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曹乃谦小说的乡土叙事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8555
  • 论文编号:el2022031412215529988
  • 日期:2022-03-1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文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乡土文学自产生后,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乡土作家将农村、农民作为书写对象,但仍没有摆脱精英姿态,而是将农民作为改造和启蒙的对象,农民并未真正参与到文学中,新文学与农民基本处于疏离状态;随着革命文学的兴起,小说真正关注到了农民的生活、思想与情感,并兴起了大众文艺,此时的农民文学有了实质性发展,但此时文艺为政治服务,人物塑造片面化、典型化;自 90 年代之后,作家们纷纷站在农民立场写作,但知识分子作家却与农民存在距离,在写作中存在不切实际、乡土味儿不足等问题。


引言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文本细读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并运用叙事学、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相关知识对曹乃谦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文献法是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鉴别与整理,以科学地认识当前研究现状,发掘研究不足之处;社会历史法则联系作家的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和环境等因素来分析作家的小说创作,使小说内容与作家曹乃谦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影响相联系,以做到知人论世;文本细读法是以文本为基础,对曹乃谦小说进行充分阅读,使研究者对小说中的语言使用、结构及其细节有着深入细腻且真切的感知,并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比较研究法则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似性的作家进行比较,以探寻来作家作品之间的异同,使研究具有文学史坐标系视野。

2.创新之处

首先,笔者发现大部分文献都是针对曹乃谦的出名作《温家窑风景——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进行研究,在本论文中,基本将曹乃谦的所有小说都纳入研究范围,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概括作家整体创作风格和特点。

其次,此前有相关硕士论文为曹乃谦小说的原生态叙事,而“原生态”叙事仅仅抓住了曹乃谦小说的一个主要特色和一种叙事手法进行论述,视野较为狭窄,不足以囊括曹乃谦在叙事上的个性与亮点。由于曹乃谦作品少,创作历程短,易于进行整体研究,因此本文在研究范围有了一定的扩展,在包涵原生态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在小说内部使用了怎样丰富多样的叙事策略与精妙的创作构思,如何形成山西作家曹乃谦天然浑成并具有泥土气息的独特创作风格和自然流畅的写作笔法,以探寻在山西环境、文化影响和作家个人创作特点的结合下塑造了什么样的独特乡土风貌。本文既从大局着眼,又从小处着手,研究更为全面和详细,有助于读者对作家曹乃谦及其小说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再次,笔者注意到很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曹乃谦小说中的极端苦难和对农民的负面描写,而本文在分析雁北世界时也关注到了苦难中的温情与雁北农民身上的正面特征,如分析雁北农民本色时关注到农民对人道之根的坚守精神等,笔者认识到小说中雁北世界、雁北风俗以及雁北人民身上存在的正反两面,不一味地夸大苦难,也不一味赞美,以文本为主要依据更能够真实、客观、全面地再现山西雁北地域的风土民情和雁北人的真诚性格。

文学论文参考


二、千百年来的雁北农民本色


(一)对乡土地域的依恋:固守与返乡

不同于鲁迅成年后对故乡的急于逃离,作者曹乃谦及他笔下的人物都深深地依恋着那片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土地。山西雁北农民终生扎根于土地,加上安守重迁观念的影响,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出走这个熟悉的小圈子,雁北人在土里出生、成长,自然也因此受到土的束缚,离不开“最后的村庄”;一些人迫于生计或其他原因暂时离开,即便意识到故乡比起外界社会是那么地落后和不堪,他们还是忘不了“莜麦味儿的故乡”,故乡依然是他们的最终归宿。因此,从雁北人对乡土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乡土文化的塑造下雁北农民对土地形成的依赖情感以及保守恋旧的农民本色。

  1. 离不开“最后的村庄“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描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①。曹乃谦的温家窑系列中大部分雁北农民一辈子都与土地打交道,未曾迈出乡村一步。不论雁北农民日子过得多么拮据,他们依然坦然地接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分制,依赖土地已成为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事实上,世世辈辈雁北人之所以不愿离开乡土是因为乡土社会的起源就决定了其最本质的特征与追求——稳定,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乡村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泥土气的性格,也培养出了农民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乡村不仅是他们所熟悉和依赖的栖息地,也在无形中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离不开的伊甸园。此外,一部分人还由于对外界世界的陌生惧怕心理以及未接受先进知识教育等原因,没有勇气和机会走出山村。

雁北闭塞的地理环境在客观条件上阻碍了人们“走出去”。《山的后面还是山》一文中写道:“月亮地的远处是模糊的,可身跟前却能看得很清。我们又是手又是脚,当爬上了最高的山顶时才知道,山的后面还是山,山哑哑又在对面的山里和我们应答”①。这段话是对雁北乡村环境的实写,正是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隔绝了与外界文明的交流,里面的人们难以走出去,外面的人也无法进来,有学者认为这个小说的标题似乎随意而成,却是曹乃谦笔下众多乡土人物悲剧命运的隐喻,那些被无尽的山脉困在小山沟里的人们永远也无法走出去,因此也成为充满无穷苦难的宿命的象征。这一叙述极为恰当,重重山脉不仅是自然阻碍,也象征着农村人改变自身命运的艰难。


三、乡土“叙事”中的雁北乡土特征


(一)忠实客观的雁北乡土书写

曹乃谦的雁北乡土叙事被一些研究者指为“迎合国外媒体的猎奇式审丑叙述”,面对小说真实性的质疑,曹乃谦曾回应道:“别人说那荒诞,真正生活比那还要苦难”①,打动读者的正是小说的“真实”。曹乃谦作为山西“后晋军”作家群体中的一员,受到山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崇实精神的影响,坚持忠实客观书写。他选择的大部分题材是现实中发生过的真人真事,但曹乃谦对忠实客观的追求并不是简单地对现实进行摹写,也并非自传式地记录自身的经历,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并在其中融入了创造性的艺术技巧,使小说达到艺术审美本质意义上的真实;曹乃谦不仅在小说故事讲述的表层语言上使用了山西雁北富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方言土语,并在小说故事讲述时选择灵活的叙事视角,达到了内部的写实,两者的结合使用使小说极具山西风味,也显现出作者在讲述中所持的情感  态度和缜密精细的构思才能。

1.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语散发雁北古朴乡土气息

赵树理在谈到小说中的人物时曾说道:我对笔下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及养成的生活习性、思想意识全部知晓,因此当他们开口说话时,我便能猜测出说话内容,有时甚至还能猜出所说的下句话是什么②。可见赵树理不仅掌握了农民的叙述方式,与他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情感上融为一体,并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性格、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赵树理的自信来源于他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入的了解。与赵树理有着相似经历与写作追求的曹乃谦深深植根于雁北乡村,他与雁北人民有着密切、深刻的精神联系,并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雁北的民间艺术与农民语言的熏陶。然而,与赵树理总体上倾向于普通话的叙述方式不同,曹乃谦大部分小说均使用了原汁原味的雁北方言土话,他也曾尝试过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写作,但效果与韵味往往远不如前。雁北方言对于当过农民的曹乃谦来说可谓是手到拈来,如《打平花》中的完全方言化语言:“骂完,走到猪食锅跟前,又狠狠地海了一大碗……骂完,圪蹴在翁旮旯吸溜开了”①,尽显农村人的粗野吃相。因此方言土语成为曹乃谦写作的主要语言工具,不仅作者用起来轻松自如,读者读来也觉极为贴切。如果说李锐的小说成功实现了从书面语向山西口语的转变,那么曹乃谦的小说则实现了从书面语向山西方言的转变,在曹乃谦民间口吻的叙述中,那些朴实的乡民似乎真实地浮现在了眼前,可见作者斟酌与使用语言之功力。


(二)构思精巧的乡土叙事布局

著名评论家王彬彬评价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时曾说道:“曹乃谦的这 30 篇小说,在结构上各不相同,但都显得十分富有匠心”③。的确如此,曹乃谦特别注重小说的结构布局,他的小说主要是以事件为轴心,旨在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为了使平淡的故事更具有可读性,曹乃谦采用了多线性结构与倒叙线性结构,并在叙事结构中蕴含了表层与深层的双重性意义。这样的叙事布局不仅在写事的同时塑造出了有血有肉、丰满鲜活的雁北农民形象,对于展现雁北的风土人情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多线性与倒叙线性结构揭示雁北乡土残酷现实

“在写作过程中,结构既是第一行为,也是最终行为,写作的第一笔就考虑到结构,写作的最后一笔也追求结构的完成”④。曹乃谦在他的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精心构思了一种独特的结构,那便是在整体上使用“组合柜”式的多线结构,小说内部使用倒叙线性叙事。

“组合柜”式结构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些读者将这部小说归为短篇小说集,事实上,曹乃谦之所以选择这种结构是因为他善于短篇幅书写,如此能够极大地发挥自己写作的特点。起初是曹乃谦一篇一篇写好发表在报纸上,这一系列作品有幸被作家汪曾祺看到,由于小说内部的每一篇虽然用小标题进行命名分割,但小说整体来说均讲述了山西雁北题材,表现的是雁北人们的生存状态,篇与篇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便建议曹乃谦将这些篇目集合在一起。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则将其视为整体,认为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曹乃谦在采访时也曾说道:“这本书的篇章都是组合柜,最后一摆,就是完整的一套家具。”①作者将自己的小说称为“组合柜”式,是因为小说虽在“制作”过程中是断断续续的,但最终还是作为整体呈现,可见作者创作时的独特构思,应将其视为长篇小说更加合理。

文学论文怎么写


结语 

陈晓明先生曾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面对着的既定的历史材料,他们必须对此作出必要的反应,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因此历史和文学需要负责任的时代记录者,曹乃谦在小说中以忠实的写作态度追寻、讲述已逝去的故乡历史,是乡土作家中少有的忠实记录者。有学者言“很难把他放进文学史的某个脉络讨论”①,这是因为曹乃谦写作时期正处于“新时期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蓬勃发展时期,而曹乃谦的书写内容则与这些流派毫无关联,因此,他对时代的书写呈现出“边缘化”特点。在思想刚刚开放、学界充满争议的八十年代,曹乃谦能够以先锋的姿态书写山西雁北人民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无疑是一次冒险,但他却秉持了一位乡土作家应有的勇气与担当。

乡土文学自产生后,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乡土作家将农村、农民作为书写对象,但仍没有摆脱精英姿态,而是将农民作为改造和启蒙的对象,农民并未真正参与到文学中,新文学与农民基本处于疏离状态;随着革命文学的兴起,小说真正关注到了农民的生活、思想与情感,并兴起了大众文艺,此时的农民文学有了实质性发展,但此时文艺为政治服务,人物塑造片面化、典型化;自 90 年代之后,作家们纷纷站在农民立场写作,但知识分子作家却与农民存在距离,在写作中存在不切实际、乡土味儿不足等问题。“直面人生,关注现实,反映底层小人物的欢乐和悲哀是中国乡土小说的传统,也是乡村小说生命力之所在”②,曹乃谦夹杂着泥土气的乡巴佬式书写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作家、作品、语言的乡土性的统一,是新中国建立后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曹乃谦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他对乡土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曹乃谦坚定着自身的文学立场与信念,以个人经验为写作素材,在短小精悍的故事中包蕴着广阔的内容,真实呈现和还原了七十年代雁北人的日常生活与世态人情,他的文字呈现出了山西雁北农民最简单原始又极度困厄的生存状态,读者从曹乃谦赋有生命力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逝去历史与时代中的命运呼吸。“温家窑”不仅是山西雁北的缩影,更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在七十年代的中国存在着千千万万个这样保守闭塞的农村和陷入绝境的农民,作者的揭露可谓有着丰富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