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1946-1949 “文艺复兴”的构想与实践--以李健吾与《文艺复兴》文学为例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11420161219668
  • 日期:2019-12-3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文艺复兴》作为抗战后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大型文艺刊物,它较早地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从最初的一些杂志陆续刊登《文艺复兴》编者的回忆性、研究性文章开始,到从整体上肯定赞扬该刊物文学作品和编辑艺术的评论文章的出现,再到对该刊物整体或某一侧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学位论文的增多。可以说,关注者对《文艺复兴》的整个研究阶段呈现出:片面介绍——整理归纳——开拓创新这一显著特点。从时间上看,涉及《文艺复兴》的研究文章,在 80 年代仅有 1篇较少篇幅介绍该刊物,从 2001 至今,关于该刊物的论述多了起来,共计 14 篇。《文艺复兴》作为抗战胜利后到建国之间的名刊,学界对其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集中于建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文艺复兴》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多角度特点。从时间阶段来划分《文艺复兴》的研究现状,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归纳:
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文艺复兴》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并未得到具体的阐释与研究,学者对《文艺复兴》的论述更多地停留于介绍层面。这一时期涉及《文艺复兴》的文章,大多是介绍式和回忆性文章。如刘增人的《40 年代文学期刊扫描》,这篇文章从宏观层面大致介绍了整个四十年代的文学期刊,并对这些期刊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其中《文艺复兴》只作为四十年代期刊其中之一被提及,刘增人对《文艺复兴》并未进行深入解读。应国靖在《现代文学期刊漫话》中将《文艺复兴》评价为“为祖国文艺做出贡献的《文艺复兴》”①该论文中的《文艺复兴》只作为一小节被提及。李健吾的《关于<文艺复兴>》②则作为回忆性资料为考察当时《文艺复兴》的基本概况提供了切实可依的史料知识。刘哲民在《郑振铎纪念集》中提及“西谛与《文艺复兴》”③,也为研究《文艺复兴》提供了一些基本史实。
第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文艺复兴》的研究真正出现热潮期是集中在新世纪之后,随着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文学呼声的高涨,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文学期刊与现代文学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课题,研究者注意到文学生产不仅仅是与作者相关联的孤立文化现象,还要受制于政治、经济、报刊编辑理念、读者需求、人际关系、利益诉求等多种因素影响。
........................

1.2 选题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缘由
现代文学硕果累累,虽仅存三十年,但研究者对其研究却远远超过它本身的历史长度,一方面,对现代文学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明显成果,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挖掘被忽略与被遮蔽的文学史料,从而丰富我们的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关于 40 年代文学的研究显得薄弱,《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 40 年代文学放入“第三个十年”(1937-1949)考察,其中关于 1945—1949 年的文学叙述几乎是缺失的,现有的著作具体论述 1940 年代后期历史时,也只是将 1940 年代后期历史概括为“转折”,如《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 年》,事实上,1940 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存在着多种可能,洪子诚在《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中提出“40 年代前期是一个文学共生的时期,”①40 年代的文学环境与 30 年代相比,不同的文学流派生存空间扩大了。那么关于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文学的多种共生现象是怎样体现的,《文艺复兴》作为诞生于此时间的文学期刊,有没有体现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文学的多种共生现象?该期刊有没有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它又为文学史奉献了哪些经典,对当时的文学、编辑、史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意义?这些问题吸引着笔者一探究竟。
首先,《文艺复兴》作为 20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上海的知名期刊,它的创刊时间与终刊时间为 1946 到 1949,在时间点上正好处于抗战胜利与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特殊时期,同时也连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1946-1949 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基点,抗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是充满无限可能与共生的转折时代,洪子诚在《1948: 天地玄黄》等史学和文学著作中也提到这个重要时间点。因而,笔者认为,现代文学期刊是我们进入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一个路口,它能够提供原初面貌的文学作品,能为我们展现原生态的文学面貌,选择《文艺复兴》作为研究对象,更能触摸历史的真实,更能展现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丰富的文学交流景象。
......................

2“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文学话语的衍变进程

2.1 欧洲“文艺复兴”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文艺复兴”被接受与传播到中国,被知识分子、学者赋予各种内涵,他们阐释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借用欧洲“文艺复兴”来发展复兴中国文学,随着对欧洲文艺复兴理解的深入,知识分子希望借用欧洲文艺复兴的做法、路径和启示来阐释本民族的繁荣强大之路。最早借用欧洲文艺复兴来阐释中国学术的是国粹学派,国粹学派以西释中,借欧洲文艺复兴提出“古学复兴”这一概念,并希望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文学活动。随后在“五四”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继续提出“再生”文学话语,抗战时期李长之提出“传统文化再生”等文学话语,虽然主张不同,但都希望借鉴西方文艺复兴的方法和路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与繁荣。
本章则主要考察欧洲“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文学话语的衍变进程,重点阐释其流变,梳理“文艺复兴”从晚清、“五四”到抗战时期被借鉴的不同的文学话语,这也进一步加强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讨论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关系,对于这些有关“文艺复兴”话语流变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具体发展轨迹。
2.1.1“文艺复兴”在晚清:“古学复兴”
晚清学者提倡的“古学复兴”明显是受到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古学复兴”是晚清最早译介欧洲“文艺复兴”的词语。“古学复兴”是“文艺复兴”( theRenaissance) 最早的中文翻译,该词来自于《西史汇函续编·欧洲史略》(1879沈毅和著),是国人最早介绍欧洲文艺复兴的著作。它首次译作“古学复兴”之后,很长时期沿用了此译法。晚清时期的国粹学派最早借用欧洲“文艺复兴”来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借用欧洲文艺复兴来提倡中国的“古学复兴”,以梁启超和国粹学派为代表,相同的是他们希望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上实现古学复兴。不同的是在梁启超看来,清代是中国的“古学复兴时代”。国粹派则认为二十世纪为中国的“古学复兴时代”。
.......................

2.2“文艺复兴”编辑理念在《文艺复兴》中的具体体现
《文艺复兴》的“文艺复兴”编辑理念值得深入探讨,《文艺复兴》在创刊号中明确提出从晚清到五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中国的“文艺复兴”,如今抗战胜利了,知识分子们则需要完成未完成的文学任务。《文艺复兴》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发表文学创作的同时,也注重评论与学术,这形成独特的现象,并且从刊物名称出发,郑振铎、李健吾两大著名编辑则希望通过借用欧洲“文艺复兴”这一命名实现战后创作、批评、学术的全面“复兴”。
2.2.1 创作的“复兴”
《文艺复兴》首先致力于创作的“复兴”,在短短三年内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产生了一定时代效应,也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涵盖了小说、诗歌、戏剧、书评各个领域。
小说创作呈现新气象,一方面涌现了以汪曾祺为代表的“京派”新生力量,体现了“京派”文学的回归;另一方面,《文艺复兴》也推出以钱钟书、巴金、李广田等名家名作,他们的作品在主题上实现了对抗战文学模式化与公式化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关注“个体体验”。《文艺复兴》创作的“复兴”表现在大量名家名作的涌现。这些出名的撰稿人,相继在《文艺复兴》上发表了《围城》(钱锤书)、《寒夜》(巴金)、《引力》(李广田)、《风絮》、《ROMANESQUE》、《小阳春》(杨绛)、《挂红》、《小虫》、《梦幻者》、《小弟兄》(臧克家)等名家名作。此外,还发表了茅盾的《一个够程度的人》,艾芜的《乡愁》、《我的青年时代》,沈从文的《虹桥》,曹禺的《桥》,丁玲的《窑工》,李健吾的《青春》《山河怨》,赛先艾的《老实人》,骆宾基的《可疑的人》,师陀的《三个小人物》,靳以的《晚宴》、《生存》,王统照的《白云洞》,郭沫若的《鲁迅与王国维》,范泉的《山本安太郎》、《井上豆》。这些名家名作不仅丰富了刊物的创作,更多的是实现了“文艺复兴”编辑理想的实践,钱钟书、巴金、李广田等名家名作,他们的作品在主题上实现了对抗战文学突破,关注“个体体验”,都体现出创作的“复兴”。#p#分页标题#e#
.........................
3 李健吾“文艺复兴”编辑理念实践(一):正文本...........................18
3.1 小说:呈现新气象.....................................20
3.1.1 短篇小说:“意识流”创作技巧的尝试.................................21
3.1.2 长篇小说:“个体体验”主题的创新................................23
4 李健吾“文艺复兴”编辑理念实践(二):副文本.................................37
4.1 封面:《文艺复兴》与“文艺复兴”的互文性.............................38
4.1.1 契合“文艺复兴”文学理想...........................38
4.1.2 印证时代语境........................................39
5 李健吾《文艺复兴》上“文艺复兴”理想的文学构建........................44
5.1 戏剧创作:民族化探索与实践..........................................44
5.1.1《山河怨》对跨文化“中国化”的改编......................................45
5.1.2《青春》对中国传统喜剧的拓展..........................................46

6 李健吾“文艺复兴”文学理想的历史评价

6.1 同中见异:李健吾与郑振铎编辑理念比较
顾名思义,《文艺复兴》这一杂志从创刊命名以及它所诞生的环境就决定该杂志所担负的文学与历史使命,承续着各派学人们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梦想,《文艺复兴》也坚持着“文艺复兴”编辑理念,并进行着种种实践和尝试,并尽最大努力实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工作”的编辑理念。因此,在这层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之“文艺复兴”具有了继承并超越从“晚清”到“五四”以来学人们“文艺复兴”的文学理想,并具有了深刻时代含义。《文艺复兴》两位主编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不同实践。郑振铎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李健吾则从刊物细微处着手实现“文艺复兴”构想与实践。
郑振铎作为《文艺复兴》主要发起人之一,对刊物的影响自不待言。从刊物发刊词的撰写到一些栏目的设置,总体说来从郑振铎的“文艺复兴”理想主要以民族解放为前提,体现出一种民族解放思想观,在政治上表现为:实现国家实现民族解放、和平民主;文化上主要表现为:整理国故。
.....................

7 结语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