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哪里有?文献综述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本文是一篇民法学论文的文献综述,以“论我国民法对死者名誉的保护”为例,为大家讲述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1、前言
简要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和发展趋势等。
2、正文
文献综述的重点。通过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等,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3、总结与展望
对正文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
4、参考文献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一般不低于2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二、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死亡是否意味着在名誉权利的不复存在?从人类学及心理学的研究角度认为:每一个人类社会成员都会有对名誉的渴求。那么作为社会中的一名成员在死后,他生前所获得的名誉还需要保护吗?如果需要保护,该如何进行保护呢?目前我国已经发生过不少关于死者名誉纠纷的案件,无论是关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研究中多涉及的典型案例,还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纠纷案、曾永华名誉权纠纷案、吕挺等英雄烈士名誉案等,都表明死者名誉保护案件已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事关每个人的正常生活,迫切需要民法予以恰当应对。二战后世界各国关于死者人格利益的相关理论发展迅速,如今绝大多数理论都赞同应当对死者名誉给予法律保护,但是如何将民法理论和民事实践相结合,给死者近亲属和社会一个既公平又合理的交代,至今仍在继续的探索之中。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从案例角度分析相关法律问题,通过探讨相关理论问题,落脚于立法司法实践完善,文章综合使用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希望对我国民法死者名誉保护的完善有所帮助。
本文探讨我国民法关于死者名誉的保护问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典型案例与争议焦点问题归纳。以两个案例引入死者名誉保护的主题,针对案情及审判进行简要说明,并通过引入更多案例找寻出各个案例间的共性与特性,归纳我国死者名誉利益民法保护案件中的争议焦点。第三部分为关于案例争议焦点问题的法律分析。从死者名誉的名誉与名誉权的内涵出发,在理论层面了解名誉与名誉权后,对前一部分的争议焦点结合案例逐个进行法律分析,探讨我国民法关于死者名誉保护审理案件的具体情况。第四部分为我国民法关于死者名誉保护的规定及不足。围绕我国民法在死者名誉保护方面的立法进程,指出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为关于我国民法对死者名誉保护的完善。重点从立法完善和司法完善角度提出一些思考。总体对于我国民法今后对于死者名誉的保护充满信心。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近年来关于死者名誉保护的话题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的《民法典》和《英烈保护法》的出台和生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很多起实际案例,而通过司法实践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推动着这一法学课题的进一步发展。 任何一个研究课题都不能脱离其研究对象所处的时代背景,想要讨论我国死者的名誉保护就不得不考虑我国特殊的研究背景。
从清王朝、民国时期到中华民国,再到如今的新中国,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背景就意味着我国法律的变动十分频繁,政权的变动往往直接决定着法律的颁布与废止。而我国古代一直有着重刑轻民的传统,因此对于我国民法的发展起步较晚,且民法的研究重点大多数都放在了民商事领域,直到 1926 年清政府所编制的《民律第二次草案》才正式将与死者有关的人格利益内容正式归为民法的保护范畴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大家忙碌于社会主义改造等劳动之中,对于诉讼的需求并不多,因此法律中关于死者名誉的保护也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由于之前关于民事的法律规定的较为杂乱,且民法变化更迭的速度又明显快于刑法,我国于 1987 年发生了首创我国死者名誉保护先河的“荷花女案”,这一关于死者名誉保护的案件出现使得我们认识到民法中一直被忽略的死者名誉利益问题,也使得今后的法律制定与修改有了真正紧迫且现实的实践意义。2017 年我国出台的《英雄烈士保护法》更是针对英雄烈士这一典型死者利益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对英雄烈士的各项权利进行规定与保护,大大提高了我国民法立法的丰富性,近三年来直接应用此法解决的实际案例更为我国民法对于死者利益保护的研究做出了伟大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 2021 年开始我国《民法典》正式生效,终于填补了多年以来一直只有刑法典而无民法典的空白。也正是随着《民法典》的正式生效,我国的民法体系迈入了新的历史征程。我国民法将从无数实际发生的法律案件归纳总结,形成具体的法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细”的过程,《民法典》的出现也意味着整个社会更加趋于平稳与健康的发展。《民法典》也专门拥有了人格权篇章,于第九百九十四条①正式规定了死者拥有名誉利益,且规定了当死者的名誉受到侵犯之时,相关近亲属可以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纵观国内当前对于该领域的文献研究算不上汗牛充栋,关于该课题涉及到的的学说讨论存在着很多次法学研讨会上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在关于各类学说提出者自己在发表文献方面却算不上新颖和及时,本文针对学说部分将放在后文进行专门的评析与探究,但不得不提到的是在这些学说在提出之时到至今为止变化不多,因此本文依旧采用笔者认为最为充分的学说版本进行论述,而并非一味追求年代最新的参考文献。
而在域外,英美法系中美国虽然认可了死者人格利益的存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偏向于对死者近亲属利益的保护,并不重视死者本身所存在的精神性人格利益。英国学者施韦尔特纳在《人格权》一书中认为自然人死亡后不再享有人格权,但享有人格利益,可以将死者近亲属视为死者人格利益的承受者。因此英国不支持死者近亲属代替死者进行人格利益维护的诉讼,只有对死者人格的损害,影响到生者的权利时,才属于英国侵权法规范的内容。大陆法系中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承认死者人格利益应得到保护,德国宪法法院虽然通过判例仍然否认死者具有权利能力,但是承认对死者名誉的侵害若造成死者亲属人格利益受损,则其可以通过主张自己名誉受损而提起诉讼。日本维护死者的人格利益通常体现在其《著作权法》中,其第六十条给予了死者著作权的明确保护。
四、论文结论
在社会中我们始终面对着对名誉的渴望和追求,因为名誉不仅仅是名誉本身,还包含着一定的利益。一个人应该被怎样看待,又该如何面对别人的看待,涉及到的不仅是法律层面,更是关系到了人生哲理和全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
民法永恒的主题就是对人更为全面的关怀,因此对于民法中死者名誉利益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战后世界逐渐重视起人格权,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我们通过立法和司法的不断积累与沉淀,终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保护死者名誉的理论与实践潮流。我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不断出现关于死者名誉案例的纠纷,近年来更是针对屡禁不止的侮辱英雄烈士名誉行为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不仅涉及民法,更以刑法进行威慑。其实无论是对社会名人的文学作品还是对于英雄烈士的自由言论,我们均要时时谨记以事实为依据,对于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和民族情感的死者名誉发表言论时,更要谨慎并充满敬仰。
本文通过收集案例后选取了“汪国真案”和“吕挺案”两类典型案例,并结合数十起案例归纳出涉及到的争议焦点,辅之对名誉、名誉权的理论分析,再结合到如今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思考,在分析相关法律问题后提出我国民法关于死者名誉保护中立法与司法两大方面的完善,相信我国的《民法典》就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更相信我国民法会迈着不断完善的步伐向前进行。笔者自身也在研究死者名誉保护的问题后触发了想进一步探讨我国民法关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思考动力,相信我国今后的人格权法会越来越完善,司法实践对于死者名誉的保护会更加公平,民法中关于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也会有更为长足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陈甦.民法总则评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2] 迟方旭.保护英雄烈士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 葛云松.股权、公司财产权性质问题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1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 郭明瑞、房绍坤、唐广良.民商法原理(一):民商法总论人身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开国.民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 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 刘国涛.人的民法地位[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8] 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9] 龙显铭.私法上人格权之保护[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 史尚宽.债法总论[M].台湾:台湾荣泰印书馆.2006.
[11] 佟柔.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12]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3]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 亚当弗格森、孙飞宇、田耕译.道德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以上是民法学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模板,可以参考完成自己的论文文献综述,如果你想了解论文写作的其他内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如果你需要论文指导,可以在线咨询。