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范文在哪里找?在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文学审美问题是一个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我们站在何种理论立场,采用何种理论方法,亦或是保有何种价值态度,都不可能否认文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审美性和情感性,以及文学因其独特的形式创造和内容构造在愉悦精神、颐养情性、提升人格和完善人性等方面所有具有的巨大作用。因此,对文学审美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议题,也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动力和存在依据。可以说,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一切探讨都是在文学审美这一基本认识和价值厘定的基础上,或肯定、或否定、或补充、或完善的前提下展开的。此一维度成为论文选题的思想基础。对文学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中西方文学理论中都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历史传承。19世纪后期西方更是形成了一股势头强劲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艺运动思潮,20世纪初期发展起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等专注于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研究的文学理论范式。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和政治斗争形势的转换,文学研究中的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流派更加注重文学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种族性别和阶级斗争等领域相关的文化政治问题,文学审美问题成为次要的问题和论域被搁置或忽视。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文学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论文范文一:基于先秦时期文学题材的文创设计应用研究
先秦文学题材文创产品开发是为了扩大先秦文化的影响力,宣传先秦时期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是为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利用先秦文学题材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辅以创意设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传承。因受先秦文学题材内容晦涩难懂的制约,就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创意挖掘与提取,设计出文化创意产品。在文创设计过程中坚持产品的文化性、唯一性、特殊性以及创新性,才能够突出先秦文学题材文创设计的文化价值,达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效益。本课题以先秦文学题材的文化创意设计为研究内容,阐述对于先秦文学题材文创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关于先秦文学题材的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对先秦文学题材中的文化符号进行探讨,从先秦时期文学著作中提取自然哲学文化符号、礼乐思想文化符号、儒家思想文化符号等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符号,并将这些先秦文学题材中的文化符号与文创设计产生联系,为先秦文学题材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最后,分析先秦文学题材的文化符号在国内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并通过《相生》《乐舞》《孔子教学》三幅画作传达出先秦文学题材中所蕴含的自然哲学、礼乐思想、儒家思想等代表性文化符号,从而衍生出诸多的文创设计,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兼顾文化性、趣味性、美观性、实用性为一体。呈现先秦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人生礼仪、生活学习等种种元素在现代人的眼前,让更多消费者能够通过文创产品来进一步地了解先秦文化,并进行传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
1.4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先秦文学题材中的文化符号
2.1先秦文学题材的定义
2.2先秦文学题材的文化符号概述
2.3先秦文学题材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提取
2.3.1先秦文学题材中体现的自然哲学文化符号
2.3.2先秦文学题材中体现的礼乐思想文化符号
2.3.3先秦文学题材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符号
2.4先秦文学题材的文化符号应用
第三章文化创意设计概述
3.1文化创意设计的概念
3.2文化创意设计的现状
3.3文化创意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文化与创意不衔接
3.3.2缺乏原创,跟风盛行
3.3.3产品设计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先秦文学题材的文创设计价值探索
4.1先秦文学题材在文创设计中发挥作用的可行性分析
4.2先秦文学题材的文创设计方法
4.2.1抽象简化法
4.2.2色彩提取法
4.2.3解构重组法
第五章先秦时期文学题材的文创设计表现
5.1先秦·原见文创品牌设计
5.1.1品牌简介
5.1.2品牌定位
5.1.3品牌标志设计
5.1.4品牌标志组合规范
5.1.5品牌标志色彩规范
5.1.6品牌文化释义
5.2先秦·原见插画设计
5.2.1相生
5.2.2乐·舞
5.2.3孔子讲学
5.3先秦·原见文创设计与应用
5.3.1帆布袋应用
5.3.2抱枕应用
5.3.3茶杯软垫应用
5.3.4艺术桌垫应用
5.3.5明信片设计
5.3.6手机支架设计
5.3.7笔记本设计
5.3.8丝巾应用
5.3.9徽章设计
5.3.10冰箱贴应用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文学论文范文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文语境下产生的,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兴起和消费社会的建立,审美范式逐渐出现危机和理论困局,并逐渐地被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研究范式所取代。今天,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梳理和分析审美范式的文学理论研究模式,发现其确实存在不少的理论局限和学理问题。所以,有学者指出,随着新时期社会语境的开放和主体性的强化,作为对以往文学研究弊端的反驳,文学的审美性被多数学者所重视,审美成为文学研究的主导性话语,却造成了文学研究中社会本质的疏离。文学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分离和对立,造成了文学研究的失衡。《具体而言,审美范式的文学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困境:首先,认识论的局限。如果我们将文学理论的审美范式和社会政治范式研究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其实二者都是建立在主客体二分的认识论模式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暂时屏蔽社会政治范式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就会发现,它所依赖的反映论偏向于对客观事物和生活世界的认知,而审美范式所依赖的反映论则偏向于审美主体和内在心理的分析。所以,从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来说,社会政治范式和审美范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以及理想与现实的二元独立中各取一端。审美范式建立之初就将社会政治范式作为理论反驳的目标和学说建设的参照,这也决定了审美范式很难脱离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和认知基础。但这并不是就说明审美范式和社会政治范式在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释问题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审美范式是要更加符合文学艺术自身特点的观测方式和理论言说。审美范式对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揭示,对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文学接受审美效果的描述都更为贴近文艺活动这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文化生成的特性。其次,审美话语的僭越。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激情和奋斗的时代,也是一个一个充满追忆、幻想和渴望的时代。审美话语产生于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而且是这一历史文化语境最为耀眼的文化明珠和时代标识。在思想解放、主体独立和个体自由的感召下,文学审美不仅充当着个体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的作用,而且也担负着反抗压抑、抵制异化和超越现实的价值。审美充当着一种本体的职能,仿佛一切的问题都可以在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言说中得到解决。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创新
(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范式”与文学理论范式
一、“范式”概念及其理论内涵
二、文学理论范式的内涵与演变
三、范式创造是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核心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
一、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历史形成
第一节为文艺正名:审美范式建立的理论前提
一、社会政治范式:理论来源、特征与局限
二、为文艺正名: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审视
第二节人道主义理论:审美范式建立的哲学基础
一、文学是人学:早期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人学思想
二、《手稿》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基础
第三节美学大讨论:审美范式建立的学科参照
一、20世纪中国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和影响
二、美学讨论与文学审美主体性原则的建立
第三章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类型
第一节意识形态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争
二、“审美反映论”的文学观
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观
第二节语言形式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形式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二、语言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三、符号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第三节内在超越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超越论文学审美观的理论基础
二、审美超越与自由生存
三、审美超越与终极关怀
第四章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实践范例
第一节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
一、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二、审美和文学的审美本质
三、审美贯穿文学活动始终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
一、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
二、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审美阐释
一、文学审美接受的心理机制
二、文学审美接受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家园的复归
结语
参考文献
文学论文范文三:中国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研究
综上所述,随之网络技术及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大众的审美习惯发生颠覆性变化,为文学、影视等艺术变革提供良好契机。于此背景下,读图时代催生了“文学、影视”两者的联姻。作为新兴媒介,网络成为引领传播媒介的主导,促进文学于新文化消费阶段的华丽转型,让网络小说此文学异枝获得开枝散叶,充实文学园地,引起传播媒体的重视,为文学、影视艺术所潜在的审美因素的开发及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在这个崇尚自由及感性的时代,青年追求无深度的游戏化、娱乐化及平面化等文化模式,反理性、反主流,拒绝权威及崇高,脱离了传统文学深度及光环的网络文学,呈现出随心所欲、崇尚自然的感性心理,在以生活常态来消解深度意义的文化模式下,写实和虚构、生活和艺术等的界限被彻底打破。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活动的文本内,小人物能够充分展示内心,以调侃、嘲讽的语调挑战权威及崇高,颠覆了传统文学其理念。网络文学写手经文学把自我反叛态度呈现出来,体现出崇尚感性、拒绝理性的态度。故此,网络写手所选取的叙事主题多是有关青春成长、平民生活等细小叙事,关注国家民生及进步、弘扬时代发展等主旋律的宏大叙事则鲜见。就网络文学影视改编近二十年的发展现状而言,一些影视剧皆获取极好的表现。两种艺术通过十多年的发展,艺术形式亦多次转换,积累了大量经验,为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是网络文学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好路径,是规避受众流失的有效手段,亦系网络文学向影视剧输送新鲜营养及元素的渠道,让两者资源互补及彼此利用实现了互利共赢。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纵然存有诸多的不足,比如网络文学思想性、文学性的不足、审美价值缺失、影视作品过于商品化等,此为网络写手及影视编剧们需提高作品文本的文学性、艺术性及文化价值的前提下所要共同审视的重要问题。
2015-2017年度网络文学IP改编电影数量对比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网络文学综述
第一节网络文学
一、网络文学的界定
二、中国文学网站的兴起
第二节网络文学的特质
一、网络文学的自由性
二、网络文学的互动性
三、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第三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一、传播平台的差异
二、传播主客体的差异
三、传播内容的差异
四、传播效果的差异
第二章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
第一节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的历史进程
一、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起步期
二、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发展期
三、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初步成熟期
第二节网络文学与影视剧的联姻
一、网络文学、电视剧的“联姻”
二、网络文学、电影的“联姻”
第三节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特点
一、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传播内容
二、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传播与受众
三、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传播效果
第三章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优势要素解读
第一节网络文学的内容优势
一、通俗化
二、娱乐性
三、接地气
第二节网络文学契合影视受众的观影需求
一、契合受众轻松观影需求
二、契合受众情感共鸣需求
第三节网络文学符合影视剧的传播规律
一、主流受众群体的重合
二、媒介传播内容的相似
第四节解读电影《失恋33天》大火的原因
一、制造奇迹
二、文化符号
三、成功营销战略
第四章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方式
第一节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与“主题传递”
一、主题的“忠实”传递
二、融会贯通升华主题
第二节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与“形象再塑造”
一、人物:从虚构到“现实”
二、次要人物的改编设置
三、人物的增加与删减
第三节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再叙事”
一、改编的叙事视角
二、改编的叙事时序
三、改编的叙事修辞
四、改编的叙事节奏
第五章热门影视剧《花千骨》中的互文性改编策略
第一节共同主题
第二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三节文字文本与影视文本之间转换的相似之处
一、还原法
二、取意法
第四节文字文本与影视文本之间转换的相异之处
一、人物形象的变化
二、情节结构的变化
三、叙事结构的变化
第六章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现状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第二节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发展策略
一、始终保持人文关怀是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必须呈现的人文景观
二、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文学性”策略
三、致敬传统,与时俱进
四、尽量遵循原著的精神核心
五、与读者勤沟通,多方合力优化网改作品
六、网络写手亲自操刀,提高其参与度
七、拓展题材保证质量
八、要有打造国际品牌的意识
九、通过打造IP产业链,增强产业融合能力
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创作团队
十一、设立专门机构,搭建对话平台,建立健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文学论文范文四:战后日本“满洲”返迁经历的文学表象及其思想史位相
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的明治维新使日本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获得的2亿两白银成为了日本资本主义起步的原始积累。1896年,伊藤博文内阁制定了10年扩军计划,其中扩军经费的40%以上直接来源于这笔战争赔款。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当有利润的时候,资本家会自觉地扩大生产,而当一个特定的市场不再能满足其追逐利润的需要时,资本家便会开拓新的市场,满足其对市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日本在20世纪前半叶对亚洲各国发动的对外战争便是依靠国家政权、自上而下推进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由资本天然具有的扩张性、侵略性所决定的。以“大陆开拓”为名的“满洲移民”在日本近代史上似乎并不罕见,事实上,自明治伊始,日本便开始了面向海外的移民活动,夏威夷、加利福尼亚、南美洲、库页岛、南洋群岛等地都曾是日本输送人口的目的地。移民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亦曾占有重要地位并有其源流。1935年,获得第一届芥川龙之介文学奖的便是当时尚未成名的石川达三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苍氓》(改造社,1935)。《苍氓》以海外雄飞的梦想为题材,描写了移民巴西的日本人向海外寻求发展的生活实态。这一作品的获奖或多或少指明了昭和初期,日本文化界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狭窄封闭的日本小说,而是转向了新的文学动向同时《苍氓》的获奖也作为一种风向标,反映出了当时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走向。自日俄战争之后,曾因各种原因游历过“满洲”的日本知识界人士亦不胜枚举,如1907年赴俄国途经“满洲”的二叶亭四迷,之后夏目漱石、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林芙美子、菊池宽、里见淳、横光利一、小林秀雄、林房雄、杉山平助等作家应国家之号召到达“满洲”,掀起了一时的“满洲热”。
电视剧《青衣》与其相对应场景的分镜头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章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
二、相关先行研究梳理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四、战后日本“满洲”返迁经历的文学化与思想化之路径与可能
第一章“加害之因”与“受害之果”:从“大陆开拓文学”到“返迁文学”
一、加害之“因”:“大陆开拓文学”中的“无意识”
二、受害之“果”:“返迁文学”中的单向受害情绪
三、为“大陆开拓文学”与“返迁文学”建立坐标的可能性
四、“返迁文学”:作为“大陆开拓文学”在战后的投影
第二章从“英美鬼畜”到礼赞“民主主义”:迟到的厘清战争责任的最佳时间
一、“人”之连带关系的崩塌与退潮后的“裸泳者”
二、被“同情”与被“丑化”:关于“满洲”返迁女性的叙事言说
三、战争责任的被淡化
第三章“满洲”返迁经历:在“已经不是战后”中被遗忘的结构
一、对于“反殖民”思考的缺失
二、返迁者自身的难以言表
三、美化“战争经历”的抬头
第四章《日本人的侵略与返迁经历》中情与理的交错
一、“失忆”的哀史:悲情叙事下加害经验的隐遁
二、因果互生与咎由自取:对抗“哀史”的路径与可能
三、共情与“不杀人”的思想:返迁经历的思想化及其史鉴意义
第五章战后日本殖民地返迁二代的身份认同困境及其思想史价值
一、抗拒默杀:重思“日本的加缪”之思想史意义
二、“梦里不知身是客”:殖民地皇国少年的“帝国”幻想及其现实崩塌
三、“错把他乡作故乡”: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其哀史源头
四、“越境者”、“多余人”的思想史意义
第六章魂无所依:未完结的战争及被其操控的遗孤们
一、遗孤问题在日本学术界、思想界中的被讨论
二、遗孤在日本社会的生存现状:“我的骨灰想撒向天空和大海”
结语
参考文献
文学论文范文五:现实关怀与自由立场——徐訏文学编辑出版事业研究
徐訏办刊伊始,就表现出了与林语堂不一样的编辑路线。他自有其独立办刊思想与主张,且其编辑思想在不同时期侧重点均不相同。在徐訏40多年的编辑生涯中,他的办刊思想逐渐发生改变,且都烙上时代变化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徐訏的编辑思想和理念,必须立体考察其不同时期的刊物特点。作为一个文学家,徐訏的编辑思想与其文艺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时代环境和政策影响,其文学思想也是影响其编辑理念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挖掘徐訏编辑思想渊源时,对其同时期文艺思想以及创作风格的探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尽管徐訏认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以“雅”为目标和宗旨,但他的很多作品却被归类为“通俗小说”。从通俗文学本质来讲,徐訏的浪漫主义作品融爱情、异域、谍战与奇特想象于一炉,颇符合小市民阅读品味,他的不少小说遂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而目前有关徐訏“雅俗”的论述,指向的都是其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他们所谓的“雅”主要包含主体生命体验与哲理化沉思;而“俗”则倾向于传奇性、故事性以及浪漫爱情。从徐訏有关文论以及其同时期的相关作品来看,的确存在诸如大家所指出的雅俗融合的倾向,而其在编辑刊物时也表现出了“雅俗融合”的趋势,特别是香港办刊期间,这也与徐訏的文学观念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但徐訏在“雅”与“俗”的对立统一中,仍以“雅”为主。虽然香港时期的刊物内容以及风格表现出“俗”的倾向,但徐訏的立场还是倾向于“民俗”而抵制“通俗”与“低俗”的,这也彰显了他的个性以及独特的“雅俗”理念和办刊风格。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缘由及意义
1.2相关概念界定
1.3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立足社会:现实、救亡与启蒙
2.1“帮厨”编辑,缺乏主体地位
2.1.1系缘《论语》,初涉编辑
2.1.2《人间世》——编辑生涯的开端
2.1.3《论语》和《人间世》之于徐訏办刊的影响
2.2突破“闲适”与批判现实
2.2.1“比较少年”:突破“闲适”与直面现实
2.2.2匕首与投枪:救亡时代的揭露与批判
2.2.3透视现实:民间文艺隐含的世俗人生
2.3启救亡之蒙与自由理性
2.3.1“孤岛”期刊文学态势
2.3.2《读物》:启蒙与抗战的“教科书”
2.3.3《人世间》:救亡——自由与理性的新归宿
2.3.4《作风》:文化启蒙与“作风”
第三章上海夜窗书屋与自由意识萌芽
3.1“只出自己的书”——独特个性与自由体验
3.2“三思楼月书”版本改写——现实迷惘与乌托邦设想
3.2.1改写缘由——个体生命的执着追寻
3.2.2突破现实禁锢,追求自由人生
第四章批判意识与自由价值立场
4.1曲折回归现实人生——现实性、文艺性与娱乐性的矛盾选择
4.1.1《幽默》的创刊缘由与时代坚守
4.1.2“中年人读物”的“幽默”与“个性”
4.1.3“小品”中的人生:讽刺与“幽默”
4.2个人意识与现实的策略化呈现
4.2.1“幽默”的个人性与现实人生结合
4.2.2拓展公共文化空间——通俗性、娱乐性的策略化趋向
4.3徐訏晚年办刊风格转向:时政批评与自由意识
4.3.1社会批判与个人意识觉醒
4.3.2《七艺》的自由意识:时代的荒诞与批评
第五章徐訏编辑思想与编辑理念
5.1徐訏的编辑理念与原则
5.1.1有益于抗战、文化与社会
5.1.2启蒙精神:树立健全的社会意识、文学风格与价值观
5.1.3传记文学:真实的“人”与人性
5.1.4装帧精美:唯美自然
5.2徐訏编辑思想
5.2.1“自由主义”办刊理念
5.2.2立足现实、时代与社会
5.2.3编辑:综合的人才
第六章结语徐訏编辑思想渊源:现实关怀与自由主义辩正
6.1突破浪漫藩篱,关注现实人生
6.2“雅”与“俗”的游离融合
6.2.1雅俗:文学观念和办刊理念的同步
6.2.2不一样的“俗”:“世俗”而不“媚俗”
6.3个人与时代自由的困境与思辨
附录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