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文学论文不仅要深入剖析作家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文学价值,还要熟知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团体和主要流派并分析思考出现的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产生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等等,还要参考相关的文学理论,深入了解文学的本质、构成、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探讨和认识。(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好也因此又被称为吉田兼好。卜部氏是日本古时的神祇官世家,掌管着朝廷祭祀活动的望族,因此兼好法师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儒、佛、老庄、神道教都有一定研究的兼好法师在和歌的创作上也很有造诣,年轻时即师从于当时著名的和歌大师二条为世,并与顿阿、庆云、净辨并称为“和歌四天王”。《徒然草》作为吉田兼好的散文代表作,同时也是日本中世纪最能体现无常观的文学代表作品之一,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鸭长明的《方丈记》齐名,并称为日本古代文学的三大随笔。它分为上下两卷,共 243 节。主题纷繁复杂,涉及人生、逸闻、哲理、艺术、古训、笑话、历史考证等多个方面。连续阅读《徒然草》会发现,兼好法师的写作精神在不断地变换,经常会就着一个话题写下几句简单的文字,而没有对一个话题进行长篇大论的时候,很少有单个章节超过千字的,基本都是一二百字的短章,也是《徒然草》的一大特点。而这种多段记叙的形式,也正是此书的生命力所在。同时文中所蕴含的无常观、人生观、审美意识都对后世的日本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徒然草》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徒然草》中有关无常的论述可谓是全书最中心的体系之一,不同于人们传统印象中无常的消极性,书中的无常观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兼好法师在承认无常会给人们带来生离死别的俗世苦难的同时,引导人们潜心修佛及积极看待无常,并对生命的意义予以肯定。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脱离了它的创作背景,那就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作者处在什么样的时代,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就多多少少会有当下时代的元素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本课题尝试从文学的社会性角度入手,通过社会历史视角和文化视角,去分析《徒然草》的创作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的经历进行研究,探究《徒然草》中所体现的无常观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并尝试对作品中体现的无常观积极性进行讨论。笔者希望能在对《徒然草》文本的解读中更了解书中的无常观,探究其更深层的内涵,同时对自身和他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
1.2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将主要结合以下三种方法:第一、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研究古典文学作品时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一定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吉田兼好生活在一个动乱的社会中,贵族阶级日益没落,武士阶级逐渐兴盛,末法思想和隐逸文学的广泛传播对兼好法师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兼好法师所处的时代去他的作品进行研究,更便于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二、整理归纳法。《徒然草》中涉及到的主题是复杂的,它当中所蕴含的无常观也是具有多样性的,文中有对于无常无情到来,将曾经辉煌的建筑变为废墟的感慨,也有人们积极应对无常,努力营生的描写。本论文将对《徒然草》中体现无常观的相关章节进行整理归纳,基于原文尝试分析文中无常观的特性。第三、比较研究法。论文研究中比较忌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通过大量查阅《徒然草》在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建立起一个比较视角,扩展思路,打破思维定式,更全面地去研究《徒然草》中的无常观。
...........
第二章 吉田兼好与《徒然草》
2.1 吉田兼好其人
吉田兼好是镰仓时代后期至南北朝初期的和歌诗人,随笔家,隐世者。兼好法师在儒、佛、道多家的学说研究上均有很深的造诣。兼好法师本名卜部兼好,卜部氏的嫡流在后世分为吉田家和平野家两派,兼好法师隶属于吉田氏一派,在江户时代以后便通称吉田兼好,而“兼”字则是在平安时代受到天皇赐字,世代沿袭。兼好法师的先人世代通过掌管朝廷的祭祀活动来侍奉朝廷,吉田兼好的父亲是当时的治部少辅,位高权重,出生在这样的世家,兼好法师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师从当时著名的歌人二条为世,在二条为世门下有著名的和歌四天王,兼好法师占据着其中一席,另外三位是庆云、顿阿、净弁。兼好法师对和歌创作很有研究,参与编撰了『風雅和歌集』『新千載和歌集』『新拾遺和歌集』等作品,『兼好法师法師集』也里面收录了兼好法师的 285 首和歌作品,兼好法师写就《徒然草》,采用的是和汉混交文体,在书中他丰富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仅在和歌的创作上造诣很深,他熟知朝廷的礼仪和制度,对于很多政事也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当时很有威望,官至左兵卫佐。本应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的兼好法师却在青年时期选择了出家。有关兼好法师出家的理由一直没有定论,当今比较受认可的有以下四点:1.卜部家作为世代的神祗官,与皇室一直关系密切,兼好法师因自身学识广阔而很受后宇多上皇的赏识,兼好法师也因此在当时很有威望。上皇去世之后,后宇多上皇的儿子后二条天皇继承皇位,想沿袭父亲的政治改革,励精图治,却因患急病而去世,年仅 24 岁,想要侍奉的君主都相继离自己而去,兼好法师慨叹命运不公和人生无常,看破红尘选择出家。2.兼好法师在侍奉后宇多天皇时,爱慕一名宫中侍女,苦苦追求不得结果,失望之余选择出家 3.兼好法师对逐渐崩坏的政治体制十分不安,出家是为了不陷入纷争,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4.兼好法师年轻时即经历了镰仓大地震和瘟疫,亲眼目睹很多百姓因此丧生,对生命的短暂感到无奈,看破红尘俗世,选择出家。实际上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去判断兼好法师出家的原因,而是将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比较稳妥。
..........
2.2《徒然草》的创作背景
不同于长治久安的平安时代,镰仓时代的政局动荡,武士间的争斗不断,如果说平安时代的权力重心在贵族,那镰仓时代则逐渐地向武士阶级转移。镰仓时代的末期,后醍醐天皇尝试用自己的权力去探索新的政治道路——建武新政,政治改革失败后日本天皇这个政治系统一分为二,并立南北两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日本南北朝时期。这样动荡的局面下,原本过着安逸闲适生活的贵族开始不安起来,无力对抗历史洪流的贵族们只有消极避世,以文字去抨击现实,加之佛教在中世纪的盛行,因此出现了许多以无常观和隐逸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徒然草》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徒然草》从创作后直至江户时代一直都被作为一本有关人生哲理的书籍被人们研究,也有把它当作佛教的训诫书一样看待的人,江户时代前期著名的歌人加藤磐斎曾这样评价《徒然草》:“兼好法师在安逸清闲的生活中写出的这本佳作,全都要拜佛教许多的教诲思想所赐”。那么这样的判断对于《徒然草》这部书是否有失偏颇呢?我认为以这样单一的角度去看待这本书,对《徒然草》和作者兼好法师都是不公平的,但如果说佛教对于兼好法师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确实是事实。《徒然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单一的佛教训诫书流传于世。如果要更加完整地研究这本书,一定要考虑到兼好法师本身所处的时代和兼好法师自身的经历。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家南部草寿在「徒然草諺解」曾这样评价《徒然草》:“佛教之人阅读此书,会从中读出佛教的众多教诲、儒家的人会读出伦理五常、和歌学者会读出和歌中的妙语精髓”。所以在有意无意中兼好法师通过这本书向有着不同思想,属于不同教派的人们传达了不同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有的人读出了世事无常,也有的人读出了珍惜时光,也有人读出了修心向佛,而这也是兼好法师本身想传递给读者的初衷,所以有的人把《徒然草》当作训诫之书来品读和研究也无可厚非。
.........
第三章 日本人与佛教无常观........ 9
3.1 日本人心中的无常...........9
3.2 日本的佛教无常观.........10
第四章 《徒然草》中的无常观............14
4.1《徒然草》中的无常观的积极性.....14
4.2《徒然草》中无常观与时间的联系...........23#p#分页标题#e#
4.3《方丈记》与《徒然草》的无常观比较.............26
4.4《徒然草》中无常观所蕴含的智慧和美学........ 28
第四章 《徒然草》中的无常观
4.1《徒然草》中的无常观的积极性
兼好法师对于无常的认知充分反映在《徒然草》这部书中,《徒然草》这部作品作为兼好法师随笔作品的代表作,虽说兼好法师的人生经历了亲友离去、政局动荡、瘟疫肆虐等种种人间疾苦,这些经历也让他生死无常的残酷性,但兼好法师没有极低沉,而是告诫人们自己所认为的正确方式,并鼓励人们要无惧无常,人活于俗世,最重要的事情是能自觉摒弃杂念,精心修佛,这就是《徒然草》中无常观的精华所在。摒弃俗世的欲望专心求道精修的兼好法师,自身达到了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斩断尘世的烦恼和执着,也就脱离了无常反复之苦。世界虽还在生死无常的无情流转着,但自身却能看淡这种流转,达到一种心无杂念的状态。用这样的内心去观世界就不会再感觉世界是一个悲剧的存在,而能够品味这种流转的妙义,如同享受有着万千变化的景致一般,再没有消极的情绪可以触动自己。《徒然草》中这样的无常观可以说是带来了某种悟道性的积极无常观,真正用一种审美的目光去看流转不息的世界。不是一味悲伤于美好的事物终会消失,而是以心去感受时间的流转变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无常美学,和当时普遍以哀叹无常之苦的其他作品相比是极具特色的。兼好法师在《徒然草》多次肯定了世间无常存在,同时主张应主动去接受这种无常,用心去感受无常的趣味。自古以来,一提到无常便总是无常毁灭了世界这种悲怨的情绪做主导,人们一想到无常就会联想到毁灭、不定、离别、甚至死亡这样的消极词汇,因此很多人认为无常观就是单一的一种消极观念。而兼好法师用审美的眼光去看无常流转的世界,把消极转换成积极。
........
结 论
无常观起源于佛教思想,是佛教教理的特征之一,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它主张:世间万物的生异住灭,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控制的,万物的不变只是暂时的和表象性的,而无常才是事物的本性。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经常遭受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灾害总是会带来生离死别,而在古代社会中,常年的战乱和医疗水平的低下,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可以说生死的无常与人世的无常,自古以来就对人们形成无常观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这也使得日本的“国民意识”里面,自然无常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当佛教所主张的诸行无常与日本人原有的无常概念相遇时,日本人便会自然而然地将两者进行融合。这也使得佛教无常从传入日本以来,就在东瀛这片土地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多种角度的解读。兼好法师出生在神祗官世家,对于佛教和道教都有着深入研究的他,为官期间很有声望,虽然后来由于对世事的失望而选择急流勇退,隐逸而居,但他的人生整体来说是平稳的。他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受诸行无常的残酷和它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因素,并开始思考。不同于同时期作品对于无常之悲的着重强调,在深刻认知无常后,提醒人们专心于修佛,努力营生,通过修佛使心灵纯净,通过营生使人生更充满期待。并将无常与时间相连接,认定”季节“”时间“其实都是无常的一种表现形式,重要的不是旧叶凋零,而是新芽初生。兼好法师将人生比喻成雪佛,虽然是一步步走向融化的过程,但在这期间,他仍然鼓励人们去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在白驹过隙一般短暂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的无常观所体现的独特性。没有一味地哀鸣世事无常,没有过分地怨天尤人,只是在默默地指出他所认为正确的道路,文中的兼好法师认为超越无常的会是思想,并将重心放在了当下,同时兼好对人生意义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都在书中有所体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徒然草》广为流传,被赞誉为“日本的《论语》”,同时书中的无常观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在某种意义上便完成了对无常的超越。《徒然草》的成书,与中国古代的佛家、道家、儒家等古代各家的思想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书中多次引用中国古典书籍中的典故,这个方面将在今后的课题中继续进行讨论。而本论文没有涉及到或不完善的部分,今后也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等。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