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弃权者的权利——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研究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92501211020885
  • 日期:2020-09-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从历史意识的角度而言,格非的写作由青年的莽撞期到成熟期也可视为其历史意识不断完善的过程。格非在如此历史意识下,进行的保留历史之吉光片羽的写作,便是我理解的弃权者的权利。以上是我从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变迁对格非心路历程的一次还原。如果说新世纪以来的格非小说因其历史意识的深度为当代人提供了生活上的指导,说格非已将其历史意识提炼为有先锋意义的时代新思想,我想未免过甚其辞。个人的面目难免模糊,具体行动的驱动力量也不见踪影,也就是说经验的历史变成了超验的时间。而文学的力量正在于对傲慢的时间的抵制,从被习惯了的经验中看到无法习惯的剩余物,并主动从死亡中挽救事物的生命。以历史意识为研究路径,意味着不是往而不返的浪漫主义抒情,而是从一个具体个人的问题意识出发,窥探其生命触及到的世界万象,最终又回归到对具体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上来。

.....

 

第一章绪论

 

本研究只不过为更重要的思想研究提供“敲门砖”的工作,以作家格非“一个人的文学史”为理想的呈现样态。意味着一个人在文学史里前行、成长和变化,包含了生命各个时期对文学的思考,也许不够深刻不够深入,但都是真实坦荡的表达。4有人认为“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个人的文学史,几乎没有公共的文学史”,“一定意义上,文学史的失败就在于一定要公共化”。1但文学史写作乃至抽象的写作本身都是具有公开性的,马原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写作“一个人的文学史”的先锋,他以采访录像形式完成的《中国作家梦》初衷就是在世纪之交为文学时代做一总结,对公共领域的历史叙述有所自觉和欲望并没有妨碍对个人的形象勾画。这样的研究是史学式的,也是文学式的。对格非历史意识的研究,可谓以文学的方式研究文学历史。如果只是自上而下地由大历史进入个人的小历史时,“经典化”的过程无疑削减了作家的生命力量。
文学论文范文

....

 

第二章格非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

 

第一节感觉、经验、理论:格非历史意识的由来
由此,似乎可以为格非概括出一种对历史真实性、现实确定性存疑的历史观.格非在写作中也常常表现出对历史诡异走向的迷恋与解构宏大叙述的企图。事实上,这种对历史确定性的放弃隐含着对历史本体深入探索的执念,从对历史的探索中发现并承担生命的意义。格非写作小说时明显带有对历史偶然性的感悟或迷恋,其作品也可以理解为是给历史偶然性的一面赋予的形式。在格非的早期作品《迷舟》《蚌壳》《青黄》中,他刻意消解刻板固化的历史印象连带为其服务的既有语言形式,寓言化的形式实验其实是对历史重新赋形的赤裸尝试。“真正的小说不论其形式或效果,总是表现性的。小说艺术的最根本的魅力,乃是通过语言激活我们记忆和想象的巨大力量”。2这种记忆和想象使人成为历史中的人,换言之,写作本质上就是触碰历史的尝试。
文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历史意识的语言踪迹
格非一开始是将日常化的汉语视为一个需要克服的对象,一种“他们的语言”,以满足自身对历史赋形的需要。然而汉语对格非来说终究不是“他们的语言”,而是在自己要表达的那个历史里形成、变化、发展的“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是与“我们的历史”一而二二而一的,我们只能用它来探索、说话、创造。格非对既定的汉语文学写作的反动可以说是反映了他对历史进程中当下的现实的这一段的思考,但对历史的整体性的想象认识还很不完全。此外,对“我们的语言”的领悟与再造是历史,而领悟与再造的失败同样是历史,对失败的承担也就是承认自身是历史之中而不是之外的人。在90年代,对这一点的领悟使格非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历史。

......

 

第三章挑战者身份的认同与阴影——以格非80年代小说创作为例.....56
第一节为自我创造历史——挑战秩序与隐藏介入...............................................................................57
第二节为历史寻找形式——历史意象与抒情语言...............................................................................75
第三节抒情的极限——游戏、欲望与汉语韧性问题..........................................................................89
第四章失败者的自觉——格非90年代小说中的精神困境...........105
第一节代际的断裂或连续——时代文化氛围与个人文学表达...................................................106
第二节虚无感的始末——论《敌人》《边缘》的恐惧与孤独主题............................................111
第三节主体反思之难——以《欲望的旗帜》中的死亡与爱情为例.........................................126
第四节失败者的出路——通过反讽对话................................................................................................140
第五章弃权者的精神史——略论格非新世纪历史题材小说...........156
第一节80年代的故事:对理想主义的追忆与反思...........................................................................159
第二节“江南”历史的寓言:乌托邦精神的母系传承..................................................................174

....
 

第五章弃权者的精神史——略论格非新世纪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节80年代的故事:对理想主义的追忆与反思
这是格非体会到的潜藏于理想主义之侧的三大危机,稍后全部于“江南三部曲”中图穷匕见。理想主义从80年代流传至今日益变成一套封闭的话语,进而对世俗文化的反讽缺乏反应机制。格非暂时没有能力从思想上让理想主义重新登顶,他只是在感情上对理想主义抱有极大的信任和珍惜。为此只能设法让理想主义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将暴露出的成绩和问题都留存下来,这是很现实很直接的反应,在同期创作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中,格非继续对日常生活主体的实践伦理予以关注,并把它放到较长的历史架构中观察其过程。格非想通过历史模拟的方法为当下生活寻找超越可能,这是极端困难的。因为“人一方面受到欲望的支配,同时也在自我欺骗,那么所谓‘超越’从何产生呢?”1这也直接扭转了“江南三部曲”响应的对象,由日常实践的历史可能上升到当代知识分子主体的精神危机。

 

第二节“江南”历史的寓言:乌托邦精神的母系传承
格非笔下的女性角色是复杂且矛盾的,她们圣洁而丑恶、坚强而软弱、真诚而虚伪、母性而娼妓,既似桃花笑春风,也如人面无觅处。就对女性的书写而言,他的写作经常挣扎于两种文化态度之间。一种近似于近代左翼男性革命者的禁欲主义,将女性视为塞壬歌声的诱惑,因自己无法克服欲念偏离了自以为正确的方向而沉痛挣扎,从《迷舟》中的萧到《月落荒寺》中的林宜生可辨识出与禁欲主义对话的藕断丝连。另一种则是“负阴而抱阳”的道家思想,将女性看作弱而刚的生命与生活的展现,《追忆乌攸先生》中的杏子到《望春风》的春琴等形象明灭着格非细而不绝的母性崇拜。这两个立场虽然矛盾且暧昧,但也是富有意义的。

...
 

余论:弃权者的“假面”——关于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一些思考
弃权的态度是指他放弃历史成见和意识形态预设,思考个人在长时段的人类历史可能面临的一般性问题,而且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从未给出具体的答案和解决方式,至多模棱地表态或暗示希望。格非的许多读者从格非那里寻求的正是对他者的发现,而未必是某种感同身受的困惑与思考,这大概是应了李陀对“腐烂的焦虑”与“道德优越感”的预言了。另一方面,就弃权的方式来说,格非高明的讲故事能力使读者获得一种连通过去的“历史感”,其外部反思与自我反思的意图被精致、厚实的叙事内容所隐藏,“结构现代,文辞雅致”,于是批评者们纷纷以破解其叙事所关联的文化信息为乐、为傲,并将其对时事批评的弃权视为抵抗的标志。格非是文学的,同时也是文学界的;格非是独立的,但同时又是合谋的。或许正是这种多重身份,使得他能够在文学的权力场内获得一致的认可。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