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批评何为——以当下文学批评为论述中心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7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11721201618455
  • 日期:2019-01-1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批评何为?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古今中外,文学批评被认为是在文学的母体中孕育的,它依附于文学,是对文学的一种认知活动。按照这种理解,文学的产生在时间顺序上是早于批评的,文学为批评提供批评的对象——文学作品,再生产出文学批评。因此,文学批评只能是对文学创作的认知。这种对批评直观的理解,客观导致了文学批评长期以来对文学创作的依附。即使批评推动了文学、社会乃至民族的发展,但它仍然被遮蔽,处在文学创作的阴影之下。直至今天,文学批评仍然没有真正的独立于文学创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被系统研究过。文学创作依然被认为是用语言虚构生活世界而创造“美的艺术”的活动,而批评则成为通过逻辑思维方式对文学创作进行理论性建构的阐释活动。两者是无法等量齐观的。既然如此,批评何以称为文学活动?批评何为?本文确立了“批评何为”这一选题,旨在通过梳理关于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对相关学术史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当下对于文学批评的认知空间。
.........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关于对“批评何为”这一问题的论述,可从古希腊柏拉图时期追溯。在西方最早开启批评之思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通过对诗歌的批评,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认定批评是为政治所服务的。贺拉斯在《诗艺》中谈到批评的功能时说:“我自己不写什么东西,但是我愿意指示(别人):诗人的职责和功能何在……什么适合于他,什么不适合于他,正途会引导他到什么去处,歧途又会引导他到什么去处。”①贺拉斯认为,为作家的创作指引方向,这是批评的主要功能。莱辛作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先驱,在其戏剧理论著作《汉堡剧评》中阐述了文学批评的职责:“只要从这些想法中发现供人独立思维的食粮。我仅想在此散播认识的酵素。”②换言之,莱辛认识到批评的职责,它能够唤起人们的觉醒,并通过批评可以将人的独立意识进行传播。19 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批评家开始将文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意识到文学批评是承担国家、社会的责任。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家肩负着俄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具有强烈地引导文学反映真实生活的意味。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都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为现实主义文学保驾护航,使得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蓬勃发展。西方自柏拉图开始对“批评何为”这一问题的阐释着重从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对社会功能等层面展开。虽然批评家意识到批评对文学、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从文学活动发展自身的变化来看,文学批评仍然存在于“文学”的踪迹中。对于“批评何为”这一问题,尚未上升到自觉意识的高度。文学批评真正从文学创作中走出来,显示出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还是近百年的事情。自诺思罗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问世以来,人们真正的开始把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进行认识和探索。之后弗莱在《批评之路》中对“批评何为”这一问题做出了阐释,他认为批评是对自身理论的建构,在文学实践中有着独立的地位,与文学创作是分庭抗礼的。换言之,批评不再属于文学的分支,而是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和文学成为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分离的两个领域。很显然弗莱已经意识到,文学批评需要从其自身性质中寻找文学的基本意义。20 世纪,批评家对“批评何为”的阐释已经从文学领域走出来,开始转向对批评自身性质、理论的研究。
.........
 
第一章 批评与文学的历史
 
文学批评自古有之,伴随着文学的发展共同成长。但传统的认知只关注文学的光耀,看不到批评的璀璨。实际上批评与文学创作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相互依存。纵观古今中外,每一次文学批评的高峰,总是与文学发展的巨大成就相伴相随。批评不仅对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学创作相映的国民精神风貌,乃至民族文化自信提升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章通过考察历史上文学与批评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批评之于文学的意义。
 
第一节 从柏拉图到莱辛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柏拉图是一个杰出的开山式的人物。而《理想国》因其全方位地体现柏拉图的核心思想而成为他颇丰的著作中最具里程碑的一部。其中关于“洞穴”的比喻为哲学和文学奠定了基石,影响着以后哲学与文学的方向。柏拉图认为住在洞穴的人们只能看到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和物体,错把这些当成了真实。这就如同我们以为鲜活、跳动的物象是完全真实的现实世界一样。殊不知,真实的世界就在挣脱捆绑束缚后的洞穴之外,洞穴里的人也许会为洞穴之外的光亮刺痛眼睛而感到不适,但当适应后就能辨别影子与真实,这时的人们就上升到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柏拉图把这个世界称之为“理式”。理式属于精神领域,它塑造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开启了哲学的大门,也成为文学批评的注脚。古希腊,诗歌统治着整个希腊文化,人们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去了解什么是善举,什么是规范,从而加以学习模仿,达到教化自己的目的。换言之,诗歌是规划世界秩序、创立道德规范的标本。然而如果说现实世界是对精神世界的复制,那么诗人对现实世界物象的任何描绘都仅仅是模仿的模仿,与“理式”隔着三层。
.........
 
第二节 “尼古拉三雄”与俄罗斯文学的繁荣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合称“尼古拉三雄”,其文艺批评思想对 19 世纪 40 年代至 60 年代的俄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起推动了俄国文学的觉醒。别林斯基,19 世纪 30、40 年代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这一时期俄国农奴制度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1825 年 12 月党人彼得堡起义惨遭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开始了变本加厉的专制统治。别林斯基没有被反动势力所吓退,在艰险的条件下,以文学刊物为阵地,以文学批评为武器,宣传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想。他的批评,真正根植于俄国的民族文学,把文学当作民族精神的再现,深刻影响 19 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1834 年,别林斯基在《望远镜》上发表一系列长文,称为《文学的幻想》,此作令别林斯基声名鹊起,被视为俄国第一篇看法深入、逻辑精密的理论论文。此后,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段艰苦曲折的过程,最终成就了他文学批评。别林斯基认为文学首要做到的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再现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文学批评必须将人民性与真实性相结合。他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文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真实地揭露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尖锐地批评农奴制度下民众的疾苦,鞭挞俄国专制的黑暗。果戈里因为在自己的作品中真实的反映俄国民众的真实面貌,对俄国的丑恶现象进行嘲讽而受到别林斯基的赞扬。果戈里的《死灵魂》因为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社会的压榨与无情,受到别林斯基的肯定。在别林斯基看来,“文学不是一种属于个人的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和全人类的整体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伟大的文化现象。”①所以,他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为批评所考虑的迫切问题,认为文学创作要表达现实民众的生活状况,他坚决捍卫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认为这是俄国文学发展的方向。
.........
 
第三章 理想的文学批评............40
第一节 批评家:“同时代”的人.............40
第二节 “文学”的批评 ......... 43
一、作为一种文体的“文学”的批评 ............ 43
二、细读的先在性..........44
第三节 重申“美学的”“历史的”标准......47
第四节 一种精神世界的敞开.......50
 
第三章 理想的文学批评
 
什么是理想的文学批评,可谓见仁见智,对理想文学批评状态的呼唤,是在对当下文学批评弊端的反思中得出的。理想的文学批评,不能割裂与传统文学批评的关联。基于此,理想的文学批评应该吸纳优秀传统文学批评的精华,规避当下文学批评的弊端,彰显时代特征。理想的文学批评应该是,“同时代”的批评;作为“文学”的批评;有标准的批评;一种精神世界敞开的文学批评。#p#分页标题#e#
 
第一节 批评家:“同时代”的人
文学批评面对时代的变革,出现了“不在场”、“失语”、“不及物”等状态,这使得我们渴望并呼唤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文学批评实践,即要使文学批评浸入时代意识,感应时代的呼吸,建立紧跟时代节拍的“同时代”批评。何为“同时代”批评?简单来讲就是探讨“同时代”人与时代的关系,“同时代”人以怎样的姿态进入我们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怎样去发出自己独特的批评声音。那么,究竟何为“同时代”人呢?按照阿甘本的观点,“同时代”人首先是与时代保持距离的人。吉奥乔·阿甘本在《何谓同时代人》中进行了说明:同时代性就是指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特关系,这种关系既依附于时代,同时又与它保持距离。更确切而言,这种与时代的关系是通过脱节或时代错误而依附于时代的那种关系。过于契合时代的人,在所有方面与时代完全联系在一起,并非同时代人,之所以如此,确切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审视它;他们不能死死地凝视它。①阿甘本的“同时代”意味着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断裂或距离。言下之意,所谓的“同时代”并不是个体对时代的依附,也不是个体对时代的陷落,而是个体能够超越时代,对其进行感知和把握。诚如金理所说,“所谓的‘同在’、‘同时代’,并非假设同质、合流、无差别,而是预期在众数、多元、异质、个体、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参与、‘不齐而齐’。”①也就是说,只有个体感觉到与时代的差异,感知到与时代有差异的存在,二者之间才能搭建一架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换言之,差异和距离(断裂)是“同时代”性的基础,是个体与时代对话的起点。其次,“同时代”人是在黑暗中寻找光亮的人。“同时代人是紧紧凝视自己时代的人,以便感知时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②阿甘本认为,对于同时代人来说,任何时代都是黑暗的,同时代的人就是能从晦暗中发现光亮的人,这是一种行动和能力。这种行动和能力赋予了“同时代”人独有的判断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知道何为光何为暗。中国文学批评,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够感知黑暗的“同时代”人。因为批评家不是不在场就是不及物,在功利化的浪潮中还总想分一杯羹,不但不接近黑暗还躲避黑暗,更不用谈如何去凝视了。回想“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不就是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不断地去感知去探索,才成全了“人”的光亮,才给新文学带来了光芒,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逆流而上,产生出促进社会、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时代精神吗?
........
 
结 语
 
文学批评伴随文学创作而产生,中西方文学批评都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却走过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古代西方文学批评,发端于古希腊时代,具有明显的思辨特征,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诗和诗人进行批评和审视,极力提倡诗歌要体现神的意志,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真正的诗人应该是追求美质的哲学家”;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文学批评家莱辛通过《汉堡剧评》,向世人传达文学批评要体现市民戏剧观、人物性格观和道德教化观这一思想,主张建立具有民族意识的文学批评;19世纪的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呼唤真正的生命要扎根于俄国民族文学,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文学批评则需要把这种精神挖掘出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奠定了唯物主义美学体系的基础,并把他的美学原则运用于文学批评。杜勃罗留波夫彰显了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的强大力量,主张批评家应遵循客观原则,又不能局限于原则,做到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主观创造。20 世纪是“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呈现出猛烈的更新与变革态势。文学批评开始走向理论化,各流派文学批评理论在批评实际中不断变革更新。这种批评的变革与更新,改变了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的关系,使文学实践又有了新的转折。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是在文学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几乎各种文体中都存有文学批评的影子。比如赋体、骈体、笔记小说、诗话、词话等。这些文学批评同时又属于文学本身,二者天然的融为一体。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古典文学批评的断裂,批评的意义在此凸显出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批评开始介入新文学。正是因为批评的介入,“五四”新文学的面貌朝着与传统不同的面貌去发展。五四以后不同时代的批评家以不同方式促成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周作人主张“自由——宽容”的文学观,并据此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新风;李健吾在继承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批评尤其是“品评”批评的某些特征,成功地将中西批评理论融合在一起,主张“以文论人”,李健吾文学批评主要体现“人”,具体为人性、人格、人生;李长之文学批评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感情批评主义,重视感情的体验,追求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追求把“感情的型”作为文学批评标准。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