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1950-1960年代戏曲发展中老舍京剧改编分析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112216584121084
  • 日期:2020-11-2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文学论文,这种纠结的处境,正如我们在老舍1954年参加的那场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所看到的那样,是在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的。老舍最终还是倒向了意识形态的需要,成为了一个“激进”的“革新者”。值得注意的是,此种不断调整、尝试的经过显示了创作主体在参与建构“人民的文艺”的过程中同主流意识形态“周旋”、“协商”和“对话”的努力,也正是“一体化”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动态性”的反映。另一方面,老舍在剧目改编实践中所遭遇的问题——民间文化资源和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改革中具有普遍性的困境,从而,老舍的具体处理方式也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经验价值。有研究者指出了戏曲改革中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革命公共伦理对传统伦理的置换是否存在限度,二是这种置换连同对观众兴趣点、兴奋点的删除削弱了传统戏的接受基础,如何重建传统戏的接受基础”1。

......

 

绪论

 

概言之,老舍作为“戏改”参与者中颇为特殊的存在,他的戏曲作品本身就构成了不同话语、文化资源对话的情境。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他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化资源的认同,使得他尝试让两者能够同时进入文本中发生影响,“各得其所”。在这几个戏曲文本中,他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令这两者呈现出或竞争、或协作、或妥协的关系,而并非一味的冲突和压制。但是,在不断激进化的政治形势下,这种尝试终究还是倒向了革命的现实需要。本文所致力于呈现的是这样一个经过,即特定的创作主体在参与建构“新的人民的文艺”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协商和博弈。而只有对这一经过有所了解,我们才能进入戏曲改造“一体化”中不同话语资源、多方力量交织碰撞的语境。并且,老舍所采取的种种处理方式,也是对于“改戏”实践中普遍遭遇的难题做出的尝试性回应,具有一定的经验价值。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入“一体化”格局背后的复杂性,拓宽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文艺建构过程的认识维度,对于戏曲改革中具体个人的创作和实践的研究也是一种补充和丰富。
文学论文范文

....

 

第一章老舍与1950-1960年代戏曲改革

 

第一节1950-1960年代戏曲改革的发生
上述简短的介绍择取了“戏改”中的几大高潮和政策调整期,不难发现,在1956年、1957年、1962年这些政治形势发生变动的时期,戏曲界敏锐地表征出时代的“温度”,“戏改”的推进,伴随着这种变动,处在一个前进、摇摆、纠偏、再摇摆、再纠偏的状态,最终定于一元。在政治话语的主导力量之下,这种状态可以说是新中国文艺改造运动中各文艺领域的共同经历。而且,1956年、1959年、1963年前后,作为“戏改”中的几个重要时期,也是老舍的三部剧目改编发生的阶段。那么,老舍的“改戏”实践能否为我们进入“戏改”和新中国文艺改造实践提供更加具体而微的视角?老舍在1949年回国后是怎样参与到“戏改”运动中的?又是因为何种契机改编创作了三部京剧作品?这些作品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们尝试一探究竟。
文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老舍加入“戏改”的经过与原因
笔者还想说明的是,文艺界对老舍的期待和戏改局对老舍的重视,是全面考量了他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这使得老舍能够发挥他的特长和优势,进而也保证了他的参与。一方面,这当然和他在抗战时期的通俗文艺实践分不开,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经验是老舍身上所特有的——笔者认为这一点在新文艺界定位老舍时起到的影响不容小觑,即老舍在抗战中作为“文协”领导者的“团结”各方力量的经验。抗战中,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无论党派,也无论文学的主张,为了抵御外敌的共同目标,在“文协”中团结到了一起2。已经有研究者指出,老舍党外作家的身份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3。1949年以后,情势虽不同往日,但“团结”的工作在新政权建立初期依旧得到重视。在这一时期的通俗文艺界,需要团结的对象还有另外一个群体,即数量庞大的通俗艺人。在“改人”、“改戏”的过程中,这些艺人们大都表达了配合改造、融入新社会的愿望,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往往和诸多“新文艺工作者”存在着沟通上的困难,尤其是在进行剧本改编时常出现分歧。
........

 

第三章新编京剧《青霞丹雪》: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伦理的协作...............47
第一节现代戏热潮中的新编历史剧创作..........................47
第二节“忠”于人民:“忠”观念的挪用..........................51
第三节民间伦理的“渗透”:“群众”的现身......................56
第四章新编京剧《王宝钏》:民间伦理的置换与趣味的改造..................59
第一节一出“老戏”:王宝钏故事的源流与改编基础................59
第二节从家庭伦理到革命伦理:人物的“净化”与“提高”..........62
第三节“笑声”的规训:“戏妻”情节的清理.......................68
结语....................................................72

......

 

第四章新编京剧《王宝钏》:民间伦理的置换与趣味的改造

 

第一节一出“老戏”:王宝钏故事的源流与改编基础
引起争议的还有薛平贵的“一夫二妻”和“戏妻”之举。十八年后,他回到寒窑寻宝钏之时,仍不慌不忙对发妻“调戏”一番,意在检验其贞洁,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三个情节模式(“戏妻”),下文中会进一步论及。在民国时期演出的京剧版本中,甚至有这样的唱词:“她若贞节,夫妻相会。她若失节,将她杀死。回转西凉好见我那代战公主”4。薛平贵不仅以“一夫二妻”为荣,而且视“贞节”重于情义,可见该剧对“贞节”的强调。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平贵戏妻”这一部分情节出现在《红鬃烈马》的《武家坡》一折中,《武家坡》可以说是全剧中最受欢迎的一折,经常单独演出。就舞台表演来说,此折仅需一生一旦两个角色,且唱腔动听、身段优美,在表演“戏妻”情节时又颇有趣味性,历来为观众所喜爱。因此,即使在它的“思想性”颇受质疑的“戏改”语境中,仍能见到这一折照常演出。在这一番梳理中,我们得以见出《王宝钏》这出历史久远、广受喜爱的老戏瑕瑜互见的改编基础。那么,随着新中国戏曲改革的推进,参照“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之标准和要求,在老舍笔下这一剧目将会如何“推陈出新”、“改头换面”呢?

 

第二节从家庭伦理到革命伦理:人物的“净化”与“提高”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老舍之所以决意改编有几方面原因。就外部因素来说,剧团的主动邀请是一方面的推动力量。据胡絜青回忆,老舍观看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的演出后,该团领导向老舍提出了改编的恳请,主要是希望解决剧目长度带来的演出困难1。不过,更直接的推动力量恐怕还是来自老舍在观戏后产生的内在触动。老舍坦言:“《武家坡》由李淑惠同志主演。演唱的极好!可是,看了之后,我一夜没有睡好。我翻来复去地思索:为什么唱得这么好,而台下有人摇头呢?我自己也摇了头。”2作为一名资深戏迷,老舍对戏曲唱腔的热爱和专业眼光自不待言,但对音乐性的肯定仍不足以支撑起整出戏,他所着眼的是情节上的“不合理性”。因此,老舍在回京后参考了《王宝钏》的老本子和京剧历次的演出剧本,对其进行了改编,一大显著变动表现为对人物形象的大幅度“净化”。

.....
 

结语
到了1963年的《王宝钏》中,在日益激进化的“戏改”背景下,原作中反映在家庭关系上的一部分民间伦理、娱乐性、消遣性的情节内容及舞台表现已经同革命话语出现了难以避免的摩擦,老舍已经无法再维持1956年改编《十五贯》时的态度。为了实践更加激进的“革新”姿态,为了宣扬更具革命色彩的主题,他前所未有地大幅度修改了原作,尝试对部分民间伦理和民间审美趣味进行置换与改造。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老舍试图本着“戏改”的要求、思想教育的责任以及对戏曲艺术的深入理解来择取、借用民间伦理和审美趣味。该研究认为在赵树理改编的《三关排宴》中,佘太君身上的“忠君”到“忠于人民”的置换存在着限度,删除家庭戏中的“谐趣”的同时就删除了观众的接受基础。由此,我们也认识到在“一体化”格局背后,“博弈”无处不在。以老舍为代表的一类“戏改”参与者,例如赵树理等人,他们既认同意识形态要求,同时也希望能够充分地发挥民间形式的特色和资源,他们的改编和创作本身就构成了不同文化资源、话语对话的语境。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两难的立场和持续对话的尝试,投射出“人民的文艺”建构过程中多层性、动态性的复杂面向。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