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山水和人情中抚慰孤独人生
第一节 渴望山水人文的治愈与洗礼
古人说“山水化郁结”,文人墨客大多寄情山水,吟诗作赋。王英琦从小喜爱文学和历史,读了艾芜的《南行记》后对南国风光十分神往,于是选择在西南的游历中开始她的治愈之路。现代心理学证明人最强烈的需求,就是群体对种族的归属需求。王英琦因为先天的弃婴身份和后天的幽闭环境,更加渴望向阔大有力的外部世界寻求归属,找寻精神力量,升华个人情感。
一、洗涤人性的情感寄托
王英琦的性格外向热情,豪爽坚韧,她希望在自然中洗去内心的孤寂,在脑海中留下大江大河的豪迈,于是她执着于美好的事物,借助梦幻的力量,救赎干涸的内心。因此她这时期呈现的散文也是柔韧而又苍劲,粗犷而又娉婷。“带着童年的伤痕,少年的伤痛,自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我就深感来自八方的重压和排异、成见和歧视。就像与人隔着重重心理铁幕,在铁栅栏下讨生活。与少时的纯粹被动不同,成年后的我,一反常态地变内向自闭为主动的向外扩展。迫不及待地企图混入人群,寻求爱的目标,寻找精神的朋友。”○5这段话是王英琦向内的心灵审视,她深刻地剖析自己,表达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缺失,她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深度的“情感缺失症”。因此王英琦选择做一个“天涯浪女”,将所有的情感诉诸祖国大地,把所有的希冀和期待与美丽河山融为一体,醉心天下美景,寄托内心的伤痛与孤单。
《绿宝石之歌》《橄榄坝情思》《刀刻的怀念》都是西双版纳纪行系列,描写了王英琦初次走入云南的新奇与兴奋,她不遗余力地歌颂美景美人,通篇都是热情洋溢的字眼,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西双版纳的绿色海洋中,让人如痴如醉。景物描写在王英琦的散文中总的来说是不多的,但却很能反映出作者的粗犷风格。她不喜欢工笔细描,对诸如一条小溪,一片绿叶等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善于运用主观感受来摄取景物的特殊形象部分,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景物中去,着重写景物的神韵。纵观王英琦这一时期的散文,几乎都是以巧妙的构思,给人以大的意境。而这种写作手法所造成的艺术手法与王英琦的心境也是颇为相符的,在一点一滴里的美景里感恩自然,如武陵渔人进入桃源胜境,瞬间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
第二节 寻找温暖心灵的关怀与慰藉
王英琦由于渴望被外界社会所接纳,因此非常珍惜生命里给过她温暖和感动的人们。在《生活在别处》这篇散文里王英琦说:“人一生的底色,多半是在童年时代打下的。童年真正塑造了人的灵魂。一个有着如我那样童年经历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被同类开除的痛苦有多凄惨;得到爱、关注、接纳、尊重又是多么幸福。”○13正是因为有过那样痛苦的经历,王英琦才珍惜所有温暖心灵给过她的关怀。不论是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还是小镇里的可爱乡民,都是王英琦值得倾其所有去寻找和依靠的。
一、感恩旅途的美好相逢
王英琦带着孤寂和伤痛的内心漫游在祖国各地,加之她的“情感缺氧症”,因此她十分珍惜旅途中的陌生人,在散文中也着重渲染“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管是在西双版纳遇到的那个美丽多情的玉康姑娘,还是让王英琦深感难忘的来自塞外的北国诗人,抑或是在杭州旅栈邂逅的四川大嫂,都让王英琦孤单的旅途增添了很多温暖的收获。她带着感恩之心去看待这些可爱的人们,内心的阴霾也被这些善意所填满。这样一颗感恩之心的来源王英琦在散文中也有过表述:“我的情结之一,是深度的‘情感缺氧症’。这点上,我发现自己和伟大的雷锋害着同样的病。雷锋自小失去双亲,超常地珍惜别人给他的每一句微笑和道谢。急切地需要这些,又急切地需要回报。我也是。谁若是无意中说句理解我的话,我能感动半天。谁若是暗中帮我一把,我必酬谢回报。”○14王英琦身世坎坷,从谜一样被当作弃婴扔在雪地,到童年少年时代所受的凌辱,这些都让王英琦对外界的温暖格外珍惜和留恋,如果说美景让王英琦忘记痛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惺惺相惜更能让王英琦体会到人间烟火的温度。
............................
第二章 在荒漠与俗世中拯救无根自我
第三章 在哲学与宗教中叩问终极价值 .................................. 26第二章 在荒漠与俗世中拯救无根自我
第一节 西北荒漠的孤苦流放
如果说王英琦早年在大西南和西双版纳的漂泊,还带有几分无意识的少年冲动和文人的浪漫,那么大西北之行,就是王英琦有意识的想要通过折磨自己而达到忘记痛苦和孤独的行为了。“既然置身人群,有如置身地狱、荒漠,那么索性就走向荒漠吧——既然它曾经吞噬了历史上那么多的僧人、商贾、兵士、犯役,就让它的雄风大漠把我也掩埋了吧……”○20这段话我们能看到王英琦绝望的内心。她甚至渴望这次西北之旅能够让自己永远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这种明知前路艰险却仍然无所畏惧的坚定,充分表明了王英琦淬炼内心的勇敢,也折射出她想要逃离现实社会和孤寂人生的无奈。
如果说王英琦早年在大西南和西双版纳的漂泊,还带有几分无意识的少年冲动和文人的浪漫,那么大西北之行,就是王英琦有意识的想要通过折磨自己而达到忘记痛苦和孤独的行为了。“既然置身人群,有如置身地狱、荒漠,那么索性就走向荒漠吧——既然它曾经吞噬了历史上那么多的僧人、商贾、兵士、犯役,就让它的雄风大漠把我也掩埋了吧……”○20这段话我们能看到王英琦绝望的内心。她甚至渴望这次西北之旅能够让自己永远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这种明知前路艰险却仍然无所畏惧的坚定,充分表明了王英琦淬炼内心的勇敢,也折射出她想要逃离现实社会和孤寂人生的无奈。
一、在废墟遗址中逃避孤寂人生
王英琦之所以非要去那些古遗址、古战场、古荒漠、古坟冢,是因为她认为只有这些地方才与她的心情更符合。只有在这些被世人遗忘的荒僻凄凉的拐拐角角,王英琦才会感到一种充实,一种自我的存在,也不再有那种孤寂感。因为较之自己内心的孤寂,这些被冷落了的地方,更孤寂。而作为一个女人,尤其像王英琦这样一个从小受尽冷眼与讽刺的弃儿,随着年龄渐长依旧形单影只的现状,就使得她更加害怕去到那些风光旖丽,山水明媚的地方。她说:“去到那些地方,是需要一番好心境的,是需要一对对伴侣,一双双恋人的,而我,我的心境实在和这些美好的去处相去太远了。我这样一个形影相吊的女人,傻呵呵地跑到那些地方去,看到别人那样甜美幸福,对比之下,只会更加孤独、更痛苦。”○21深知内心的孤独,为了逃避这种处处都是幸福的社会,王英琦才去到茫茫的荒漠,只有看到比自己更凄凉的所在,更残酷恶劣的环境,才能让王英琦感受到自己并没有那么可怜。
...........................
王英琦之所以非要去那些古遗址、古战场、古荒漠、古坟冢,是因为她认为只有这些地方才与她的心情更符合。只有在这些被世人遗忘的荒僻凄凉的拐拐角角,王英琦才会感到一种充实,一种自我的存在,也不再有那种孤寂感。因为较之自己内心的孤寂,这些被冷落了的地方,更孤寂。而作为一个女人,尤其像王英琦这样一个从小受尽冷眼与讽刺的弃儿,随着年龄渐长依旧形单影只的现状,就使得她更加害怕去到那些风光旖丽,山水明媚的地方。她说:“去到那些地方,是需要一番好心境的,是需要一对对伴侣,一双双恋人的,而我,我的心境实在和这些美好的去处相去太远了。我这样一个形影相吊的女人,傻呵呵地跑到那些地方去,看到别人那样甜美幸福,对比之下,只会更加孤独、更痛苦。”○21深知内心的孤独,为了逃避这种处处都是幸福的社会,王英琦才去到茫茫的荒漠,只有看到比自己更凄凉的所在,更残酷恶劣的环境,才能让王英琦感受到自己并没有那么可怜。
...........................
第二节 远郊乡村的精神守望
王英琦在回顾她的心路历程时表示,她的一生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精神危机:第一次精神危机的时间是从 1984 年逃往大西北开始到 1986 年的婚姻为结束,第二章第一节“西北荒漠的孤苦流放”就是重点阐释王英琦这一阶段的种种心灵历练;第二次精神危机是从 1989 年王英琦离婚后搬到小刘村开始到 1992 年返回安徽故乡为结束,这三年就是王英琦在小刘村蛰居的三年,也是我们这一节需要谈到的“远郊乡村的精神守望”;第三次精神危机留待第三章重点分析。在第二次精神危机期间,王英琦在经历了西北荒漠的痛苦折磨后,已经在漫天的黄沙里受够了无边的寂寞,于是回到现实生活中闪电般开始了一段婚姻。在婚姻失败后长期的内伤加之文学气候的不适,王英琦需要找个情感发泄的对应点,需要找到一个既能出世化郁又能入世修炼的地方。河南郑州远郊的小刘村就是那个可以让王英琦守望自己仅存的精神家园的地方。在小刘村的三年里王英琦复苏了童年时期就形成的“贫民意识”,从而使得她与自身的苦难达成了和解。她最终学会了从人类苦难的高度给予自己和周边的人们以关怀,从而守望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平稳度过了这次精神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功救赎了自己的内心。
一、“贫民意识”的强烈复苏
王英琦在回顾她的心路历程时表示,她的一生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精神危机:第一次精神危机的时间是从 1984 年逃往大西北开始到 1986 年的婚姻为结束,第二章第一节“西北荒漠的孤苦流放”就是重点阐释王英琦这一阶段的种种心灵历练;第二次精神危机是从 1989 年王英琦离婚后搬到小刘村开始到 1992 年返回安徽故乡为结束,这三年就是王英琦在小刘村蛰居的三年,也是我们这一节需要谈到的“远郊乡村的精神守望”;第三次精神危机留待第三章重点分析。在第二次精神危机期间,王英琦在经历了西北荒漠的痛苦折磨后,已经在漫天的黄沙里受够了无边的寂寞,于是回到现实生活中闪电般开始了一段婚姻。在婚姻失败后长期的内伤加之文学气候的不适,王英琦需要找个情感发泄的对应点,需要找到一个既能出世化郁又能入世修炼的地方。河南郑州远郊的小刘村就是那个可以让王英琦守望自己仅存的精神家园的地方。在小刘村的三年里王英琦复苏了童年时期就形成的“贫民意识”,从而使得她与自身的苦难达成了和解。她最终学会了从人类苦难的高度给予自己和周边的人们以关怀,从而守望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平稳度过了这次精神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功救赎了自己的内心。
一、“贫民意识”的强烈复苏
在河南远郊小刘村生活的三年里王英琦创作了一系列的散文,其中有《看社戏》《炒凉粉》《远郊不寂寞》《远郊无童话》等,王英琦在《远郊无童话》里联系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少年经历,给予了“贫民意识”这个词全新的阐释,也让我们理解了这个词之对于王英琦的特殊含义。“在我愚钝未开的小学时期,最怕的就是学校开家长会——我怕我那个又老又穷又扭动着一双三寸金莲的老娘给我丢人现眼。我曾经羡慕我们班上那群幸运的“贵族崽儿们”,他们都有一个既美貌又年轻且看上去不蠢的妈。每天早晨,当我带着一个空肚子上学时,那帮“贵族崽儿们”却在教室里竞相炫耀着早餐。一定是从那时起,我幼小的心田便种下了对于“贵族阶层”的仇视与憎恶,意识到自己归属的那个贫民阶层的贫困和苦难。”○28王英琦联系自己心酸痛苦的经历,给我们解释了她内心“贫民意识”的由来,正是因为童年时代深刻体会过底层人民的艰难困苦和种种不为人知的心酸,才会生出同情和理解。这也是王英琦为什么选择去到贫困偏远的小刘村并且能够与菜农打成一片,因为她自己也是贫民的女儿,所以王英琦才能够在小刘村这样一个贫穷肮脏的地方找到精神的对应点,精神的家园。因为清苦所以王英琦更能真正感受到俗世中的温暖和朴素,感受到苦难中的宝贵品质。#p#分页标题#e#
............................
第一节 追求事物本质的哲思 ........................................ 26
一、在无功利的创作中塑造平和内心 .............................. 27
二、在道德律的建构中释放内省灵魂 .............................. 28
第三章 在哲学与宗教中叩问终极价值
第一节 追求事物本质的哲思
王英琦在遭遇第三次精神危机后,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她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单纯地从外界寻找依靠,或者靠文学创作来发泄内心的情感,只能求助于一切书籍。科学的,心理学的,总之只要能让她走出精神困境的书,她都一一拜读。最终在哲学家们的指引下,她悟出了终极价值,也明白了哲学的真谛,即追求事物的本质和真理。正是凭着这样的认识,王英琦开始了真正的无功利创作,获得了一种忠于内心的愉悦感。她慢慢建立起自己心中的道德律,用这种道德律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写作,解放了自己矛盾的内心。
一、在无功利的创作中塑造平和内心
王英琦的第三次精神危机是在 1993 年到 1997 年间,王英琦从河南小刘村搬回安徽故乡之后。她迎来了让王英琦深感无路可退的第三次精神危机,这次精神危机的到来主要跟王英琦回到安徽后刻意开始功利写作有关。“回到故乡后,发现故乡读者对我已很陌生,心中很不是滋味,读者是作家的上帝。完全地不为人识、没人买账,只能意味着作为一个作家的全盘失败。于是,便有了后来借开作品讨论会‘小炒’自己的行径,也才有了将与蒋子龙、贾平凹、肖复兴等著名作家的通信公开发表的劣迹。与此同时,为了捞稿费,养活老小,我还写了些违心的与本性不符的应时文章。我越写越觉得自己像个假冒作家,越活越找不到自己。”○34这是王英琦在反思散文中对这次精神危机的总结。但在当时王英琦还没来得及反思,这次精神危机就如洪水猛兽一般,冲垮了王英琦心中的所有价值体系,直指她内心脆弱的地方。用王英琦的话就是:“它冲垮了我的一切生存假象,表面困厄,把一个内忧外患,灵魂落泊,自我深度异化,盲写盲活的作家彻底暴露了出来。”这个时候的王英琦不得不重新思考她未来所有的精神信仰,以及散文写作该何处何从。她不能再用从前的方式,将冲突外引,矛盾外化,借外力消内力,这种方法已经无法救她于深渊了。王英琦只能一点点反思内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将最深层的原因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她解决心中的困惑。
王英琦的第三次精神危机是在 1993 年到 1997 年间,王英琦从河南小刘村搬回安徽故乡之后。她迎来了让王英琦深感无路可退的第三次精神危机,这次精神危机的到来主要跟王英琦回到安徽后刻意开始功利写作有关。“回到故乡后,发现故乡读者对我已很陌生,心中很不是滋味,读者是作家的上帝。完全地不为人识、没人买账,只能意味着作为一个作家的全盘失败。于是,便有了后来借开作品讨论会‘小炒’自己的行径,也才有了将与蒋子龙、贾平凹、肖复兴等著名作家的通信公开发表的劣迹。与此同时,为了捞稿费,养活老小,我还写了些违心的与本性不符的应时文章。我越写越觉得自己像个假冒作家,越活越找不到自己。”○34这是王英琦在反思散文中对这次精神危机的总结。但在当时王英琦还没来得及反思,这次精神危机就如洪水猛兽一般,冲垮了王英琦心中的所有价值体系,直指她内心脆弱的地方。用王英琦的话就是:“它冲垮了我的一切生存假象,表面困厄,把一个内忧外患,灵魂落泊,自我深度异化,盲写盲活的作家彻底暴露了出来。”这个时候的王英琦不得不重新思考她未来所有的精神信仰,以及散文写作该何处何从。她不能再用从前的方式,将冲突外引,矛盾外化,借外力消内力,这种方法已经无法救她于深渊了。王英琦只能一点点反思内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将最深层的原因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她解决心中的困惑。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