球到本土:对“寻根文学”之“根”的追索》5、吴雪丽《文化寻根与本土中国》6、邓楠《寻根文学价值观论》7等,基本上都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寻根文学做一个整体的梳理,研究其价值观、发展过程、“根”的内涵以及与先锋文学的内在联系。此外,学界对“寻根文学”的考察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
一是对“寻根文学”产生原因的探讨。
这类研究的论述大多出现在当代文学史著作中,作为一种文学背景和文学史常识。如: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将“寻根文学”的兴起始于 1984 年的杭州会议以及与会者对这一命题的阐释,相近倾向创作被归之于同一潮流,生成了“寻根文学”类型概念。他指出,寻根的提出还存在着文学本身的直接动机,是作家迫切摆脱对西方的模仿创作和突破自身创作瓶颈的需要。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认为,寻根文学思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引入、对 80 年代初的启蒙话语的反思以及 1985 前后文化领域的“文化热”背景下产生的。9而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中认为,八十年代的文学内部的逆反心理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是刺激寻根产生的重要条件。10李洁非在《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史论》中提到,寻根思潮兴起的文学以内的现实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汪曾祺以来的从文化、民俗角度叙事的作品取得了很大成功,
二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带来的巨大震动。
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寻根兴起的原因看起来十分不同,实际上是各有侧重,把诸多原因归纳起来会发现他们的论述还是比较全面的,他们对国内国外背景的分析阐释也为其他方面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 2 章 寻根小说寓言化的叙事策略
2.1 神秘氛围的营造
2.1.1 时空背景抽象化
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寓言化叙事为了突出小说的普遍性和哲理性,往往会舍弃对时空背景的具体化表现,以虚化、抽象化的形式使小说摆脱时空的局限而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寻根作家对时间的处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其一,是将时间空置,不涉及具体的时间,如《小鲍庄》、《命若琴弦》、《黄烟》、《爸爸爸》等小说。444虽然《黄烟》中没有对时间的详细表述,但告诉我们“他们似乎在这里祈祷了许多年,祖祖辈辈都没有错过这个时辰”99,也就是说时间在这里已经不再是线性的纵向的推进,反而因这种模糊的不确定性而停滞下来,对故事不造成任何的影响,因此也就摆脱了时代的限制,为故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其二是设置背景时间。比如《棋王》的发生背景是知青上山下乡,《红高粱》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神鞭》是清末民初的义和团运动,故事的发生背景都选在了中国比较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又不是完全的复述历史。历史时间在这里更多是作为一种要素存在,是人物的生存环境,作家创作的不是一部简单的社会历史记录,而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品格的画卷。在这里,时间背景并不能完全左右人物的行为,也不能制约他们的思想,这与《创业史》《三里湾》等作品由历史事件决定人物的行为并在五六十年代的合作化大潮中表现两条道路斗争的写法不同,寻根作家更加关注到的是时代背景下的有自主意识的人。无论是避世专心棋艺的王一生,断发转而学枪的傻二,还是自立为王扛起反日大旗的土匪余占鳌,作品侧重描写的不再是宏大的历史进程、枯燥的政治理念,而是瞄准了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生命和文化民族,突出表现的是历史和社会进程中的民族性格、人性展现和生命欲望主题,超越了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和时间局限,具有永恒和象征的意味。其三,是时间错乱。《红高粱》以人称的变换完成了时间顺序的错乱,“我爷爷”“我奶奶”的叙事方式打乱了线性时间顺序,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作家的叙述中杂糅到一起,现在的叙事又总是被过去和将来隔断,比如:“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100这里的时间一会是将来,一会是现在,一会又回到过去,全知全能的第一人称“我”就这样摆脱了时间的掌控,随性而自然地拓展了小说的意义空间。
第 3 章 寻根小说寓言化叙事的生成和得失
3.1 寻根小说寓言化叙事的生成
3.1.1 西方现代派手法和拉美文学的影响
新时期文学终于脱离了文革的封闭和桎梏后,进入到全面开放、探索现代化的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开始大量引入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对外国文学理论和文本的译介层出不穷,作家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方法,无论是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象派、表现主义、意识流手法,还是乔伊斯、伍尔夫、卡夫卡、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寓言式的作品,都成为作家们爱不释手的文化养料。象征、荒诞、魔幻、隐喻等手法争先恐后进入到作家的创作视野,王蒙、茹志鹃、高行健、李陀等人更是率先开始了对“现代派”的模仿创作,引发了一股“现代派”的论争热潮。尽管他们的创作并不成功,还带有浓厚的模仿痕迹,但这场论争无疑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带来了艺术观念的更新,利于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为寻根文学的寓言化提供了写作方法上的指导。而由于作家们创作追求的超前性和中国的文学语境存在差距,于是影响难以持续陷入低谷,作家们随即改变了方向,把目光转向了本土文化,在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与西方现代手法相结合,催生出寻根文学及其寓言化叙事。寻根文学寓言化恰恰就是中西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是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实现民族文学现代化的策略。
作家们目光发生转向的另一个契机就是拉美文学的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对民族自身的发现。正如凌宇所说:“与其说上述作品只是表现为对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技巧的模仿和借鉴,毋宁说魔幻现实主义促进了作家对自己民族文化——文学传统潜在优势的发现与自觉,并滋生出对民族文化背景和东方哲学意识的渴望,力图在此基础上,以平等的地位与世界文学对话。”
3.2 寻根小说寓言化叙事的意义
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历史灾难之后,中国文坛的创作环境有所松动,文学的创作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伤痕、反思、改革思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时代的需求,然而其创作中不时透露出的革命思维和语言模式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政治写作的影响,其对个人命运遭际的书写和历史阵痛的反思依然是“共名”状态下的集体呼声,个人的声音和作家个性风格淹没其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寻根小说的出现。寻根小说寓言化最主要的价值是带来了审美观念的更新,寻根小说“以现代意识来审察中国传统审美思维、表达方法,开发传统小说的艺术要素,成为艺术创造更主要的追求”122,推动了 80 年代文学的现代化的转变。
在杭州会议开始之前,文坛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与“伤痕”“反思”风格迥异的作品,有的评论家称之为风俗乡土小说,或“前寻根”小说,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邓友梅的《烟壶》《那五》,陆文夫的《美食家》《小巷人物志》,汪曾祺的《受戒》等描写民风民俗的作品,尽管归类并不一致,但对其创作的积极意义已然达成了共识,这些作品打破了文学的固定书写模式,显示出异质性因素,其对民间世俗的细致描摹,对风俗乡物的细腻描写,对质朴、乐观、美好人格的展现,显示出了文学创作内容的更新。自这些小说始,文学的审美性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而寻根小说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对审美功能的探寻。李杭育对中国文学创作的载道传统予以批判:“两千年来我们的文学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而每一次的文学革命都只是以‘道’反‘道’,到头来仍旧归结于‘道’,一个比较合时宜的‘道’,仍旧是政治的、伦理的,而绝非哲学的、美学的”123;郑万隆也提出了“这种整体感觉不是以机械的逻辑分析来进行把握,而是把客体视为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来进行审美观照,是一种直觉与理解“,与哲学不同的是,文学依靠的是“审美的观照”,强调的是“丰富的个性、主观性和具体性”,而这种魔力来源于“把握世界的独特感觉和独特理解”。124由此可见,寻根作家普遍追求的是一种审美范围内的文化之根,是一种东方式的审美思维和哲学智慧,使得文学终于摆脱载道的束缚,开拓出较为宽广的发展道路。
结语
寻根作家们是怀着对民族文学的期盼和对文化之根的深思来进行创作的,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着我们的民族性格、传统文化、城乡文明,始终关注着时代转折时期人的思想意识和存在观念。作家进行寓言化的文学创新,是因为他们期待能够通过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找到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并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奏响了崭新的乐章。
寓言化小说通过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和一系列象征意象,带来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在真假难辨的神秘氛围中启发人们对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在寻根作家的寓言化小说中,既有瑰丽传奇的神话,有错位颠倒的时空,也有诡异神秘的梦境。作家们更是通过塑造诸多浪漫夸张的寓言形象,并借助圆形、循环、双线等多样化的叙事模式,讲述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增强了读者的新奇感,并使其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而在看似荒诞的寓言背后,寄寓着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深沉内敛的理性之核,蕴含了他们对时代社会的批判和民族之根的呼唤,在文学的时空中留下了代代回响。
寻根小说的寓言化叙事打开了当代小说寓言化创作的局面,与稍晚一些出现的先锋小说一同掀起了九十年代新历史小说乃至新世纪小说寓言化的创作热潮,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看到了诸如阿来的《尘埃落定》、格非的《人面桃花》、李佩甫的《羊的门》、阎连科《日光流年》、李洱《花腔》、东西《后悔录》等等非常优秀的寓言化小说,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当代文坛带来了鲜活的生机,构成了一幅幅寓意丰富的文学画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