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叙事学视角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31310004420071
  • 日期:2020-03-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不是传统的虚构叙事作品,但这并不能妨碍将它放到叙事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其一,叙事学的研究范畴正在不断扩大,更多的具有叙事因素的事象正在进入叙事学的视野,《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就是其中之一;其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叙事成分被很大程度地掩盖了,但它仍然是在讲故事,仍然具有叙事成分,因此就可以对它进行叙事学分析。颁奖词核心事件繁多,但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催化事件在文本中往往体现为对获奖人的一种阻碍。获奖人物当时时代社会的大背景和周遭环境限定着《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的事件。在事件组合方面,以单线型的时间先后关系为主,因果关系为辅。除了事件之外,颁奖词文本中的行动元不总是都在文本中出现,叙述者总是选取最能体现获奖人物精神面貌和感人特质的行动元,省略非首要的行动元。在行动元的选择基础上,角色就变得越发的多样,他们涉及不同领域的不同行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行为者和事件成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多领域故事内容的基础、成为颁奖词深刻且感人的内核。

.........

 

第 1 章 绪 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研究者注意到针对文本和文字本身的研究只是表面的,始终无法深入文本内部和其它更深广的领域,他们开始从颁奖词的其它方面着手对其进行阐述,开始出现对其修辞和文体等方面的研究。比如朱衍秀的论文《<感动中国>颁奖辞修辞研究》、李佳的《“感动中国”的艺术化表达》等等……。此外,不少有教学经验和写作经验的学者从教学和写作方面对颁奖词进行阐释,还有少部分对颁奖词的跨领域的研究。比如李智祥的《“感动中国”与写作资源的开掘》、庄杰的《浅谈颁奖词的写作技巧——以“感动中国”为例》、陈怡冰的《“感动中国”政治叙事与变迁研究》。但从叙事学方面对颁奖词进行整体而系统的研究还较少,需要相关学者更多的关注。近年有部分学者把叙事学和某些颁奖晚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例如从叙述聚焦的角度研究奥斯卡颁奖晚会、从叙述话语的角度研究《感动中国》栏目颁奖晚会、从叙述者干预的角度研究 3.15 晚会等等……。这些学者都把整个晚会看作一个叙事整体,从其各个流程和环节入手对晚会进行叙事学分析,而没有对颁奖晚会中的颁奖词进行叙事学研究。同时,各种重要晚会的颁奖词也一直存续于包括叙事学在内的一部分学科的研究视野之内,学者们对这些颁奖词进行修辞学、文体学、教学应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而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的还较少。

........

 

第 2 章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多领域的故事内容

 

2.1 丰富多元的事件
在叙事学中,事件是进行故事在这篇颁奖词中,核心事件是由“提出质疑”引导下的一系列“坚持”,即“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这是刘姝威感动中国的内在核心力量。作为催化事件的则是“强大的集团”、“深不可测的网”、“死亡的威胁”,这些事件作为刘姝威“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的阻力与制约存在着,同时也是刘姝威要“推动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战胜和客服的阻碍。在这里,核心事件和催化事件作为正反两方共同推动刘姝威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感动中国获奖人,同时也是她自我精神的体现。事件的限定原则体现了叙述的一般性,这种一般性是与那些制约人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原则相一致的。在《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钱学森的颁奖词中,存在着逻辑限定和常规限定两方面的限定条件。只有在归国后,钱学森作为学者才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贡献,所以上述的“5 年归国路,10 年两弹成”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逻辑限定的原则,它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和人们思想的内在逻辑——先归国,再两弹成。
感动中国颁奖词

 

2.2 典型多样的行为者
叙事学中的行为者,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就是指颁奖词所歌颂的人,即获奖者。格雷马斯在研究叙事文本中的行为者时,将其分为了行动元和角色①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加以区分和归纳,试图将叙事文本中的人物及其关系按照结构相关性进行拆解和分析。在颁奖词中,围绕着获奖人会出现很多行动元,它们总是在主体行动元的事件中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因此具有了不同种类的功能。当主体行动元具体到每一个获奖事件中时,它们因为有了具体的身份而被具化成了角色,这些角色从颁奖词中表现出来,成为颁奖词感人肺腑的源泉。《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涉及的人物往往是单个的(少数有两人或一个集体共同获奖),和一般的虚构文学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但即便是如此,行为者的多样性、人物的典型性依然能够从结构层面反映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涉及的深广的故事内容,富有底蕴和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在此,我着重强调和讨论的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行动元和角色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典型性。
经典叙事学
..........

 

第 3 章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立体的叙事话语 .......... 15
3.1 叙述者权威可靠 ......................................... 15
3.2 叙述聚焦灵活多变 ....................................... 21
3.3 叙述时间与叙述空间的相互嵌套 ........................... 24
第 4 章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交错有序的人物展现 ...... 31
4.1 人物的人格魅力与社会意义 ............................... 31
4.2 直接形容与间接表现 ..................................... 34
小结:真切感人的人物带来高尚的人格魅力 ..................... 37
第 5 章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 ...... 39
5.1 社会历史层面形成感动的基调 ............................. 39
5.2 作者与读者的心理交互丰富颁奖词的接受环境 ............... 41
5.3 文化积淀带来颁奖词表现张力的保障 ....................... 43

........

 

第 5 章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

 

5.1 社会历史层面形成感动的基调
人称的使用可以反映《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历史层面的因素。从 2003 年开始,第三人称占据着颁奖词人称使用的绝大部分。一共有 172 篇可做分析的颁奖词文本,其中出现第二人称的篇目只有 41 篇,约占总数的 24%,剩下的俱是第三人称。颁奖词中大量的存在第三人称的使用和传统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第三人称为标志的零聚焦叙事有相同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从古至今在文学文本的表达方面都讲究“中庸”和“含蓄”,力图使作品中展现的比表达的多。作者们都崇尚将客观的事实放在读者眼前,读者根据作者的输出能得到多少是多少,讲求一个阅读的体验与意境。而第三人称便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第三人称和文本保持着距离,和读者保持着距离,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增加了叙述者的权威性,这两点对于颁奖词文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中国传统自上而下的对文本人称使用的影响就可纳入颁奖词在社会历史层面的叙事因素范畴,正是因为这样因袭流传的原因,颁奖词才呈现出现在大量使用第三人称来表情达意的情况。

 

5.2 作者与读者的心理交互丰富颁奖词的接受环境
精神心理层面可以分为作者创作的精神心理因素和读者接受的精神心理因素。叙事作品所能产生的价值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如此,《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也不例外。首先,《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作者或是叙述者不可能将自己完完全全隐藏起来,藏匿在文本之外的其它地方,他总会或多或少的将自己某一方面的素质反映到文本中;其次,读者在阅读颁奖词时总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补充出创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衍生却又没有明确的部分。就《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而言,体现在文本中的创作者精神心理因素可以是某一个具体文本的作者精神心理因素,也可以是整个《感动中国》组委会根据获奖对象与获奖人事迹所确定的一些写作与表达技巧。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读者接受所创造的意义就在于其在创作者意图的指引下,产生一系列或感动或启发的感受,在创作者给予的巨大空间中体验获奖人人格魅力所带来的感动的意义。#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
[1] [荷]米克·巴尔.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M]. 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3.
[2] [法]热拉尔·热奈特.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 王文融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3] [法]格雷马斯. 结构语义学[M]. 吴泓缈译.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4] 谭君强. 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法]布雷蒙. 叙述可能之逻辑[M]. 张寅德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6] Peter Huhn, Jens Kiefer, The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Lyric Poetry: Study in English Poetrywww.zhonghualw.com fromthe www.zhonghualw.com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Trans. Alastair Matthew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5:1.
[7] Gerald Prince ,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Revised Edi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abraskaPress, 2003: 14.
[8] Seymour Chatman,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CornellUniversity Press, 1978: 237.
[9] 施定. 近 20 余年中国叙事学研究述评[J]. 学术研究, 2003(08): 129-132.
[10] Martin Klepper. Current Trends in Narratology[J]. Anglia - Zeitschrift für englische Philologie, 2012, 130(2).
...........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