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论
一、王澍生平
王澍(1668-1739),字若林,又作篛林、箬林、若霖,号虚舟,又号竹云、弱翁、随园子、二泉寓客、恭寿先生、恭寿老人、良常山人、水晶宫道人、第八洞天人等,江苏金坛人,后徙无锡。其父王式金,字度疑,以澍赠奉直大夫。其母潘氏,赠宜人,生两子两女,惟澍存。王澍家贫,幸得与之年龄相仿的方苞家族的帮扶。据方苞《王处士墓表》记载:“澍少羸,家无仆婢。先妣出入操作必腹之,而呵禁甚严;尝苦索饼饵,痛予杖。曰:‘汝幼而贪食,长更何如?’”①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五十二年(1713)授编修,充任《三朝国史》、《治河方略》和《御纂春秋》三馆编修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改教习庶吉士。康熙六十年(1721),因善书法,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康熙六十一年(1722),升户科掌印给事中。雍正元年(1723),因抗疏进谏,改吏部员外郎。雍正四年(1726),王澍以乞假葬亲告归,尘事都废,遂绝仕宦。王澍归里之后,益耽于书,故而书法造诣不断精进且名威四海。乾隆元年(1736),被命起官,以疾不行。②关于王澍生卒年,学术界认为王澍生于康熙七年(1668)无疑,而其卒年,众说不一,第一种说法是王澍卒于乾隆八年(1743),享年七十六岁。《书法知识小百科》、《中国书法大辞典》、《王澍书论》中皆坚持此观点。第二种说法是王澍卒于乾隆四年(1739),享年七十二岁,《清史列传》中记载:“四年卒,年七十二。”《金坛县志》亦记载:“年七十有二卒”,《中国古代书法家》与《江苏历史书法家》皆载王澍卒于 1739 年。《中国书法大事年表》则兼备以上两说。第三种说法是王澍卒于雍正五年(1727),享年六十岁,见于《清文海》。此说法与《虚舟题跋》(以下按原卷顺序称之)中多处相悖,原卷十一《元赵孟頫井上兰亭》:“雍正六年夏四月,周太学大阶从井上得之。”原卷六《唐中宗赐荥阳令敕》:“雍正十二年郃阳车聘贤、褚千峰相继往拓之,街里小儿多以为愚而不知其奇也。”若王澍卒于雍正五年,焉知后事?且原卷十二《摹本兰亭》中说“今余年六十有三”正面回击此种说法不可信。王步青《巳山先生文集》卷八《吏部员外郎族侄虚舟墓志铭》记载了王澍的卒年:“乾隆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距始生年七十有二。”①与王澍同时代的王步青所言极具参考性,故此认作王澍卒年为乾隆四年(1739),享年七十二岁。
..........
二、研究综述及论文设想
目前学术界主要以《虚舟题跋》作为探究王澍书学思想的辅助资料,尚未有研究《虚舟题跋》的专著问世。较早地整理《虚舟题跋》是《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遗憾的是,此书只编选《虚舟题跋》十卷,而《虚舟题跋补原》三卷却付之阙如,并非全本。而且该书只是以“易鹤轩本”为底本简单断句排印,取消了原本分卷而混同目次,且卷首小序误言该书有所谓“海山仙馆本”,经查证,《海山仙馆丛书》只收有《竹云题跋》四卷,未见《虚舟题跋》十卷及《补原》三卷的踪迹。此外,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收录《竹云题跋》与《虚舟题跋》,该书确有参考价值,只不过,该书混合目次且无校勘说明,开篇对选编内容有简要交代“本篇仅选辑其中论书之语,它者未录。”⑤另外,值得关注的整理本是吴胜注评《王澍书论》、李文点校《<虚舟题跋><竹云题跋>》与秦跃宇点校《虚舟题跋·虚舟题跋补原》。吴胜注评《王澍书论》将《竹云题跋》与《虚舟题跋》及其《虚舟题跋补原》合并,主要为研究王澍书学服务而有所删减,其例言有明确交代“在选择内容时主要侧重其书学论述,兼及部分考证,故多数题跋有所删节。对于完全是碑帖考证而不论及书法的题跋,本书则未将其收录”。①所以,《王澍书论》一方面为校勘与注释《虚舟题跋》及《虚舟题跋补原》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文本残缺不全亦是美中不足,且其中文字校勘并不精细,断句错误亦不在少数,对于专事文献研究者而言,学术价值有限。以上皆是选编本。直至 2015 年,李文点校《<虚舟题跋><竹云题跋>》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才弥补了全本的遗憾。该本以繁体竖排排列,完整点校《虚舟题跋》十卷、《虚舟题跋补原》三卷和《竹云题跋》四卷。美中不足的是,该书疏漏之处较多。首先,其前言说明“《虚舟题跋》及其《补原》以温纯刻本为底本,校以忏花盦本”,②而仅仅就《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中所收集温纯“墨妙楼本”对比,两书目录就不一致,原因在于“墨妙楼本”卷次下已经说得很清楚“见竹云本者不录,虚舟本复有跋者”,而该本仍然将见于《竹云题跋》的题跋列入目录中,没有保存古书原貌,有画蛇添足之嫌。其次,校勘粗略,李文没有尽可能地校勘出“墨妙楼本”与“《忏花盦丛书》本”的异文,且校勘中讹误较多,文字方面,如《虚舟题跋》原卷十一《宋蔡卞书》:“文正书法齐名乃兄”,李文将“文正”误为“矢正”。蔡卞,谥号“文正”。句读方面,如原卷十一《宋米芾杂帖》:“虎儿遂目以为晋臣温,交欺耳。”李文断句为“虎儿遂目以为晋臣温交,欺耳。”③故参考价值有限。其他讹误详见附录 A。2017 年,秦跃宇点校《虚舟题跋·虚舟题跋补原》在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书完整点校王澍《虚舟题跋》十卷与《虚舟题跋补原》三卷,且多次校审,讹误较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第一章 《竹云题跋》与《虚舟题跋》版本考述
一、《竹云题跋》版本考述
《清史稿》称王澍“论书尤详,一时所宗。”①遗憾的是,《竹云题跋》与《虚舟题跋》在当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直至“竹云殁数十年,人稍稍知爱其手迹并其题跋”P3(杨竹坡续刊《竹云题跋》序)。《竹云题跋》四卷与《虚舟题跋》十卷、《虚舟题跋补原》三卷共同构成王澍题跋,两者关系密切,不可避而不谈。虽然《竹云题跋》写作时间晚于《虚舟题跋》,然而却是较《虚舟题跋》首先刊刻。最初对王澍题跋抄本广泛地搜集并校勘的是陈焯,陈焯(1733—?),清乾隆间吴兴人,字映之,号无轩,工画山水,室名湘管斋,是著名的藏书家。陈焯在《竹云题跋》跋中交代其获得《竹云题跋》的来源:“是本出于故中丞雅公,今台州太守吴公南村守杭时借而录之。”之后,其友沈芥舟手书之,钱人龙付梓。由此可知,钱人龙付梓出版的“画云阁本”《竹云题跋》的祖本当是陈焯从吴南村处借得的手抄本。钱人龙对其刊刻《竹云题跋》缘由有明确交代:“一日,过其方朱居,得先生所著《竹云题跋》,反复读之,知先生临池无间,人书俱老,正在会通之际,而尽发其缄秘之情,数他家宝,一如数自家宝,无不可举其美善之实以告人,而人皆可由是以求其法,并求其不法之法,以通于神明。先生之功于后学,岂浅鲜哉?予于是嘱芥舟厘为四卷,手书以授梓,其原文出自传写,间有疑处,无从校雠,则芥舟与其友吴君晚青细按文义,正其讹谬,予乃任剞劂以广其传”(钱人龙《竹云题跋》跋)。可知,钱人龙付梓出版的“画云阁本”《竹云题跋》,与陈焯从吴南村处借得的手抄本并由沈芥舟手书的《竹云题跋》实为一系。乾隆丁亥年(1767),陈焯偶然地从李松庐处得王澍之子稻孙手校本《虚舟题跋》十卷,而缺其前三卷。于是陈焯“作书向芥舟索取旧藏,互相校雠,补齐未备。冬中,芥舟忽从海上以是刻见寄”(《竹云题跋》跋)。沈芥舟所旧藏就是《竹云题跋》,乾隆丁亥年冬天,陈焯就收到刻印完整的《竹云题跋》。由此可知,“画云阁本”《竹云题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底已经刊刻完工。这是《竹云题跋》最早的刻本。
...........
二、《虚舟题跋》版本考述
陈焯《<竹云题跋>跋》云:“丁亥春,余重至漳州,遇松江李君松庐,示《虚舟题跋》十三卷,云从虚舟之子稻孙手校本录得,而失去一卷至三卷,此三卷中大抵多言篆隶者。余方作书,向芥舟索取旧藏,互相校雠,补其未备。”丁亥春,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春天,陈焯觅得《虚舟题跋》残本十卷,立即向沈芥舟索取《竹云题跋》以相互校雠。是年冬天,陈焯收到刻印完整的《竹云题跋》之后就开始与《虚舟题跋》十卷相校勘,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体现在《虚舟题跋》正文之后所加辨析性的按语。此外,《虚舟题跋》目录“卷之一原卷第四”下有两行小字“见《竹云》本者不录,《虚舟》本复有跋者仍录”作出校雠两者的明确规定,两本题跋之中重复出现者只以存目形式标明而不再复述。杨建《<虚舟题跋>跋》中云:“予既读钱寿泉明府所辑王篛林先生《竹云题跋》,适芥舟翁携其友暎之陈君所寄《虚舟题跋》十卷,云得自江南之幕游闽中者。假而卒业,知《竹云》本原从此中分出,虽佚首三卷,亦可称是书合壁,乃即乞芥舟翁书之以付剞劂。”按照杨建跋语所属日期“乾隆庚寅秋九月”,则此本就是刊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合钱本共镂板传世”的十四卷本“易鹤轩本”王澍题跋。所谓“易鹤轩”,乃是杨建的室名,《嘉兴府志》有具体记载:“乾隆间,秀水杨建筑在王江泾,海盐张征君燕昌以募鹤券疏与建,易鹤因以得名。”①#p#分页标题#e#
..........
第二章 《虚舟题跋》的内容及学术特色............39
一、《虚舟题跋》的主要内容....39
二、《虚舟题跋》他人按语考辨...........49
三、《虚舟题跋》的学术特色....49
(一)不拘形式,贯注道德....49
(二)大胆臧否,多闻阙疑....51
(三)文史互证,考证精详....51
(四)广采他人,以抒己见....53
第三章 《虚舟题跋》的价值与不足.........54
一、《虚舟题跋》的价值............54
二、《虚舟题跋》的不足............55
第三章 《虚舟题跋》的价值与不足
梁启超说:“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自顾炎武著《金石文字记》,实为斯学滥觞。”①由此可知,金石学在清代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在顾炎武的带领推动下,清代还出现了如朱彝尊《金石文字跋尾》、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王昶《金石萃编》等考证精详的著作。金石学家们广泛搜集材料,详细地考证,以金石补史阙谬,“参验耳目闻见以求实证”。②书学名家王澍亦不例外,其代表著述《虚舟题跋》兼事考辨,征引广泛,在校对异文,保存史料,纠正舛误等方面价值突出。
一、《虚舟题跋》的价值
因为王澍所题跋的碑帖书画皆其经眼之作,故其文献资料价值真实可靠。王澍对其所题跋的碑帖书画简洁介绍外,主要包括对碑帖的品貌、字数、材质、用印情况、跋语、人物、版本、内容文字等方面分析,对后世学者深入研究颇有裨益。如原卷七《唐摹褚遂良文皇哀册》篇记录了于瓌所摹《文皇哀册》,王澍对该作品的卷数、书品、款识一一说明,并于“岳珂真迹本”和“詹国器脱字本”外,补充了自己所经眼的又一版本,并追本溯源地对《文皇哀册》的作者提出异议,认为是米芾所书。又如对《兰亭》传本记录,王澍知无不言,记录“定武本”、“玉枕本”、“万松山房本”、《赵孟頫井上兰亭》本,并在精改之作《竹云题跋》中更加细致地对《兰亭》二十个传本进行介绍和比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历来是书家们热衷追摹的对象,王澍详细罗列《兰亭》的各种传本,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同时,《虚舟题跋》亦有补充疏漏纠正讹误之功。如原卷三《汉嵩山太室石阙铭》、《汉开母庙石阙铭》、《汉嵩山少室石阙铭》三篇,分别详细地记录石阙上的文字,纠正顾炎武解读之误象,补充了个人慎思明辨的见解。
..........
结语
题跋,作为一种形式灵活的文体,无固体的模式,能更直接地表达感受。在细读《虚舟题跋》的过程中,笔者能直观地感受到王澍的喜好与憎恶,了解他与朋友交往时的状态,体会到他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一位治学严谨、待友真诚、爱子情深的老者形象跃然于纸。王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酷嗜前贤遗墨,凡其所能见,皆摹拓数遍直至自己满意方作罢。临摹之余,他还写跋语,稍自书其所得。《虚舟题跋》内容丰富,既介绍碑帖书画的品貌、材质、流传过程等,又品评所题书画的真伪,其中对内容的考证具有颇高的文献价值,反映出当时的朴学考据风尚。王澍四体并工,尤以篆书最得古法,可谓是清朝复兴“玉箸篆”的第一人,《虚舟题跋》作为王澍书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内容丰富,体例灵活,考证详实,立论有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他对金石碑帖的考证与校勘,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书帖作者的考订与评鉴,体现出其书法造诣之高深及学识渊博。他大胆质疑前贤观点与历书记载却不妄自菲薄,体现出一个学者谦虚谨慎风范。他发前人所未发,或补前人所已言,故《虚舟题跋》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不言而喻。他对书法的感悟与心得,对于后人学习书法具有实践性指导性意义。总而言之,《虚舟题跋》是研究其书学思想与治学态度不可或缺之书。本文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虚舟题跋》,以期其价值被充分挖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翔实之证。愿日后《虚舟题跋》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使其价值与光芒充分展露。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