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人民文学》“非虚构”文学作品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61522155717160
  • 日期:2018-06-1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 论
 
一、“非虚构”一词的来源
“非虚构”一词是舶来品,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那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多事之秋。首先是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二战的结束,并未使美国完全从战争中脱离出来,1949 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政治的分化、重组与动荡,使美国民众长期处于焦躁不安的情绪之中;冷战期间,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的爆发,使美国民众对战争产生了极度厌恶的情绪,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马丁·路德·金组织群众在华盛顿特区示威游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从而使美国境内的民权运动达到高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水门事件的爆发,使民众对生活失去信心……其次是摇摇欲坠的文化环境:动荡的社会环境,改变了美国人民传统的价值观念,摇滚乐与嬉皮士文化的兴起、吸毒文化的盛行、性解放运动的开展,使美国梦濒临破碎;文学上,“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派”等相继登场,却未能带领美国文坛走向繁荣;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视、电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纸媒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新兴媒体用快捷的速度传递着变幻莫测的信息,进一步影响和改造着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可以说,此时的美国,其社会现实的复杂与精彩程度,远远超出民众的想象。但此时的美国文学,却无力回应这复杂、变幻的社会,精彩的社会现实,远远地把作家的虚构与想象撇在了后头。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所言:“一切事情好像都在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着,艺术家缺少能力去记录与反应快速变化着的社会……这一时期里的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1]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非虚构写作应运而生。1959 年,美国的堪萨斯州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两个凶手在实施抢劫时,将无冤无仇的农户一家四口残忍杀害。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应《纽约客》杂志之邀,准备写一篇关于这次谋杀案的纪实报道。卡波特及其助手,用六年的时间,进行实地勘察,并对两位凶手进行采访,终于 1965 年写出《冷血》一书。这部小说取材真实——以堪萨斯州这场谋杀案为写作对象,并运用小说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卡波特在这本书中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打破了人们对小说固有的思维模式,他称自己的这部作品为“非虚构小说”,“非虚构”一词由此得名,风靡一时。此后,作家们纷纷效仿卡波特的创作方式,用小说的写作手法来记录真实的事件。诺曼·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戴维·西普尔的《阿拉伯和犹太人》、汤姆·沃尔夫的《电冷却器酸性试验》等一大批优秀非虚构作品的问世,进一步促进了非虚构写作的发展与繁荣。
.........
 
二、“非虚构”在中国的兴起
“非虚构”这一概念,自上世纪 80 年代,就经由王晖、南平学者进行译介,引入了中国。他们撰写了《美国非虚构文学浪潮:背景和价值》一文,对美国的非虚构写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而后撰写的《1977-1986 中国非虚构文学描述》,则是将中国的文学重新归类,王晖认为,非虚构是一个文学类型的集合,包括报告文学、纪实性散文、文学回忆录、游记、传记、口述实录等文体。此后,一些文学期刊也注意到了非虚构:《中国作家》杂志于 2006 年第二期设置了“非虚构论坛”栏目,该杂志改版后,推出了《中国作家·纪实》半月刊,专门刊载纪实文学,与《中国作家·小说》并立而存;《厦门文学》于 2009 年设置“非虚构空间”栏目;《钟山》杂志于 2007 年,开设了“非虚构文本”栏目……但这些文学期刊的努力,并未使非虚构写作得到过多的关注。直到《人民文学》杂志于 2010年,高调推出“非虚构专栏”,“非虚构”一词才正式走进大众的视线。而《人民文学》杂志对非虚构写作的提倡,有其特定的背景及目的。上世纪 80 年代掀起的先锋写作的热潮,使中国文坛出现了“向内转”的写作风尚。先锋派注重对文学技巧的探索,忽视对文学意义的探寻,解构了文学的内容和意义,消解了文学的严肃与崇高,从而成功地让文学脱离了政治,使其回归到自身;上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私人化写作,不再关注宏大叙事,转而倾向于私密化、个人化书写,专注于对个人体验的刻画,这对纠正十七年以来,只注重宏大叙事的文学倾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即文学与现实的脱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之后,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若文学始终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拒绝与现实沟通、对话,其发展前景注定是不乐观的,所以,文学逐渐被边缘化。正是在这种文学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人民文学》杂志站了出来,提出了非虚构写作计划,企图重新建构起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2010 年,《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宣布:“该杂志将启动名为‘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吁请海内作家和写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场,探索田野和都市,以行动介入生活,以写作见证时代。
...........
 
第一章 《人民文学》提倡非虚构写作的原因及目的
 
在《人民文学》杂志提倡非虚构写作之前,已有个别期刊倡导过“非虚构”,但均未引起巨大的反响,直到《人民文学》杂志以开宗明义的方式,提出非虚构写作计划,这才使非虚构走入大众的视线。非虚构到底是什么,从《人民文学》杂志编者对这一概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非虚构”内涵的含混性,定义如此不清晰的非虚构写作,何以受到《人民文学》杂志的青睐,得以大力提倡,加以大力推广呢?本章,试图结合当前文坛现状,来探究《人民文学》杂志提倡非虚构写作的原因及目的。
 
一、应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
同美国兴起非虚构写作的背景类似,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自 1979 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过 30 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不但缔造了北上广深等国际化的大都市,而且城市化的政策和观念也席卷了广大的农村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固有的经济结构和人口构成。现代化的思想对农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民们放下了土地,纷纷来到大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希望参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性的进步成果,由此形成了农民工潮。大量劳动力的涌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因此带来了许多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中村等等。并且,国家为了改善民众的住房条件,开始推行棚户区改造计划,这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开发商与居民因在征地的赔偿上达不成一致,而又出现了钉子户、强拆、强迁的问题。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都是关于钉子户、强拆、强迁的消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也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国际环境……社会现象的缤纷复杂,不断冲击着人们既有的观念,刷新着人们的认识。可以说,此时的我们,正在经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裂变期。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与差异性远远超出文学的想象,正如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思所言:“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中,小说家们的想象存在于他所知道的他明天早上将读到的内容,复杂多变的现实使人们贫乏的想象感到难堪,现实不断地超越我们的才华,这种文化几乎每天都抛出令小说家嫉妒不已的人物。”[3]而此时的文学,却无力对复杂变幻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有效的回应,当现实远比以虚构和想象著称的文学精彩,比文学更具戏剧性,文学也就失去了其读者群。
..........
 
二、针对文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针对文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虚构类写作存在的问题,纪实类写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作家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期从这三个方面的探讨,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人民文学》杂志提倡非虚构写作的原因及目的。十七年时期与文革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过于紧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时期的文学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它们使用宏大叙事的手法,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忽视对充满人性弱点的中间人物的摹写和刻画,导致了文学的失真。对此,在上世纪 80 年代,学界提出了“纯文学”这一概念,意图使文学“向内转”,摆脱政治的管控,实现去“政治化”,让文学重新回到自身,获得自由的发展,而这一提倡,确实促进了文学的解放。此外,在这一时期,文坛还兴起了以马原、格非为代表的先锋派写作,先锋派注重元叙事,不断对文本的叙事技巧、语言等进行实验,它不再强调文本的现实意义,割裂了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先锋派小说对传统的文学经验和审美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具有颠覆性的历史意义。在先锋派的探索下,虚构小说的描述手法越来越多,叙事方式越来越精巧,结构布局越来越新颖,但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他们创作的故事却越来越老套。当先锋派把各种创作实验都发展到极限,其自身也失去了继续探索的动力和意义,以致于很多文本完全变成了语言的游戏与狂欢。而后,在 90 年代,出现了私人化写作,作家们转向对私人领域、私人生活、私人情感的描写,表现出对公共经验的拒绝与断裂。私人化写作对个体经验的重视,消解了以往的宏大叙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对个体经验的过分执着,对公共经验的过度排斥,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本的深度、重量与内涵。新世纪以来,兴起的穿越小说、玄幻小说等网络文学,凭借其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彻底屏蔽了现实,它们完全不理会社会发生的巨变,沉迷于脱离现实的虚构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般的虚假空间。#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意义及其局限性.........37
一、《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意义.....37
(一) 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37
(二) 拓宽了文学的发展道路.......38
(三) 重新实现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介入...............39
二、《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存在的局限性.....40
(一) 叙事伦理的争议.......41
(二) 对苦难过于偏爱.......43
(三) 缺乏文学性、思想性...........44
(四) 实地采访的局限性...............45
 
第三章 《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在《人民文学》杂志的提倡下,这批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的非虚构作品,因其独特的写作策略,在文坛上迅速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非虚构写作,使非虚构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非虚构写作在为文坛带来新的生机与话题的同时,也因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而招致了诸多的争议。本章,即以《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非虚构作品为代表,分析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及其局限,以期促进非虚构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学术界对非虚构写作的讨论。
 
一、《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意义
《人民文学》杂志对非虚构写作的提倡,是为了纠正以往的虚构文学与现实脱节的偏颇,意图使文学重新建构起与世界的联系,为人们更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让人们了解真相,而这些非虚构作品,不仅实现了这一目的,更具有以下多重意义:《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非虚构作品,与以往的纪实类文本不同,不再关注宏大叙事,不再为权力中心歌功颂德,而是将目光投向悲痛的个体,着力展现被中心话语所遮蔽的沉默的大多数,表现出对中心经验、权力话语的偏离。这些非虚构作品的创作者,秉持为沉默的人民负责的态度,用自己的行动与在场,来完成自己对真实的承诺和坚守,他们让自己真正地参与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关注民间的疾苦,发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的悲喜人生。纯粹的底层人物,大多是沉默而隐忍的,他们没有为自己申诉、发声的意识,有苦自己扛,有泪自己忍,独自承担着生活带给他们的艰辛。而这些非虚构作品,正是为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发声,为他们代言,讲述他们平凡的、真实的生活。读者们只有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心酸哀乐,了解他们的悲喜心境,才会了解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才会了解生活中的美。这些非虚构作品,“肯定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提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尊重普通人的基本权利和公正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民意识就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它主张人与人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和相处缝隙的最小化。”[35]《人民文学》杂志所提倡的非虚构极其关注个人的价值,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再采用代言式的、群体式的角度来书写人民的生活,而是关注每一个人的独立性,记录下每一个平凡的个体的生存经验,展现每一个个体独特的生存方式。这些非虚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每个人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因为每一个个体经验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没有谁的感受可以比别人的更重要、更与众不同。郑小琼的《女工记》书写的是 26 位女性打工者,可她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都是不同的。作者并没有以“她们”来代替“她”,而是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每一个女工的艰辛生活,书写出她们不同的血泪人生,使得公众可以直接感知和触摸这些打工女性受伤的肉体和灵魂。孙慧芬的《生死十日谈》,记录的是那些农村自杀者缘何自杀,他们的死亡又给亲人带来怎样的伤痛的事。作者通过自己的行走与书写,让这些自杀者不再只是名单上冰冷的数据,她通过对自杀者家属的采访,让读者们感受到了每一个人的悲痛,感受到不同的人对灾难与伤害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承受力。梁鸿的《梁庄在中国》,记录的是从梁庄出来的打工者的经历,有装修工人、镀金工人、大学生农民工、保安公司老总、大企业家等等,他们对打工经历的不同理解,对故乡梁庄的不同情感与认知,都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正是因为这些非虚构作品,脚踏实地地、真实地展现了不同的、微小的个体经验,为普通民众代言,让他们发声,社会才注意到这些沉默而隐忍的大多数。
..........
 
结 语
 
非虚构写作在《人民文学》杂志的提倡下,逐渐被大众熟知、认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评论界对非虚构写作的讨论热情,也一直居高不下。非虚构写作是对当前文坛盛行的私人化写作现象的纠正,它使文学从个人化叙事转向国家民族叙事,实现了文学对公共性议题的回归,从而达到了文学重新介入现实的目的,让文学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非虚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策略,因其独特的叙事特点,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书写方式,迸发出自己的新的生命力,为陷入僵局的文坛带来了新的话题与活力。本文即以《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人民文学》杂志提倡非虚构写作的原因及目的,并对这些非虚构作品所展现出的叙事特点进行梳理、分析,以表现非虚构写作的独到之处。在肯定这些非虚构作品的积极作用时,亦对其存在的局限性展开讨论,以促进非虚构写作的进一步发展。非虚构写作固然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为文坛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书写。“‘非虚构’的意图,其实更应该是‘非虚伪’,告别虚伪的形式,描绘真实,寻求语言的在野状态,从中汲取力量,这才是非虚构小说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应该延续和提倡的写作精神。”[51]非虚构写作秉持以人为本的态度,关照历史、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文学为人民代言的责任感。非虚构写作让我们看到,纵使文学偶尔会被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抛下,偶尔会在众声喧哗的繁闹中被人们忽视,但它总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向。文学通过对非虚构写作的提倡,恢复了对现实的介入、干预能力。非虚构写作在反映纷杂的现实的同时,也为人们指引了更光明的方向。肯定《人民文学》杂志提倡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并及时解决非虚构写作蕴含的问题,才会产生更具代表性、更具影响力的非虚构作品。我们应该以期待而非苛责的目光,来看待非虚构写作未来的发展,“只有虚构与非虚构并存,生活与文学通融,现实与理想竞放,文学的世界才会分外精彩,人类的灵魂才会如此丰沛!”.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