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对《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的既存说
《高丽大藏经》是对《初雕大藏经》和《新雕大藏经》(所谓《再雕大藏经》)的总称。如今虽然《新雕大藏经》连板木都保留在了海印寺,但是《初雕大藏经》却只有一部分印本被留存了下来。因为对于这些《初雕大藏经》和《新雕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没有确切的根据,所以,对它们的讨论还显得很模糊,即使是已经发表的见解,要被定为是定论还有问题。我们来看一看最近发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 日本的小野玄妙在《佛书解说大辞典》中以《北宋官版覆刻〈高丽大藏经〉目录》为题做了如下的叙述。他主张《初雕大藏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但回避了对《新雕大藏经》的详细讨论: 在新雕中用国前本、国后本、宋本、丹本等进行了校正,并进行了补充以及代替。…我看了做为新发现的南禅寺大藏中的初雕本零本的大集经,发现那就是北宋官版的覆刻。不仅是字体、行数、版心的高度一致,就连字体的气韵也很仿佛。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那时作为雕版大藏只有北宋官版一藏,因此如果被覆刻,成为它的底本,那就没什么奇怪的了。(注: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别卷。东京,大同出版社,1936。p.703-705。)
中国的《中华大藏经》编辑局在《中华大藏经》的“内容简介”中说到:“《高丽藏》(笔者注:指《新雕大藏经》)与《赵城金藏》一起,是属于《开宝藏》系统的覆刻本,版式一致。因此,如果用《高丽藏》来补充《赵城金藏》是天衣无缝的。”(注:中华书局编:《中华大藏经》别纸,《〈中华大藏经〉内容简介》,1984。p.4-6。)认为《新雕大藏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
韩国的李箕永先生在《高丽大藏经的历史及意义》中作了如下的叙述,认为《初雕大藏经》(雕造于高丽显宗朝)是《开宝藏》的覆刻本。对于《新雕大藏经》,从下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是由守其法师将《开宝藏》、契丹本、初雕本进行了对比修整,做出新的登载本板刻出来的: 北宋的官版大藏经一成立,最先紧跟着发源大藏经雕造并进行推进,第二次推出完整的大藏经的是高丽的显宗。我们称它为《高丽大藏经》的初雕本。……认为该初雕《高丽大藏经》大体上是以宋的官版大藏经的内容和体裁为基础覆刻的。但是高丽人对此不满意,抱着想要做出更加完整的大藏经的远大梦想,而继续努力。因此初雕本的补充工作在显宗以后仍继续着。……开泰寺的僧统守其成功的将北宋官版与契丹本以及我们的初雕本进行对比,并订正错误的经文。……《高丽大藏经》是谁写的?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还不能明确。但从影印本中可以看出,那笔迹具有雄劲、端正、始终如一的特点。”(注:李箕永:《高丽大藏经的历史及意义》,《高丽大藏经》48册,1976。p.5-11。)
另一方面千惠凤老师在《湖林博物馆所藏初雕大藏经调查研究》中进行了如下的叙述。认为《初雕大藏经》是用《开宝藏》、契丹藏、贞元入藏诸经论、宋新译经论,国内传本做出新的登载本板刻出来的,并主张《新雕大藏经》是通过对《初雕大藏经》的本文进行修整以后覆刻的: 上面已经言及《初雕大藏经》是用北宋开宝版大藏经、契丹大藏经、贞元入藏诸经论、宋新译经论,国内传本板刻受容的,其开版是以北宋开宝板大藏经的每行14字形式,通过准据、板下书雕出来的,其精湛的板刻技法活现着字体的井然和雄劲的笔力。当然也搀杂着一些技术不够好的刻手的,但大体上看其技法是熟练的。特别是看根据契丹本和国内传本刻的每行17字的版本,一眼就可以看出技法的卓越。其板刻的精巧度丝毫不逊色于宋本。另一方面再雕大藏经虽然是很多底本的本文补足,或者补充了其底本的缺落、或拟订了板下书进行了雕刻,但因为大部分是纠正了《初雕大藏经》的错误,而后重复雕刻出来的,因此板刻的精巧度就远不如初雕本了。”(注:湖林博物馆编:《湖林博物馆所藏初雕大藏经调查研究》,成保文化财团,1988。p.15。) 再则,蔡尚植在《韩语大藏经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新雕》的“解题”中附加了如下的解题,提出《初雕大藏经》是与国内相传的佛经相互校勘、并且收录了部分只在高丽存在的佛经而完成的: 日本的学者没有明确的理论根据就认为初雕大藏经仅是北宋开宝版藏经的覆刻。但是如果分析一下《校正别录》我们就可以发现初雕大藏经不但与国内的许多写本进行了比较,还将一些只有高丽存在的经典进行了入藏。……不管怎么样,通过《校正别录》我们可以知道初雕大藏经不是对北宋藏经的单纯的覆刻,而是通过与近70多年在国内传播的佛经的校勘,并将部分只有高丽残存的经典入藏而完成的。”(注:东国译经院:《韩语大藏经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新雕》,1994。p.17。)
二、与《赵城金藏》的对比分析
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存在着相斥的见解。姑且不论《初雕大藏经》,为什么对于《新雕大藏经》有作为雕造《新雕大藏经》时候的校勘记录的《校正别录》,而对其底本与板刻的见解还是很模糊呢?
在这里我想将《赵城金藏》与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初雕大藏经》以及《新雕大藏经》进行对比,来讨论《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
首先,在本稿中所说的《赵城金藏》是在1149年开始雕造(皇统九年,南宋绍兴十九年),1173年完成的(大定十三年,南宋乾道九年)。(注: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别卷。东京,大同出版社,1936,p.728.)该大藏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装订是卷轴装,每版23行,每行14字,具有《开宝藏》的基本特征。《赵城金藏》中涉及到的经典有7000余卷,但现存的有5380余卷。该《赵城金藏》目前有4种印本,在《中华大藏经》(注:《中华大藏经》是中国的中华书局在1984年到1995年陆续发行。该大藏经基本上以《赵城金藏》为底本,将《赵城金藏》中的缺文与未入藏的部分用高丽《新雕大藏经》进行补充,共106册。)中收录着作为其主要底本的影印。这四种印本即是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广胜寺本4827卷、原来收藏于燕京的大宝集寺,后在西藏萨迦北寺发现的大宝集寺本540卷、以及搀杂在广胜寺本当中的兴国院本与天宁寺本等都是在天宁寺初雕的印本。(注:李箕永:《高丽大藏经的历史及意义》,《高丽大藏经》48册,1976。p.5-11。)
如此的《赵城金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这一点一直是学术界的统一说法(注:内学院编:《丽藏新雕本校记》,南京,1933.)。笔者通过在2001年1月访问中国国家图书馆时对比图书馆中收藏的《开宝藏》杂阿含经卷第三十、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和《赵城金藏》(收入在《中华大藏经》中的缩小影印本),可以确定《赵城金藏》确实是《开宝藏》的覆刻本。
这里所说的湖林博物馆收藏的《初雕大藏经》,一般被认为是指高丽显宗二年(1011)到宣宗四年(1087)雕造的大藏经,即现在被收藏在财团法人成宝文化财团伞下的湖林博物馆的77卷《初雕大藏经》。对于这77卷的大藏经,可以根据成均馆大学校的千惠凤教授与文化财团管理局朴相国专门委员在1988年根据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关于对《初雕大藏经》版本的调查研究的要求而拟订的《湖林博物馆所藏初雕大藏经调查研究》(注:湖林博物馆编:《湖林博物馆所藏初雕大藏经调查研究》,成保文化财团,1988。p.15。)而仔细查阅。在这本书里收录了77卷,各卷的卷首或者卷尾的照片图版一张,以及对它全面的概说、各个的解说,与《新雕大藏经》的文字异同对比表。
这里说的《新雕大藏经》是指雕造于高宗廿三年(1236)到卅八年(1251)年,其板木现在还留在海印寺的所谓《再雕大藏经》,是在1957年到1976年由东国大学影印的。
1.湖林博物馆收藏的《初雕大藏经》
在对湖林博物馆收藏的《初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以及《新雕大藏经》进行对比之前,先列出收藏在湖林博物馆的77卷《初雕大藏经》如下(加圆点的经卷是因之在《赵城金藏》中缺失而无法进行对比)。 湖林博物馆收藏的《初雕大藏经》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卷第四百八十一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卷第十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卷第二十四 4.大宝积经 卷第九十一 5.大方等大集经 卷第二十五 6.大哀经 卷第五 7.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二 •8.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十五 9.大般涅般经 卷三十七 10.大般涅般经 卷三十八 11.方广大庄严经 卷第八 •12.合部金光明经 卷第一 13.月灯三昧经 卷第十 •14.大庄严法门经 卷下 •15.舍利弗陀罗尼经 16.大法炬陀罗尼经 卷第十九 17.僧伽托经 卷第四 •18.佛说法集经 卷第一 •19.无所有菩萨经 卷第一 20.大智度论 卷第一 21.大智度论 卷第十 22.金刚般若论 卷下 23.瑜伽师地论 卷第三 •24.瑜伽师地论 卷第八十九 25.王法正理论 一卷 •26.摄大乘论释论 卷第五 27.摄大乘论释论 卷第十 •28.大乘广五温论 •29.入大乘论 卷上 •30.佛说七处三观经 31.饿鬼报应经 32.王法念处经 卷第四十九 33.佛本行集经 卷第二十五 34.本事经 卷第七 35.佛说末罗王经 •36.辩意长者子经 37.摩诃僧@⑤律 卷第十五 3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九 3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卷第二十三 4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杂事 卷第三十三 •42.四分律 卷第八 •43.弥沙塞戒 44.东塔僧和渴磨 卷下 •45.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46.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卷第一 •47.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卷第一 48.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卷第六 49.阿毗昙八建度论 卷第二十四 50.阿毗昙八建度论 卷第二十四 51.阿毗达磨法温足论 卷第八 52.阿毗达磨法温足论 卷第十二 53.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卷第十二 54.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卷第十三 55.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卷第十六 56.众事分阿毗昙论 卷第二 57.阿毗昙毗婆沙论 卷第十一 58.阿毗昙毗婆沙论 卷第十 59.阿毗昙毗婆沙论 卷第十七 6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九十九 6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七十二 •6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九十二 •6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九十五 64.阿毗达磨俱舍论 卷第二十一 •65.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 卷第四 66.撰集百缘经 卷第九 67.杂宝藏经 卷第三 •68.经律异相 卷第 69.开元释教录 卷第八 70.广弘明集 卷第二十一 71.比丘尼传 卷第二 72.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73.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卷第六 74.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75.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卷上 •76.佛说十地经 卷第二 77.法苑珠林 卷第八十二 现在,从77卷湖林博物馆收藏的《初雕大藏经》中除去因《赵城金藏》缺失而不能对比的22卷(上面标有圆点的部分),将剩下的55卷经典与《赵城金藏》以及《新雕大藏经》进行对比。除4卷经典(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41.四分律卷第五、74.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75.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注:在上面所涉及的4卷经卷中的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才是《新雕大藏经》的异本,但这也有可能是《新雕大藏经》从宋本替换为丹本中被改刻的。并且,41.四分律卷第五,74.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75.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二来看,只有《越城金藏》才是异版本,若从《赵城金藏》四分律卷第五的卷末的《宣差大名府路达鲁花赤怜蒙古提举补修雕造》来看,是《赵城金藏》以后,在补修过程中改刻的。)外的51卷经典的各本无论是在行字数、字型、还是字的大小、字间距上都整体统一,即很明显是同一系统的版本。前面我们说到《赵城金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那么《初雕大藏经》和《新雕大藏经》与《开宝藏》的覆刻本《赵城金藏》一模一样,就说明《新雕大藏经》和《初雕大藏经》也是《开宝藏》的覆刻本。换句话说对应于这55卷的《初雕大藏经》、《赵城金藏》、《新雕大藏经》都是以宋本《开宝藏》为底本覆刻的。
但这三个版本的版式与原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几个因素:板首题、板尾题(注:在这里所说的版首题、版尾题是在“经典名”,“张次”,“函次”等各张的板首或板尾中记载的一些题记。)、行字数、卷首等有稍微的差异,在原文上也发现了一些文字异同。它们在整体上是《开宝藏》的覆刻本这一点是无疑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可能是这三个版本是分别不同的《开宝藏》的覆刻本,即各自被不同程度修改过的《开宝藏》的覆刻本,或者是以《开宝藏》中加了修整以后以各自被修整的《开宝藏》为登载本而覆刻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湖林博物馆中收藏的《初雕大藏经》51卷和对应于此的《新雕大藏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或者是修订覆刻本。
2.《校正别录》里涉及到的《新雕大藏经》 在将《赵城金藏》与《校正别录》中涉及到的《新雕大藏经》进行对比之前,先对《校正别录》中收录的校勘记78件进行如下介绍(加圆点的经卷是因之在《赵城金藏》中缺失或未入藏)。 《校正别录》校勘记: 1.服函 决定毗尼经 2.服函 须摩提经 3.推函 大集经 •4.虞函 大集经 第五十九卷 5.伐函 般舟三昧经 三卷 6.凤函 正法华经 十卷 7.王函 普耀经八卷 第二卷 •8.鞠函 月灯三昧经 一卷(注:鞠函 月灯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先公译今十三纸) •9.鞠函 月灯三昧经 一卷(注:鞠函 月灯三味经一卷 宋沙门先公译国宋藏本二十) 10.养函 佛说弥勒下生经(注:养函 佛说弥勒下生经 竺法护译) •11.养函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注:养函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义净译 宋无丹有今还收入藏) •12.敢函 佛说申日经 •13.才函 六字神zhòu@①经 14.知函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注:知函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屠那崛多译。) •15.知函 最胜灯王如来经(注:知函 最胜灯王如来经 丹本 屠那崛多译。) 16.必函 须直天子经 宋四卷丹三卷 17.罔函 贤劫经八卷 18.诗函 苏悉地 罗供养法三卷 19.羔函 摩逆经 •20.作函 大智度论 第四卷 •21.圣函 大智度论 第十四卷 •22.建函 大智度论 第三十一卷 23.谷函 大宝积经论 四卷 24.曰函 摄大乘论释 卷第九 25.当函 决定藏论 •26.竭函 宝性论 第二卷 27.力函 转识论 •28.命函 法界无差别论 一卷(注:命函 法界无差别论 一卷(丹本)。) •29.命函 国本宋本 法界无差别论 30.薄函 中阿含经 卷第十一 31.薄函 中阿含经 卷第十五 •32.松函 杂阿含经 第四卷 33.川函 杂阿含经 第三十四卷 34.不函 别译杂阿含经 35.澄函 起世经(注:澄函 国宋藏云 起世经 屠那 多共达摩 多等译丹藏则云 屠那崛多译。) 36.取函 起世因本经(注:取函 国宋藏云 起世因经 屠那 多译 丹藏则云达摩崛多译。) •37.yìng@②函 大楼炭经 卷第一 38.yìng@②函中本起经 卷下 •39.容函 受岁经 40.止函 佛说频毗娑罗诣佛供养经 41.若函 舍卫国王十梦经 •42.若函 四未曾有经 一卷 •43.籍函 本事经 第三卷 44.甚函 大安般守意经 二卷 •45.竟函 受新岁经 •46.竟函 护净经 47.摄函 十诵律 卷第五 48.乐函 根本说一切有部bì@③ 刍尼毗那耶 卷第二十 •49.随函 弥沙塞五分戒本 50.随函 摩诃僧@⑤比丘尼戒本 51.外函 沙弥尼离戒文 •52.傅函 四分比丘尼渴磨 一卷 53.入函 目连问戒律中五百经重事 一卷 54.诸函 鼻奈耶 十卷 •55.子函 阿毗昙八建度论 卷第六 56.子函 阿毗昙八建度论 卷第八 •57.孔函 发智论 第八卷 58.同函 集异门足论 卷第十四 59,分函 阿毗昙毗婆沙论 卷第十四 •60.慈函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四 •61.恻函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二 62.弗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六十五 63.廉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九 64.逸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九十九 •65.逸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二百 66.渭函 分别功德论 第五卷 •67.渭函 十八部论 •68.观函 菩萨本缘经 卷上 •69.惊函 杂宝藏经 卷第五 •70.尽函 金七十论 三卷 71.右函 神州三宝感通录 三卷 72.既函 辨正论 第七卷 73.佐函 一字顶轮王经 第一卷(注:此则国本宋本未见。) 74.孰函 佛说本患经 75.倾函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僧事 卷第十三 •76.回汉函(注:回汉函(削除了佛名经十八卷,编入了摩诃衍论十卷,玄文论二十卷)。) •77.俊@④密函(注:俊@④密函(削除了一一三十卷)。) •78.宁晋楚函 佛名经 三十卷
在上面78件校勘记中涉及到的《新雕大藏经》中除去因《赵城金藏》中缺本或未入藏而无法对照的35件,可进行对照的为43件。将对应于这43件的《新雕大藏经》与《赵城金藏》进行对比,可确定除了其中3件经典外(19.羔函摩逆经,40.止函佛说频毗娑罗诣佛供养经,74.孰函佛说木患经)(注:在这里所提的3件经卷中19.羔函的摩逆经和40.止函的佛说频毗娑罗诣佛供养经被《新雕大藏经》刊行时的丹本代替而改刻为丹本,74.孰函的佛说木患经是《新雕大藏经》时被删除的。因此,这些经典只存于《赵城金藏》而无法对照。)的40件校勘记对应的经典也是如前所述,是以《开宝藏》为底本,也就是以《开宝藏》为登载本覆刻的。 虽然《新雕大藏经》无疑是《开宝藏》的覆刻,但不是《开宝藏》的完整的覆刻。而是将《开宝藏》进行修整以后,以修整过的《开宝藏》为登载本进行覆刻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校勘别录》进行确认。 现在,我们通过分析《校勘别录》来研究一下守其法师将《新雕大藏经》进行校勘雕造时,是以国本、宋本、丹本中的哪一版本为“底本”,哪一板本为对校本”的。因为对于底本与校对本在《校勘别录》中没有给予明确的注明,至今人们的理解显得还很模糊。
这里所说的“底本”是指守其法师用国本、宋本、丹本对大藏经进行校勘时加了校勘的那个版本,意味着它在《新雕大藏经》的板刻中成了覆刻的底本。“对校本”是指加校勘时成为参考的版本。
首先,对《校正别录》的校勘内容进行分析,并进行分类如下。
①根据国丹本、或者二本、东北二本、他本修整宋本………………………21件(27)
②取国宋本………………………………………………………………………2件(28)
③指出问题点,书名、译者名进行修整,存属国宋本,分析重编原因……18件(29)
④不取宋丹本中的丹本…………………………………………………………1件(30)
⑤根据本论补入三国本的缺文…………………………………………………1件(31)
⑥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12件(32)
⑦根据明度经修整国宋本………………………………………………………1件(33)
⑧用丹本代替国宋本……………………………………………………………5件(34)
⑨对于宋本中没有的根据丹本编入……………………………………………3件(35)
⑩以重出、重编理由删除国宋本,以看览藏经无益删除……………………4件(36)
(11)用国丹本代替宋本…………………………………………………………1件(37)
(12)根据国本修整宋丹本或者宋本……………………………………………2件(38)
(13)函次移动……………………………………………………………………1件(39)
(14)指出丹本的谬误(缺文、错乱)…………………………………………5件(40)
(15)根据国后本、丹本修整国前本、宋本……………………………………1件(41)
(16)编入出处不详的经典………………………………………………………1件(42)
(17)编入校正别录………………………………………………………………1件(43)
(18)根据丹本修整国本…………………………………………………………1件(44)
注: (27)1.服函 决定毗尼经 5.伐函 般舟三昧经三卷6.凤函 正法华经十卷 7.王函 普耀经八卷 第二卷20.作函大智度论 第四卷21.圣函大智度论 第十四卷22.建函 大智度论 第三十一卷 23.谷函 大宝积经论四卷 25.当函 决定藏论 26.竭函 宝性论 27.力函转识论 33.川函 杂阿含经 第三十四卷 38.映函 中本起话 郑下 53.入函 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 一卷54.诸函 鼻奈耶 十卷 56.子函 阿毗昙八建度论 卷第八 58.同函 集异门足论 卷第十四(A.Fo-11)60.函函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十四 63.廉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九 64.逸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九十九 65.逸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二奄 (28) 2.服函 须摩提经 3.推函生 大集经 (29) 9.鞠函 月灯三昧经 一卷 10.养函 佛说弥勒下生经 12.敢函 佛说申日经 14.知函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17.周函 贤劫经 八卷 18.诗函 苏悉地 罗供养法 三卷 28.命函 法界无差别论 一卷 29.命函 国本宋本 法界无差别论 35.灯函 起世经 36.取函 起世因本经 41.若函 舍卫国王十梦经 44.甚函 大安般守意经 二卷 51.外函 沙弥尼离戒文 57.孔函 发智论 第八卷 59.分函 阿毗昙毗婆沙论 卷第十四 66.谓函 分别功德论 第五卷 70.尽函 金七十论 三卷78.宁晋楚函 沸名经 三十卷 (30) 16.必函 须真天子经 宋四卷 开三卷(相当于D•N) (31) 24.日函 摄大乘论释 卷第九 (32) 30.薄函 中阿含经 卷第十一 31.薄函 中阿含经 卷第十五 32.松函 杂阿含经 第四卷 34.不函 别译杂阿含经 47.摄函 十诵律 48.乐函根本说一切有部bì@③刍尼毗那那 50.随函 摩诃僧只比丘尼戒本 52.傅函四分比丘尼渴磨 一卷 55.子函 阿毗昙八建度论 卷第六 58.同函 集异门足论 卷第十四(相当于A•F) 61.恻函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三十二 62.弗函 大毗婆论 卷第六十五卷第二十 (33) 4.虞函 大集经 第五十九卷 (34) 鞠函 月灯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先公译 40.止函 佛说频毗娑罗诣佛供养经 42.若函 四未曾有经 一卷 弥 43.籍函 本事经 第三卷 49.随函 弥沙塞五分戒本 (35) 11.养函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15.知函 最胜灯王如来经 经 39.容函 受岁经 (36) 13.才函 六字神呗经 74.孰函 佛说木患经 76.回汉函(相当于J•P)77.俊@④密函(相当于J•Q) (37) 19.羔函 摩逆经 (38) 映函 大楼炭经 郑第一 67.谓函 十八部论 (39) 45.竟函 受新岁经(自容函移动) (40) 2.服函 须摩提经(相当于B•N)16.必函 须真天子经(相当于D•N)46.竟函 护净经 68.观函 菩萨本缘经 卷上 69.惊函 杂宝藏经 卷第五 (41) 75.倾函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郁破僧事 卷第十三 (42) 76.回汉函(相当于J•P)(削除了佛名经十八卷,编入了摩诃衍论十卷玄文论 二十卷) (43) 77.俊@④密函(相当于J•R)(削除了一切经源品次录三十卷,编入了《校正别录》三十卷一) (44) 73.佐函 ~字顶轮王经第~卷 此则国本 宋本未见
接着,我们将《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中都包含的经典进行分类并与《校正别录》校勘记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如前面校勘类型中看到的一样,根据“①根据国丹本、或者二本、东北二本、他本修整宋本。”,“②取国宋本”,“④不取宋丹本中的丹本”,“⑤根据本论补入三国本的缺文”,“⑥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注:知函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屠那崛多译。)根据丹本修整国本”等校勘内容对《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根据国丹本、或者二本、东北二本、他本修整宋本。”是说根据国丹本(或者二本、东北二本、他本)修整宋本以后进行覆刻(惟独7.王函 普耀经八卷 第二卷例外,《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是不同的版本。估计《赵城金藏》是后来改刻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例证我们可以看一下《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的“1.服函的决定毗尼经”第2张。做为《开宝藏》覆刻本的《赵城金藏》与《新雅大藏经》整体上表现一致,只有一处不同(第2张,第14行,10、11字的“妙意”在《新雕大藏经》中是“妙意丹云妙音”而在《赵城金藏》中是“妙音”)。对此做进一步解释如下。
第一,决定毗尼经的第二张之所以表现得一致,是因为作为经典所对应的《新雕大藏经》的底本的宋本与作为《赵城金藏》的底本的《开宝藏》是同一系统的《开宝藏》。具体来说,因为《新雕大藏经》覆刻了与《赵城金藏》的底本属于同一系统的《开宝藏》。
第二,《新雕大藏经》决定毗尼经的第2张,第14行,10、11字的“妙意”下面有“丹云妙音”这一注释,当然是守其法师根据丹本加入到宋本的,属于被守其法师进行过修整的部分。而在《赵城金藏》中“妙意”成了“妙音”,估计是原来的“妙意”被修整成了“妙音”。即,原来在作为《新雕大藏经》的底本的宋本中为“妙意”,然后在作为《赵城金藏》的底本的宋本中被修整为“妙音”,而丹本是用了“妙意”已被修整为“妙音”的宋本而成了“妙音”。估计作为《赵城金藏》底本的宋本为《开宝藏》的修整本,而作为《新雕大藏经》的底本的宋本是《开宝藏》的初本。
2.“取国宋本”是指覆刻国宋本。如此称呼国宋本应该是板刻时以国宋本中的哪一个做了底本,估计是用宋本作为底本进行覆刻的,假设覆刻的是国本,那么这国本应该也是之前覆刻了宋本的国本(以下雷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对应于“取国宋本”这一类型的《新雕大藏经》仍与《赵城金藏》无论是在行字数、字型、字的大小、字间距等方面整体上几乎一致。可以以“2.服函 须摩提经”的第一张为例证。
3.“不取宋丹本中的丹本”是指覆刻宋丹本中的宋本。可以以“16.必函 须真天子经”第一张为例证。但是如果仔细看那一张可以发现第5行到第10行不一样,从11行开始一致。即《赵城金藏》中的“大比丘众”(第五行)和“文殊师利”(第十行)在《新雕大藏经》中是“大众”和“文殊师利童子”。我们推断这是因为原本作为《赵城金藏》底本的宋本中是“大比丘众”和“文殊师利”,但是到了《新雕大藏经》底本的宋本,发生了文字变异,而换成了“大众”和“文殊师利童子”。那么,我们应把《新雕大藏经》中所指的宋本比作为《赵城金藏》底本的宋本更晚修订的宋本来推断。不管怎么样,《新雕大藏经》的须真天子经与《赵城金藏》基本上一致,很明显也是宋本的覆刻。
4.“根据本论(注:在这里所指的本论是《摄大乘论》)补入三国本的缺文(注:在这里所指的缺文是解释《摄大乘论》时,《摄大乘论释》中派生的缺文。)”是指将三国本的《摄大乘论释》卷第九中发生的缺文根据作为本论的《摄大乘论》中卷补入宋本而覆刻。可以以“24.曰函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的第九张为例证。《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中提到将《摄大乘论释》卷第九第九张的第13行的缺文25字根据《摄大乘论》中卷第24幅(注:上述内容依笔者的确认,在《新雕大藏经》的《论大乘论》的第22张。)补入,将《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进行对比,发现确实如此。
5.“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是指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正确来说是宋本),进行覆刻。可以以“58.同函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的第12张一第14张为例证。在《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中提到将国宋本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第2幅6行(经笔者确认相当于《新雕大藏经》的《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的第18行)以下的缺文35行根据丹本进行补入,对比《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发现确实如此。即《新雕大藏经》的第十二张第18行开始到第十四张6行是根据丹本进行补入的部分(补入的部分当然是雕造《新雕大藏经》时准备了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的),到第十二张第17行和第十四张7行以下的内容是以宋本为底本进行覆刻的(覆刻部分与宋本完全一致)。
6.“根据丹本修整国本”是指在没有宋本的情况下仅根据丹本对国本进行修整。对应于这一类型可以以“73.佐函一字定轮王经”一件为例证。将对应此经典的《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他们互为异版本,而且《赵城金藏》不是《开宝藏》的典型。估计是后来被改刻的。因此对于这一国本的底本与板刻的分析暂且保留。 此外,由于“(注:鞠函 月灯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先公译今十三纸)指出丹本的谬误(缺文、错乱)”,“③指出问题点,书名、译者名进行修整,存属国宋本,分析重编原因”等等不是关于内容修整的校勘,被排除在与《赵城金藏》的对比分析之列。因此,在这里不做讨论。
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守其法师校勘雕造《新雕大藏经》时所用的底本与对校本可下这样的推断。即,守其法师是以国本、宋本、丹本中的宋本作了第一次底本,将此宋本与国本、丹本进行对比,并根据国本、丹本对宋本进行了校勘修整。被修整了的宋本被用于刊行《新雕大藏经》时的板刻底本即登载本。并且,对于那些认为因宋本中没有或者有重大缺点的经典是以国本或丹本作为第二次底本将其进行修整以后当作登载本进行板刻,或是准备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以后编入《新雕大藏经》或是进行代替。
本稿是为了阐明《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的性质。为此,我们先来查看了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然后通过以现在在韩国还未能受到瞩目的《赵城金藏》为中心,与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初雕大藏经》以及东国大学影印的《新雕大藏经》的对比、与守其法师编著的《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以及在校勘记里涉及到的《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的对比来明确了《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的性质。
其结果认为:第一,通过以《赵城金藏》为中心,与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初雕大藏经》以及《新雕大藏经》对比,可以确定湖林博物馆所藏的77件《初雕大藏经》中可以与三个版本进行对比的51卷《初雕大藏经》,与相对应的《新雕大藏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或是修订覆刻本。
第二,通过《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与校勘记中涉及的《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的对比分析,我们对守其法师校勘雕造《新雕大藏经》时所用的底本与对校本可做如下推断。即,守其法师是以国本、宋本、丹本中的宋本做为了第一次底本,将此宋本与国本、丹本进行对比,并根据国本、丹本对宋本进行了校勘修整。被修整了的宋本被用于刊行《新雕大藏经》时的板刻底本即登载本。并且,对于那些认为因宋本中没有或者有重大缺点的经典是以国本或丹本作为第二次底本将其进行修整以后当作登载本进行板刻,或是准备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以后编入《新雕大藏经》或是进行代替。 如此的研究结果将成为我们判断在大藏经期间出现的文字异同的先后、以及文字异同的原因及由来的绝对性根据。这样的话,研究的结果将会被佛经的研究者更加有效的使用。 本文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了《高丽大藏经》底本与板刻的性质,对于个别经典的具体事项没有在此做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书局编:《中华大藏经》,1984-1995。 [2] 东国大学校:《高丽大藏经》,1976。 [3] 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别卷。东京,大同出版社,1936。 [4] 中华书局编:《中华大藏经》别纸,《〈中华大藏经〉内容简介》,1984。 [5] 李箕永:《高丽大藏经的历史及意义》,《高丽大藏经》48册,1976。 [6] 湖林博物馆编:《湖林博物馆所藏初雕大藏经调查研究》,财团法人 成保文化财团,1988。 [7] 东国译经院:《韩文大藏经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新雕》,1994。 [8] 吴龙燮:《高丽国新雕校正别录研究》,《书志学研究》创刊号,书志学会,1986。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口加兄 @②原字日加英 @③原字艹下加必 @④原字艾去艹 @⑤原字礻加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