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哪里有?本文的研究仅停留在浅层次层面,后续还有许多内容待进一步探索,理论素养待进一步。虽然众多学者对王蒙 20 世纪 80 年代小说创作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相关研究成果亦是汗牛充栋,不过,我依然愿意能成为众多研究者中的一粒沙子,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丰富一点王蒙的研究。相信中国未来的文学史会对他有更恰当的描述。
1 绪论
1.2 研究现状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王蒙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他的高生产率,研究者对他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地发掘,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可谓丰富而深厚。然而由于课题需要,笔者只侧重阐述国内王蒙小说的研究成果。关于王蒙 20世纪 80 年代小说创作的研究,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向的研究:
1.小说主题研究:王蒙小说的主题主要分为青春主题;政治主题;爱情主题;理想主题。曾镇南的《王蒙论》对王蒙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期以前的小说作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将其小说主题分为历史报应主题、文化批判主题、幽默讽刺主题、爱情主题等。王干《关于王蒙的八个问题》专门论述了王蒙作品中的政治性,认为王蒙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政治是王蒙进行文学书写时无法回避的话题。谭谈、夏义生在《革命:王蒙话语世界的关键词》从王蒙特殊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分析了王蒙少共情结的源头与发展,探究了王蒙对革命文学的继承与反思。马西群《王蒙小说的青春叙事研究》通过对王蒙小说体现的青春的心态的表明阐释,探究王蒙小说青春主题的嬗变轨迹及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语境,清晰的显示了王蒙小说创作的心理变化及其一致性。
2.小说人物形象研究:严家炎论文《试说“中国的奥勃洛莫夫”——从王蒙自传谈到倪吾诚形象的典型意义》通过倪吾诚从抗争、追求到失败、绝望最后沦为多余人的历史命运,把作品中倪吾诚的艺术形象与王蒙父亲王锦第这一原型人物联系起来,论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倪吾诚本人虚幻的人生态度等因素,造成了他的灵魂被扭曲、被掩埋,成为幻想的巨人。郭张彦的《带着双轭的行走者》对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渊源、王蒙小说中革命分子形象、时代影响下的王蒙与革命知识分子进行深刻、细致地分析研究,探讨了王蒙小说中革命知识分子的人物性格类别及其不同的精神特征。袁文卓论文《平凡中讴歌不平凡的女性——评王蒙中篇小说〈女神〉》从叙述视角、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三方面,王蒙赞美了勤劳独立的平凡女性,颂扬了女性的自我主体性意识。姜欣在《论王蒙青春体和后青春体小说中的年轻人形象》一文中,深入探析了王蒙小说中勇敢激进、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形象,体现了王蒙作品始终贯穿的歌颂青春特点。龙学家硕士论文《王蒙小说中的老干部形象》和郭超的《论王蒙小说中的干部形象》主要从不同角度对革命干部不同的类别特征进行探讨,并指出了其指出蕴含的艺术意义。
3 小说艺术手法的创新:从单一写实到多元探索
3.1 新时期之初的开拓探索
王蒙创作能力强,又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在文艺创作上拥有着一股闯劲儿,用多元包容的艺术创新精神,借鉴外来艺术观念,大胆尝试用各种文体和表现手法进行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方探索,呈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新时期之初,他放弃了过去封闭单一的叙事策略,采用多元化开化放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常规,借助想象与虚构的手法,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作为结构形式的表达空间,书写种种复杂多样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情思,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无限的思想内容,引导读者去感受和理解小说丰富的意蕴,王蒙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新时期的意识流小说,扩展了小说创作的自由和领域,成为中国现代写作技巧的先驱。
3.1.1 政治视角的选择变化
由于早年的革命生涯,王蒙在年少时就经历了革命的洗礼与考验,天然地具有革命的坚定信仰和气质,在王蒙的血脉之中,“少共”情结和政治意识根深蒂固。“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时间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①王蒙政治意识强烈,善于思索,内心思想丰富,始终牢牢地捕抓住时代的脉搏,敏锐洞察社会生活中的新变化,随时代风云而动。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整体观照和反思,他在 80 年代初期顺应人民审判“文革”历史的心理诉求,普遍用一种宏大的集体话语和政治政治视角书写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大力赞同颂扬主流意识,考量人物的历史命运、现实生存境遇以及心灵异变轨迹,与时代、现实相呼应,与社会思潮紧密结合,深切地传达出作家对现实和历史独特的情感意识和理性思考,成为时代的代言者和历史的见证者,不断对历史和个人进行着反思。
4 创作转型之溯源:个人经验与时代变换的融汇
4.1 复杂丰富的个人阅历
自古以来,各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光芒。作家在特定时代文化氛围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品格,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审美心理。由于特殊的人生经验和智力结构,王蒙的政治意识深深扎根于他血液中,“政治身份”、“作家身份”这双重身份站在政治的高度去“俯视”历史和人生。王蒙极富思想敏锐性和艺术才华,特殊的身份和多舛的命运使他有着丰沛的经历与感受,他的文学创作与复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交织在一起,在风起云涌的新时期文学思潮中,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记录了一代人的精神轨迹,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代中国文学思潮、社会价值取向和当代小说审美意识的变化,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阶段的精神发展历程。
4.1.1 王蒙身份的变奏:官员与文人
王蒙的小说创作一般叙事宏大,富含思想智慧,这与他从文从政的双重经历与尝遍人生百味的阅历有关。在当代中国,王蒙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年少时就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14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革命洗礼,20 岁成为北京市团区委的领导人,22 岁因创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轰动全国、引发争论,24 岁被打成右派举家西迁,在新疆历练十六年,1980 年代回北京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文化部部长等领导职务。他以“少共”的身份亲历了共和国的新生、动荡与重焕生机,又以作家身份参与并见证了共和国文学的曲折前行,他既是一个官员又是作家,还有评论家,学者和许多其他身份,诸多身份并存使得王蒙比一般的文人更睿智、更深刻、更敏锐,具备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性,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责任感。多重身份、多重思维的杂糅,造成了王蒙独特复杂的人生经验和深广丰厚的文学观念。
4.2 社会转型与文学新变
文革结束以后,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中国走上了现代化建设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加快实现了社会转型的现代步伐,中国逐渐由政治社会转向经济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金钱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万能神,庄严宏大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学被边缘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带有功利性的大众文化占据了文化市场的主要领域,文学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荣耀,沦为了经济的附庸,整个社会加剧了世俗化的进程。
4.2.1 商品经济的逐渐渗透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结束了近四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现代化建设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建立,加快实现了社会转型的现代步伐,中国逐渐由政治社会转向经济社会,经济逐渐取代政治,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经济改革和随后的商品经济时代的冲击,打破了社会元话语,彻底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和以前有了明显的不同,金钱和物质利益已经成为支配和衡量一切价值观的最重要标准。公众高涨的政治情绪和政治意识开始衰退,国家政治力量要求文学承担政治功能和历史叙事责任的压力明显降低,主流文化由强势主导到逐渐弱化,原来的乌托邦理想随着精英文化的退居边缘逐渐幻灭,整个社会的文化分层加剧,一个世俗化经济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5 结语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是一个复杂多变、高产多产的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王蒙一直以挚诚热情的姿态跋涉文学。在峻急多变的 20 世纪 80 年代,王蒙逐渐摆脱了集体话语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将自身丰富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于文学创作中,记录了他以及他们那一代人追求理想、反思历史、寻找自我、书写生命与成长的精神历程。从批判社会问题,到观照世俗人生,再到剖析人性,王蒙的创作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国家——民族这一宏大主题逐渐向真正的人的转变过程,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批判精神,着重从历史、现实和自我三个层面深入挖掘审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历史命运和精神风貌,真实、客观地反映和赞扬了社会的发展,严肃地反思和批判了社会的弊端,敏锐呈现了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折射了对中国的历史、现实、人生、人性力透纸背的剖析。
在对小说主题思想进行开拓与深化的同时,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文学生态环境的改善,王蒙也热衷于探索新的文体与叙事方式,在自身多元宽容的文学观念和永不止步的艺术胆识的驱动下,王蒙在文学艺术形式、技巧方面,呕心沥血地进行开拓探索,打破了长期现实主义的桎梏,大胆吸收西方现代派文艺,苦心孤诣地进行多样性、革命性的艺术创新实验,成为五四新文学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从宏大的政治视角,侧重心理描写的“东方意识流”逐渐发展成为叙事结构复杂、充满张力,以及语言极具游戏化和狂欢化的实验探索阶段。他在文学艺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不断拓展着当代文学的审美空间,促进了文体形式的审美化发展趋势,促进了中国当代小说的现代性进程,丰富了中国当代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格局。王蒙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从初期的简单化、机械化,逐渐进入一个成熟、稳定的阶段,由青年的热情、纯真转变到中年的清醒、冷峻,逐渐具备了文学大家的风范,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创作的转型变化,以点及面地映射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演变轨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