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论文哪里有?本文试图研究蒲松龄对莫言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莫言创作谈,以及诺奖致词中相关的部分入手具体分析作品中涉及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部分,如在演讲时脱口而出的几个颇具”聊斋风格“的故事。其次,莫言与蒲松龄从地域到精神追求都有很多相似性,通过对比研究不难看出这一点,研究两者的关系有追根溯源的价值。
绪论
一、 莫言小说的研究综述
莫言的小说目前享誉海外,被不断翻译成各国文字,诺奖的标签促使莫言的创作登上世界的舞台。从短篇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到一举成名的《透明的红萝卜》再到获诺贝尔文学奖(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的《蛙》,短短 23 年的时间里,莫言一共创作了 11 部长篇小说,以及数不清的短篇和散文。至今高产的写作是学界对他研究不断的原因之一。目前对莫言的大量研究一直处在白热化的状态,学者都试图寻找新的研究可能。有关莫言与蒲松龄联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时间间隔也不长,这说明有关两者的研究还没有受到重视。笔者检索关键词可得 29 篇论文,学术论文有 15 篇,其中大部分学者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论证两者的关系。
赵霞在博士论文《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中从五个大方面论述了莫言和蒲松龄之间的联系:首先对比研究了两人的生平,找寻两人的异同。其次论述齐鲁文化以及民间文化对两人创作的影响,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两人作品中相同的主题,以此来分析文学母题的异同。还分析了两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和儿童形象,最后指出两者创作特色的异同。该论文全面详细地整理了两人的关联,具体的、抽象的部分都有涉及,如试图通过相关文本分析来揭示两人精神气质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还将视野扩大到国外,研究莫言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认为莫言小说兼容并包了中外文化。但主要还是聚焦于本土,主要分析蒲松龄奇幻风格和想象力给莫言带来了影响,得出两人身上同中可见异,异中可见同的结论。此论文是唯一 1 篇研究莫言与蒲松龄的博士论文,相比硕士论文而言更加全面,为了论述更有说服力还详细研究了两人性格的相似性。此论文的不足也在于有过度阐释之嫌,很多依据难以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其次,在文本细读和引文上还有待补充。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
........................
第三章 创作特色的共同性
第一节 动物叙事的特色
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中动物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莫言反其道而行之,对动物重新定义,去除了动物身上被附加的过多的符号,呈现了动物本来的生命特征,突显其生命尊严与价值。张志忠就这一点指出莫言作品中的人与动物在生命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进行修饰,莫言用动物和人类生命的互换构成斑斓的意象。
在莫言的小说中,既有对符号化的动物的重新定义,也有和蒲松龄同样的共鸣。在他们笔下,狗忠诚护住,同时也鬼魅可怖;狐狸魅惑人心,但也不乏善良之举。简单的动物形象背后包含着丰富的意义,动物与人同质异构,是人主体的延伸。通过对动物形象的塑造,莫言和蒲松龄构筑了富有齐鲁色彩、虚实相生的动物世界。同时借动物视角思考人性与兽性、善与恶之间的问题,将动物书写推向新的高度。莫言自己也曾强调:”一个写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应该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视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牛的视角,也许比人的视角更加逼近文学。“①这也就是为什么”动物叙事“被重视,就在于它能给我们新的视角和思维去看世间百态,人和动物构成”互看“的关系。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没有超前到用动物视角来描写,但不断变换的人称以及动物与人类的互换已经是令人称赞的尝试。《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大都是异类变化而成,有善解人意的狐女娇娜、有天真爱笑的狐女婴宁、有侠胆义肝的狐女红玉、有信守承诺的鹦鹉阿英。无论什么动物,在蒲松龄笔下都能变幻成人。莫言的《食草家族》中的人会像动物一样吃草,马驹为会变成女孩和男孩相爱,在故事里红色的小马驹和男孩相依为命,在走出沼泽的途中坠入爱河,在一声马鸣之后,小马驹可以变成了一个金头发、蓝眼睛的千娇百媚的姑娘。”娇嫩的嘴巴,谁见了谁想亲。“①这样的剧情和《聊斋志异》里的狐鬼花妖变成人与人类书生生儿育女颇为相似。除了人与动物的互换,人也带有动物的特征,在《球状闪电》中莫言塑造了一个似人非人似鸟非鸟的怪老头,身上长着白灰色的羽毛,全身上下肮脏不堪,不会说话的怪老头随时立在屋檐上,用阴翳的目光打量下面的人。
...............................
第四章 莫言”新聊斋小说“的价值
第一节 忠实再现与幻觉的结合
莫言的诺奖的颁奖词为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与幻觉现实主义相结合。”hallucinatory realism“原意为幻觉现实主义,而不是简单理解为魔幻现实主义。莫言对此也表示认同,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指出用魔幻现实主义定义自己的风格并不准确,进一步解释自己作品的特质是虚幻和民间艺术,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莫言的”新聊斋小说“不单纯学习传统,还创造性地加入西方的幻觉现实主义手法,幻觉和现实的结合创造了亦真亦幻的世界,呈现了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壤的悲欢离合,反映现实的同时又增加了荒诞感。因此对外来词汇的定义,我们应该准确全面地理解,才能为作家风格正名,学界和媒体不准确的翻译会给大众带来误导,遮蔽作家的风格特点,只有精准翻译每一个术语,才能正确把握作家作品,为大众传达正确的引导。
一、 中国化的幻觉现实主义
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是中国化了的,和西方的各种流派如表现主义、意识流对梦境、幻觉、内心独白等虚幻部分描写的侧重点不同。莫言创造性第将西方幻觉现实主义和中国的古典文学融合在一起,用荒诞式的夸张结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西方现代派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神幻部分,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一方面忠实再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变革,另一方面又用幻觉现实主义的手法大胆虚构与想象,深入挖掘社会历史下人的精神状态。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诞生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与时代背景中,具有宏大的文化内蕴。幻觉现实主义也侧重于反映现实,无论是最初的现实主义还是 19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都强调细节的真实、形象的典型以及描写的客观性。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很少有作家涉及虚幻部分,莫言却大胆尝试,在现实中体现的”幻觉“、”神幻“。莫言在《天马行空》中提到自己的”想象公式“:”浮想联翩,类似精神错乱,把风马牛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一起,熔为一炉,烩成一锅,揉成一团,剪不断,撕不烂。
...........................
第二节 讽喻精神的当代转化
蒲松龄在他的时代对科举提出了质疑,讽刺了官吏的昏庸与社会的黑暗。不同的时代赋予文学不同的内涵,莫言的”新聊斋小说“处在新时代,面对的问题不同,对问题的批判力度也有所不同。在蒲松龄的基础上莫言也有自己的思考与变化,在对社会的反思批判力度上取法鲁迅,在”吃人“主题上进一步思考当下社会人的欲望问题,再现与深化了”看客文化“。诺奖的颁奖词曾特别提到莫言的嘲笑和讽刺攻击了历史和政治,让所有价值观得到体现。这是诺奖对莫言讽喻精神的肯定。莫言曾在 1 篇随笔中明确指出现代作家中他最崇拜鲁迅,笔者认为莫言的讽喻精神与鲁迅有一定的联系,是对鲁迅的继承与发展,这也是莫言”新聊斋小说“的特点之一。
一、 犀利讽刺与”吃人“
鲁迅的讽刺精神是文学界的一大瑰宝,上至对虚伪文人的讽刺,下至对愚昧无知的农民的批评,犀利直白的讽刺精神贯穿鲁迅一生的写作。而莫言学习与思考了这种批判精神。在初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时,莫言就选取了鲁迅的作品进行学习,之后犀利的讽刺就出现在莫言的创作中,结合了荒诞的情节表现出来。可以认为莫言在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力度上取法鲁迅,在”吃人“主题上进一步思考当下社会人的欲望问题,再现与深化了”看客文化“。在社会发达的今天,莫言放眼世界,汲取多方资源,这也是当代作家赶随时代大潮的必然之举,正如张闳指出的莫言小说是融汇中外优秀作家而成。但无论怎样新奇的语言技巧都无法撼动最主要的文学特质──讽刺,而莫言的特质之一就是类似鲁迅的讽喻精神,在历史的叙述中加入了政治的反思与批判,呈现出不同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众生相,孙郁教授将莫言视为”与鲁迅相逢的歌者,学会了鲁迅拷问黑暗的笔法。“
论蒲松龄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
结语
每个时代的文学有各自的特点,但都一脉相承。现代作家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对作家影响深远,无论作家学习多少西方技巧,骨子里文化的根是不会改变的。蒲松龄最大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聊斋志异》里,这部融汇了蒲松龄毕生心血而成的生命著作,不带任何的功利目的,不为仕途与金钱,而只是作为文人的蒲松龄实现自己价值的呐喊,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意义的写作“。它的风格、体式、题材都各有不同,里面有收集社会的传闻和友人的笔记,有重新改编前人的故事。许多的故事都将强烈的情感,鲜明的爱憎寓于具体的形象中,做到了两者的协调。虽然大多故事都是单一的主线,情节却千变万化不生硬。蒲松龄善于锤炼语言,汲取经史、戏曲、小说中的精髓,以富有表现力的民间俗语加以表现,将场景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堪称中国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讲故事“的莫言是当代作家中不容忽视的一位,他的创作为日渐边缘化的文学添增添了无限活力,伴随着诺贝尔文学奖的荣光,重振了中国文学的信心,为当下文学的发展指出了明路。莫言与蒲松龄都是成长于齐鲁大地的优秀作家,即使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但仍然存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莫言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受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小说的启发,回到传统文化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地域,这就注定了和蒲松龄密切的联系。在相似的地域文化、民间传统、孤独的人生经历影响下,他们都寄情于鬼狐传说,莫言也由此将蒲松龄看作祖师爷,用自己的”聊斋小说“向其致敬,依托”万物有灵“的信仰,学习《聊斋志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聊斋“世界。在蒲松龄的影响下,莫言寻找到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以”为老百姓写作“的姿态,将民间文化,语言囊括进小说中,塑造了无数的传奇人物,讲述了奇幻神秘的鬼魅故事,和蒲松龄一样用奇幻的故事来反映现实,寄寓着现实的思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