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论陈为人的传记文学创作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7555
  • 论文编号:el2022032220484730035
  • 日期:2022-03-2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文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陈为人的人物传记书写了传主个人的生命史、心灵史,同时关注了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生存环境,尤其是作家传记中,陈为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审视传主所处的历史背景与文坛环境,在对作家文学道路与政治道路的叙述中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当代文坛的某些侧影;


第一章 传主刻画与作品呈现


1.3 传主作品呈现

反映传记主人公的身份特征和职业特点,是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艺术家传记会着重表现传主在艺术领域的成就,科学家传记会侧重展现传主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作家传记因其传主的特殊身份则侧重展现传主的文学成就。文学创作是作家生命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是作家身份的标志。因此作家传记在记述作家生平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传主的文学作品的呈现与解读。

文学作品是作家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方式。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为作家传记提供一定的资料,传记家收集资料并解释资料,创作出的传记成果又能够加深对传主及其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陈为人在为赵瑜作传之前曾对传主提出质疑,认为赵瑜新世纪以来许多作品如《火车头震荡》等多是应邀之作,在题材选择上更多是官方所选定的题材,有粉饰之嫌且批判意识不再强烈,面对这些质疑,赵瑜反驳道:“你看过这几部作品没有?你看过之后,我相信你就不会说这样的话。”③之后陈为人认真阅读赵瑜的作品才明白之前“误读了赵瑜”。因此在写作赵瑜评传时,陈为人就十分关注赵瑜的作品。陈为人对赵瑜的误解就缘于在未读过赵瑜作品之前就进行假想批评,可见脱离了对传主的作品阅读就很难全面了解作家,也无法准确评价作家。作品是传记家了解作家的一扇窗口,传记家通过“读其书”,审视、梳理文学作品与作家生平、思想之间关系,最终到达“知其人”的目的。

文学论文参考


第二章 文坛聚焦与体制批判


2.1 宗派关系中的作家

“宗派”原意是指“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和别派对立的集团”①。中国文坛不同流派、不同团体之间由于派系、立场、观念等不同因素而形成复杂的宗派关系。中国文坛宗派问题由来已久,左翼文坛从左联时期到延安文学再到当代文学始终徘徊着宗派主义的影子,三十年代左联时期“周扬派”与“鲁迅派”的矛盾,延安时期以鲁艺和文抗为中心的宗派之争,五十年代以周扬为代表的主流派别对丁玲、冯雪峰的批判斗争都有宗派主义的魅影。文坛的宗派主义问题往往具有两面性,不同文学派别因文学观念等差异进行论争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常的宗派之争可以通过思想或观念的交锋,为文学或学术注入新的活力,但宗派之争一旦被权利介入,就很容易演变为不可预料的文坛悲剧。进入当代以后,文学与政治的纠缠使文坛的宗派斗争愈加常态化,置身于文坛的作家都难免陷入各种各样的宗派关系之中,并受到宗派斗争的影响。这些宗派关系错综复杂,但又与作家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厘清作家周围的复杂关系,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作家个体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家的经历与命运。所以陈为人的作家传记以传主为核心,努力廓清传主与所处的文坛盘根错杂的关系,揭露文坛宗派关系存在的问题,对当下文坛发展具有启示价值。

2.1.1 宗派关系的生成与演变

在陈为人的传记中,传主唐达成①、马烽的人生历程与官海沉浮是反映中国文坛宗派关系的一个缩影。在唐达成传与马烽传中,陈为人以地理学中的板块运动学说来形象生动地比喻宗派斗争的复杂情形,揭示了文艺界宗派关系演变的普遍规律。“板块说”认为各大板块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在互相碰撞、挤压、嵌入、重组的过程中重塑新的地球面貌,而宗派斗争中的各方力量也处于不断碰撞之中,也出现不同阵营分化、重组的现象。从传主唐达成与马烽在文坛几十载的经历,可以看到文艺界的宗派关系由个人恩怨、文艺论争、权利角逐等因素催化生成,之后宗派关系与政治斗争相互纠缠形成错综复杂的派系,正如马烽所说:“文艺界太复杂,你说里面有宗派吧,他说是路线斗争。他说是路线斗争吧,你就信?”②唐达成、马烽两位传主曾于 1950 年代与 1980 年代两次陷入中国文坛宗派关系漩涡的中心,他们身后的两大板块由于宗派斗争、政治斗争的合力相互摩擦、不断撞击,既引起两方阵营势力的变化,也影响着两位传主的命运起伏。通过传记对唐、马二人所经历的宗派之争的描述,可以了解中国文坛典型的宗派关系。



第三章 传材选取与问题意识


3.1 追求史学品格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首倡者胡适先生曾提出“给史家做材料”①的作传目的,强调传记文学应注重在史料方面发挥其功能和价值。传记家朱东润强调作为“史”的传记文学“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和小说家那一番凭空结构的作风,绝不相同”②。以上观点显然都受到传统史观的影响,将“纪实传真”作为立传标准,突出传记文学的史学性特征。有学者认为胡适、朱东润等人的传记主张对史学功利性目的尤为偏重,“因袭了‘历史’的重负”③。但不可置否的是,传记文学不能因此排斥其史学性,传统史观中仍一些东西对当代传记写作有启示作用,比如严谨求真的实录精神,仍是当代传记家的史学性追求。

陈为人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但他却不乏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记材料的搜集过程中,陈为人具有“抢救材料”的史料意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抢救史料,留住真相。对于传记来说,一般离传主生活年代越近,越便于广泛搜集保存传主的相关材料。然而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有保留史料的意识,甚至官方与个人可能出于某些原因隐匿、删改、抹灭史料,因此及时保存、发掘当下有价值的史料又是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陈为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痕迹的急速消亡:“统一口径的大历史背景泰山压顶,个人的记忆统统被纳入主旋律的框架。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几乎面临着被剔除删改的命运。那些使人血泪相洇撕心裂肺的灾难细节,在时间流水的冲涮下,已经模糊了曾经鲜活的历史陈迹。”④基于这样的认识,陈为人希望通过自己与历史见证者的共同努力,以传记这样一种历史叙述的方式,为历史多存留一份记忆与资料,并且在传记材料运用方面,陈为人也继承了“考而后信”的实录传统,力求走进历史深处,寻找传主的真实身影,展现丰富的历史真相。

文学论文怎么写


3.2 凸显问题意识问题

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疑惑或难以解决的实践或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由此驱使人们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及状态”②。当代文学史上许多出色的作家如贾平凹、赵瑜等文学创作中都具有这种意识。传记作者陈为人在传记材料的利用中也始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陈为人写作传记是主题先行或问题在前,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都是建立在传记家对大量传记资料钩沉与爬梳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传记家对传主充分熟悉和理解的前提之下。陈为人是一位思考型的传记作家,其传记文本体现了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深度思考。陈为人在梳理传主材料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历史与当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持以质疑、批判、思索的态度,透过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动因,以达到反思历史,为当下提供镜鉴的目的。概括来说,陈为人的问题意识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知识分子自身人格精神的反省和对人生问题的探索。

3.2.1 知识分子的人格拷问

首先陈为人审视和反思当代知识分子作家的人格精神。陈为人透过传主的经历以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结合传主的文本表述和心理意识,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现状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构成进行深刻的认识和反思。陈为人通过众多知识分子作家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当代作家走过的艰辛历程。在书写作家命运的同时,陈为人围绕传主经历与文坛现象,反思了十七年和文革时期频繁的政治运动和改造运动对当代作家命运产生的深刻影响,对文学体制问题、文坛宗派问题、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等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当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与文坛领域的经验教训,引发人们对现行体制的思考。陈为人传记中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在第二章中已有所论述。


结语

传记的文体独立性一直未得到确定,诸多相关问题仍存在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传记文学创作应以传主为本位,以人物写作为中心。陈为人的传记文学题材不断开拓,撰写对象各有特色,且均为正面人物。他的传记展示传主的生活道路与创作道路,既描述、解释传主人格与命运,又呈现、评说传主的作品。以翔实的史料与独特的视角还原真实的传主形象,表现人物个性特点与精神特质。在传主形象的刻画方面,陈为人能够抓住人物的突出特点、独至之处进行刻画,同时将传主的个性、命运与社会、时代变迁联系起来进行描述,又借助传主命运浮沉折射历史变迁。在作家传记的作品呈现方面,传记对传主作品的解读区别于文学史中的作品研究,陈为人的传记在反映传主成就的同时,更多是为了借助作品探究传主的思想,探析传主的命运等。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作品解读,陈为人以求真的态度再现人物生平,展示人物性格,客观评价传主作品,为当代传记文学刻画了一批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传主形象。

陈为人的人物传记书写了传主个人的生命史、心灵史,同时关注了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生存环境,尤其是作家传记中,陈为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审视传主所处的历史背景与文坛环境,在对作家文学道路与政治道路的叙述中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当代文坛的某些侧影;传记中对传主的多重身份的考察,启示人们思索作家如何处理好文化身份与政治身份的关系;关于与传主相关的文坛重大事件的描述,亦体现传记作者对特定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境遇的反思,最终上升到对整个社会、文化体制的批判。虽然当下社会,体制已不再是文学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作家面临新的文化机制与社会生态又应如何应对仍值得深入探索。

尽管文学研究、纪实性写作等对史料日益重视,但当代文学史料建设仍存在诸多困境,比如重要史料无法公开、个人对史料的删改、珍贵史料随着见证人的逝去而消失等等,这些都需要当下人们不懈努力,去发掘和抢救更多史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诸如李辉、陈徒手、徐庆全等学者,他们在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中注重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运用,他们的文史著作将史学的方法与文学的手法相结合,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