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语言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2。”语文教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载体,首先承担着提升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职责。其次,语文教材是教学最直接的凭借。学生通过手中的这套语文教材,要学会听说读写,要学会与人相处,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明辨是非,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这当中,教材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教材编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与教学质量的高低[2]。因此,这就需要一套优质教材来供学生学习。一套教材优秀与否,与编写水平息息相关。教材的编写分为多个阶段。首先是组建编写团队,分配编写任务,接下来独自完成后汇集统稿,然后修改定稿,在三审三校之后再出版。编写团队在完成编写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将选入课文的作品进行改动一番,这也是不少课文下方会标有“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几个字样的原因。编者改动原作,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除了儿童作家之外,作家针对小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毕竟不在多数,然而课文主要的接受群体主要还是小学生。其次,文学作品的篇幅也是改动的考虑因素。部分名家名作的篇幅太长、思想过于深奥,改动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理解体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张洪玲表示至少超过一半的文学原作入选语文书后都会被修改,原因包括原作中的段落与节选部分行文不协调,或者作者的题目和创意很好却不适合孩子阅读等。第三,编者改动原作,还考虑到课堂可操作性。由于小学语文每周的课时量是固定的,要在规定的时间中完成整册的语文教学任务,就需要对选文进行部分改动。第四,由于时代发展,写于多年前的选文中有些词语不符合现代语法规范,或者句子较为晦涩拗口,编者也会对其进行改动。部编本主编温儒敏也表明,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文会对原作中的词句或者不适合的内容进行修改。毋庸置疑,不管是从课时量、难易度、可操作性还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层面出发,这套凝结着编者心血的教材给一线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便利之处。
..........
1.2 研究综述
关于编者改动文学原作的渊源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在编辑备受欢迎的《开明国语课本》时,就对文学原作进行了改动,但叶圣陶先生改动之处仅为原作中的疏漏之处。自此以后,编者改动原作成为了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不可省略的一个步骤,改动的范围也由“疏漏之处”不断扩大到题目、主旨、意境等方面。从李云龙、李桂梅《语文教材演进过程中的选文修改问题》一文中得知编者改动文学原作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为了促进语言规范化,或者完善语言表达等。中国知网 CNKI 中主题为“小学语文教材改动”的数量是 16 篇,“小学语文课文改编”的结果为 54 篇,在这些篇目中,只有 15 篇文献是有关于人教版改动的研究。笔者将相关度较大的文献罗列出来,大致统计了文献数据如表 1-1。从表中可以发现,目前为止,关于编者对选文的改动研究成果相对匮乏,研究力度有待加强。另外硕士论文的数量分别在 2011 年和 2015 年有所增加。结合相关背景,推测 2011 年发行了《语文课程标准》。而 2015 年则与部编本教材的编撰有关。从文献检索和搜集的基本情况看,关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硕士论文方面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其二,教学实践运用方面主要是一线老师在长期教学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也能够为小学课堂中如何平衡原作与课文提供相关借鉴。笔者将搜集到的文献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述评,其中,理论研究主要是对硕士论文的分析,实践研究则是对一线教师所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
........
第 2 章 课文改动情况概述
编者对文学原作的改动是有章可循,还是肆意篡改?这些改动非改不可还是有待商榷?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编者对文学原作做了哪些改动。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有改动的篇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编者在课文下方标注了“选文有改动”的字样,另一种情况则是编者改动了原作但并没有标注出来。即使忽略掉未被编者标注出来的课文篇目,从附录 A 及表 2-1 可以发现,编者对入选教材后的文章进行改动并不少见。在绪论中,笔者搜集编者对入选课文的文学作品进行删减原因包括篇幅过长,难度太大、学时不足、操作性难度大、内容不符合单元主题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编者根据具体情况对文学原作的改动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删减、增添、替换、节选、整合、改编等方式,通常在同一篇文章里会用到多种方式。由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作品形成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基本体裁[15]169。由于数量众多,为方便行文,笔者依据原作的体裁将课文分门别类,并选取各体裁中具有典型性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研究。
2.1 诗歌的改动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15]170。诗人对用字反复锤炼,字斟句酌,力求言简意深,一笔传神。也正因为诗歌语言的高度概括,因而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编者对诗歌改动的幅度并不大。笔者将课文中出现的诗歌分为古诗和现代诗两部分进行论述。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闪耀的一部分。编者对古诗的修改,主要是换题、删行。人教版二下第二课中《草》来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共四联,选入课本之后,编者先将诗题替换成《草》,然后删去了颈联和尾联,只剩下首联和颔联。四年级上册第五课陆游的《游山西村》被删掉了颈联和尾联;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采薇》只节选了其中两句,而原诗有二十句。
........
2.2 小说的改动
小说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二是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三是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15]171。小学阶段以小说为体裁的课文多分布在五六年级,其中五年级下册的五六单元就占据了大部分。这些古代小说主要由古白话或者文言文写成的,皆被编者改成白话文选入课文。根据小说的特征,笔者主要从人物塑造、情节描写、环境渲染三个方面对以古白话写成的四大名著和文言文写成的《晏子使楚》作具体阐述。课文中的古代小说大部分是编者对原作节选后的改写。如五下第七组课文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回中的《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课文的题目是编者增加上去的;五下二十一课《猴王出世》选自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猴王出世》这个题目也是编者所加;五下二十课《景阳冈》选自罗贯中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编者对题目进行了改动。从人物方面来说,课文《草船借箭》保留了原作中周瑜、诸葛亮、鲁肃等几个主人公,删除了于禁、毛阶、张辽和徐晃四个人物。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编者删除了不少细节描写,其中包括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的神态描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的语言描写,以及曹军听到敌方擂鼓呐喊时的动作描写,如“飞报”、“火速”、“怕”等。从环境描写上来说,课文删掉了作者对大雾的详细描写。从情节方面比较,课文编者改动了故事的起因,删除了结果中的部分内容。原作中起因不仅仅是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还因为诸葛亮看穿了周瑜设计杀害曹营水军都督的计谋。原作中的结尾中有一段话是诸葛亮对借箭成功原因的阐述,被编者删除了。最后,由于这部小说是由古白话写成的,为缩小时代语言使用的差异,编者将原作中的“道”“曰”被改成“说”,“次日”被改为“有一天”,“如之奈何”被改成“怎么办”等。
........
第 3 章 课文改动问题分析..........20
3.1 简化 ............ 20
3.1.1 情节跳跃...... 20
3.1.2 结构单一...... 21
3.2 简化 ............ 22
#p#分页标题#e#
3.3 成人化........ 22
3.4 功利化........ 23
3.5 审美弱化.... 24
第 4 章 教师应对被改课文策略...........27
4.1 多读原作,抓准精髓 .......... 27
4.1.1 提高认识...... 27
4.1.2 解读文本...... 27
4.2 推荐读物,因材施教 .......... 28
4.3 有的放矢,丰满课堂 .......... 30
第 5 章 给新教材编写者的建议...........32
5.1 广纳编写人才 .... 32
5.2 提供对话平台 .... 33
5.3 严格审核把关 .... 33
5.4 保留原作精髓 .... 34
第 5 章 给新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优秀的语文教材不仅满足学生学习母语的需要,同时,又兼顾学生的天性,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迄今为止,部编本语文教材目前已经出版四册,剩下的八册还在编纂中。纵观这四册,编者对原作改动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一上共十四篇课文,被编者改动的有五篇;一下共二十一篇课文中,被编者改动的就有十八篇;二上共二十四篇课文,被编者改动的就有二十一篇;二下共二十五篇课文,被编者改动的就有二十一篇。而这些改动的篇目中仍有部分课文沿用人教版的课文,包括人教版中未标注作者和出处的篇目。部编本教材二上第五课《玲玲的画》、二下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皆选自人教版教科书,然而,却没有证据表明这两篇课文是人教版教科书的编辑所创作。除了人教版教材外,其他版本的教材诸如苏教版、语文版也会对原作进行改动,而且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改动的现象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本章主要为新教材编写者提供建议。
5.1 广纳编写人才
我国教科书编写成员主要是课程教材专家、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并且一半以上是一线教师[42]。据新闻报道,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存在着“转包编写”的情况,即编写者如教研员得到编写权之后,就转包给另外一个人,教材就是这样被东拼西凑编成的。尽管一线的语文教研员不乏高水平者,但由于学科专业限制,教研员和语文老师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教材的确需要身处一线的教研员、校长、教师教学方面的素养,同时,还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民国时期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语文教材编写者包括学贯中西的教育家及文学家,如胡适、冯友兰、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等大家。日本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包括来自大学和小学的老师、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评论家、出版社的顾问等,如儿童文学作家中川李枝子、安冈章太郎,大学教授小森茂、西本鸡介等。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队伍的结构相对单一,这或许是语文教材良莠不齐的原因。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件繁琐艰巨的事情,它要求编写人员不仅需要理论水平、文学素养,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教育素养和艺术素养等。因此,建议编写组可多收纳有文学成就的人士或教育名家,如大学中研究儿童文学、儿童教育、语言学的学者教授等。提高编写人员素质,那么小学语文教材的质量也会随之提升。
.......
结 语
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接受道德熏陶、形成健全人格的载体。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但并没有具体明确提出编者在改动原作的具体标准。编写教材严肃且神圣,当教材的编写要走向科学规范、有据可循的局面时,我们的母语教学便会越来越出色。为此,笔者搜集了小学人教版十二册中编者改动原作的篇目,尽管编者改动原作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统计后却发现编者在改动文学原作时,所采取的增加、删减、替换、改编等手段存在着随意性的现象。由于缺乏一套改动原作的标准可以遵循,导致不同篇目存在着自相矛盾的改动依据。这些改动看似无足轻重,但长期以往就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编者简化原作,导致情节单一,结构简单,主旨变味,形象单薄、情感变弱、文采匮乏,呈现出成人化和功利性,这种危害在教材使用期间涉及到的范围极广,因而,编者对原作的改动不得不慎之又慎。对于这些改动原作的课文,作为把关人的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在课堂中引领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原作,与课文进行对比辨析,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对于未出版的语文教材,希望编者们在改动文学原作时附上改动的依据,多方商榷后再决定下笔。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编辑改动原作的随意性与弊端,从而增强小学语文教材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一个人的力量和见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论文中也难免有些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笔者只是希望能够借此研究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及一线老师参与其中,多加关注编者对原作的改动,共同努力,整理商讨出一套改动原作的可行性标准,促进小学语文教材更好的发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