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着将革命历史经典化、永恒化的功能,对当时政治思想的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在革命历史小说中,侠义书写的某些艺术因素被改写与“升级”,以一种新的艺术言说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改写推动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走红,打破了战争文化规约下刻板的审美形式,在民间得以走向繁荣。但与此同时,侠义书写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惊险夸张的情节削弱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力度,英雄草莽的人格气质及传奇色彩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性和人物塑造的饱满感。随着大量“红色经典”被搬上银幕,对“红色革命经典”的改编及误读,商业化影视作品中对历史的扭曲、对现实的误导、对侠文化的滥用,都应该被我们正视和反思。面对曾经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我们如何站在当今的文化语境找寻历史的差异、直视文本的差异及复杂,如何正确地解读其核心价值,如何在不误读和理解错位的前提下发现革命历史小说的人文精神价值,这是“红色革命”文化实现“经典化”的必要一步。
......
绪 论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和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论文的研究范围集中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主要以十余部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革命历史小说为文本细读对象。在研究思路上,从侠文化的角度切入,联系其在文本中的呈现方式,探讨侠义书写在革命小说中的成因,并厘清侠义书写的精神内涵,在平行比较现代革命与传统侠义的融合借鉴中考察侠义书写的艺术呈现形式,最后,审视革命历史小说中侠义书写的意义与价值,反思其局限与不足,从而扎根现实,放眼当下,对革命历史小说进行更合理的定位。本选题的创新点主要为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论文通过侠义理论分析革命历史小说,对侠义书写的精神内涵进行文本视域内的界定,对侠义书写在革命文本中的艺术表现进行探究分析,探讨侠义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生成原因,尝试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侠义书写的意义进行归纳,对其现实局限进行反思。
.....
第一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精神内涵
一 公平正义的理想追求
实际上,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武装夺取政权,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是实现革命理想的必要方法。只是不同于武侠小说里侠客的单打独斗,新时期革命小说中的武装夺政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的是群众的力量,奉行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主张。《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等文学作品对此都有十分明确的表达。军民协同作战成分增强,武的成分被削弱,更多的是智谋的输出与运用。团结人民群众协同作战逐渐取代了侠客的单打独斗,成为新时代战争时期除暴安良的新方式。打抱不平、仗义疏财、锄强扶弱,都体现了对强权的反抗、对弱小者的扶助;体现了蔑视强权、不畏悍敌的精神态度。哪怕战死在对方手中,也绝不屈辱地跪下。正因这一品质精神的外现,中国才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精良百倍的武器,中国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成功驱走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实际上,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武装夺取政权,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是实现革命理想的必要方法。只是不同于武侠小说里侠客的单打独斗,新时期革命小说中的武装夺政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的是群众的力量,奉行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主张。《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等文学作品对此都有十分明确的表达。军民协同作战成分增强,武的成分被削弱,更多的是智谋的输出与运用。团结人民群众协同作战逐渐取代了侠客的单打独斗,成为新时代战争时期除暴安良的新方式。打抱不平、仗义疏财、锄强扶弱,都体现了对强权的反抗、对弱小者的扶助;体现了蔑视强权、不畏悍敌的精神态度。哪怕战死在对方手中,也绝不屈辱地跪下。正因这一品质精神的外现,中国才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精良百倍的武器,中国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成功驱走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二 复仇反抗的精神意志
革命尚武精神以正义为首,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对外抵御列强,对内反抗强权,不为侵略而生,乃为生存而战。革命尚武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体现了自我防卫时绝不退缩的勇气和信念。“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有着浩如烟海的战斗描写,这些战斗大多是敌我差距悬殊的战斗,如在《烈火金钢》开篇,我方战士史更新以赤手空拳对敌手握刺刀枪支的日军,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民兵用自制的土枪土炮来对抗敌人的美式装备。低劣的武器装备,但不屈不挠的顽强反抗精神,革命战士凭借智慧、勇气和革命尚武的精神,仍旧可以造就杀敌自卫的辉煌成绩。“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今天仍具有反复回味的空间,世人可以通过这个契口看到历史的传承、情感的传递。这份历史来自人民群众肩挑手扛帮助赶走侵略者的磅礴伟力和延绵动力,这份感动来自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用实际行动证明国土神圣不可侵犯、敌人不可放过的“革命到底”精神。
.....
第三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原因探析........................................33
一 文以载道:文艺与政治的偏正关系.............................................................33
二 燃烧的激情:作家生命体验.........................................................................36
三 通俗的传统:读者审美接受...........................38
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意义与局限.....................41
一 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意义................41
二 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局限........................45
结 语................................48
........
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意义与局限
一 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意义
中国作为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雄厚的民间传统实力有时甚至可以和主流意识相抗衡。但分散的民间资源在文学语境中通常以一种边缘化、芜杂化的姿态存在,需要文本的支持才能发挥其思想力量和艺术价值。“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历史小说将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传统资源契合起来,小说既从传统资源中选取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又对传统小说中的一些主导情节加以规约和改写,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吸引读者、体现民间传统自身的价值的同时,达成了意识形态为文学设定的目标。侠义书写作为民间传统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资源,开拓了作家的创作思路,同时兼具经济效益。关于“十七年”时期的作品对传统资源的借鉴因由、革命历史小说与古典通俗小说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可以通过姚丹《“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一书中的一则转录加以考究。
二 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局限
小说《铁道游击队》中,有个情节是老洪扒火车,这一段描写在小说中还算精彩,并未脱离常理,其中写老洪能够挂上飞驰的火车,并且可以用老虎钳将车厢门打开。但在同名电视剧中,老洪扒火车的情节则被改编成老洪力大无穷,可以凭一己之力抓住两节快要分开的车厢。更有甚者,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中彭亮能抬着自行车飞身上火车。这样的情节设置是对观众智力的嘲讽,是对侠义内涵的扭曲解读。原本精彩迭出的革命历史小说,其侠义书写纵然有夸张部分,但隐藏在文本中会增强文本的戏剧性和传奇性。当这份轻微的夸张和创作想象被运用到商业时代的影视作品中,加以成百上千倍的放大后,作品就失去了它的可信度和诚意,显得哗众取宠。
.......
参考文献
[1] 陈国和.新“故事”、老“模式”——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武侠小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2] 崔旭艳.论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叙事变化——《保卫延安》与《亮剑》比较[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3] 李建宗.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中的民间传统[D].兰州:兰州大学,2007.
[4] 李鸿娟.论周立波小说的革命姿态与民间取向——以《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为个案》[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5] 李新.论“红色经典”文学中的“复仇”[D].济南:山东大学,2012.
[6] 马立新.红色理性与革命战争文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7] 苏小星.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 魏宏瑞.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传统”问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9] 赵启鹏.人民英雄与江湖侠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www.zhonghualw.com2005.
[10] 宋剑华.变体与整合: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J].文学评论,2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