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周代文学中的山水观念探讨[文学论文]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6
  • 论文字数:44565
  • 论文编号:el2021121720335924561
  • 日期:2021-12-1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古代文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当前学界对先秦时期山水观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远见之开阔、资料之翔实、分析之精到、见解之深刻、均令人称道,由此产生了一批学术名著及文集。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础,由山川崇拜及山川祭祀到山水因素进入到文学作品中,最终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中的万物,山水得以纳入文学审美对象的范畴,这一系列地表现在诗、赋、文中比较集中。

绪论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山水文化研究
(日本)酒井忠夫《泰山信仰研究》2一文,从佛教的角度以朝代为分界点探讨泰山信仰的起源,认为中国的泰山信仰来自于十王信仰,且与佛家渊源甚深。 (日本)森鹿三《中国古代的山岳信仰》3一文,从”心的态度“认为山岳是生成生活资料的东西,早期人类对于山岳的认识是一种较冷漠的态度;从”身的态度“分析了祭祀山岳的种种仪礼,并认为《山海经》中的山岳是神灵的化身。
(二)山水观念的文学书写研究
(日本)大立智砂子《古代文学中的”山川“、”山水“与水意识》4一文考察了先秦至魏晋时期关于”山川“和”山水“概念的差异,认为魏晋之前”山川“作为祭祀的对象而使用且”山川“一词保留了先秦以来具有破坏性的一面。魏晋之后,”山水“一词表达的是美好君子文人的居所,是赏玩和游览的对象,同时带有老庄思想的哲学背景。
(日本)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 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5在序章中认为《诗经》中以歌唱”自然“为主的作品并非是为了吟咏自然而是利用自然物进行所谓的”比兴“以达到”言志“之用。
(美裔)叶维廉《中国诗学》6就山水诗的界定做作了全新的阐释,认为《诗经》《楚辞》中的山水景物描写在诗中没有占据主要位置的原因在于山水景物只是起到诗人感情的一种衬托作用,山水景物还不能作为审美对象。
(法国)侯思孟的《中国上古和中古早期的山水欣赏:山水诗的产生》1认为《诗经》《书经》等资料中的山岳是诗人情感表达的媒介,并不能引起人类对它的审美感触。相对于儒、道两家来说,无论是孔孟荀的作品还是庄子的作品,其中的山水描写都仅仅是各家学派为了阐述自己的教义而出现的。相对于《楚辞》而言,山水描写在诗中的比例增加、情感稍显细腻,借自然山水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个人情感的表达是诗人的主要目的。
(德国)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2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探析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起源,认为”悲秋“意识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山水自然观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先秦时期山水观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远见之开阔、资料之翔实、分析之精到、见解之深刻、均令人称道,由此产生了一批学术名著及文集。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础,由山川崇拜及山川祭祀到山水因素进入到文学作品中,最终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中的万物,山水得以纳入文学审美对象的范畴,这一系列地表现在诗、赋、文中比较集中。但是目前学界关于山水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水文化方面,且多以单篇研究为主,论述几乎都是浅尝辄止,语焉不详,整体性的山水观念研究尚属少见,没有形成整体研究的趋势。纵观周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于山水观念的研究还有着一定的空间,因此特考虑从山水观念角度切入来考察其与文学的关系,以求还原周代社会信仰体系及其周代先民生活的鸿爪泥迹,不啻为一种新的尝试。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

第三章  ”楚辞“中的山水观念

第一节  ”楚辞“中山水审美意识
我们知道,《诗经》中所表现的大都是北方的自然山水景观,而”楚辞“1中所表现的大都是南方的风物。”楚辞“中所呈现的楚地山水环境带有浓厚的主体感情色彩和诗性情怀。楚国地处南方,依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境内有巍峨的高山、滔滔的江河、山水环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楚人享受着自然山水的馈赠,楚人对自然山水具有浓厚的深情,加之楚国巫风盛行,使得人们对于山水自然抱有一种好奇之心,他们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去感受周围的环境,欣赏周围的美景,充满了浪漫的情调。而楚国”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的气质,正是楚国独特的山水之美。这种山水之美的特性使得”楚辞“中山水审美较之《诗经》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山水审美意识的虚幻色彩;山水审美意识的感伤色彩。
一、虚幻色彩
”楚辞“中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其丰富的想象,保留着原始宗教与艺术的成分,使自然山水与当地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这种浪漫的文学作品得益于楚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诗人在山水之间漫走,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将那些在社会现实中的自然山水美景,采用文学的手法,赋予山水浪漫的色彩,于是诗人在虚幻的山水世界中自由畅想,感受着自然山水带来的快感,实现其在文学艺术中的独特价值。这种独特的山水艺术魅力在”楚辞“中的表现是十分的明显,现列举相关篇目作简单地分析。
《离骚》作为屈原的一首政治性抒情长诗,以其饱满的热情为我们展示了他热爱国家和人民的高尚情感。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1班固称:”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2王逸云:”离,别也,骚,愁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3后来学者多从王逸之说。诗人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现实理想不能实现,遂将自己在现实上的情感关照投射在浪漫的想象上,从而使得《离骚》中的山水审美带有虚幻色彩。加之楚国巫风盛行,民俗风情原始而浪漫,按《国语》记载:”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4楚国这种”民神杂糅“的原始浪漫风尚更使得楚人对于自然山水的认识不像《诗经》中所描写的人与自然之间十分现实的关系,而是楚人对于自然界进行想象的加工,从而使得山水自然带有虚幻的浪漫色彩。
..........................

第四章  周代文、赋中的山水观念

第一节  老庄哲学中的山水与”道“
《老子》和《庄子》作为周代的哲学著作,其中关于山水观念的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认知,这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会到人类对于山水自然的感受,是研究周代散文中山水观念的重要方面。
中国自然山水的审美观念与道家的自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老庄思想对于山水自然最大的贡献就是促进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喜爱,使得人类回归到大自然中,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先例。道家思想从自然本身出发,崇尚自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其独特的自然观对于周代山水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老子以自然之物进行体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道德经》中关于以山体道的不多,关于以水体道的则有几处。如老子以水喻道,老子认为水与道都是无形的,视之不见其形,触之不见其质,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真实存在。在老子的思维意识中,万物皆有水和道产生。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老子认为”道“派生万物,水也是万物中的一员,这跟管子的思想不谋而合。管子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2管子也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老子以水喻道的自然观对于山水的认识有着独到的见解,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除此之外,老子以水喻德,这跟孔子的山水”比德“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山水体道的一种哲学方式。如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1老子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以水的柔弱品质来表示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以静处之,做到与世无争。又如:”天下莫柔弱于水。“2在老子看来,天下一切物质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作为自然界中最柔弱的物质,能够克制所谓刚硬的物质,这是水作为万物本源最显著的力量,由此阐发到人类的品质上就是要说明做人应像水一样柔弱,才能真正取得成功,看似语言简洁,却透露出独到的精神意趣,具有一种特殊的哲理意识。由此,老子从水的形态、性质出发,从而上升到老子”道“中所要表现得无为思想,最终要做到的是——道法自然。

周代文学中的山水观念研究
周代文学中的山水观念研究

.................................

第二节  《左传》中的山水与”礼“

《左传》一书可以看作是一幅扩大化的人类活动的生活场景,为我们展现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百姓生活以及民俗民风等内容,在这幅图景中我们能够看到春秋时期周族人民对于山水的不同理解。
一、忧患意识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忧患意识是先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而这种忧患意识在最早的上古神话中就有体现,如《后羿射日》《滚禹治水》等,这些都表现了先民应对自然灾害是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既有对生命的忧患又有对生存环境的忧患。
《左传》作为周代一部以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对山水忧患意识的描写,体现了周人对于山水自然的畏惧心理,而这种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周代社会常常出现山崩、旱涝灾害等自然现象。关于山崩的记载,如《僖公十四年》记载,这年八月的辛卯日,沙鹿山发生了崩塌,晋国的卜偃认为明年将会发生大事,可能会导致国家灭亡。山崩本是一种纯自然的地壳运动的结果,但是对于当时的周代社会来说,晋人认为山崩是一种不自然的现象,它将会引起国家政局的动荡甚至会造成国家的灭亡,这不得不使晋国的卜偃感到忧患。又如《成公五年》记载梁山崩发生了崩塌,”晋侯以传召伯宗......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1面对山川崩塌的不祥之兆,晋侯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只有进行山川祭祀才能化解灾祸,是一种典型山岳忧患意识的表现。
关于旱涝的记载,如《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经》云:”大水“2。次年《传》云:”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亦非常也。“3周人认为国家发生了大水就是上天降下的灾难,仅仅祭祀土地神和门神是不符合礼制的,只有用玉帛祭祀才是符合礼制的。周人对于天灾忧患意识的认识也伴随着国家礼制的文化的渗透。又如《僖公十九年》云:”秋,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4卫国大旱,卫人祭祀山川,认为不宜伐邢,体现的是卫人通过祭祀山川得知此次战争不利于卫国的忧患意识。如《昭公元年》载:”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5在人们看来,山川之神是掌握着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着人们的农业生产,人们向山川神灵祭祀来获取生活的安宁,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于山川所带来的忧患意识。再如《昭公十六年》记载:”九月,大雩,旱也。郑大旱,使屠击、祝款、竖柎有事于桑山。“6郑国大旱,子产认为国家应该祭祀山神以求得到山神的庇佑,同时还应该积极去培育山林而不是毁去山林,毁山伐林并不能解决旱情,只能加重旱情的发生。
...............................

结语

先秦时期是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重要过程,其文学也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周代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分支,文学的发展也有着独特自己的特点。周代社会的山水观念是就在原始崇拜和宗教祭祀的双重效力下产生的。上古时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先民们对于自然山水的认识处于一种低级、未开化的状态,认为山水之中有神灵,于是对山岳、河流进行不同等级的祭祀,从而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备的宗教祭祀仪式。周代作为礼乐制度相对完善的阶段,山水在人类生活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思想层面看,人类对于山水的认知从最早的敬畏山水、认识山水到逐渐与山水合二为一;从文学层面看,《诗经》和”楚辞“、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关于山水的记载,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山水自然在文学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山水观念在文学中的书写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总观周代文学作品,诗、赋、文中的山水观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对周代的山水观念有着特殊的文学意义。
《诗经》中的山水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地域文学作品,山水观念的文学书写给后世山水文学艺术以巨大的影响。《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受原始山水崇拜影响的山水形式;受生活环境影响的山水形式;受生活需求影响的山水形式。山岳的高峻,河川的灵动,在自然的神奇造化中,诗人将自己的意识投射在自然山水中,创造出一篇篇关于山水描写的诗篇。诗人畅游神思,在山水之间体会山水之美,将情感世界的意识融入其中,形成了灿烂炳焕的山水诗歌,同时山水审美意识相应表现为:人神语境下的山水崇拜;人物交感下山水审美;心物交融、山水寄情。山水观念在《诗经》中的文学书写促使了后世山水诗的繁荣,继而影响着山水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