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笪重光艺术思想研究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95
  • 论文字数:4024
  • 论文编号:el2021090522074224782
  • 日期:2021-10-2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文学论文,这一点从笪重光对自己的评价也可以看出,例如他在某个作品上题跋曰:“石古此画仿元人笔意,余变其法临一过为燕谷年世兄博笑。”①对他来说,书画更倾向于是一种随心谴意、怡情养性的手段。虞山王子石谷,毗陵恽子正叔两友人,过访虎阜,讨论诗画。索观此篇,深为许可因相与纵谈生平所见唐宋明诸大家流传真迹。幸篇中无不契合者。”②由此推断,笪重光在茅山隐居期间完成了《书筏》和《画筌》的写作,其中关于《画筌》的理论见解是与王翚、恽寿平共同认识的产物。笪重光与王翚、恽寿平的亲密交往也正是他影响清初画坛的佐证。总之,笪重光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书画创作的,且由于他当时所追求的道家思想和复杂的心情,使得他的艺术思想存在着极端化倾向和一定的局限与矛盾。虽然笪重光的艺术思想存在着局限和矛盾,但他善于透过书画创作与研究的表象去看本质,仍是中国书画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贡献者,“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齐名,是‘四大家’之一”(《桐阴论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清风几许,日月朗朗。笪重光的与世无争、逸气随性、宽容温和都是他对世界最好的反馈。关于笪重光的一切随着时间的窖藏显得更有韵味,愈发温厚,细细品来,回味无穷。

    ............

     

引言

     

    最后,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书法和绘画作为我们国家传统国粹自然而然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目前,很多中小学的课堂加入了书法课程和国画鉴赏课程。我们如何学习书画理论与艺术思想,如何将之运用在书画创作中,鼓励更多的人关注书画艺术,寻求合适的方式去发扬国粹,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学习笪重光艺术思想,挖掘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遗珠,促进中国现当代书画艺术思想的发展,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以上论著和论文从不同视角展开了对笪重光的剖析与研究,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上述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笪重光身世生平的分析上,或是谈其书画技法和思想主张,并未对其艺术思想有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且国内现在出版的有关笪重光的文集大多重复,收入的书画理论不够完整,至今没有一本较为完善的理论合集。这导致研究还有诸多不便和盲点。鉴于存在的不足,笔者将对《画筌》《书筏》两部作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在版本的选取上,笔者选用了《画筌》的《美术丛书》本,内容同《知不足斋丛书》本,是当前通行的版本。另外参考了《画筌析览》本,其中汤贻汾的分解处理为理解《画筌》提供了重要参照。《书筏》选用《美术丛书》本,内容同《昭代丛书》本。并参考《快雨堂题跋》本,该本由王文治收录,他与笪重光同为乡里,且对笪重光颇有研究。(其他版本详情见附录)

    ............

     

一自然生动的创作观

     

    (一)意在笔先,有题后画

    笪重光追求自然生动的艺术流露,追求有景与无景的统一,反对艺术的竭意布置。笪重光认为不应只在画作有景处反对竭意布置,无景处亦是如此。画作是统一的,因此对待任何一处都应是无差别的。有与无的统一,是规则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也是宇宙万事万物都存在的混沌与差别的统一。笪重光强调对创作有选择有准备不等同于竭意布置。他认为前者是自然而然的影响,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自然反映;后者则是创作主体达不到创作要求水平,对于自然山水的感悟不到位,因此在创作时凝滞死板、生拉硬拽,给人一种故意而为的感觉。在笪重光看来,创作是对自然山水所作的一种形式上的转化,创作主体在作画之前脑海中应有整幅画的意境表达,否则画作就会寡淡无味、了无生机。画作并非天然视景或天然图画,而是经过创作主体心灵加工后的景致。这是一种带有预估性的思维活动。笪重光有意识地对自己看到的景物做绘画处理,他将自己看到的景物具象化,因此景致表现出来已然加上了他的主观色彩。在日常生活中,他习惯用艺术性的思维去思考生活,用艺术性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见其所欲画,而不是画其所已见。”笪重光见到了自己想要画出来的景物,而不是画自己见到的所有景物。他从主观角度设置了一道障碍,对景物进行筛选,选择符合创作主体主观审美的自然山水。如《画筌》中说:“雪意清寒,休为染重;云光幻化,少作钩盘。雨景霾痕宜忌,风林狂态堪嗔。晓雾昏烟,景色何容交错?秋阴春霭,气候难以相干。”②如“危峰障日,乱壑奔江,空水际天,断山衔月。雪残青岸,烟带遥岑。日落川长,云平野阔”①,“近溆鹭飞,色明初霁;长川雁度,影带沉晖。”②又如“气渐沉暮景,夜色乍分晨光。散秋色于平林,收夏云于深岫。月映园林之潇洒,风生野渚之飘飖。云拥树而林稀,风悬帆而岸远。”

     

    (二)平远一派,水陆有殊笪

    重光认为自然景物有各自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画法。笪重光认为自然生动的基础是创作主体对自然山水的深入观察及细致感悟。画作中的景物展现了时代的印记,也展现了创作主体的世界观和情感观,其中“平远”是最能展现自然生动的绘画创作意趣方式。平远的要义在于两方面:“平”和“远”。平远不仅仅包括自然景物的旷达广漠,还包括了创作主体对自然的心灵体验,当其置身于自然中,心中升腾起的那种情景交融的满足和快意。笪重光在面对自然风光时不能满足于一些例如壮美、雄伟等空泛的描述,转而去找寻一种更为合适的阐发。“平”有“平淡”的意思,但笪重光认为“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平淡,而是历经了绚烂之极最后归于平淡。像暴风雨过后恢复平静的海面,它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狂风暴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撼动,最后以海纳百川的容量复归安宁。这是自然赋予的力量。当看遍了世界的喧嚣,文人们向往的是平易淡泊的生活。“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陶弘景用两句诗淡淡地回答了自己青山林泉、超脱出尘的志趣。他眼中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飘渺轻柔的白云。笪重光受够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他对简单的隐居生活心向往之,故而效仿“山中宰相”陶弘景。

文学论文格式
文学论文格式

     

二摭以兼通的形神观..........................................................................17

    (一)师法诸家以传神..........................................................................................17

    (二)以形写神以开神..........................................................................................20

    (三)澄清味象以通神..........................................................................................23

三虚实相生的境界观..........................................................................27

    (一)实景清明,切近真境..................................................................................28
(二)以意作画,皆成妙境..................................................................................31
(三)虚实相生,达成神境..................................................................................34

余论.......................................................................................................39

     

三虚实相生的境界观

     

    (一)实景清明,切近真境

    笪重光的“真境”基于前人对“真”的探索。荆浩提出,相似不是“真”,不可与“真”相提并论。他认为相似只是外表、形状上的类似,并没有得到内在的精神;具有“真”的绘画,应当将山水景物的根本特质和精神内在展现出来,“气质俱盛”。荆浩认为绘画创作最重要的是景物的真实性。他反对华而不实,景物有其华美的一面,是可取的,但不可“执华为实”,不可为表现好看的一面而失去它的真实性。笪重光继承了荆浩“真”的绘画理论,具体体现在他们都注重景物的外在与内在,笪重光注重“实”与“气”两方面,与荆浩提出的“气质俱盛”是一致的。笪重光又在荆浩“真”的绘画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体现笪重光较之荆浩在理论内容上做出了更明确的说明。对于“真”,荆浩只提出了“真”者气质俱盛,不可以华代实。而笪重光对“真境”和“实景”的关系,做了细致的分析。清代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提及:“前岁偶过伊在斋头,见石谷所作雪卷,寒林积素,江村寥落,一一皆如真境,宛然辋川笔法。

     

    (二)以意作画,皆成妙境

    笪重光认为以意作画离不开创作主体本身的修养品性。他在《画筌》中说:“人非其人,画难为画。师心踵习,迄无得焉。”③他指出创作主体的品格性情与修养底蕴对艺术的影响颇大。他提出的“人与画合”继承了前人的观点,艺术和人品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书画家谈论的重要话题。战国时期《易传》说“修辞立其诚”④,“修辞”指的是修习自我的言辞,“立诚”立己诚心,它要求修辞者可以秉持中正之心,胸怀敬畏,对自己的言辞承担相应的责任。“修辞”是传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的,品性的高低、修养的差异定会对它产生影响,即一个人的德行会影响他的艺术作品。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解释人品与书法的关系:“人品既殊,性格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⑤法国评论家布封说:“风格即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就是他本人的写照,从艺术的呈现上能看出艺术家的品性。这是逆向去论证人品与艺品的关系,与笪重光所论殊途同归。同时这与笪重光所处的时代有极大的关系,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封建社会只有文人雅士有充沛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品性诗情,作为封建士大夫的笪重光,更多地站在他所在的阶级理解问题。这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也给当今的我们诸多启示,以意作画离不开品性熏陶。

文学论文范文

文学论文格式

     ......

     

余论

    从笪重光的生平来看,他并不是以书画家、书画理论家的身份从一而终的。他有着起伏跌宕的经历,这不是仅仅用“作品年表”就能概括和描述的。在笪重光一生中存在大量的非艺术性的影响因素,在时代的背景下,他与平凡人无异。也许当时的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书画家,他更应该是一个士大夫,一个隐客,一个道士,一个鉴赏家,一个收藏家。我们不应该片面的认识笪重光,而应该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将他放置在历史长河中,找寻他在艺术中的定位。笪重光的一生在不断地疗愈着自己,不断地与这个世界和解。辞官之后他情绪怅然,久久不能释怀,在此后的十年间只能在书画中排遣心中的郁气。在这段自我理解的人生中,笪重光入道家,赏书画,他有铮铮傲气,有清风朗逸,逐渐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对于笪重光来说,道家是他避世的精神依托。中国道家的重要文献《初真戒》是由笪重光写作后序,署名为“郁冈居士笪重光”。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中说:“……先生解组后隐居茅山之麓,足迹不入城市,肆力与道家,恭闻悟真诸书其考终,时人或以为仙去,宜笔端无纤毫尘滓气也……”依此可以看出,笪重光崇尚道教,从事道教研究,将道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和一种生活态度。他隐居在茅山,将自己融入自然中,在山水中畅游,于山水中作画书字,悉心领会自然万事万物的一声一息,发现、创造自然的美感,将之创造性地转化成艺术的美感。学“道”的经验让他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也让他对艺术有了不同的认识。道家的修炼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也正是因此他的艺术思想染上了独特的道家色彩。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