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论刘索拉小说的精神困境书写[文学论文]

  • 论文价格:100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16
  • 论文字数:22656
  • 论文编号:el2021111218511123794
  • 日期:2021-11-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文学研究论文哪里有?本论文以论刘索拉小说的精神困境书写为选题,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跨学科研究法,从刘索拉作品内部入手将部分作品的个性与整体创作脉络的共性相结合,意在深入探究刘索拉不同阶段小说的精神指向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意义来重新界定刘索拉的文学价值,试图丰富刘索拉整体创作研究,对当代刘索拉的阅读价值给予客观的评价。

一、精神困境书写的成因

(三)回望者的理性思考
当刘索拉奏响《你别无选择》的躁动和《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的追寻旋律时,她给文学界的第一印象便已经确定,如李劼所言”带着城市的活跃,飞快地向人们走来;身后飘动的长发随着腰肢的扭动而旋转披散,轻盈的舞步急促地踢打着一个个音符连成一道道欢快跳跃的旋律“28与此同时刘索拉笔下的青年们也便以叛逆、反抗、自以为是、玩世不恭的形象被学界不断定义,造成对刘索拉小说的一种误解。长时间以来,被这样的错位理解支配,刘索拉的小说常被认为塑造了一群不痛不痒,只会无病呻吟的”精神贵族“,而她本人更没有得到文学史的客观评价。仔细研读会发现,这群青年人表面上彷徨忧郁或是叛逆激进,但经历了人生的短暂停滞与惶惑后,他们是在理性地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走向,是别无选择后的有所选择,带有反思式的追求意味,是对精神困境的一种反思式超越。《你别无选择》中李鸣在经历了想退学——王教授驳回——宿舍躺瘫沉溺——听到森森获奖后爬起一系列内心挣扎后重新振作,是森森的获奖让李鸣看到了社会对青年们自我风格的逐步接受与包容,让他相信自我创新有路可走,给予他前行的勇气与决心。小说结尾部分森森打开了闲置五年的《莫扎特朱庇特 C 大调交响乐》,”顿时,一种清新而健全、充满了阳光的音响深深地笼罩了他。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圣地,空气中所有污浊不堪的杂物都荡然无存。“29顿悟过后这是一种全新的人生。
李鸣的重新振作和森森自我风格的成功突破带给他们人生的希望,让他们迈出了艰难却又坚定的脚步走向《蓝天绿海》《寻找歌王》。在《蓝天绿海》的结尾”我“走出录音棚,一直往外,往街上走,也不知道走到哪儿才能见到十字路口,这条街上没警察。30刘索拉小说中的青年人们就这样陷入了彷徨——前行——觉醒——彷徨的无限循环与挣扎之中,这或许就是作者向我们渗透的人生哲理,生命永远需要前行,哪怕路上历经失败、绝望,但只要心存希望就能走出阴霾向阳而生。《迷恋.咒》里艾德与音音也经历着困苦的精神求索,这是刘索拉一部描写爱情心理的长篇小说,围绕着艾德、音音、塞澳、婵几个人的情爱纠缠展开。

文学研究论文
文学研究论文

.............................

三、精神困境书写的艺术探索

(一)文学情感的音乐性表现
文学与音乐自古以来就有着同源性,从《诗经》和乐府诗歌中便可看出。作为两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它们渐趋分化为两种具体的艺术形式,各行其道各自发展,而这是否意味着二者彻底分离互不相干呢,显然并非如此。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变化转型期,人们在此期间产生的焦虑、困惑、逆反、虚无的精神状态在众多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宣泄,当然音乐作为一种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在 80 年代也同样发挥着它的能动作用。例如 80 年代邓丽君的温柔、崔健的”一无所有“其实都映射着人们当时时而安宁时而狂躁的内心情绪,是人们真实心声的袒露,这种音乐诉说有时候比语言文字的力量还要强大。此时刘索拉的出现,无疑是对那个年代复杂多元文化的一种反应。”我喜欢文学,当我写不出音乐急了的时候,我就会弄一篇文章来代替。“刘索拉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她将文学与音乐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相互融通,一方面她的文学创作得益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以及西方现代音乐文化因子的汲取,使得其文学创作获得丰富的情感来源;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也促使她形成更为真诚、随心所欲的音乐风格。这里将从刘索拉小说创作中的音响结构与音乐内容两方面来深入剖析她的音乐与小说的关系。
刘索拉曾在《口红集》里坦言:”我是用对音乐结构的把握来构造我的文学结构,音乐提供想象力。“51当所有人都在谈论《你别无选择》的文学意义的时候,刘索拉告诉我们她其实在谈论音乐、声响,她塑造的是一个充满各种纷繁杂乱曲调的音乐世界,那里面有石白、贾教授等人的传统音色,有孟野、森森的高亢和弦,有李鸣、小个子、马力等人的不同伴奏,他们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响世界来演奏 80 年代充斥着无聊、迷茫、不知所措的日子。在《蓝天绿海》中也传达着相似的情绪,小说中写道:”蛮子你别忘了你喜欢的那首歌《我的心属于我》你别忘了小时候你把芙蓉花瓣捋下来算算好运气你别忘了不相信人并不是你的特长你别忘了还有一些事情你想都不会想到......“52”我“在忧伤的回忆中渗透出这百无聊赖日子是怎样的孤独与寂寞,而这忧伤曲调组成的音乐世界不正是那个年代人们共同的情绪宣泄吗?而在《迷恋.咒》中更能清楚的听到刘索拉建立的音响结构。我们常常拿主音、属音、下属音这类调性来探讨音乐的基本音响结构,它们被规矩地套用在这个所谓的固定结构中,然而《迷恋.咒》却突破了这一模式。它没有用固定的主音、属音来演绎,而是任由人物组成一堆自由的音符,随性地演唱旋律,听不出哪部分是整个音乐的主题,由此形成了一个极为随意、散乱的音响世界。这里面音音、艾德、塞澳、婵四个音符自由组合,由和谐、矛盾、冲突、破裂转为再次的和谐......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弹奏了一支爱情、婚姻、人性、欲望相交织的多重曲调。
................................

四、精神困境书写的当代价值

(一)现代性的再度审视与创新
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文中这样写道:”‘现代’主要指的是‘新’,更重要的是指‘求新意志’——基于对传统的彻底批判来进行革新和提高的计划,以及以一种较过去更严格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审美需求的雄心。“65这段话清晰明确的提出现代的内涵就是”新“,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概念。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明确现代性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反思,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一种平面化、琐细的、充满深度的、具有审美特征的文化概念。它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的产物,是文明更替的结果。随着西方国家资本的积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政治权力的集中,城市生活方式的变革,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日益世俗化,现代性的概念逐步确立。反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开始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进行着现代社会的改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的二次启蒙,无论是从经济建设、政治体制还是文化艺术,我们对现代性的追求从未停止,始终以学习的姿态向西方社会汲取现代因子,渴望以新的视角、新的面貌面对未来多变、开放的世界。这个时代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大方的承认”新“、承认”变化“,它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自由自在,在这一点上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性便有了某种精神上的契合。可以说,正是对现代主义的有效吸纳,新时期文学才完成了如此重要的转型,焕发别样的光芒。66但是 80 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与同时期西方的现代派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早使用”现代派小说“概念的是李泽厚。他在《两点祝愿》中提到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时说”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中国现代派的文学作品。它并不深刻,但读来轻快,它是成功的。“67自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发行后,关于她是现代派最具代表性作家的声音便响彻中国文坛,让本就处于争议之中的现代派文学思潮更加备受关注。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社会并没有西方现代派根植的土壤,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等,因此在中国 80 年代出现的现代派总是在照搬照抄西方社会。甚至从刘索拉开始文学创作时现代性就被认为是完全移植西方的荒诞主义、黑色幽默手法所形成的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模仿。
...............................

(二)民族精神的主体性承载
何谓民族精神,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有过概括: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因此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而这个”一般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72它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今天当我们再次提到民族精神的时候,更多思考的是国民性格、国民特点及国民心理等,它已经成为历代中华民族知识分子们共同的信念。无论是古时候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近代梁启超的”国民苟有能力者,则国家有能力“;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国民性弱点,历代知识分子们不断进行民族品格的塑造与重建。今天当我们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时候,对理想社会孜孜不倦追求的时候,我们仍能感受到民族精神显示出的顽强生命力。
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是能够将眼光投注在本民族人民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情感心理、理想追求上的。无论处于中西方何种文化语境,都应当自觉地承担起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自觉地承载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刘索拉作为一名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新潮作家,旅居国外多年,她的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样的生活经历也为刘索拉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尚未客观的评价,部分评论者认为刘索拉的创作没有根植于民族的土壤、缺乏民族意味、跳的太远等等。这种有失公允的说法并没有真正理解刘索拉的创作,只是片面的针对刘索拉的创作经历质疑她文本的厚重感。实际上刘索拉经历了由”向外看“到”向内转“的创作方式的回归。初登文坛的她由于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得在创作倾向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并行,而在她旅居国外学习并掌握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的时候,她又选择将视角重新移回中国大地,由此形成了一个”东——西——东“的写作圆圈。从《你别无选择》开始的确出现了创作路径的西化,在小说形式上有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写作手法,但内容上刘索拉没有脱离民族本土的根基,精神困境的表达可以看作对国民性格、民族心理的一种真实反映。《你别无选择》中森森和孟野在追寻自己的风格时是这样表现的:”匈牙利人的灵魂是巴托克找到的......森森要找自己民族的灵魂......他想和孟野合力去体验那种原始的生存和神秘,他比孟野更重视力度,而孟野比他更深陷于一种原始的悲哀中。“

论刘索拉小说的精神困境书写
论刘索拉小说的精神困境书写

............................

结语

当初出茅庐的刘索拉带着《你别无选择》走进人们的视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认识到《你别无选择》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当她用音乐家的创作方式,用现代派的文学表达方式构思其后的一系列作品的时候,人们再一次对她发出不公正的质疑声音。回归上世纪 80 年代的文学历史现场,在青年群体的各种思潮和争论相继出现的年代,当青年人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有这样一位作家敢于站出来直言青年人混乱的精神世界,刘索拉是勇敢的。能够正视青年人身上的时代病症,发掘他们种种精神困境并对其进行超越,刘索拉是深刻的。通过对刘索拉小说精神困境书写的成因、精神困境书写的意蕴、精神困境书写的艺术探索、精神困境书写的当代价值这四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刘索拉的文学意义不仅在于特定时期她所呈现出的特殊风格和审美观念,更在于她对个体生存状态、精神世界的情感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刘索拉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刘索拉的整体创作研究。当代青年阅读刘索拉的情况不甚理想,当下对刘索拉的文学与音乐研究力度也有不足,面对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可为我们提供文学盛宴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潮流中选择最贴近我们精神世界的文本成为了众多读者的难题。”你留下,因为你相信;你离开,因为你解体;你死,因为你承诺;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77,刘索拉用亲身的艺术实践证明她是值得研读的。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0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