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新时期后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5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101200020120934
  • 日期:2020-10-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文学论文,笔者认为,从另一角度看,这恰好是越来越多的文学评奖活动对于读者参与而言的意义。一方面,读者传达真实声音的方式更多、平台更广,更广泛的读者参与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文学评奖活动必然会给原有的评奖秩序带来一定的挑战,尤其网络文学日渐繁荣的当下。但理想的评奖制度是无法自己生成的,文学评奖不只靠科学公正的评奖制度维系,也有赖于作家、评委、媒体及广大读者的良性互动,这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为规范文学评奖机制、提高文学评奖质量、促进更高水平的读者参与提供了契机。当我们回顾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奖,尽管读者参与存在着被官方主导、被意识形态规范、被专家轻视等多种情形,读者的声音是无法被掩盖的,并正在以更加积极和热情的姿态参与到当代文学建构中来。

.......

 

绪论

 

文艺领导部门反复强调的“群众”概念即普通人民大众,但具备一定的阶级属性,甚至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些被认可的“群众”声音来自国家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民群众,以工农兵为主要代表,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因此很多学者如洪子诚、王本朝、张均等人认为,在50至70年代的政治语境下,文艺是党和国家对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强大武器,“群众”是被建构起来的权威,普通读者的声音被强化成了“人民的要求”,以此服务于国家的文艺建设。80年代后政治话语对文学的捆绑不断放松,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加强,“群众”作为一种阶级概念逐渐淡化。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文学领域逐步转向,人人都成为可以自由阅读发表观点的“读者”,实现了“群众”与“读者”身份上的合一。格非曾说,作家写作需要考虑现实需要和未来读者的欢迎度,“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作家采取怎样的叙事姿态,使用怎样的技巧和语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自己读者的想象与设定。”@针对读者的不同类型,茅盾认为当代文学读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一作家、读者和批评家(包括文艺部门的领导),有的作家从事创作或文学批评,同时在阅读时又是普通读者,具备双重甚至三重身份。也有学者曾研究“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认为他们从较为宏大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倾向,引导文坛整体的创作方向、题材和风格。本文中探讨的“读者”概念,只具备一重身份,是文学作品和文艺政策的单向接受者。以此为出发点,新时期初期的“群众”概念与当下的“读者”概念是文学接受者的两个面向,都是本文的探讨对象。

......

 

第一章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缘起

 

第一节文学环境的“回暖”
文艺界内部没有放过这次机会,以积极的姿态对思想解放运动发起了响应。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全国各地出现的民间刊物,他们由当地的知青和大学生创立,并不随“主流文学”大潮奔涌,旨在“打破目前文坛上的沉闷气氛”,“唱出人们心里的歌,鞭挞黑暗、讴歌光明”,如北京的《今天》、广州的《红豆》等。通过民间刊物这种接地气的形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为主流意识形态规约下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1978年短篇小说评选后,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召开,“文艺民主”的欲求成为这次大会的主旋律,邓小平传递了一个讯号:“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求得解决”,而各级党的领导部门对此“不要横加干涉”。随后中共中央重申强调了“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文学创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第二个春天。不论是文学组织、团体、刊物工作的恢复运行,还是思想解放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所确定的路线和党领导文艺部门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文艺界带来了沉思、探索、活跃的机遇和巨大的生命力,为全国短篇小说评选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文学论文范文

 

第二节何种“群众在发挥何种作用
这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在领导层看来,社会主义文艺是“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整个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其理由其原因就是它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既然是武器,也就意味着目标要明确,方向不能偏移,也就需要与人民群众结合。因为“群众”首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动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换言之,普通读者实际上先认可了作品赖以广生的大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才理解和感知作品。“文革”结束后,思想解放笼罩了全国大地,“阶级思想”“阶级意识”开始淡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文学活动的政治功能仍然大过其审美性,如何保证处在思想解放初期的创作者们既能自由创作又能不偏离政治方向文艺界认为“文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亿万人民群众”,要依靠“人民群众”来鉴别“香花”和“毒草”。在1978年短篇小说评选中,首先通过了群众考验的文学作品才能进入专家评选的步骤,正是从制度层面上将评价作品好坏的权力交到了普通民众的手中,借助群众的手辨别出“香花”,而将“毒草”永远隔绝在新时期门外
文学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读者趣味的影响效应........35
第一节读者与专家的博弈.............35
第二节读者参与对作家的影响........46
第四章读者参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场............52
第一节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象征资本转化........52
第二节读者参与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55
第三节对待读者的矛盾与尴尬........57
结语............63

.......

 

第四章读者参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场

 

第一节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象征资本转化
如果我们从文学接受的视角看文学评奖,相信很多读者在投票和选择时并不是遵循评奖活动规定的原则,那是专业化的读者才会有的考虑,对于普通大众读者来说,“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也许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标准和原则。在碎片化和快餐化阅读的时代,大多数普通读者在阅读前并不会深入地了解作家创作风格的演变和作品中的人文意义,作家简介中的身份、地位和所获荣誉足以让他们做出初步筛选。被众多读者评选为“经典”的作品无疑拥有了巨大的“象征资本”,它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也会更高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参与评奖会影响文学接受,进而影响社会整体的文学消费。作品销量和畅销书榜单本身就是由读者的购买力决定的,在读者参与评奖时,作品因符合读者的喜好成为读者的选择,评奖完成后,作家作品又通过评奖被更多的读者熟知,从而从更广的层面上刺激读者的文学消费。作为文学作品接受者和消费者受众的读者同时担任文学奖项的评选者,既是对读者意见的尊重,也是对读者产生的消费行为的期待。

 

第二节读者参与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
如果我们将对经典的评判看作是对文学作品时代性和历史性意义的判定,需经过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千锤百炼流传下来,那么文学评奖则是对作品现实性和共时性的评选,文学评奖正是试图通过评选,使当代的每一部作品都获得成为文学经典的可能。既然文学经典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有很多作品实际上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我们可以认为,短暂性的文学经典可能只是时尚,有学者因此提出了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经典的区别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温儒敏和盂繁华的观点完全相反,笔者更倾向于赞同孟繁华的观点,即文学经典是经典化、历史化了的经典,是经历过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典范,文学史经典尚未经历这一历史化和经典化。中国当代的各类文学评奖不似诺贝尔文学奖,给予作家距获奖之前的全部创作以终身成就奖,中国的文学评奖基本上都有时间限制,且在2-5年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对规定时间内作家的创作进行评选。尤其是有读者参与的文学评奖,普通读者很难获取并读完作家评奖之前的所有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限定时间实际上也是为了评选更为公平。获奖作家和作品在评选周期内,会掀起一阵阅读风尚,成为普通读者阅读选择的目标

.......

 

结语
从1978年读者登上文学评奖的舞台开始,40多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文学评奖中都可以看到读者的身影。在众语喧嚣的时代中,读者参与无疑构成了其中一个强有力的声部,影响着当代文学整体进程。有观点认为,当下文学评奖纷繁芜杂,评价标准各异,读者声音实际上被遮蔽了。对于作者而言,有读者参与的文学评奖是从受众层面肯定和嘉奖创作成果,代表着作品的市场欢迎程度,给予作者强有力的创作信号;对于读者而言,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文学评奖活动中,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建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当代文坛而言,读者真实而多样的阅读反馈是作家创作激情和丰富想象的呼应者,推动着文学经典化和文学消费,如果不加以尊重,强行以官方意见取代个人阅读,作家本身的审美感受会逐渐麻木和僵化,最终必然带来文学创作的粗糙化和同质化。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