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文学论文,现代理性主义发展到今天的工具理性阶段,已经极端异化。科技对人的统治,给人们的精神生态带来了极大的危险,物欲横行,信仰缺失,生存的意义虚无化;而自然生态的恶化,更是工具理性肆虐的恶果。所以,两个世纪以来,华兹华斯的诗学对自然源泉式的定位、对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意识,对自然中充溢的野性生命力量的礼赞等等都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可为当代生态诗学的建构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也为饱受工具理性肆虐身处精神危机下的人们敞开了一条复返自然的路。由此可见,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就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这就是深层生态学的整体生态主义哲学文化立场。所以厘清一个经典作家诗歌文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人们精神状态的关注这一传统的生成发展以及历史延展过程,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据此,经典文本的界定就是那些既有历史价值又能激发当代力量的文本,所以对华兹华斯诗歌的绿色生态阅读就极具时代意义,具有强大的历史力量。我们应当从华兹华斯的诗学观念和实践中吸取智慧力量,来积极应对我们所处时代的环境问题与精神危机。
........
绪论
通过上述国内学者对华兹华斯的自然思想与诗学观的研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对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倡导的诗学理论和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自然思想从人与自然、生态与自然、女性与自然、自然与田园、主体与自然等多角度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但是他们或者限于篇幅,无法以一个整体的视野去完整的展示其诗歌中的自然生态思想,或者是仅将自然视为华兹华斯诗学观中的一个方面,孤立的去阐释,而没有挖掘自然在整个华兹华斯诗学中贯穿始终的潜在生态价值。以“华兹华斯”、“诗学”、“自然”或“生态”几个词并含来检索篇名,结果寥落无几。由此可知,国内的华兹华斯研究,虽然对他的自然思想与诗学思想均有关注,但对自然在其诗学中的重要地位关注的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确立为华兹华斯赢来“自然诗人”标识的“自然”一词在他整个诗学思想中的统帅地位,以及他诗学思想中由“自然”生发的相关理论所蕴含的超时代的生态智慧。然而,我们只有在与作者步调一致时才能领悟全部。乔纳森贝特也说过,就我们目前正在考虑的环境问题而言,华兹华斯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占有华兹华斯的全部诗歌来考察其诗学思想对自然的思考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无论是自然环境的,还是精神生态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华兹华斯的诗歌具有既能言说当代又能回应未来的巨大能量。这也正是它成就一个文学文本经典存在的原因所在。
.........
第一章华兹华斯诗学的成因
第一节逃离城市:华兹华斯的自然人生和心灵成长
正是在从霍克斯黑德毕业后的这个夏天,他与妹妹多萝西在分别了九年之后又能重新生活在一起了。这次重聚对华兹华斯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多萝西的坚定成为稳定他的源泉,对于维系他内心的平静至关重要。此后,他们似乎总是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漫游,度过了漫长一生的欢乐时光。这种亲密的关系甚至一度为他们招致一些乱伦之类的不当猜测。多萝西相信哥哥的诗才,并着手重塑哥哥的信仰。而她所写的与哥哥一起漫游的回忆散文成为华兹华斯创作题材的记忆宝库。在剑桥学习初始,华兹华斯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过于自信”@的。他对自己的学业基本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了一些经典作家的诗歌,就如大多数本科生一样,日子过得相当的闲散。在霍克斯黑德的自由之后,华兹华斯特别不适应剑桥严谨的学术研究。他在《序曲》中有这样的描述:暑假结束后,华兹华斯回到剑桥,但他因为夏考成绩不佳,被降等并失去了很多相关待遇。这一遭遇大大的影响了他在剑桥的前景。他越来越厌恶学校的教学课程,并决定放弃在学校的荣誉追求。虽然如此,他并未像他未来的好友柯勒律治那样,做出逃离剑桥的决绝决定。放弃学校的学术荣誉追求并不代表华兹华斯从此就堕落了,相反,他不再参与群体交谊、娱乐,而是更加奉行独处孤行,沉迷于书海阅读
第二节诗学原则自身的历史演变
要追溯西方诗学的发展脉络就不得不回归古希腊文化精神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希腊人所创作的史诗、雕塑、戏剧诗歌、神话等文体艺术形式含有的积极文化价值的精华展现,始终对西方文学创作发展具有积极的规范作用。而“诗学”在古希腊时期并非局限于诗歌理论的研究,而恰是对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的理论独创。它从荷马史诗发源,奠定了独特的希腊文化精神。再是前苏格拉底时代对自然的思考,将诗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文学艺术的教育和游戏功能的重视,进入诗学视野。而戏剧诗歌文体与抒情诗歌文体的成熟,代表着希腊诗学在诗歌文体观念上完成了全部预演。而随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诗学史上难以逾越的两座高峰。柏拉图强调诗歌、故事创作过程中摹仿的真实性问题以及文艺教育的社会功用,他非常关注诗人自身的品德问题,在《理想国》中倡导必须要对诗人和其他艺人进行监督,必须寻找具有真正美和善天赋的这类诗人,否则就宁愿不要诗歌存在。可见,在柏拉图这里,诗人的品行、诗歌的道德内容、诗歌的社会功用,是他诗学关注的核心。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重点探讨悲剧这一艺术形式,总结出戏剧与史诗的技巧,强化了摹仿理论。
........
第三章华兹华斯的崇高观——“感受崇高”.............35
第一节华兹华斯“感受崇高”的历史渊源........................35
第二节华兹华斯“感受崇高”的内涵与特征........................39
第三节“感受崇高”与精神生态危机.........................44
第四章华兹华斯的诗歌功能论一一使心灵感动........................47
第一节“诗是人与自然之映像”一一华兹华斯的诗歌事业........................47
第二节自然与华兹华斯诗歌的感受力和治愈力........................54
第三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重构........................58
第五章华兹华斯的自然想象论........................62
第一节浪漫主义想象力:对自然的认知与超越........................62
第二节想象力与审美力的削弱与复元一一对风景“如画”的批判........................65
第三节幻想与想象的区分:穿越时空场景与追求情感永恒........................72
第四节想象力:“在生活常态中洞见一个新世界”........................76
.......
第八章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对英国自然生态文学的影响
自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诗人的存在与城邦管理间的利害关系以来,诗学批评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问题,在对诗学的讨论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了道德和政治上的关注。然而,只要诗歌的存在依然能够影响我们对个体自我的理解,就能进一步影响我们对生活方式的选取。而时移世易,政治观念、道德习俗的变迁,诗学批评的关注点也必然发生改变。在当代,生态批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迈进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作为空间,这是政治政策赋予的一种发展空间。而道德习俗在科技爆炸、工具理性的掌控下,已然逐渐退变为一个约束他人的符号。对个人幸福感的追求作为一种个体的伦理追求得到普遍认可,然而这种人生观指向的世界观却已破灭。人们面临的精神危机日趋严重,某些程度上己经失去了自我的感受力,或者在大众媒体、小众情趣的着意指引下,自欺欺人地保持着业己被篡改的个性精神。在城市文明发展布置的“风景如画”的人居环境中,自然旷野的那种强焊精神几乎荡然无存。华兹华斯的诗学具有强大的历史诠释价值,对后世的自然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与欧陆浪漫主义文学的对话
从法国来看,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振聋发聩的“返回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口号的笼罩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抒写”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他们惊动的地方了。但这并不代表英国浪漫主义对法国没有影响。相反,没有哪个国家比英国更让他们了解到浪漫主义文学的民族特色了。他们从英国学到的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而是本民族特色的呈现。当然这种民族特色的选择主要是落脚在对现代性主题的选择上,这是英国浪漫主义给予他们的启发。这种学习传承从文学文体样式上来说,主要来自于戏剧、小说方面,如莎士比亚、司各特对法国的影响,推动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长。出现大批浪漫小说作家作品。如司汤达、大仲马、雨果等。对法国诗歌有所影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要首推拜伦和雪莱。至于华兹华斯为首的湖畔派,除了浪漫主义诗人圣伯夫能领会其某些精神外,在19世纪的法国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实际的影响。
........
结语
诗歌本身有其独立的内在美学价值和目的,这种价值并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相对的目的。这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诗人并非在每一首诗歌创作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是在诗人的潜意识中会自然而然的带有一个“可贵的目的”。这个“可贵的目的”就是受诗学原则自身规律统帅的内在目的,而那外在的硬性添加的“明确的目的”显然是违反诗学原则的。而在这种整体生态主义哲学支持下的“管理伦理”和“使用伦理”原则的提出,就是为人与自然间如何和谐共处提供的一种相对合理的行动策略。他从科学意义上确立了诗学独立的理论地位,所以称之为“西方诗学之父”名副其实。他的诗学研究对象广泛,包含了古希腊诗学的许多重要文学类型。毫不夸张的说,后世的一切诗学发展都滥觞于此。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诗艺》提出的则是诗歌与戏剧的创作原则问题当今世界各国在制定国家经济发展策略时,为防止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破坏而导致竭泽而渔的生态恶果,也普遍将生态文明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指导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也正是这种着眼于从全球共同治理的角度出发,倡导人们应当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珍爱地球。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