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中国更新代科幻作家文学创作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1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121521364619559
  • 日期:2019-12-0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更新代科幻作家创作概况

第一节  中国科幻文学作家的发展脉络
聚焦中国科幻文学至今发展已有百年之久,追其根源发现梁启超是最早关注科幻文类的学者之一,在其《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他将“哲理科学小说”归入新小说十类,并指出此类作品“寄思深微,结构宏伟”②,具有独特的叙事空间与表现手法,对中国文化的构建可产生重大作用;鲁迅则在《月界旅行?辩言》中,提出科幻小说要遵循“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创作理念,并论证“导中国人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③梁、鲁二人对科学文类的真知灼见使中国科幻小说形成了两条创作主线,梁启超认为科学小说应顺沿科学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空间,从而深入思想启蒙,摧毁封建文化之根基;鲁迅则认为科学小说应形而下的融入大众,视科学为精神与知识,将科学文本自身的创作置于次位,值得肯定的是两种方法论对近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发挥着巨大的指导意义。自近现代起,士大夫开始翻译西方的科幻文本,及荒江钓叟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的出版,中国科幻小说又经历了晚清与民国的萌芽时期,50—60 年代的少儿化与科普化时期,直到 70 年代中期,中国科幻小说迎来“科学的春天”,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等多位科幻作家开始重新创作文本并提出具有突破性的科幻文学主张,使中国科幻文学开始注重“科学”、“幻想”、“小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但在 80 年代中期,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经历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再次深陷创作低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科幻创作队伍在九十年代迅速更新,科幻作者不再局限于技术工程人员,热爱科幻写作的大学生开始崭露头角,新生代科幻作家星河、绿杨、韩松、刘慈欣等人以《科幻世界》为主要传播媒介陆续进入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场域,中国科幻文学因此迎来繁荣时期。新世纪后,自由的思想环境使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稳健发展,科幻作家的创作队伍也不断壮大与更新,陈楸帆、郝景芳、夏笳、飞氘、宝树等八零后科幻作家开始活跃于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络传媒,并将其作品发表于《科幻世界》,赢得了国内外“科幻圈”的好评。2015 年,新生代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国内形成长时间的“三体效应”,打破了中国科幻文学在主流文学场域的“沉默”,时隔一年,八零后科幻作家郝景芳也夺得了“雨果奖”桂冠,促使中国科幻文学再一次引起热潮,获得全球受众更多的关注与期待。此前,中国科幻作家曾被戏称为“寂寞的伏兵”,但经过早期科幻作家与新生代科幻作家笔耕不辍的努力,现今“寂寞”已被打破,更年轻的“伏兵”也开始走出“文学草丛”。
............................

第二节  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创作特征
以代阶方式命名中国当代科幻作家有利于统筹整体,及关照不同时代的科幻小说的发展状态。更新代科幻作家如今已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学者董仁威就在《中国科幻作家群体断代初探》中列举出 22 位更新代科幻作家,包括陈楸帆、郝景芳、夏笳、飞氘、宝树、长铗、迟卉、万象丰年、江波、钱莉芳、张冉等人。此群体作家均生于 80 年代,多为名校毕业的高知分子,他们接受了精英式的教育理念,并拥有高瞻远瞩的创作视野与高超的文学技艺,使更新代科幻作家的科幻小说创作呈现出不谋而合的共性特征。
(一)现实性与自我化
市场经济与科技变革的浪潮促使更新代科幻作家深切地感受到未来的不确定性,他们共同经历着独属于“新纪元”的时代困惑,其科幻创作主题也多映射当下的社会议题及自身处于时代浪潮中的批判与反思。陈楸帆曾在访谈中分析过“八零后”作家的矛盾性,“可以接触到任何事情,但还是要满足传统期望。”①更新代科幻作家性格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变革相交织,他们既无法抗拒日益盛行的自由消费主义,又桎梏于部分传统文化的保守理念。陈楸帆认为生于“八零年代”的人“永远都在自我牺牲”,传统家庭的施压与社会阶层的固化使他们被无形之手所操控,因此,“楚门情节”成为更新代科幻作家创作的重要议题,如郝景芳的《癫狂者》、夏笳的《遇见安娜》、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等科幻小说皆体现出独属于此时代的精神症候,这种“切身性”的书写易使同代受众有较强的代入感,从而达到对自我灵魂的鞭策。此外,因中国科幻文学论坛的多次召开,使更新代科幻作家与新生代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等人连络密切,年轻的科幻作家对于前辈作家创作的文本所呈现出的“科学性与严肃性”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但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创作理念却不热衷于传达“科学性与严肃性”的特质,其更加注重描写个体在消费与技术时代中人性所发生的异化及自我感受。正如刘慈欣所言:“科幻小说越来越个人化,注重表现个人在想象世界中的精细情感。”②因科技的日益更新让技术退去神秘的面纱,人性在科技语境中表现出了变异的倾向,这些独属于当下社会的精神症候使得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现实性”与“自我表达大于文本属性”的特征。
............................

第二章  多元的创作主题:对现实的关照与对历史的回望

第一节  现实与幻想交织:映射当下社会议题
前辈科幻作家郑文光为将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水准提升到新高度,曾大量研读西方科幻文学作品,他着重分析了凡尔纳与威尔斯两位对中国科幻文学影响深远的作家,提出凡尔纳更注重对科学技术的描写与幻想,而威尔斯则倾向于在科幻的外衣下进行深刻的社会剖析。纵观中国科幻文学的百年创作,不难看出本土的科幻小说曾长期沉迷于凡尔纳“乐观童年式”的幻想,信奉“科学至上”的理念,而“威尔斯式”具有反思性的科幻小说则为中国科幻作家或受众所轻视,因此,国内科幻文学界长时间纠结于“软硬”的科幻之争,认为真正的科幻小说应更加关注技术的科学性与场景的宏大性,但郑文光认为:“科幻小说无论描写遥远的未来,还是追述久远的历史,其根本目的与其它文学一样,都是立足于现实,关注人生。”①新世纪后,郑文光早前提出的“剖析人生,反映社会”②的创作理念重新与当代科幻理论接轨。同时科技的迅速发展使西方科幻的“新浪潮运动”对中国科幻文学场域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中国科幻小说从而将关注视点聚焦在反映“社会现实”的书写上,阐释科技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冲击及对社会整体的异化,而更新代科幻作家是第一代从青少年时期就深刻地感知到科学技术发展的群体,他们对于科技的演变轨迹具有一种独特的敏感性,陈楸帆在访谈中曾讲到中国是一个科幻色彩极其浓厚的国家,在现实土壤中“你可以看到最原始、最粗鄙的现象,与最前卫、最未来的理念并行不悖。”③因此,更新代科幻作家如陈楸帆、郝景芳、夏笳等人多将笔触置于探索现实社会的弊病,在以科学幻想构建的框架中塑造具有寓言性的故事情节,完成对现实的反思与关照,从而揭示独属于当代的社会议题与时代困惑。
.........................

第二节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后人类”之思辨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科学家也开始尝试对人体进行优化促使人类种群之间形成了新的“社团”,它们区别于自然人,但外表又极其相似,因此学者将它们称之为“后人类”(post-mankind),后人类主义则是人类面对这一新群体诞生的学理性反馈。最初,后人类主义分为大致两条路径,一是乐观派的科技展望;二是反思与批判技术的狂欢。上世纪 90 年代后,人工智能与克隆技术发展为科技的“新宠”,并在人类与“后人类”间形成新的伦理冲突,让批判性的后人类主义逐渐成为话语主流。人类开始反思先前有关于“人之为人”的固有定义,而后人类主义的兴起正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更新代科幻作家则更易感受到现实的驱动力,成为书写“后人类”的中坚力量,其科幻小说开始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想象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及人之定义的深刻影响,
并告知受众:我们早已身处于一个“后人类”的社会。
(一)“人类中心神话”的解构
时至今日,人类已脱离神话时代的伊甸园,科学开始作为一种信仰渗透到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当西方社会崇尚的理性之光笼罩大地,人本主义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启蒙与理性演变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基调。一段时间内,这种思想渐渐转变为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上帝已死”的口号使得一部分人天真地认为人类才是自然万物的主宰,人将接替上帝的角色,成为了理性与科技时代的造物主,人本主义逐渐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另一种“人造神话”的极端。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科幻小说作为西方文化的舶来之物,现代性的文化内核同样为其罩上一层理性的光辉,肯定了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但改革开放后期,中国开始反思西方现代性语境的弊端以及科技所带给世界或是地球的种种伤害。生态环境的恶化、物种多样性的毁坏、及人口数量的膨胀都动摇了“人类中心主义”神话的根基。科幻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先锋性的文本类型,紧跟社会的思想潮流,其创作主题开始由一味的为科技“高歌”转向反思人类中心地位与揭示科技弊端的趋势。学者布里安?阿尔迪斯就曾提出:“科幻是对于什么是人类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追寻,这种哥特或后哥特模式的(哲学)思考会在我们发达但混沌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多元的叙事策略:本土叙事的坚守与西方叙事的融合 ................. 29
第一节 科幻外衣包裹下的现实主义 ................................... 29
第二节 东方神话历史故事的科幻演绎 ................................. 33
第三节 后现代叙事特征的科幻书写 ................................... 36
第四章 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创作困境与前景思考 ............................. 39
第一节 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创作困境 ................................... 39
第二节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前景展望 ................................. 45

第四章  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创作困境与前景思考

第一节  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创作困境
科幻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文化土壤,成熟的理论与批评体系及作家自身高超的创作能力,但从国内科幻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成果来看,中国科幻文学的繁荣仍有很长的道路要去探索。
(一)中国特殊文化语境的桎梏
日本人类学家中野美代子在其著作《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中写到:“我曾再三讲过,中国人的认识疆界限定在稳定坚实、感官所及的领域内。即,可以说他们从空间上误认为自己的文明圈就是整个世界,不让思想跨越这个疆界去自由翱翔。这一点表现在他们在旅行中缺乏探险精神,表现在对未来世界缺乏兴趣的倾向。另外,在时间维度上,正如孔子的名言‘未知生,焉知死’所象征的一样,充分体现出他们断绝了对死后世界的思索。思想从感官可及的领域向外部世界的飞跃就这样从伦理上被否定,被斥退了。”①日本研究者独到的视角与犀利的言语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劣根性:自已为是的大国理念、固步自封的小农思想、生死轮回的宗教观念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追其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墨、法、佛各家理论中都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促使古人更多的沉迷于“出世入世、伦理纲常、战术阴谋”等问题的探索,而其“幻想力”却始终被压抑在现世制度之中,菩提观音不过是对仁慈统治者的美好期盼,而神灵具备的超能力也仅被视为普渡众生的魔幻手段,他们追求的是思想的善恶因果,并不在意形式上的科学幻想。此外,中国的哲学体系长时间遵循“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的准则,注重将哲学融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秉承“经世致用”的实用理念,这一点映射到文学领域可以说与“文以载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促使超越现实的科学幻想无法成长于古老的文化土壤中,忽视了科技与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并将现实主义置于文学之正宗。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传统文化的禁锢以外,还包括科技在中国语境中长期不在场的因素,当西方社会的伽利略开始用望远镜眺望星空时,中国的学者还沉迷在义理心经的考据中无法自拔,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同样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国一直无法从农业之国跨越到工业之国,科技的成果自然不能在这片封闭的疆域里自由生长.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