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论徐则臣文学小说中的“漂泊者”形象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6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123121012519613
  • 日期:2019-12-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漂泊者”形象的三种类型

第一节  事业成功者
在徐则臣早年的“北京书写”中,他着力描写的是一批在城市边缘挣扎生存的小人物,而在近些年的作品当中,出现了一些在事业上较为成功的“北漂”。他们大多来自乡镇,通过事业上的成功或者学业上的成功,在北京这一城市从事着相对光鲜的职业,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在生活上无忧,不用像办假证的“边红旗”们一样无根的“北漂”。他们遵纪守法,生活稳定,事业有成,而且都娶了拥有殷实家底且户口为北京的“北京妻子”,但在旁人艳羡的目光中。他们却常常陷入感情和道德伦理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2014 年出版的《耶路撒冷》,塑造了一位在北京有身份有地位的“漂泊者”杨杰。他是一名水晶商人,来自江苏大运边的一个小镇,依托家乡独有的玉石矿产资源,以及自己对水晶玉石制造技术的钻研,成为了北京有名的一位玉石生产商。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隐藏的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原罪感和家庭关系的紧张。首先,在个人的生活习惯上,作为拥有巨额收入的企业家,他却过着素食的生活,对于山珍海味视而不见,这样的饮食习惯表面看来是为了健康着想,实际上是杨杰通过对佛教的皈依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他就是觉得与佛有关的东西让他内心笃定,身心都清新爽朗。这感觉在他那个浑浊的圈子可太难得了。”① 在社会日常的认知中,作为有财富地位的商人阶层,应当比普通人有更高档次的物质生活享受,而他却主动放弃山珍海味,并且哪怕影响自己的商业运营,也要推掉各类应酬活动。表层上看是对人生意义的再思考后的反馈,更深入的探究,他在幼年时对家乡的小伙伴景天赐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道德重负的伴随着他的人生历程,他通过佛家的思想,以求缓解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带着这样的道德重负,他决定不远千里,亲自送儿时好友秦福小和她领养的儿子天送送回老家,将母女二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并且帮助秦福小购买大和堂,哪怕引起自己的妻子崔晓萱的猜忌,也毫不在乎。在文本的叙述当中,似乎把这一过程描述成一个企业家在事业中期时,对于人情世故的看法深化的过程,其实他种种行为的细节里,隐含着对自己原罪的救赎。起因就是在秦福小的亲弟弟天赐,在小时候自杀身亡,而他用于自杀的刀片,则是杨杰送的。因此杨杰在这几十年里,一直认为天赐的死自己是有责任的,是“凶手”之一,背负着道德伦理的沉重枷锁。他所做的事情更多是为自己所陷入的道德困境寻找出路。
.........................

第二节  贫困中挣扎的失败者
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底层劳动者是徐则臣所塑造的“京漂”人物中最典型的一种。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无数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取得更高的收入,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北京。他们对在这里的新生活充满期待,但是残酷的生存环境,往往将他们打回原形,扑灭他们的希望,最后往往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场,不是最终抱憾回到故乡,就是因为违法的活动受到法律制裁,甚至失去生命。徐则臣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力求能深刻叙述他们的生活和遭遇。在徐则臣的写作生涯中,关于底层人物的塑造,在他的文学版图中最具有个人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的一部分,也是他受到文坛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
在徐则臣塑造的这些性格身份各异的城市异乡人形象当中,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是边红旗。他原本是一个乡镇的中学老师,可以说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他自认为是一个诗人,而在这个苏北小镇,诗歌创作灵感的枯竭,加上当地教师的工资减半,因此他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抛弃自己的妻子来到北京。来到北京之初,由于他在老家是一名中学教师,这在外人看来是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因此他也能期望能够找到一份记者、编辑之类的正经工作,以此保证他在北京的生活有稳定的物质基础。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就把他美好的设想打碎,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也没有暂住证,他无法找到一份合法体面的工作。后来在无可奈何之下,他通过熟人介绍,开始通过一些违法的生意来维持生计,比如非法运营三轮车。虽然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并不长久,很快他的三轮车被扣押,收入来源掐断,一度走投无路,最后只能去做假证贩子。边红旗作为一个小知识分子,喜欢写诗,到北京后还经常去大学聆听大师的讲座,参加诗会。但是在现实面前,他只能收起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傲气,在违法的边缘倒卖假证,并且经历了三起三落,每一次都让他逐步滑入生存的困境中。在城市的底层边缘挣扎着,自己的理想逐渐幻灭。
.........................

第二章“漂泊者”的多重追求

第一节   改变命运的共同寻觅
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作为一个政治经济中心,不断的吸引着那些想要实现梦想的“漂泊者”们前来。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在乡镇有着足够的物质生存条件,但他们身上都有着向上的人生姿态。时至今日,每天依旧有“漂泊者”来到大城市寻梦,他们不少是年轻人,从事各行各业。一些人是普通的工薪阶层,领着微薄的薪水,承受着高物价和高房价的重压,每天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一些人是追寻艺术梦想的文艺青年,他们有诗人、作曲家、作家等等,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埋头在城乡结合部的群租房中创作,期待能有朝一日被名家相中成名;还有一些人为了心中的学术梦想,废寝忘食、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日复一日的复习,期待能考上名校的硕士博士,登上学术的殿堂。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的遭遇挫折,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但他们不少人选择坚持下去,保存着心中一点点希望之火。徐则臣聚焦伪证制造者、盗版光碟贩卖者、假古董倒卖者、考研考博的学生、大学教授、记者等等这类人物,他们不少是从农村和小镇进入大城市的小知识分子,他们在改变一辈子待在农村小镇的命运,抛弃工作、家庭以及安逸的生活环境,来到灯红酒绿、充满各种机会和诱惑的大城市。他们的诉求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人生道路,不仅仅是实现精神上的高层次追求,同时还要满足对物质财富的渴望。
偌大的北京,物质的欲望和理想追求的破灭完全可能将敦煌、慧聪、陈子午、边红旗、康博斯们吞噬掉,但是他们依旧在咬牙坚持,在底层的生存夹缝中,寻找着改变自身命运的理想主义之光。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日常生活中,在不断的挫折打击之下,仍然在坚持寻求改变命运的机会。边红旗贩卖假证同时也在朝成为诗人的目标而努力;陈子午为了爱情理想的实现,不惜冒着风险扩大制售假证的生意;慧聪高考落榜,接受命运的不公,但他依旧有强烈的精神向往,哪怕在北京身处困境,面临被解聘的风险,但是却选择坚守,只为实现从小立下的梦想—看到白雪覆盖的北京。他们心中的城市情结,内化成为了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物质财富的渴望、学术理想的实现、情感需求的满足,都使“漂泊者”在逆境当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依靠这股力量寻找人生新方向和理想的新发展,共同拥有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
............................

第二节  理想化的精神向往
徐则臣的城市“漂泊者”书写,与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对打工者的书写有所不同,他的“京漂”系列的书写对象,不少是小知识分子。他们一般来说至少都受到过中等教育,部分还受过高等教育,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有一些工作文化素质较低的人是无法胜任的。例如制作假证需要对高校和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有一定了解,否则也无法制作和销售假证。他们与进城务工的底层劳动者有一定的区别,一方面是要在城市中取得比在家乡工作更多的物质回报,另一方面是要在城市的广阔天地中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在较低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会去追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徐则臣笔下的“漂泊者”中,当他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后,他们会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力争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徐则臣给予这些人物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这样的理想主义式的书写,让徐则臣的“漂泊者”与早期表现阶层对立和贫富差距的底层文学区别开来,扩大了底层文学的概念边界。
例如在《啊,北京》中的边红旗,可以说是徐则臣笔下最典型的理想主义式的人物,而且还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自称为一名诗人,来到北京的目的是要依托这个广阔的平台,实现他的文学梦想。小说开头有一场诗歌朗诵会,作为假证贩卖者的边红旗就在这个朗诵会当中出场,一开场他就满是骄傲的称自己为一个民间诗人,而他对自己作为诗人和假证贩卖者双重身份并不觉得怪异,也不认为两者相互冲突,他在朗诵会上大方的承认了自己的双重身份,“对,我叫边塞。拿起笔的时候我是个诗人,目前可能只有我自己承认;放下笔我是个办假证的贩子,就是在北大门口见人就问办不办证的那些。”① 诗人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激情的身份,徐则臣在这里将诗人和假证制造者两重身份统一到一人身上,意味着底层的小人物也有着诗人一般的理想主义情怀。边红旗蹬三轮、贩卖假证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能够成为一名在文学界有影响力的诗人才是他的目标。徐则臣在这里对于边红旗没有进行讽刺或嘲笑,反倒是带着一些敬意。因为这些出身于乡镇的小知识分子,带着自己的理想与激情来到北京,他们可以说是城市边缘人中最具有理想主义的一群人。#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身份认同的艰难与困境 .................................. 17
第一节 无法摆脱的边缘化 .................................... 17
第二节 城市身份的认同困局 .................................. 20
第四章 “漂泊者”的返乡之路 .................................. 22
第一节 回归的选择 .......................................... 22
第二节 精神救赎的找寻 ...................................... 24
第三节 返乡之后的再出走 .................................... 26

第四章  “漂泊者”的返乡之路

第一节   回归的选择
这些在城市里漂泊的“异乡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无不面临着留下还是离开的选择。但是无论是何种选择,都会有遗憾性的结局。走或留之间,体现出的是漂泊者在城市中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与故乡之间隐秘的联系。这样隐秘的联系往往对人物在漂泊当中的命运抉择有深刻的影响,体现出与乡土无法割舍的感情。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漂泊者”,满含激情的来到城市,想寻找自己的精神上的皈依之处,找工作、找房子、找伴侣,找到一丝留在北京的机会。但最终他们或理想没落,或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不能像树一样扎根北京,“在这样一个地方,你是谁。像一枚钉子,随便就被深埋掉;要么可以轻轻拔掉,你盯着它看,它就放大,孤零零地放大,如同一座摩天大厦,外在于这个城市,随时可以消失。” ①因此他们不得不回归乡土。
在徐则臣小说的“出走-归乡”的叙事模式当中,一类人是假证制造者们,他们离乡出走的原因是为了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实现理想抱负,他们不满足于故乡的安逸生活,以求飞黄腾达出人头地。尽管他们在城市中摸爬滚打以求稳定,但是多数人基本上都被残酷的现实磨平理想,他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构建起了一个“乌托邦”,认为回到故乡能够脱离漂泊无依的状态,哪怕放弃在北京得到的所有东西。《跑步穿过中关村》的夏小容是一个坚定的归乡者,她是一个靠出卖盗版碟为生的女人,她的丈夫旷山也是一个盗版光碟制造者。在北京的最底层生活多年,还要时刻躲避警察的追捕,她厌倦了城市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生活,想回到故乡。她认为家乡是温暖和安全的,尤其是她的肚子里怀上孩子以后,母性的本能更是驱使她想要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庭。这样的想法也与他的丈夫想扎根北京的理想背道而驰,让两人产生感情裂痕。最终,夏小容的孩子在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流产,旷山的盗版影碟店也被查封,梦中的故乡也无法回去了。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