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三个版本的《帕尔哈德与希琳》文学形象对比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7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111221360519440
  • 日期:2019-10-3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中华文化与爱情叙事诗《帕尔哈德与希琳》

第一节 《帕尔哈德与希琳》在丝绸之路上的流传
在学术界把西汉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的由长安经河西走廊和西域,最终到达长远的亚州和欧洲贸易和文化传播之路称之为“丝绸之路”。
在谈到丝绸之路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得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杨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歌谣、谚语谜语等。这些民族民间以口头说唱形式代代承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是丝绸之路现存文学的源头。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因其丰富的艺术种类、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其他任何文学都无法替代的。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是丝绸之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流传而成的,是丝绸之路各民族的“口传的历史”,反映本民族在各个时代的现实生活、表达本民族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尽管在涵义上有着种种差异, 但总的看来,在艺术特征上还是存在不少共同点或相似之处。丝绸之路对文学的影响是那样广大、深入、尤其是对唐诗、敦煌词和变文的蓬勃发展起过决定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运动和民间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蓬交流的背景。
..........................

第二节 主流文学影响下的《帕尔哈德与希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国家,民间文学和主流文学财富非常丰富。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与各民族融为一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各的优点和特色。如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三大史诗以及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主流文学中最有名的要数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长女哭长城》、《白蛇传》等。十几个世纪以来传播到现在,这些爱情悲剧以崇尚爱情自由的流传下来。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和维吾尔族的《帕尔哈德与希琳》悲剧是相继问世。以下是主流文学爱情悲剧的介绍,以及对《帕尔哈德与希琳》的内容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产生于东晋时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是:
浙江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她乔装成男子,到杭州读书,路上遇见也前往念书的另一个县的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一起前往杭州。念书期间,他们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后来祝英台家人写信催她回家,祝英台临走前,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要去祝府提亲。等到梁山伯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了,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依依不舍。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最终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要求迎亲队伍必须经过南山,她要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又合起来,不久,他们两人双双变成了蝴蝶。
..............................

第二章 三个版本的《帕尔哈德与希琳》对比研究

第一节 《帕尔哈德与希琳》三个版本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氛围对文化所具有的民族属性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各民族相互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认同,以及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特色。在前三节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塔吉克、乌兹别克和维吾尔版本的形象、情节和结构对比的相似与差异。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异或相似呢?接下来本文将分析三个版本的《帕尔哈德与希琳》的差异性。
一、自然条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分散居住、地理环境不同,创造的地理文化也不同。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和维吾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新疆的各地。生活条件或多或少有区别,比如说塔吉克族在帕米尔高原上生活的,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文学思想,他们住的房子、穿的衣服以及饮食都有自己的特点。乌兹别克族在新疆的喀什、莎车、伊利、奇台等地区生活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文学。维吾尔族也是一样的。由这个观点来看中华各民族的自然条件、居住环境和地理文化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文学思想的差异,所以他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情节和结构不同。比如说,塔吉克族在高原上生活的所以他们穿的衣服和住房是适合高原生活的,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是平面上生活的,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是平面上生活的,可是他们创作的民族风格实在不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来看这三个民族都住在新疆地区,都吸取了主流文学的爱情题材,主流文学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所以这三个版本的有些地方相似之处。
二、文化氛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共同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精神的思想本体,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既包括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当代中国与时俱进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8受主流文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三个版本的《帕尔哈德与希琳》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习俗、文化和道德观。同一个爱情母题,他们创作的形象、情节和结构不尽相同。比如说,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都吃拉面,但做法不一样,并且他们穿的衣服各有特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帕尔哈德是三个民族文学中共同的英雄,但三个民族的文化氛围不同而他们创作的形象特点也不同。
..........................

第二节 形象对比
悲剧的特征问题是指悲剧的内在本质和表现形态问题。所谓悲剧的内在本质,就是使悲剧成为悲剧的内容规定性,即构成悲剧的矛盾冲突和促使悲剧人物陷入悲剧状态的性格特征,使之在何种情况下获得悲剧的意义。
提及悲剧的内在本质,人们普遍的看法是,悲剧以悲而构成自己是痛苦是灾难,所以说,悲剧实际上表现痛苦和灾难,表现人生的大不幸。但是对于人生的不幸、痛苦和灾难,对于这些不幸、痛苦和灾难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于这些不幸、痛苦和灾难的理解与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因此,悲剧同时具有悲的同一性和有何以悲的多样性。正是多样性使得悲剧具有悲剧的特征。从其总体建构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来看,爱情悲剧《帕尔哈德与希琳》是一部纯粹的世俗悲剧,主要表现青年男女因爱而遭受的苦难,并通过爱情、嫉妒、复仇等人类的基本情感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力来表现人生的不幸。这样一种悲剧会使人们自然而然思考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并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同情。
与此同时,我国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以《帕尔哈德与希琳》为例,塔吉克版本、乌兹别克版本、维吾尔版本在故事情节上有所差别。
塔吉克版本《帕尔哈德与希琳》的爱情情节如下:帕尔哈德的父亲没有子女,总是发愁他的财产没有人继承。后来他的妻子怀孕生子,取名为帕尔哈德。帕尔哈德天性聪明,自幼学习各种知识和手工技艺,知识渊博、文武双全、技艺精湛,又学会开山凿石的本事。他在宝镜中看到一位美女,一见钟情,决心寻找她。帕尔哈德置父亲的劝阻于不顾,出发远行,历经艰辛,最终抵达希腊,并在山洞里拜见哲学家苏格拉底,讨教知识。他在宝镜看到,面临干旱的威胁的亚美尼亚人民正在开山凿石修运河,十分艰难,他立即前去帮忙。他完成了引山泉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的消息传到了宫廷,亚美尼亚女王携妹妹希琳来到工地看望这位英雄。她们初到工地,希琳的坐骑便野性发作,差点把她摔死。危险时刻,帕尔哈德救下了她。希琳原来就是他宝镜中看到的那个美人。两个人一见钟情。正当这对情人沉浸在热恋的欢愉时刻,灾难突然降临。霍斯罗听说亚美尼亚有一个绝世美女叫希琳,便以武力前来求婚,帕尔哈德与亚美尼亚人民一起打败了他。霍斯罗派巫婆用谎言杀害了帕尔哈德。希琳闻讯悲痛欲绝,在情人尸体旁自尽殉情。不久,霍斯罗之子西鲁雅弑父簒取王位。帕尔哈德的亲友拜赫拉姆从中国赶过来,打败西鲁雅,解救了亚美尼亚人民。#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帕尔哈德与希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31
第一节 教育价值与意义....................................31
第二节 审美价值与意义..................................33
第三节 文化价值与意义................................34

第三章《帕尔哈德与希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教育价值与意义
中国在 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酝酿的丰富思想和文化内涵,其对当代中国人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5000 年的文化内涵在生活习俗中、古代文学作品中充分呈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咱们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古代文学与中国大历史以及文化紧密相连,范畴宽广,具有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等特征。而教育是我国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国人受教育的进度与国家未来的发展进步休戚相关。文学作为“灵魂粮食”,以其思想和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我国历史上,文学教育历来都是中国教育的重点。
《帕尔哈德与希琳》诞生于中华土地上,是在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加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文化广泛传播的产物,也是丝绸之路精神的体现。主人公帕尔哈德作为一个中国人(王子、普通人),到希腊向苏格拉底讨教学问,并开山修渠为亚美尼亚人民解决水的问题,体现的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合作共赢的中华民族精神。《帕尔哈德与希琳》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新华日报(南京办)1963 年 11 月16 日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艺术剧院楚剧团,将于本月十六日起在本市人民剧院上演维吾尔族神话剧《西琳与帕尔哈特》。(改编:陈艰、导演:钱德森、作曲:张纯、舞台设计:孙如荣。)”9报道中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重视各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民间传播的一个故事几个世纪后在台上演出,展现了我国文化文学事业的发展。《帕尔哈德与希琳》的内容很丰富,有教育价值和意义。比如,帕尔哈德的形象来加强青年们的爱国、求识、友善、勇敢的促进作用。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