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周晓散文文学文体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71317281019114
  • 日期:2019-06-1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周晓枫的散文对散文文体的探索,跨文类的融合,斑斓尖峭的语言风格,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个人经验,
在当下散文创作语境中出现,打破了固有的散文创作思维定式、价值观念,其散文创作的“新质”为散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是中国当代散文的重要收获。

第一章 文体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概念:文体的内涵与层次
国内外文体研究建树颇丰,然而散文研究中对文体的涉猎则较少,对于文体的概念与内涵更是歧义纷繁,如风格即修辞、风格即形式、风格即突出、风格即功能、语言结构的转换、认知意义的表达、文如其人、文学的最高成就等①,从文体角度对周晓枫的散文文体予以研究,必须梳理“文体”的概念与内涵。
文体发轫于我国古代对文学的分类。如《尚书》依据文体的特征与功能将文学作品分类为典、谟、誓辞、诏令等。刘师培认为文体辨析在汉末以后广泛开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辨别文体的类别,每一种文体具有自身的特性;二是辩文体的风格,所谓诗缘情以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三是辩文体的源流。东汉以后,文体发展势如破竹,其相关著作如曹丕《典论·论文》,范晔《后汉书》所涉及的文体兼备,足以证明当时文体的发达。②刘勰的《文心雕龙》为文体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以“原始以表末”为指导思想,论证了三十三种文体,既探讨了文体和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亦细分了不同文类的体裁特征与艺术表现形式。唐宋以后,文体类专著不胜枚举,如宋代姚铉的《唐文粹》,明代吴讷的《文章辩体》、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我国古代的文体学是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从外在的、表层的结构上去理解文体,尤其在散文研究领域,文体被局限于工具的语言、形式和技巧,或者将文学体裁直接等同于文体。①其传统观念的症候在于机械而狭隘地将文体理解为体裁或者文类,拘泥于文体的表层形式而忽略了文体的深层结构。20 世纪勒内·维克勒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和意义,认为审美意趣在文体学中至关重要,并提出:“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文学作品的特质。”②该观点表明文体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涉及对文学文本的精细研读,
融合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面对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与作家的主体精神息息相关。别林斯基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③文体能够体现作家谋篇布局的才能,对语言的驾驭功力,它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和精神紧密结合,其背后潜沉着作者的主体精神、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
...........................

第二节 背景:新散文的文体探索
新散文是崛起于 20 世纪末的散文创作现象,该概念由《大家》杂志首倡,旨在“倡导注重散文文体的自觉探索注重审美经验的独到发现的写作”②。作为20 世纪末崛起的散文创作思潮,新散文作家注重对散文文体的自觉探索,尤其是融合小说、戏剧、诗歌于一体的无边际书写;新散文卸下了传统散文的“载道”的重负,注重个体审美经验的发现,强调独特的个体感觉和体验,将作者个性写作和智慧思考有机结合;新散文追求语言的革新,主张恢复词语的活力,打破了词语僵化的散文写作禁锢,呈现出新的表达方式,带来陌生化的阅读效果和另类的审美快感。新散文思潮注重文体的自觉探索、个体审美经验的发现和追求散文语言的革新。刘军将新散文的主要表现概括为:融合各种文类的无边界创作、散文篇幅的扩张、多主题并行书写、基于真诚基础的虚构和想象、充满个性的语言追求、独具个性的审美世界。周晓枫便是新散文作家中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一位。
新散文思潮的出现是举着对传统散文创作反叛的旗帜横空出世的,这意味着新散文的创作将有异于传统散文书写的题材、方式、结构和理念。新散文对传统散文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文体上。无论是对传统散文话语的反讽与解构,还是在结构、叙述与语言上的创新,新散文都对现有散文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散文在文体上的创新,尤其是语体文体和主体文体上,扩展了散文书写的篇幅,
激活了散文语言的活力,多线性的叙述方式,虚构与想象的丰富,对散文写作的探索和创新都有着先锋的意味,为散文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当代散文研究和散文理论研究的权威代表学者,陈剑晖教授在《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一书中提到,新散文是在散文界呼唤“散文变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与传统散文思潮不同的地方,新散文思潮的变革是以反叛额姿态向传统的散文在创作方式与创作理念方面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内容和文体两个方面。无论是对传统散文话语的反讽与解构,还是在结构、叙述与语言上的创新,新散文都对现有散文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陈剑晖教授认同散文变革的必然,但是也清醒地意识到新散文作家对散文文体创新的盲区:思想观念的偏激、心态的浮躁、生命意识的匮乏以及偏离艺术轨道,这些创作问题和革新误区都应当引起重视。 
.............................
 
第二章 文类文体:无边界书写

第一节 叙述的变调:小说的因素
谢有顺认为,当代散文创作的困境来源于陈旧、落后、封闭的理论话语制度,造成此种困境的重要因素是:“大多数散文家都对整个 20 世纪最重要的文学遗产——现代叙事艺一无所知”③新散文的叙事策略一反过去的单调与片面,寻求利用现代的叙事艺术拯救散文的话语体制。周晓枫散文中的小说因素主要体现在:一,以小说的笔法来写散文,现实文体内部的跳轨和翻转,在散文文体创作中实现了小说与散文之间边界的跨越和文体之间的融合;二,在散文写作中介入小说的叙述元素,以在场叙事、意识流等小说表现手法来组织散文的叙述,使散文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
周晓枫对散文文体有着强烈求新求变意识,探索作品不同的建构方式和表达途径,是其自觉的创作追求,正如其所言:“一个文本中不是像数学公式那样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我希望一个作品有不同的进入途径,也有不同的总结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呈现。”①周晓枫看到许多散文创作家将其它文体的创作技巧拒之门外,而陈旧的散文理论更是认为叙事方式的借鉴会破坏散文纯真的文体血统,然而周晓枫明确表达要在小说里偷技巧,来拓展散文的表现力度。当散文的篇幅增长、内容涵盖更广时,散文的体量增加的不仅仅是内容,更包含叙事的时态、节奏的快慢,以及结构的布局、悬念的设置,散文不再是千字以内的小品短文,过去的散文标准不应当作为唯一的标杆而忽略散文文体发展的需求。
创作实践是创作理念的有力证明。周晓枫在散文集《有如候鸟》中将小说融入散文的文体中:《石头、剪子、布》形象地将环环相扣、层层克制的游戏写地球上的食物链,然而周晓枫在散文中以小说的笔法镶嵌入室杀人的情节段落,在散文文体内部实现文本的脱轨和情节的翻转。《有如候鸟》篇幅拉长到两万多字,带来与传统千字短文所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散文书写,文字主要写候鸟的迁徙及其感受,在这篇长篇散文中,周晓枫试图增强散文文体的融合力,运用小说的叙述策略将故事与情节、诉说与感性蕴涵于散文的体裁之内,正所谓——露出水面的冰山是散文,隐藏其下作为支撑的是小说。②周晓枫的散文文体实践,让我们看到散文不仅能够在坚守抒情的基础上,还可以用叙事的方式将必要的故事融汇进散文的篇幅里。在散文文体进行小说的文本试验,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拼接硬凑,也不是简单的组合堆叠,而是化学意义上的融合效果,它呈现出的是散文的文体特征与小说的技法之间,是一种递进、融合、对接的关系状态。
.............................

第二节 结构的融合:戏剧与电影因素
中国历来讲究文法,如金圣叹所言:“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注重文章的形式结构,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对文章整体行文进行缜密的布局和组织安排。部分散文作家,追求在有限的篇章文字中彰显深邃的宇宙和曲折的人生,或有坚持“散文结构应该讲究起、承、转、合的严谨结构美。”②然而,散文的结构不仅只是文章的外在形式,其内部更是创作主体思维的结晶,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在叙事的文本和巧妙的结构背后潜沉着特殊的文化结构和个性主体。可见,散文结构不仅指文章的外部建构方式,更是作家主体的精神、情感、思考,尤其是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文学创作转化为文字形态,呈现出创作主体独立思考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p#分页标题#e#
“散文结构要富于变化,可以是吉他独奏的信马由缰,也可以是交响乐那种复杂的富于变化的汹涌的辉煌。”③周晓枫谈到散文结构的看法时如是说。周晓枫的散文创作在文体上积极吸收小说的笔法,亦大胆借鉴戏剧的元素,在结构、行文上进行文体创新,充满浓郁的戏剧气息。在散文中注入戏剧元素,是新散文跨文体写作的要求,也是周晓枫作为创作主体的自觉意识体现,因为“从根本上上说,艺术的借鉴都源自内在的需要,源自艺术家欲借鉴某种形式以表现其生命冲动或生存体验的审美需求”。①因此,周晓枫在散文的结构创新领域予以持续的训练和实践,周晓枫在《写给匹诺曹》采用了小说的复调,在整篇文章中呈现出多声部;《铅笔》全文呈现魔方结构,由一个连接着不同叙事场景的中心主体以及主题不一的章节所构成,所有的章节组合在一起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在这个魔方结构中任何一个章节的主题都可以独立并置,共同指向文章的中心主旨。《聋天使》一文,周晓枫创造性地使用立锥体的框架,《聋天使》全文两万多字,作者刻意安排了立体几何的构架,全文四段式,先以科普笔法写《蚕蛾》,然后过渡聋儿小盐的《耳蜗》,接着《疾患》写自己的中耳炎症——看似关系薄弱的三部分其实是锥体的三个立面。第四部分《织锦》对创作和创伤的理解:即以苦难作为写作的养料,创作出不朽的篇章。千字文的麻雀之躯难以容纳篇幅逐渐增大的散文创作需求,若以结构主义的观点,在述事作品中,结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各个部分的组成形式,其存在的背后透视出一个潜在的文体主体,即作家对结构的布局,思想的融合碰撞。通过艺术化的结构和最佳叙述视角,才能更为真实地表达生存体验。散文作为一个开放式空间的文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容得下各类文体的探索。
................................
第三章 语体文体:语言的革新 ................................. 22
第一节 感觉化:修辞爱好者 ...................................... 22
第二节 陌生化:浓烈的文风 ................................. 25
第三节 哲思化:思辨的色彩 ................................... 27
第四章 主体文体:修辞立其诚 ................................. 30
第一节 创伤童年与逆向思维 ................................. 30
第二节 女性身体体验书写 .................................. 34
第三节 基于真实感受的虚构 ....................................... 37

第四章 主体文体:修辞立其诚

第一节 创伤童年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对似乎已成定论、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再从反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③传统文言文散文强调散文“文以载道”的功用性,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思维禁锢于政治化、模式化的赞歌模式,传统思维下的散文创作束缚了散文文体开拓的可能性,而逆向思维具有思维的自主性,它突破以往思维的惯性,并且对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的认知持有批判质疑的态度,具有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切入角度。在散文文体创作中运用逆向思维予以构思,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便是具有思维的创造性。逆向思维是周晓枫散文较为明显的特点,在对传统童话的解构、对死亡的思考、善与恶的思辨无不体现作者独特的逆向思维,然而这一思维的独特之处与其创伤性童年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正是作者在童年遭遇命运的“馈赠”才对身体、事物有了更为敏感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
(一)解构完美的童话
“童话”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包含温情、善意和美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编写适宜儿童阅读欣赏的故事。童话塑造英俊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农夫或者渔民依靠智慧获得宝贵的财富;精灵和仙子在梦幻般的场景中翩跹起舞等美好、治愈、善良的完美世界。而周晓枫的《黑童话》、《仙履》、《齿痕》等散文创作,以逆向思维解构童话的完美世界,对存留在我们过往记忆中美好、纯洁,陪伴儿童进入梦乡的童话进行反向拆解和重新解读。
《黑童话》中的“黑”是形容词,在周晓枫的笔下演化为动词,是对童话所代表的传统认知的一种颠覆,它揭示出许多人习焉而不察的地方:人们常常被看似“真善美”等传统观念所困扰,被掩盖下的“黑”是无比真实的部分。①尽管童话以善良遭遇不公开始,必以善良大获全胜告终,我们却常常聚焦于其为了符合儿童阅读而大量裁剪后失真的美好,而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没有一种文学样式比童话更需要邪恶的参与。周晓枫笔下的《黑童话》全文五个章节,分别为“火柴天堂”、“山鲁左德的嘴唇和腰”、“刀刃之舞”、“一日长于百年”、“墨镜”分别对应经典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千零一夜》、《海的女儿》、《睡美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揭露了童话原本残忍、邪恶和血腥的“真面目”。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