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场分析——以《华文大阪每日》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9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111000091621022
  • 日期:2020-11-1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文学论文,来考察作家的自主性、外部的政治环境、期刊的运作规则,还原作家如何在权力场中获取自主性,并感知作家们的创作心态。这些文学作品诞生于异态时空下,生存于官方杂志空间里,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面临着日本殖民者的高压殖民政策,严苛的文化审查制度,其情感的表达不像五四时期的作家那般欢畅自由,可以直指现实的弊端,直接表达内心热烈的情感,如郭沫若那般“我把我自己吞了”的气壮山河,而是在这个复杂的权力场中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试图平衡现实与情感,平衡民族与个人,平衡对抗与合作。伪满洲国处于暴力中心区,除却附和、妥协式的作品之外,女性作家们以其独特视野见证着这场战争,叙述着这场战争,通过真实的生存经验来消解看似坚固的殖民统治,同时伪满洲国译介者在翻译的世界里表达自主性。

........

 

绪论

 

在沦陷时期的研究中,无论是作家个案、期刊研究、“大东亚文化共荣圈”等专题研究,《华文大阪每日》都是学者绕不开的空间,因其渗透的范围实在之广,在“中日文艺交流”“大东亚文化共荣圈”的建设以及文学资料的刊载上,辐射的范围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大。但事实上,以《华文大阪每日》为研究中心进行的综合性、专题性的研究寥寥,在论文期刊资料库中以“华文大阪每日”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可见的期刊文章几乎为零,这说明该杂志的专题研究处在一片荒漠化的处境。《华文大阪每日》更像是一块被研究者挑拣的边角料,所需时便用之却同时又不可或缺。因此,《华文大阪每日》的栏目、宗旨、身份属性以及刊载的文学作品,都亟待学术界进行爬梳和整理。本文对该杂志的研究会同时囊括以上所梳理的六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以此来将六个研究层面整合至同一空间。试图以“大东亚文化共荣圈”为基点,考究《华文大阪每日》的文化属性,梳理作品、文化现象,并对代表性的文本和现象进行细读和分析,考察文人一方面不得不妥协于日本殖民者对《华文大阪每日》的设定,一方面又在文本中隐含地表示反抗。而不同的沦陷区,其在《华文大阪每日》呈现的文学状态并不相同,文人们反抗的方式各有特点,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缘政治有关,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来将这些方面整合至关重要。

...........

 

第一章《华文大阪每日》考述

 

第一节《华文大阪每日》的创刊背景、栏目
钩沉《华文每日》并非《华文大阪每日》,而是在上海发行的版本。《华文每日》的发行是随顺政治时局的潮流,孤岛时期的上海,抗日思潮此起彼伏,大批的知识分子发布反日抗日的文章和言论,汪伪的“和平主义”“和平文学”只能处于被批判和湮没的地步,日本殖民者和汪伪政府多次向租界提出取缔反日抗日的言论,但无果而终。沦陷后的上海瞬间成为日本殖民者和汪伪政府的空间阵地,日本殖民者和汪伪政府相继接手《申报》《新闻报》《泰晤士报》《大陆报》等,对公共期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殖民者和汪伪政府加强了自身新闻机构的建设,如日本国内的重要新闻社包括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每日新闻社、朝日新闻社纷纷在上海设立支行机构,《华文大阪每日》上海版《大阪每日》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该杂志的主旨和《华文大阪每日》以及汪伪政府宣扬的口号一致,推崇文学上的“和平主义”、思想上的亲日。第二节“大东亚共荣圈”的文化共谋——《华文大阪每日》的栏目策略

 

第二节“大东亚共荣圈”的文化共谋——《华文大阪每日》的栏目策略
日本作为后起的东方殖民主义,为了独占亚洲,对英美发起了反抗战争,称其为大东亚而战。日本的主流文化也转向了国粹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大和文化”成为地位最高的文学,对于西方欧美文学的借鉴都是为日本政治宣传而服务。放在这样的文化脉络中去审视以柳龙光为中心的大阪“满系”外国文学翻译同人,他们克服语言局限,采用从日译本移译的方式,广泛地译介欧美文学,并融入自己的评点,是一种突破和消解日本文化霸权的行为。仅从环境因素来讲,摆脱对倾倒性地位的日本文学的译介,将眼光投放至世界文学的体系当中,本身就是一种对殖民当局的反抗行为。相比华北、上海沦陷区的报刊,《华文大阪每日》作为日本殖民者出版的官方读物,言说环境更为封闭,在如此高压的政策下,围绕着《华文大阪每日》的读书会成员却能挣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尽情发挥自己的喜恶,在翻译的世界里涌动着别样的政治。这种奇特的现象要部分归功于柳龙光,他公开的言论和活动,都在为推行日伪的思想方针政策服务。可是在他指导的杂志上,却主动刊载了一批表露出反日爱国民族情绪的作品。《华文大阪每日》是如此,《大同报》亦是如此。 

.........

 

第三章边缘地带的逃避和应对——《华文大阪每日》与华北沦陷区................................53
第一节华北沦陷区主要作家群及文学作品..............................................................................53
第二节《华文大阪每日》在华北沦陷区的三种境遇...........................................................56
第四章平行时空的入世和出世——《华文大阪每日》与华东沦陷区................................63
第一节以文化复兴为使命——记两次南京文人座谈会的召开.........................................63
第二节恋爱文学的继续——论张资平的《新红A字》.......................................................70
第三节内转型创作——以散文和学理文章为例.....................................................................76
第五章主导位置下的介入和创伤——《华文大阪每日》与日本殖民者............................79
第一节日本人文学在《华文大阪每日》..................................................................................79
第二节民族情感和个体创伤——论日本文学中的战争题材..............................................84

........

 

第五章主导位置下的介入和创伤——《华文大阪每日》与日本殖民者

 

第一节日本人文学在《华文大阪每日》
刊登的作品方面,其中长篇小说数量较少,包括纪念“东亚战争三周年”的大征文,入选了一部大东亚民族小说,小畑柿三作,丁佐久译《星空》。并刊登了一大批当时涌现的新文体“街头小说”,代表作如上天广《湖畔的姑娘》、野口米次郎《太阳之子》、薄田泣□、《新秩序》、菊池宽《光远之妹》、丰田三郎《船长》等。在译介文学和刊载的作品中,其中战争文学题材的作品数量首当其冲,大量地刊载了火野苇平《香烟与士兵》《兵与兵》《战史》等作品。关于战争文学题材,1940年《华文大阪每日》刊载了几次关于战争文学的主题,针对日本现代文学的潮流之一的战争文学相关作家做介绍和评鉴,也表示对中国作家创作战争文学的期待,认为“战争文学的发生,是以战争之发生为摇篮的。经过了第一次欧战的德国,产生了《西线无战事》之类的巨作。经过这一次大陆进军的作战,在日本产生了《麦田里的兵线》之类的作品,经过这一次抗战的中国,却还不会产出战争文学。”①而在日本殖民者战争文学口号的催促下,大陆也产生了部分战争文学。在《华文大阪每日》1940年第5卷第11期上刊载的高深《老彭》,应该属于战败后的大陆文坛最初的战争文学作品。
文学论文范文

 

第二节民族情感和个体创伤——论日本文学中的战争题材
火野苇平一方面抒发自己作为战争中士兵一员的豪迈气度和对于战争的信心和激动。但另一方面感慨着战争里的杀戮是真实的,感慨着“我失去了感情麽?我成了恶魔麽?我在战场,无数次地用我的射击,斩杀了中国兵。在那时候,对敌国士兵的尸骸感到的悲痛,是感伤的,我觉得寒冷,离开了那鬼地方。”④火野苇平站在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上,对战败者给予同情,是从自我民族的立场出发,以一个殖民者的胜利对被殖民者的乞怜,这是由他所处阵营一方、民族意识和政治立场所缘生的。但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在战争间隙的和平生活期间,让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残忍内核以及对于战败者的凄惨无法不产生同情之意。火野苇平在《华文大阪每日》上共刊载了《兵与兵》《香烟与士兵》《广东的盲妹》①等几部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都不难看出火野苇平在人道主义和民族立场之间的矛盾和犹疑。其中《香烟与士兵》谈到了自己对香烟与战争关系的看法,在战争之前,香烟可能只是社交时会用到的工具而已,而战争后,中国民众吸烟的普遍性让他瞠目结舌,他常常看到抽得仅剩了一张皮的年轻人在废墟上行走,蓬头垢面的他们都呼呼抽着烟。在杭州或者去上海的火车上,都有一群人请求先生给支烟,儿童则普遍看着父母抽烟。回忆起给士兵洗衣服的一个阿妈,每次洗完衣服送她金钱和香烟,她都会递一支给自己的女儿。火野苇平在中国民众抽烟的普遍情形中看出了中国人孤独凋敝的精神状态,和自律、伟大的日本民众有着巨大的鸿沟,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华北沦陷区延续着旧派文人的作风,以言情、武侠、小品文和政治背向而行,让日本殖民者的文化殖民政策遭遇尴尬的困境。华东沦陷区的文人们则似乎更愿意关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对日本文化没有绝对的信心。尽管在《华文大阪每日》场域里,日本人文学占据主导的位置,但是落实到个体情感时,其内在情绪不断和民族意识进行冲突甚至对抗,对于这场战争,记忆最为深刻的是遗留体内的创伤。《华文大阪每日》的特点是官方、政治、综合、多元,有多元的文学题材、多元的民族情感、多元的的创作理念。以简单二元对立的方式去解读这片区域实在过于草率,回到《华文大阪每日》,以在场的方式记录这些文学的发生,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民族与个体,民族与民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勾连,也可以让我们重新体察在异态时空下文人如何将自己的自主意识进行曲折的表达,也让我们深入挖掘文学表达的直接性和隐含性。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