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论残雪的文学观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7588
  • 论文编号:el2021123121313828044
  • 日期:2021-12-3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文学鉴赏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深入了解残雪的文学观,是进入其文学世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文学观不能被评价,只能被理解。通过研究残雪诸多的个人随笔和文学评论,我们能够大体把握理解的方向。残雪的文学评论当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客观解读作品似乎并非残雪的目的,她的文学评论旨在表达她的文学观念。作为个人的观念总结,我们没有必要看似客观地分析残雪文学观中的不合理和片面之处。


前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残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残雪作品的解读分析,研究者从精神分析学、女性文学和叙事学等文化理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或是以梦境、死亡、巫楚文化等角度切入进行分析。二是比较研究,研究者将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人与残雪作比较研究,也有将国内作家如余华、铁凝等与残雪作比较研究的。三是研究残雪国外传播,如残雪作品在日本及欧美的传播现状研究。然而就残雪的文学观研究而言,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最早对残雪的文学观进行整体性论述的是李晓峰,在《小说:黑暗灵魂的舞蹈——论残雪的文学观》一文中,李晓峰论述了残雪对文学本质、对作家(艺术家)工作、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关注和展示的对象、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等一系列文学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文章概括性地总结了残雪对文学的认识,向学界较为完整地介绍了残雪的文学观,但由于篇幅所限,文章仅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概观,缺乏对其文学观深层内涵和创作表现等方面的论述。

2007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残雪文学观》一书,收录了一系列残雪以随笔、访谈、批评等形式谈论其文学观念的文章,书中,残雪对当代中国文学文化的种种弊端和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思考。这本作品并没有引发学界的广泛讨论,但其中的一些惊人之语引来了质疑之声。古大勇、袁伟平发表了文章《〈红楼梦〉是过时落后的文学吗?——论残雪对〈红楼梦〉的偏见及其文学观》一文,对残雪所说的《红楼梦》对人心的描写浮于表面,并不能促人自省和向上,是过时的文学等批评提出了质疑,认为残雪在卡夫卡、博尔赫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大师的坐标下,贬低或否定了《红楼梦》作为一部人类伟大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残雪采用的“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并没有把《红楼梦》所代表的文学价值形态视为多元文学生态中有机的、积极的一部分,而是作为落后的文学形态和革命否定的对象。该文论述了残雪文学观的局限性,但因其批驳文的性质,作者对残雪文学观的论述过于片面和简单,没有客观且深入地了解残雪的文学观。另外,王蓉在《论残雪的传统文学批评观》一文中,对残雪的文学批评观做出评价,作者认为残雪说中了传统文学的某些痛处,但以西方的文学传统来拯救中国文学似乎无济于事。同时,残雪本人也深受中国文化中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和原始巫术精神的影响,以这种激烈批评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学,过于偏激。作者提出当代文学和文论的建构,应该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融汇中西,不能非此即彼。作者以较为中立的态度对残雪的传统文学批评观进行了评价,但文学观作为人的主观观念,很难去评判对错与是否客观。

文学鉴赏论文怎么写


二、残雪的文学创作观


(一)“理性引导下的情感”——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残雪这样描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从来不去想。坐在桌子前,写出上一句,还不知下一句在哪儿。完全没有构思,也没有提纲,积累久了,可写长一点;有时只有小的意象,就写短的。”②这种创作方式和二十世纪初西方超现实主义流派提出的“非理性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残雪并不赞同将她的创作视为“非理性”创作,她曾屡次三番强调理性在她创作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同时强调她的作品中必须完全排除理性,“有一股情绪,但是不能很清楚说出来,那股情绪要用很强的理智把自己控制住,控制在非理性的状态中去创作,如不控制很可能出现理性的东西,我的作品要完全排除理性。”③到后来的采访中她更加明确了这一点,她称自己的写作是“理性和感性合一的产物”,是“理性引导情感”。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写作过程:“我必须肆意发挥,我又必须用强力控制自己。控制不是为了节制,而是为了更肆意地发挥。”

许多学者认为残雪的文学创作是非理性的“自动书写”,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近视巫术”的写作,因此很难进行解读。这其实是不了解残雪文学观从而产生的误解,仅凭只言片语便为残雪的写作打上了错误的固有标签,将其打入“神秘主义”的领域,从而使许多不了解残雪的读者也产生了这样的误解。残雪称自己的创作为“理性控制下的情感结构”,强调用理性的逻各斯来控制自己的创作方向,即向自己内心深处的层次做冒险突进,但这种理性又不是浅层次的日常理性,而是对努斯精神的发动,因而是一种直觉的认识。在和邓晓芒的对话中,两人从哲学的角度重新理清了这一文学理念。


三、残雪的文学鉴赏观


(一)期待“同谋者”出现——对理想读者的召唤

残雪在面对读者时,和撰写评论时直言不讳、言辞尖锐的那个形象不同,她展现了自己温和且包容的一面。她自豪于自己拥有高素质的读者,同时也欢迎青年读者成为她“表演”的“共谋者”。残雪对读者有自己的要求,她将自己的读者称为“同谋者”,他们必须要激发自己体内沉睡的机制,主动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进行创造,通过“冥想”寻找作品深层次的“结构”,完成文学鉴赏。这种读者接受观在当代文坛实属超前。

残雪指出,她的读者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受某种现代艺术的影响;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才能突破中国传统美学对自身的限制;在阅读时能进入一定的自由空间;具有艺术形式感。他应该能够彻底颠覆传统的、被动的阅读欣赏方式,调动内在潜能,参与作者的创作,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没有失去想象力的人;他要彻底消除心中“文以载道”的旧文风的影响,也要消除长期只盯着作品表面的习惯,在思考和凝视作品的过程中要发现作品内在隐秘而深远的结构,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拥有虚无而纯粹的境界的人;他要有反省精神,才能成功地打破外在的审美定势,尝试从相反的方向进入作品,即他是一个有一定自信的现代人;他应该用“心”而不是眼睛来阅读,这样他的阅读就不会停留在文字和句子的表面,他的阅读就会渗透到文字的核心。在那个时候,他会发现文字有着和以往传统的功能完全不同的、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功能;他会逐渐认识到残雪的文字是反传统的,也就是说,他必须明白语言的现代功能。

残雪对自己的理想读者,也就是“同谋者”的设想很多来源于她自身作为读者的经验,她希望自己的读者是与她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具体来说,首先,在理想读者的素质方面,残雪要求读者要具备一定的现代艺术积累和敏锐的感受力,是一个具有一个自我意识的现代人,他需要向心灵深处探索,发展出自己的自由意志,关注灵魂、倾听灵魂的声音。在这里,读者的“自我意识”表现在他不能是个懒惰且毫无追求的人,应当具备自我批判、自我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对人性的本质和自我精神的探索保持好奇。而“现代人”则是指那些突破传统的桎梏,具有反抗和挑战精神,能够用“心”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进入全新的审美境界的人。


(二)“操练”与“重构”——残雪的鉴赏机制

如前文所言,残雪将审美活动总结为“作者—自然/自我—自然/自我—鉴赏者”这一系列反应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鉴赏者想要进入作者的世界,靠的就是读者的鉴赏机制。鉴赏者在内在有一个独立的机制。从事艺术活动的人,无论是作者还是鉴赏者,都必须深入世俗世界的生活中去,但也要有将这种生活抽象化,从而深入了解其本质的知性直观能力。人们通过“操练”进行反省性的审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认识机制。残雪认为,只有那些天性敏感、对精神事物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才能获得这种能力。残雪指出,艺术家在进行创作中时利用这种机制,将凌乱的体验转化为本质有序的深层结构。他想的并不是经历过去,而是创造未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新的情感体验。这种想要超越的欲望使他回到了古代的人类自然记忆之中,从而重建了自然。鉴赏家也会有类似的经历。要欣赏先进的艺术,鉴赏家必须不断地实践和强化内在机制,让它一次又一次地运行,让它与作品所传达的自由信息相结合。同时,内在的经验体验也被添加进来,他们将共同重建自己或自然。这就是对成功的艺术鉴赏。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读者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不仅要在作品中寻找自然的结构,还要认识和还原自我,因此,鉴赏肯定结合了许多个体化的东西,有多少进行文学鉴赏的个体,就会有多少种重建与再造的方式。

从残雪对成功的艺术鉴赏的诸多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所重视的仍然是探索人性的本质。残雪强调的是读者要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不断“操练”形成自己的审美机制,不断深入探寻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然后“重构”自然,回到人类的精神王国,探索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深渊。应该说,残雪撰写文学评论的过程,同时也是她重新审视、整理自己文学观念的过程。通过阅读与观照经典文学作品,她总结出了蕴含在自己作品中的逻辑结构,并反过来以这种逻辑结构去分析诸多文学作品。所以,残雪的文学评论更像是一种再创作,她通过自己的逻辑结构对作品进行重读,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

文学鉴赏论文参考


结语

最初萌发研究残雪的想法,是被她大胆而犀利的言论所吸引,想探究为何其作品传播呈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状,国内评论界的声音相对沉默却在国外广受好评这一问题。通过研究其创作和评论,笔者发现,残雪的作品和文学观无疑是独具个性的,但在个性之外,其产生又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结,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共性特征。从这个层面来说,残雪是特例,更是典型。总的来说,这种独特的典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20 世纪 80 年代,从封闭中走出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们在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提出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关系始终是讨论的重点。80 年代陆续出现了诸多文学流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流派“寻根文学”和“先锋小说”就指向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寻根文学”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主义倾向,而“先锋小说”则明显受西方文学思想和写作技术影响。尽管至今这两个派别早已是时代的记忆,其中诸多代表作家也大多退隐或转型,甚至提出了两者需要相融合的观点,但残雪却始终如一地坚守“先锋”和“纯文学”,注重文学的世界性。就如语言学中,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发展得更慢一些,更接近古汉语一样,残雪始终不变的文学观及其创作是特例,更是研究 80 年代“先锋文学”的典型案例。

其次,尽管残雪声称要彻底摆脱那些传统民族文化束缚,但民族文化在深层次的潜意识层面仍然影响着她的文学观和创作。残雪小说中那些灵异的自然、人性化的生物和怪诞的描写有着巫文化和童年经历的影子。她是典型的受巫文化影响的作家,但又与沈从文、韩少功笔下的展现出的巫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不同,她展现出的特质更为神秘、更为古老。地域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她的性格中,也体现在她的创作中。她对灵魂问题的重视和表现是极为独特的。

最后,尽管残雪与格非、余华等同代作家已经分道扬镳,但近年来这批曾同属先锋派的作家却不约而同地开始创作“文学笔记”,借“创作谈”来抒发自己的文学观念。他们受西方现代理论和文学的影响,有很大的阅读量,具备一定的文论背景,又有很强烈地表达自己文学观的欲望。其中,残雪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她在提炼自身创作经验理论的同时,又通过解读了许多现代西方文学大师的作品,并将其上升到哲学层面,这在当代作家中是极为难得的,她的文学观念的生成和表达的过程,是极具代表性的。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