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满蒙联姻的文学传播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12321380618490
  • 日期:2019-01-1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中国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 论
 
满蒙联姻,主要是满族皇家与蒙古各部领主博尔济吉特氏、乌梁海氏、绰罗斯氏之结姻。满蒙联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民族的长期修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蒙联姻也不断地被史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所记录和传播。在留下无数的记录描写文本之后,满蒙联姻也形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满蒙联姻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在学术上一直是清史、满族史、蒙古史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属于满蒙关系史、清朝民族史、边疆经营史的研究范畴。
 
一、中外研究现状
 
(一)学术史脉络
清朝的满蒙联姻由于其涉及到满族皇室内部及近代的边疆问题,所以截止到改革开放之前,都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满蒙联姻作为中国历史上和亲政策成功实施的典型,才开始被学界所关注,此后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的满蒙联姻研究在体现出特定的研究热度之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20 世纪 80 年代是该领域研究的第一阶段,1981 年宝日吉根发表《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1];1981 年金启孮发表《海蚌公主考》[2];1983 年华立发表《清代的满蒙联姻》[3];1984 年张占生发表《清代满蒙和亲浅析》[4];1984 年赵云田发表《清代的“备指额驸”制度》[5];1984 年王学愚发表《娥眉遗嫁为靖边——旧呼和浩特公主府公主的考证谈到清廷对蒙古的和亲政策》[6];1986 年秦永洲发表《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之比较》[7];1986 年金元山、戴鸿义发表《试论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8]。上述文章大多从制度和政策的政治层面讨论清朝满蒙联姻的历史,并将该历史现象与其前朝的和亲政策及实施作了比较性研究。除了论文,此一时期也有著作涉及到满蒙联姻,赵云田的《清代蒙古政教制度》[9]就是其中代表,该专著在研究蒙古政教制度的同时也涉及到满蒙联姻内容,并从政策意义的角度予以分析。综合本阶段的满蒙联姻研究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究,从多角度展开对清朝满蒙联姻政策分析探讨,研究成果中以对联姻政策的宏大叙述居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此一时期的研究构建出清朝满蒙联姻研究的框架,很多研究成果都有开创之功,但是在资料利用上,却很少用到清代档案诸如《玉牒》、内务府档案、宗人府档案、军机处档案等档案资料,因而体现出这一阶段研究成果史料证据较为狭窄的不足。
..........
 
二、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从以上对满蒙联姻研究现状的描述和归纳中可以见出,中外学界,尤其是国内大陆学界在满蒙联姻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有相当的深入和可喜的突破,也出现了多方面的创新性成果。借鉴既有的研究成果,受其中多方面学术创新观点和思路的启发,同时考察现有的满蒙联姻研究情况,可以见出,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立足传播学的理论,运用传播学的知识方法对描写和叙述满蒙联姻历史现象、讲述满蒙联姻故事、塑造满蒙联姻当事人的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研究,仅有一些零星碎语,可以说目前还是一个空白的学术领域。有鉴于此,在上述以前研究成果的启发和激励下,本人拟在上述满蒙联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中的开拓与创新成果,尝试对满蒙联姻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既有的文学描述和文学表达成果进行较为综合的、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满蒙联姻的文学传播研究》这一题目加以统摄。根据前此对满蒙联姻学术成果的检索分析,笔者认为该选题的意义有四:首先可以弥补前人对于满蒙联姻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实论述、政治制度、国家政策作用价值揭示,而没有系统地对满蒙联姻的文学作品传播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不足、扩展了满蒙联姻这一研究领域、丰富了该领域研究内容。其次,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成果是因着受众接受心理需求而产生,体现着受众对于满蒙联姻这一历史事实也具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审美判断与审美期待。因此,满蒙联姻的文学传播研究可以对这一审美需求和期待进行理论引导和创作激励,并因此体现出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实用价值。再次,以史为鉴一直都是研究历史事实的重要原则,它使我们不重蹈历史失败和教训的覆辙,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是在不断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反思中前进的。历史史实的文学传播研究也是一种历史反思和审美表现,因此也可以提供历史参考和借鉴。最后,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国家日益重视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研究民族历史现象满蒙联姻的文学传播,可以在丰富和拓展少数民族研究领域的同时,创建新的理论、提供新的考察角度,因而具有学术理论意义。
.........
 
第一章 不同文学体裁作品传播的满蒙联姻
 
当满蒙联姻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既成事实以后,它的成效和作用确实带来了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以及边疆巩固等方面的辉煌,争得了当时和以后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文化系统的评价,亦即得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传播,这其中也积累了以此为主要内容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文学文本,即形成了该历史文化现象的文学传播。从纵向的、宏观性考察中可以见出,清代以来通过文学这一艺术形式对满蒙联姻及其有关事件予以记录描述的文本数量甚多,尽管这些文本可以笼统地视为一个体系或系统,毋庸讳言,该系统的内容和形式是比较复杂的,其成因也更为多元和纷繁。因此,本文在确定将满蒙联姻文学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之后,首先应该对这个复杂的体系或系统进行类型划分。从理论的角度说,按着设计的标准或条件将特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划分与归类即形成类型,类型的层次和界面定义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过程的实现和以后的扩展。在一定的类型划分后,可以发现,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清晰的类型层次中已经不言自明,类型确定以后的考察甚至可以实现直接对对象的访问。立足这一思路,首先对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文学体裁类型进行梳理、定义和划分,而为这项工作所设定的标准和条件就是当今文学理论所界定的文学体裁,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过程和现象划分为史传文学传播、诗歌传播、小说传播、戏剧传播和影视传播几种文学体裁传播类型,以下我们对这些类型分别进行阐述和说明。
 
第一节 史传文学传播
这里所说的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以描述历史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传记或带有文学描写倾向的叙述性片段。满蒙联姻作为一段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实,在整个清朝历史上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中内容自然也就成为史传文学描述亦即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本节将描述说明清朝以来满蒙联姻的史传文学传播。清朝满族统治者比较注重文化典籍方面的建设,因此文献史料和历史著作等编撰非常之多。就其官修史书而言,其数量也不少,这些官修正史均包含着以史传文学传播满蒙联姻的内容,从官修史书的角度记载了有关的满蒙联姻的人物与事件。以下,笔者将清朝以来通过史传文学传播满蒙联姻的官修史书做一梳理,并指出他们记载满蒙联姻的必然事实。史书传记在文学的视域里就是史传文学。大量的满蒙联姻史传文学传播首先集中在《清史稿》的诸多传记中。《清史稿》记载上起 1616 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下至 1912年清朝灭亡,共 296 年的清朝历史。该书共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都属于本文界定的史传文学。《清史稿》中的本纪与列传中均有关于满蒙联姻情况的记录,成为满蒙联姻史传文学传播的典型例证,因为这些史传文学文本不但言简意赅地体现了满蒙联姻的史实,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其中的要素,即联姻的时间地点和当事人。
........
 
第二节 诗歌传播
满蒙联姻作为满族和蒙古族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表现方面之一,很自然地会在文学中有所折射或反映,这一点也体现在诗歌方面。因着满蒙联姻是满族皇家公主、格格与蒙古族贵族王公之间的联姻,属于上层社会的联姻,因此对于其诗歌传播方面,清宫词作为描述宫廷琐事的诗体必然会对清廷宫中生活有所描写,另外清廷皇帝作为满蒙联姻的主导者,对于联姻可以深入接触,因此在其所作御制诗中更是有所体现,此外,个别作家也对其抒发过自己的想法。这三部分构成满蒙联姻的诗歌传播。宫词是诗的一个类别,因写作内容上以宫廷生活琐事为主而得名,在形式上宫词一般为七言绝句。清朝由于文网严密,顾忌颇多,导致其时作家撰写宫词时以写前朝事迹的宫词为多,写述本朝内容的宫词则甚少。在作品流传上,清宫词散失也较多,辛亥革命以后,二三遗老,有《清宫词》之作,其中吴士鉴撰《清宫词》、夏仁虎作《清宫词》二卷,以及《芋园丛书》收有《清宫词本事》一卷百首。该书以“甲子十月大荒道人作”为题署,作者实为黄荣康。本节主要在考察以上三种《清宫词》版本中与满蒙联姻相关记录基础上,并予以分析,以此观照清宫词中的满蒙联姻传播。#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成因 .......... 47
第一节 和亲文学传播传统的推动 ...... 47
一、和亲文学传播传统的形成 ...... 47
二、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拓展 ...... 48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文学创造 .... 49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发展 ............ 50
一、文学接受主体对媒介发展的适应 .... 51
二、媒介发展提高文学传播的效果 ........ 52
第四节 受众对满蒙联姻文学的审美期待与接受 ............ 52
第四章 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文学价值 ............ 55
第一节 和亲文学传统的承上启下 ...... 55
一、对传统和亲文学的继承发展 ............ 55
二、对当代影视文学的素材支持 ............ 55
第二节 实现满蒙文化与文学的有机融合 .... 56
一、民族礼仪习俗与文学融合 ...... 56
二、民族传统的文学弘扬 .... 58
第三节 助推了史传文学的繁荣 .......... 59
 
第四章 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文学价值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尤其是具体的文学传播学现象,满蒙联姻文学传播已经自成体系地呈现在文学创作领域,成为文学发展的实绩。关于该现象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形成原因,我们在以上的章节都作了一定的分析论述,并且得出了特定的观点和结论。有鉴于此,本章拟着力探讨和挖掘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价值。为了整篇论文逻辑关系的严谨,本章主要从文学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揭示论述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和亲文学传统的承上启下
满蒙联姻文学传播的文学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对汉代以来文学创作上形成的“和亲”文学传统的承上与启下。“和亲”一词首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赵氏以源,屏之难怨栾氏,韩、赵方睦。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而固与范氏和亲。”《左传》中提到的“和亲”是指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家庭联合对付栾氏所进行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和亲”究竟始于何时,依据班固《汉书》的说法,“和亲之论,发于刘敬”,即始于汉初;按照司马光的说法,“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判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由此可以推断,西汉以前并没有“和亲”之事。历代学者受班固、司马光的影响,大都认为和亲始于西汉,终于清代。[41]和亲作为从汉代延续到清代的重大历史史实,诸多和亲史实自然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传统文学中的史传文学、诗词歌赋、小说、影视、戏剧都曾经对和亲予以描绘和传播。而清朝的满蒙联姻继承前代的和亲文学传统,在此基础上继续丰富和传播着和亲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于前代具体的文学传播作品,我们已经在上一章论述过,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
........
 
结 语
 
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国家政权或部落和亲,在中原王朝国力尚未强大时,是一种化敌为友,为我所用,从而加强其政治势力的政治策略。而当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的和亲主要是通过联姻进一步强化同少数民族国家政权或部落的政治联盟,甚至将偏远的边疆民族置于中央的统治之下,以实现更为宏伟的政治战略。与此同时,在民族团结发展和融合繁荣的意义上,和亲使得中原王朝的皇室贵胄与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血统混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个民族,乃至多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因此除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之外,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使得民族之间有了广泛的交流,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历史发展到清朝,因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民族成为满族,所以以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和亲战略和举措,在该王朝嬗变为联姻。清朝的联姻主要在两个向度上推进,关于这方面的情况,魏源在其《圣武记》中有所简介,一是清朝王室与黑龙江下游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该书卷一《开国龙兴记一·附考》云:“赫哲、费雅哈来京娶妇,则礼部光禄寺供筵燕,盛京工部供薪稿,略如蒙古仪。”又云:“康熙中以鱼皮(赫哲)等部俗荒陋,令其世娶宗室女以化导之。岁时纳聘,吉林将军预购民女代宗女,乘以彩舆稼之云。”;二是与蒙古族各部落的联姻,亦即我们讨论的满蒙联姻。后者是清朝自始至终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因此满蒙联姻也是清朝联姻的主要的和根本表现。清朝实施的满蒙联姻长达 300 年,即从 1612 年一直持续到 1912 年,根据满族皇家族谱《玉牒》的记录,此一期间的满蒙联姻共 595 次,联姻中的满族宗室一方即出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当事人达 432 人次,而联姻中嫁入满族皇室的蒙古王公之女则有 163人。满蒙联姻作为大清王朝庞大而宏伟的国家战略,经过代复一代的努力实施,取得了伟大而辉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成果,因而也争得了史书和各种表现艺术的青睐和关注。所以自清朝满蒙联姻开始不久,这个历史现象就史不绝书,文不厌写,其中也就产生了满蒙联姻文学传播这一历史文化现象。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