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晚唐五代词的文学地理学分析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0
  • 论文字数:114907
  • 论文编号:el2021071210013122436
  • 日期:2021-07-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文学论文,本文即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讨论,运用文学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不同文学区系及区域文学中心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对词人和词作构成的影响,探究各地文学的特点。本文重点研究了晚唐五代词内容的地理因素及其原因。同时,一些在文学史上相对次要的词人的籍贯、生平、作品系年系地等问题还存在着出入、难以确考,因此在诸如此类问题影响下关于晚唐五代词人及其他文人的资料文献的收集与统计整理、作品系年系地的研究等还有待更细致更全面的深入分析。在对晚唐五代词内容的地理因素形成原因的探讨中,已经发现,晚唐时期北方籍词人数与作词用调都要高于南方籍词人;到了五代时期北方词人以3人之差少于晚唐;南方词人则多8人,且南方籍词人作词用调较北方籍词人多,在词坛上西蜀与南唐齐头并进,相映成趣。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五代十国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已逐渐开始南移。在对文本内容的考察中也发现了同一区域文学中心中本土或移民词人对于都市等外部环境的感知不同,反映在文本上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画面,这一现象在西蜀词人中颇为瞩目。从整体上而言,晚唐五代词在内容上涉及到的地理因素除自然地理外,以地区发展为多,这两点也是和自然地理的差异、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学渊源思想文化的逐渐趋同等原因相关。另外,敦煌词也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①。这些词人都可谓是晚唐五代时期词坛的大家,后世对其创作成就的评价与接受传播使得他们在词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些词人穿梭各地互相往来,身处于不同的政权下,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

 

绪论

 

对词学的地理与地域研究的学术史的梳理可以看到,涉及晚唐五代即词的初创阶段的研究较少,且较多集中在文学的地域性与地理意象、景观的研究上,鲜少有对此时期的各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作系统探讨。因此对晚唐五代词地理分布的梳理很有必要,扩充文学地理的研究内容,也丰富词史书写。晚唐五代近百年,藩镇割据、政局动荡、兵戈不断。中原北方地区,梁唐晋汉周五朝更迭;南部更是相继出现十多个国家。在此时代背景下,文人四处游走、被迫迁移,其思想与创作免不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同时,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本表达体裁,经过唐代各期文学家的尝试创作后,在晚唐五代时期逐渐兴盛,与诗歌交相辉映,成为这一时期较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并为之后两宋词坛能人辈出、词体大规模的繁盛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这一时期诞生出《花间集》这一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又有西蜀与南唐两大词坛重镇地。刘尊明在《唐五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中通过对创作层面的存词数量、词集数量、词调数量、创作本事以及接受层面的历代次韵、历代评点、当代研究、历代词选、当代词选共9项指标数据的统计与计算,按其历史地位综合指数排行可看出,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词人有李煜、温庭筠、冯延巳、韦庄、孙光宪、李珣、顾夐、欧阳炯等人。稍次的易静、李璟、牛峤、毛文锡、张泌、皇甫松、和凝、毛熙震、薛昭蕴等人同样是词史研究上不可避免的研究对象。因此,词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风貌。同个区域的词人词作会出现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相似性;而移民词人与本土词人又会有所不同。

.........

 

第一章晚唐五代词人的分布

 

第一节晚唐五代词人的籍贯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晚唐袁郊(河南汝南)是河南汝南人,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人。这里是河南中南部,在秦岭以南淮河以北,处于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过渡地带。但是,驻马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汝南也长期属于中原王朝的管辖,在五代十国时期其地也是北方五朝的属地。因此,汝南及词人袁郊划归北方。晚唐张曙(河南南阳)是河南南阳人,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处于汉水上游、淮河源头,北有秦岭。因此南阳是全国唯一一座秦岭淮河都穿境而过的城市。从地理气候角度来说,南阳地处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可以说是一座南方城市。但是南阳文化又以楚文化与汉文化著称。因此,考虑到晚唐五代时期南阳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管辖,带有浓郁的北方城市色彩,其地的风土人情更接近北方,可将其归入北方;而张曙本人作为晚唐人在受到原有楚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又受到中原都城文化的感召,因而,在后文对其作品的具体分析中,需要进行多方考量。那么可见,属籍地为北方的晚唐词人有17人,分别位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6省,占比高达85%;属籍地为南方的晚唐词人有3人,分别位于浙江、江西与安徽3省,占比15%。可见,直至晚唐,北方籍词人要远高于南方籍词人。这也是因为北方这几个省份在唐代长期处于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传统与积淀。结合表1.1.1又有发现,晚唐20位有名录的籍贯可考词人共创作189首词,占晚唐五代总词作数的11.95%;71调,占比19.56%。晚唐词人作词还不是很多,显示出新体裁初创阶段的尝试性特点。

 

第二节文人流向与区系文学中心的形成
用籍贯作依据来对词人进行地理分布的统计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是静态的。然而,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个体、家族或群体在中国版图上的流动变迁,随时随地改变着中国文学版图的整体格局和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梅新林指出文人群体流向存在四对关系,每对关系又能诞生出八种方式:“授业与求学的同向流动;出仕与隐逸的逆向流动;升擢与流贬的逆向流动;游历与迁居的异向流动”①。在晚唐五代,由于政局动荡、战争频仍,文人较治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其籍贯地去往他方的情况更多更频繁。因此,本文将根据晚唐五代词人入仕与否的主要活动地及徙任地,探讨因流动变迁对晚唐五代词人及其词作的创作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词学版图格局变化的意义。当某地区有较多的文人创作或聚集活动时,该地区则逐渐形成文学区系,从而因其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其地文学也具备独特的区系文学特征。梅新林综合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提出“八大文学区系”理论,即秦陇文学区系、三晋文学区系、齐鲁文学区系、巴蜀文学区系、荆楚文学区系、吴越文学区系、燕赵及北方文学区系、闽粤及南方文学区系①。各文学区系坐落在中国四大流域轴线上又有都城名镇作为轴心向外吸纳文人、辐射地区。从文学区系的动态变化中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重心。在本文讨论的晚唐五代时期,梅新林认为,该时期处于中国古代文学区系轮动的第四次运动中,唐代后期实现秦陇—三晋区系连动的调整与南移,至五代乱世,因文人群体流动趋势的南移与扩散,区系文学难以准确形成,而在原有特定文学区系中随之而产生的文学密集区,则可以称之为区域文学中心。
文学论文格式
五代此人的籍贯分布

 

第三章晚唐五代词的区域比较................................................................................65
第一节地理风貌对词人审美情趣与文学选择的熏染与促成........................65
第二节地区发展对晚唐五代词创作的推动和鼓励........................................74
第三节文学文化渊源对晚唐五代词内容与风格的承启................................84
第四章晚唐五代词的地理意象................................................................................94
第一节区域意象................................................................................................95
第二节地景意象..............................................................................................113
结语.......................................................................137

 

第四章晚唐五代词的地理意象

 

第一节区域意象
胡马在兼具勇猛强壮的特点外,也是边塞风光的代表。在晚唐五代词中,作为胡地风情被远离中原家乡来到边塞的征人或远嫁他国的女子所感知到,由此生发出思乡的离情愁绪。比如“饮马胡卢河”(皇甫松《怨回纥(白首南朝女)》)。敦煌词中两首《何满子词》,前一首讲述了来到胡地的戍客因听不懂“胡言汉语”只能借“胡歌”聊以自慰,而城旁的“猎骑翩翩”中也没有自己的同伴、同乡人,独行无聊只能“调马鞭”解闷聊抒寂寞思乡之情;后一首中主人公回忆了自己去往金河(突厥边境)的经历,只记得路途遥远,原以为已经到了“天边”哪知天外更有天,离家乡越来越远,随后主人公感慨自己幸好得从回乡,可是在马背上行进不知今夕何夕,回乡路程未到一半竟已不知不觉走了一年,这不仅体现金河边地到中原家乡之间距离长路途远,还从侧面说明了旅人前行无伴、与家人也无音信相通的孤苦之境。此外,据刘尊明对敦煌曲子词的作者及来源的考察发现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多由戍边士卒、商旅游客、民间艺人等传唱至西部,可能原属中原或江南的作品,以征妇题材居多;二是由戍边兵士创作和传唱的军歌,如前述;三是由边地原住民或少数民族军民所创作传唱的作品”①,这第三类作品就以归义军时期的几首词作为代表,如前述的三首《望江南》,这些作品将自己对边防将士、乱世英雄的讴歌、颂扬与渴求贯注其中,作品中刻画的张义潮等英雄形象的耿耿忠心代表了边地民众对唐王朝的向往与归顺之情,其对和平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希冀是当地民众最美好的愿望。
文学论文范文
文人流向分布

 

第二节地景意象
长安与洛阳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长安自周开始,就被选为中华民族建都立业之地,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位于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多、时间长、影响最大的都城。洛阳也有近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这里也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尤其是隋唐时期,由于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盛、人民生活富庶、科学技术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国都长安与陪都洛阳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与洛阳一方面是唐王朝国都、皇城所在地,代表了国运的发展变化,国都兴盛则国家也繁荣,反之,国都萧条则国家也衰颓,不仅如此从有关长安和洛阳的文学作品或是史实典籍中也可以了解皇城与皇宫中的生活百态,东西市与胡族的商贸交流等,或是宫廷中的宴饮歌舞欢乐场面,乃至深宫院落里秋夜的哀戚悲吟;另一方面,国都长安也是各地文人学子科举赴考、入朝为官、升迁流贬,寄托、实现自己政治梦想的聚集地。汪枫在《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中详细介绍了唐诗中有关长安的作品及其意蕴①。在晚唐五代词中,也有部分作品题咏长安、洛阳以及五代北方各政权的都城或运用长安、洛阳都城意象来抒怀的。在这类作品中,除了有“长安”、“洛阳”的直称外,还有如“故国”、“禁城”、“玉京”、“神京”、“皇州”、“皇宫”、“秦川”、“秦宫”、“故宫”、“咸阳”、“渭阙”、“空城”等。通过这些意象,既有表达对都城、对国家富庶的赞美与歌颂,也有表达因政权变迁更迭下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与惋惜、对“盛衰无常的警觉与幻灭”②;既有因科考成功对未来仕途充满希冀、渴望一展宏图的心愿,也有因山河寥落或征戍不得不远走他乡流离失所的悲哀与怅惘。
..............

 

结语

 

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政局动荡、兵戈不断。在此时代背景下,文人四处游走、被迫迁移,其思想与创作免不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本表达体裁,逐渐兴盛,与诗歌交相辉映。但是由于本文所论晚唐五代词涵盖地域范围广、涉及的时段也较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探讨文学创作的因素,就免不了会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因此,本文在资料的收集、整合与运用分析论述上还有着极大的完善与上升空间,还有待专业性的分析。本文虽对晚唐五代词的地理意象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探究,但是对于词调来源、作品风格、作家创作心态、各区域作家作品对同时代人的影响及后时代人与地域性文学流派对晚唐五代词的受容等问题未作重点探讨,因此也可以从人文地理学等角度对此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使这些文学的内部因素与上述社会发展变迁等外部因素一起相互作用,运用数理统计分析与地理分析系统相结合,从而丰富晚唐五代词的研究。于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以区域文学中心为主要特征。总体上晚唐五代这一时期是从秦陇向三晋、吴越文学区系轮动,最后重心落在吴越文学区系。而这种文学区系的轮动轨迹与都城的迁徙方向轨迹大致相当,可知晚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基本聚焦于以都市为区域文学中心的文学区系中。因而,本文将在“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引导下,尝试对晚唐五代词作地理分布的梳理。词人籍贯地与活动地的分布及其所受区域文化,能呈现其时词学版图的静态特征与动态流变,从而在空间上勾联南北,在词史的发展上纵向贯通。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