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生态文学背景下的中国少儿动物小说主题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3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112621084919486
  • 日期:2019-11-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荒野的呼唤:回归与成长

第一节 线性模式下动物的回归自然与身份认知
一、回归自然前的身份错位
线性模式下的动物属于从一出生就处于人类社会的类型,它们多作为宠物或人类的附属工具而存在,它们接受的完全是人类社会规则的约束,生活习惯远不同于野生动物。
首先我们来看它们回归前的状态。
在此种模式下动物回归自然前的心理状态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已经习惯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它们习惯按照人类的要求去活动,更多是遵循一种工具化的生存原则,而非自然的生存原则,这里没有竞争的压力,没有饥饿,没有寒冷,它们的存在仅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各种现实需求。它们的生命力极度萎缩,原始的自然野性始终处于被社会规则压制下的状态。生态环境中的动物本应是自由的不接受自然原则以外的任何限制的,而一开始就处于人类环境中的它们被人类社会异化而不自知,因而对自我的身份认知就会处于一种错位状态。一般这种动物类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家畜,而在少儿动物小说中出现较多的是“犬”。犬和狼拥有共同的祖先,后来一部分狼经过人类驯化脱离了野生自然环境,经过世代的繁衍才成为了今天的犬类,因而犬的生命基因中是存在狼的野性的,它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这也是许多作者喜欢塑造犬形象的原因之一。许多少儿动物小说都以“犬”为中心来表现这种模式下的“回归自然”。
为了更好地论述我国少儿动物小说在此种模式下动物“回归前”的生存状态,我在这里以西方一部经典动物小说作为参照——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故事的主人公巴克本来是生活在南方的养尊处优的一条大型宠物犬,由于仆人的偷窃辗转来到了寒冷的北方被当作雪橇犬来使用,巴克出乎意料的很快适应了这边的环境并成为了雪橇犬中的首领,在辗转了几个主人之后,巴克最终离开了人类社会,成为了被当地人畏惧的强大的野生捕食者。小说中对于巴克回归自然前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有豪奢的生存环境:“巴克住在阳光普照的圣克拉拉谷的一座大宅子里……它远离大路,在绿阴半遮半映中,透过树丛可以一撇房子四角宽大的凉亭。一条砂砾铺就的车行道通向这所房屋,车道通过宽大的草坪和高大的白杨”①有闲适的生活:“它可以跳入泳池中玩水,同法官的儿子们一同打猎;还陪法官的女儿莫莉和艾丽丝在暮色黄昏或黎明时分长时间漫步;寒冷的冬夜,它还在书房里,守着烧旺的暖暖的炉火,依偎在法官脚下……”②巴克在回归自然前是富庶人家的宠物,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它所要做的只是履行好作为一只宠物犬的职责,它甚至因为自己的血统觉得自己是宠物犬中最高贵的存在,而这也正是巴克的悲剧所在。
.........................

第二节 环形模式下动物的回归自然与身份认知
不同于线性模式的是,环形模式下的动物一开始就处于自然生态环境之中,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它们在自然中自由的生存,遵循自然法则,优胜劣汰,身份认知相对稳定。但是当它们被迫来到人类社会时,当特定的生存环境发生转变时,它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它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程度直接取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因而在此种模式下所讲述的动物对自然的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再回归”(此种模式下的动物们本属于自然,但被迫离开自然,进入人类社会后又尝试再一次回归自然,故称之为“再回归”。)并且通常“再回归”的动力来源于野生动物本来就具有的野性基因,属于“内推力”下的主动型回归自然,而线性模式下的动物回归大都是被迫的回归,属于“外推力”下的被动型回归自然,因而与线性模式下的直接回归自然有着很大的区别,身份认知情况也较为复杂。一般在环形模式下少儿动物小说作家都喜欢选取在人类社会难以看到的自然野生物种来进行关照,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扩展动物小说的审美关照范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野兽本身所具有的野性力量对它们自身的影响。除了常出现在动物小说中的狼的形象之外,像鸵鸟,大象,斑马等这样的野生动物也开始逐渐进入了作家们的视野。
由于动物对自我的身份认知状况与原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息息相关,而通过文本的阅读我们又可以发现,这种影响程度很大一方面又与动物成年与否有关:自幼离开自然环境的野兽由于较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们的身份认知程度与成年后离开自然的野生动物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在回归自然前这一阶段有着明显的体现。所以本节的论述模式与线性模式下的论述模式有所不同,因而在讨论回归自然前的动物状态时,笔者将按成年与否的标准进行分别论述。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野兽这种动物类别的特殊性,它们在野性完全觉醒或始终处于野性状态中时,在准备再次回归自然时,就已经彻底与人类社会划清界限。故而在“再回归”过程中和“再回归”结束后这两个阶段中,野兽们始终是按照自然的本能来生活,遵循的是自然的法则。它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就会处于相对稳定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再单独对“再回归”过程中的动物生存状态和身份认知情况进行讨论,而是把这两个阶段一并归纳到“再回归”结束后的阶段进行讨论。
........................

第二章 生命的赞歌:存在与价值

第一节 多彩的动物生命形态
一、丰富的动物形象
在少儿动物小说中把动物作为主角来塑造一开始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福斯特在论及到小说中的角色时曾指出:“既然故事里的角色通常是由人扮的,我们不妨出于方便将小说的这一面称之为人物。别的动物也曾粉墨登场,却极少有叫好的,因为我们对它们的心理知之太少。这种情况将来也有可能发生改变,就像小说家对野蛮人的表现在过去已经有所改变一样。吉卜林笔下的狼族与两百年后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同类间的差异,应该可以比之于横隔在“礼拜五”和巴图阿拉之间的鸿沟,到那时候我们看到的动物角色,才有可能不再只起到象征意义或只是小矮人的伪装……”①以往的小说中多是以人类为中心来展开叙述的,人被当之无愧的地作为了小说的主角,动物仅被作为观念的象征和人类的附庸而存在。作为生态文学一部分的中国少儿动物小说,遵循生态中心主义的原则,把动物作为作品的主角,这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的。
中国少儿动物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其中既有我们熟悉的家畜,也有我们不熟悉的飞禽与野兽。他们笔下既有体型庞大的牧羊犬、猎犬,又有迅猛矫捷的豹子,威风凛凛的老虎与狮子,凶狠狡猾的狼群与豺群,体格魁梧的野象和棕熊,顽皮可爱的猴子,身形巨大却温顺的驯鹿和驼鹿,孤傲果敢的苍鹰,姿态优美的天鹅与鹤,高贵且勇猛的非洲鸵鸟等等。作者为少年儿童和我们展开了一副壮阔美妙神秘多姿的动物生命画卷。
沈石溪的《情豹布哈衣》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对豹子夫妻极为优美的外貌与身姿。布哈衣初次登场就展现了五岁年轻公豹矫健与俊美的姿态,作者以一次的小捕猎作为它出场的契机,一开始就展示了它出色的身体条件和捕猎能力:“它饰有褐色金钱斑纹的豹皮色泽鲜艳,那根镶有九节黑色花环的豹尾坚挺有力,四只圈有银白绒毛的爪子尖锐犀利,金色胡须和黑色唇吻间那口豹牙闪烁着令一切食草动物心惊肉跳的寒光……它的弹跳力远达四米,奔跑起来最高时速可达五十公里。”②而其妻子香格莉的形象则是被安排在布哈衣的回忆中来展示:“香格莉银白色的唇须,紫黛色的嘴吻,眼睑周围一圈金色的绒毛,两只豹眼就像两只小月亮,眨动起来透露出无限娇媚;皮毛色泽淡雅,美丽的金钱斑纹像藏在云里雾里,有一种朦胧的意蕴”③雄性的阳刚之美适合正面地直观展示,雌性的阴柔之美通过雄性的回忆来侧面展示,作者巧妙地以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式将野生豹子的外在之美展示了出来。
.............................

第二节 同一的生命价值
少儿动物小说生命主题的表达一方面是为了向我们展示最本真的动物生存姿态,让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去领略不同动物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生命存在,感受它们野性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过对动物生命美感的展示让读者们认识到动物的生命与人类一样是有价值的,它们不是人类的附庸,不是人类可以肆意利用和捕猎的,即在生命面前所有物种都有着同一的生命价值。#p#分页标题#e#
一、动物的“品性”之美
果说动物的外在自然之美还不足以使人类认识到动物的生命价值的话,那么动物的美好“品性”之美则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动物不是自然界冰冷的存在物,它们也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爱恨情仇,是有着同等价值尊严的活生生的生命群体。
亲情,友情,爱情本都属于人类的道德范畴,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作为同样以群体生存为根基的动物之间的相互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人类相类似的情感连接。通过对比人类的道德伦理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相应的伦理关系在动物身上也是存在的,虽然它们不能像人类一样有着清醒的自主道德意识但是即使是出于本能,动物们的这些美好“品性”也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它们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少儿动物小说家们正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在不违反动物小说基本的艺术原则的前提下,对这些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的类似于人类的情感联结进行了详细的展示,力图让读者在这些“情感表现”中重新认识和定位动物的生命价值。
......................
第三章 人性的反思:批判与重塑...............................53
第一节 人性之暗——自然悲剧的助推者.......................................54
一、动物的艰难生存——异化人性的呈现...............................54
二、人性危机的根源——现代文明的反思...............................58

第三章 人性的反思:批判与重塑

第一节 人性之暗——自然悲剧的助推者
一、动物的艰难生存——异化人性的呈现
首先我们来看与动物和自然为恶,显示了人性阴暗面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动物小说中主要站在动物和自然的对立面,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肆意捕猎,偷盗,迫害动物,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然悲剧,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黑鹤的《鬼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类形象。在“鬼”被警犬基地淘汰,在狗市被买走后它遭受了许多人类无情的对待。在运输途中铁链与大棒对它是“时时关照”,肮脏的饮食让它饥饿难耐。刚到料石场“鬼”就接受了一场人类的“群殴”,它过于刚猛的性格让人类陷入了谜一般的狂欢,变得嗜血,残忍:“这些工人手中都柃着大小不一的棒子,那些棒子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的打过来……鬼一直没有妥协,这只能激起他们继续狂暴虐打的愿望……血已经在白色的皮毛上绽出了红色的血花,触目惊心地散开。”①人性的丑恶一面展露无疑。德子是“鬼”的新主人,为了让“鬼”通过做斗犬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德子对它进行了残酷的斗犬训练,训练中德子惨无人道地把猫和“鬼”放在一个特殊的装置中,让“鬼”与猫不断“追逐”,在被追捕的折磨中一只又一只的猫悲惨死去,“鬼”也在这无尽的追逐中受尽摧残:“鬼突然间又看到那只对自己的处境憎恨到极致的猫,它蓬起数倍的皮毛,扭曲的嘴脸,蛇一样绝望的嘶叫……它被恐惧折磨得不能进食,不能喝水”②。与“鬼”一同到来的另外两只犬在这样残酷的训练和折磨下也相继死去。之后“鬼”又在另外一处接受了更为惨无人道的斗犬训练,身心都受到了极大地摧残。而许多人类在这血腥残忍的斗犬比赛中却狂欢迷乱,失去了人类应有的同情和慈爱之心,面对动物的鲜血和死亡无动于衷:“那些观看了斗犬比赛的游客脸上都挂着一种近似痴呆的表情,很像春天在森林里游荡的动物彻夜狂欢之后那种放纵后的颓败”③人性的丑恶和异化可见一斑。此外黑鹤的《守护者》《猛犬都日波》等作品中也塑造了许多类似的人物形象:有为了经济利益偷盗驯鹿的的盗猎者,有肆意殴打险些造成驯鹿死亡的景区管理员,有偷而不得试图害死驼鹿的危险分子,有浑水摸鱼偷盗农户家禽的旅游观光客。这些丑陋的人类的行为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阴暗一面,正如作品中的鄂温克老人芭拉杰依所说的:“城市中的人心上都是皱纹啊”④,他们的人性已经被异化得丑陋不堪。
..............................

结语

不同程度的成长。当然少儿动物小说的主题呈现并不仅限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在这里只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三个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少儿动物小说其它丰富的主题内涵仍待我们去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