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文学论文不仅要深入剖析作家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文学价值,还要熟知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团体和主要流派并分析思考出现的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产生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等等,还要参考相关的文学理论,深入了解文学的本质、构成、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探讨和认识。(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 论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生于公元 1112 年,卒于公元 1171年,先后经历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和宋孝宗四个时期,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公元 1157 年,王十朋状元及第,踏上仕途,历任绍兴府签判、秘书省校书郎、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太子詹事等职,晚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王十朋“资颖悟,日诵千言。及长,有行文,聚徒梅溪,授业者以百数。入太学,主司异其文”[1]。南宋秦桧把持朝政数年,到秦桧死后,朝廷重新选拔人才,王十朋才得以重用。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以“揽权”为中心,阐发治国大意,上《廷试策》,中进士第一,被宋高宗擢为状元,开启仕途。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七月九日[2],五十三岁的王十朋奉命从江西饶州入巴蜀夔州,赴夔州任夔州太守兼夔州元帅。“乙酉(1165)十一月至夔”,[3]乾道三年(1167)七月,[4]王十朋奉命调离夔州。通过阅读统计,确定王十朋在夔州期间共创作诗歌285 首,①是历史上除杜甫外创作夔州诗数量最多的一位诗人。如此庞大的夔州诗群,为进一步认识其人物性格、文学创作特点以及了解南宋时期的夔州风貌等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纵观王十朋的一生,他算得上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历史伟人,后世更多的却是将他作为一代名臣来看待,而相对忽略了其文学成就。
1.1 选题意义
“夔在蜀为大郡,与荆、襄、汉、沔相接壤”,[5]“古称天府夔州,当荆楚上游,扼瞿塘滟滪之险,为巴东之门户”。[6]“建炎三年,升夔、利兵马钤辖。淳熙十五年,帅臣带归、峡州兵马司”。[7]夔州偏安西南,历史上以贫瘠、蛮荒入册,而深受巴蜀文化熏陶的夔州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无疑有重要意义,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寒暖适宜的气候特点加上独特的历史沿革,为古今迁客骚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历史上,诸葛亮、杜甫、刘禹锡、陆游等大批名臣都与夔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夔州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夔州自古多才气,“诗城”的美誉实至名归。事实证明,王十朋是热爱夔州的,知夔州期间,王十朋曾以“夔”字为孙子命名。②王十朋在入蜀之前自述曾梦到过夔州,③为王十朋知夔增添了一分神秘。到夔州之后,王十朋先后重修戒石、奏请马纲、接筒引水、买山植树、加固城墙、移武侯祠等,将当官为民真正落到实处,其执政能力不输“龚黄”①。王十朋的夔州诗部分详细记录了他知夔州期间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对夔州诗用典的整理,能进一步了解王十朋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王十朋知夔州时,南渡的宋室已在江南地区重新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 960 年,时任后周殿前督检点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称帝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同时也开创了历史上江山易主而兵不血刃的先河。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政治手段为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奠定下“以文治武”的政治基调。北宋建立后,国内局势相对稳定,而辽、金外患屡治不止,到公元 1127 年,“靖康之祸”,北宋灭亡。之后,宋室南渡,宋徽宗之子赵构偏安江南称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建立之后,北方外患侵扰愈发严重,公元 1141 年,南宋向金称臣,订立《绍兴议和》。南宋对于金人的一再妥协,换来了此后一百多年的相对安定,为南宋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和军事力量的恢复提供了可能,也使南方得以正式发展为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8]通过阅读当时的文学作品和分析作家人物形象,能够增进对一代王朝的文化发展的认识。
........
1.2 研究现状
有关王十朋的学术研究,主要兴起于二十世纪末。自南宋至清,有关王十朋的论述,多见于各家序、跋。南宋时,有汪应辰、朱熹、叶适等人对王十朋予以高度中肯的评价。汪应辰曾为其作墓志铭,有言:“正色凛凛,危言谔谔,招之不前,麾之不却,猛虎在山,卫及藜藿,出守四郡,治行皆卓,问胡为然,非智之凿,圣有谟训,守约施博,惟其躬行,粹美无驳”。[9]朱熹曾为王十朋的文集作序,赞其德行正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祍心服”。[10]叶适更赞其:“自绍兴庚辰至乾道辛卯,公名节为世第一,士无不趋下风者”。[11]元代脱脱所著《宋史....本传》中对王十朋的生平、仕途等有非常详细的记载。王十朋与黄洽、汪应辰、吴芾、陈良翰、杜莘老等同时代。王少时便聪慧过人,学成在家乡聚徒讲学,传播知识,被亲擢为状元之后,坚持抗金政治主张,并建议起用张浚等大将,为南宋的北伐、“采石之战”大捷等奠定了重要基础。明代有周琰、黄淮、何文渊等为《梅溪先生文集》作过序、跋,均见于《梅溪先生文集》[12]。周琰将王十朋与诸葛亮、杜甫、韩愈、范仲淹等人比肩,认为王十朋是当时“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落而不可掩者也”。黄淮写王十朋为官期间,“屡上奏,疏其于君臣父子之大伦,国家之权柄,赏罚之当否,时事之得失,臣僚之邪正,众论之是非,民情之休憩,军政之利害,时几之审决”。并赞其“光明正大、疏畅洞达如青天白日”。何文渊在跋中称:“先生之文,光耀之若日星,雄健之如川岳。发挥仁义道德而无余,蕴真当时之杰然者也”。清代,苪福传、王敛福等为王十朋文集作过序,许炯文、林培、董史良等为其写过跋。王敛福叹曰:“今忠文公为君子卓卓矣……乐之人士咸慕效其先之乡先生,而亦步趋焉,将一乡之人不皆为君子乎”。[13]许炯文在跋中写道:“世之知有先生者,以为高才博学,竭智尽忠……”[14]林培说:“先生功业文章,载于史乘,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1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应辰称其文专尚理致,不为浮虚靡丽之词。其论事章疏,意之所至,展发倾尽,无所回隐,尤条鬯明白。珙称其诗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今观全集,淳淳穆穆,有元祐之遗风”。[16]民国初期对王十朋的关注并不多,到二十世纪末,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浙江政府开始重视有关王十朋的学术研究,各地学者们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
3语典整理....... 22
3.1杜甫诗 .......... 22
3.2韩、苏、欧等诗........... 23
4用典特色....... 26
4.1用典自然,不着痕迹..... 26
4.2典故连用,感染力强..... 27
4.3贤士之典,以典明志..... 29
5结 语..... 32
4 用典特色
综前文,王十朋 285 首夔州诗中,用典达一百余处,可见用典是王十朋夔州诗的一大特点。用典不仅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也暗含了诗人的文学追求、人生态度等倾向。本章试从用典自然、以典明志和以典喻人几个方面进行分类,进一步探讨王十朋的用典特色。
4.1 用典自然,不着痕迹
作为诗歌创作的手法之一,用事技巧的娴熟与否,关系到诗歌整体水平的高低,古人“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177]古人强调“不露痕迹”讲究的是用典的自然,要做到用典自然,一是要有丰富的语料积累,二是要有娴熟的用典技巧。宋代官、私藏书目数量日益增多,为文人的全面阅读提供了可能。王十朋自幼习读四书五经,对于文学知识的积累更是不在话下;屡次赴临安太学,直至高中状元,作文技艺毋庸置疑。所以王公在吟诗作文的时候,典故信手拈来,自然融入诗句而不着痕迹。夔州诗部分用典自然,体现在对前人诗歌的熟悉,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登诗史堂观少陵画像》:“万丈光芒笔有神,两眉犹带旧辛酸。残杯不复随肥马,剩馥端能丏后人。夔州江头吟处景,杜鹃声里拜时身。敬瞻遗像观诗史,一酹云安曲米春”。[178]这是王十朋游览杜甫草堂时所作,“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主厅。诗人在题目中已经点明此诗是在观杜甫画像之后而作,细细读来,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里面用到的“笔有神”、“辛酸”、“残杯”、“肥马”、“夔子”、“杜鹃”、“曲米春”等均出自杜甫诗,前文已有详细说明。经过引用字词的梳理之后,全诗看似是一首简单融入前人诗句的诗,但是通过王十朋的精心组合之后,俨然已经成为一首别具一格的新诗。全诗布局由虚入实,前六句组合意象简单勾勒诗圣的一生,最后两句回归现实,表达敬仰,让人在忆起大诗人杜甫的同时,竟不觉诗中词句的引用。其中“残杯不复随肥马”一句,融合进的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新句以短短七字即概括原句精髓,如果不是对杜诗早已烂熟于心,又如何能将这一系列意象组合得如此恰到好处。如果不是深谙用典之道,又如何让新句读来不着用典痕迹。#p#分页标题#e#
.........
结 语
公元 1165 年王十朋奉命知西南夔州,在夔州任职近两年时间,留下诗作近三百首,其中用典达一百余处,以事典为主,兼有少部分语典。全文通过对王十朋夔州诗用典的整理,进一步讨论了王十朋诗歌的用典特色。从典故的选取上看,诗人更倾向于选取正面的、极具感染力的贤士典故,凸显其治世安民的人生追求;而在典故的使用上追求自然,连用典故更显深厚功底。事实证明,王十朋素有治世之才。以“权”对《廷试策》被擢为绍兴二十七年状元;一生力主抗金,推举张浚北伐,一连三捷,屡遭“主和派”的排挤打压,却依旧不改初心;知饶、夔、湖、泉等郡,政绩累累,深受百姓爱戴。从公元 1140 年首应试,至 1165 年高中状元,十七年的时间,王十朋的报国之志没有被现实的不公磨灭,致仕太晚或许是王公此生最大的遗憾和无奈。所以,王十朋终其一生都在遵循杜甫的脚步,将龚遂、黄霸作为自己的治世榜样,致力于造福一方百姓,为皇室的安定鞠躬尽瘁。在文学创作上,王十朋诗正直、质朴,亦如其人。王十朋好友喻叔奇赞其曰:“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169]夔州诗 285 首,记录了王十朋的生活、政事、游玩、交友等方面,不分巨细,皆有一番感悟。有宋一代文化发展兴盛,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王十朋作文不拘泥于某派某人,而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取其精华,避其不足,尤以韩愈、苏轼、欧阳修为尊,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注重个人的创新。王十朋用典,在遵照前人典实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与加工,使其富有新意。综上,王十朋的夔州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用典入手,通过整理用典情况,分析用典特色等,完成了对其人、其文学创作有进一步认识,在肯定王公一代名臣的赞誉基础上,完善了对他的文学创作的肯定。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